人民版经济史(必修2)课件伟大的历史性转折2个[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经济史(必修2)课件伟大的历史性转折2个[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7-03-29 23:39:00

文档简介

课件26张PPT。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实行改革开放伟大
决策思想 路线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政治 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组织
路线请思考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
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1)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开始形成。
(2)开始了从“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 中心 (3)它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
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4)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农村到城市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在管理体制方面从农村到城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所有制方面在分配制度方面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的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安徽凤阳严银昌(立下第一份军令状的队长)一家1978年房屋 现在住屋如今的深南中路深圳今昔1981年的深南中路城市生活出现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城市生活出现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珠海深圳汕头厦门环渤海区长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上海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三次历史性的巨变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维护共和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历史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发展生产力实现四个现代化 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由1997年的74000亿元,增至2002年的102000亿元。全国粮食产量1998年达到5亿吨。粮食等农产品的供应,在2002年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我国胜利地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主要工农业产量居世界先列。 1979年4月,邓小平同志与当时的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同志谈话。他说:“·······在你们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也搞特区。过去陕甘宁边区就是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 邓小平的谈话大革命失败后,党决定开展土地革命,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在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在1949年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粉碎“四人帮”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以经济建设为工作重心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的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议凤阳地多不打粮,
磙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
不见新娘进凤阳。
—— 凤阳花鼓词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生产队社员签订全国第一份包干合同自我检测:
1.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
A. 民主集中制 B. 解放思想 C. 实事求是 D. 改革放开
2. 1985年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其本质含义是( )
A.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 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 改变陈旧的落后的思想观念 D.改变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
3.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所以能在全国普遍推行。根本原因是( )
A. 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
B. 满足了广大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C. 符合中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实际
D. 适应了中国人多地少的现实CAC4.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和城市体制改革的共同点不包括( )
A. 改变单一集中的模式 B. 分配上克服平均主义
C. 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 D. 改变所有制形式
5.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
A. 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 B. 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C. 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管理经验 D. 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DB课件18张PPT。二:伟大的转折请结合歌词和材料思考:为什么从1979年开始中国人民开始摆脱穷苦,开始迈开走向春天的新步伐呢?一:工作重点的转移1.文化大革命之后党的工作重点是在什么时候的什么会议上确定转移的呢? 1978年12月 十一届三中全会 2、党和国家工作重点又是怎样转移的? 工作重点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还实行改革开放。3.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里的“转折”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4.这一次会议的召开对于中国经济建设提供了哪些的“新”的东西呢? 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邓小平·1978-12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结合材料及教材思考:中国的改革之路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呢? 1.改革首先从农村起步 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抉择 ——18个红手印的生死文书:
……如果村干部坐牢杀头,其他农户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到18岁。 结合材料分析: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特点分别是什么呢?这两者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间有具有怎样的联系呢? 安徽凤阳严银昌(立下第一份军令状的队长)一家请根据图片及材料分析: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具有怎样的作用呢? 2.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1).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始于农村,那么从什么时候中国经济体制全面改革,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呢? 2).结合教材思考: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和中心环节分别是什么呢? 1984年10月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基本任务: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结合材料思考:当时我国的国有企业存在着哪些问题呢?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处理这些问提呢?结合材料思考: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又具有这样的经济意义呢? 对外开放政策是中国的希望,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邓小平·1978-12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思考:我国的对外开放首先从哪里开始呢? 结合教材回答: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如何一步一步形成的呢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上海浦东金融贸易区海南对外开放
特点
多层次
有重点
点面结合浦东从小岗到深圳,
从生死文书到杀出一条血路,
给我们以什么样的启示?历史的回音不怕风险,敢闯敢干不争论,发展是硬道理大胆创新,锐意改革请结合材料思考:如何来实现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呢? 1981年的深南中路深圳特区和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