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安市2018-2019学年高二级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历史(选修)试题(word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海安市2018-2019学年高二级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历史(选修)试题(word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2-12 10:20: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8-2019学年江苏省海安市高二级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历史(选修)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战国时期某学派认为人们的智谋是在长期作战中成长起来的,主张通过农战的实际斗争,培养“智术能法之士”。这一学派是
A. 儒家 B.道家 C,墨家
2. 中国古代有一部文学作品集,右图是其作品来源地域
示意图。下列诗句出自这一作品集的是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C.汉代李将军,夺得匈奴马
D.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西汉时期,辽东高庙发生火灾,董仲舒作《灾异之记》,指出发生火灾是上天对皇帝的警示。汉武帝得知后大为光火,将董仲舒下狱,并按律将斩。后经人说情,才免其一死。这从本质上说明
A.“独尊儒术思想受到巨大冲击 B儒家思想沦为专制统治的工具
C.学术思想往往受制于政治权威 D.儒家思想已背离时代发展潮流
4.我国古代某书法字体的特色是“不真不草,流动奔放”,具有行云流水、书写快捷、飘逸易识的特有艺术表现力和宽广的实用性。下列书法作品中符合这种特色的是

5. 公元1500年左右,欧洲出版了大约4万册图书,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求知欲。此种情形直接得益于
A.人文学者对古典文化的阐释 B.新教翻译出版圣经的需求
C.活字印刷技术在欧洲的传播 D.大学对图书需求量的增加
6. 明末李贽认为,“耕稼陶渔之人即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又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其意在于
A.否定程朱理学 B.重塑孔子权威 C.反对思想教条 D.追求个性解放
7.下表为时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美国长老会传教士丁懸良主持编制的课程表。下列关于该
表解读正确的是
1876年京师同文馆五年制课程设置

A.西方列强控制京师同文馆的课程设置 B“西学”教学内容限于近代科学及技术
C.外语学习成为京师同文馆的主要内容 D.中国传统教育内容仍然占据首要位置
8. 有学者撰文指出“1840年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 的过程,言教即主
张学习西方自由、民主、平等等资产阶级观念”。确切而论,句中省略处应是
A.始而言政,继而言技,进而言教 B.始而言技,继而言教,进而言政
C.始而言技,继而言政,进而言教 D.始而言教,继而言政,进而言技
9. 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
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的批判”他们”是
A.农民运动的领导者 B.思想解放的倡导者
C.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D.近代工业的创办者
10. “农民在乡里造反,搅动了绅士们的酣梦,从中层以上社会至国民党右派,无不一言以蔽之曰:”糟得很”,“一切革命同志须知: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以上观点基于毛泽东
A.对国民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状况的调研 B.对井冈山根据地斗争经验的总结
C.对开展城市武装斗争屡次失败的反思 D.对中国革命历史进程的完整理解
11. 下表为《国家财政拨款科学研究经费支出总额表》(单位:亿元),该表数据的变化主要反映了

A.经济建设规模的萎缩. B.科研浪费现象日益严重
C.科研条件的逐步改善 D.财政拨款的使用率不高
12. 在座谈会上发言时,我提到“自愿报名,基层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招生方针
埋没人才,卡了工农兵子弟,助长不正之风。我建议要真正做到广大青年有机会报考和
自愿选择专业。小平同志听后征求了与会同志的意见,随即作出重要决定。这里的“重
要决定”最有可能是
A.优先发展科技教育 B.高校招收“工农兵学员”
C.恢复高考招生制度 D.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3. 在公元前9至前8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
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这反映了在古代
雅典
A.宗教信仰意识淡薄 B.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C.理性占据主导地位 D?直接民主削弱神话的影响
14. 绘画是历史的一面镜子,能够折射出思想文化的变迁。
右图所示画作
A. 反映出对宗教和教会的抨击
B. 利用宗教题材表现人文精神
C. 表达了反对世俗享受的理念
D. 彰显了理性主义的精神实质
15. 马克去在《世界文明史》中评论道:“马丁 ?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对文艺复兴的深化”主要体现在
A?否定天主教会权威 B.认为信仰上帝即可得救
C.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D.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16. 康德判定人类尚处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的未成年状态,
故而提出启蒙的实质就是“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康德意在说明
A.人类的未成年状态是其本性使然 B.人类缺乏理智导致其幼稚和无知
C.理性是人类是否成熟的终极标志 D人文主义对于人的发展无能为力
17. 右图是近代一部科学巨著的封面,该著作所阐述的学说被评论为“让
上帝远离了这个世界,降低了人类在其中的独一无二性该学说
A. 否定了封建教权的合理性
B. 奠定生命科学的研究基础
C. 首提“用进废退”的原则
D. 阐释了物种的变异性原理
18. 19世纪某作家的“伟大之处在于,尽管他有那些政治与意识形态上的
偏见,他依然用未受污染的眼睛观察所产生的矛盾,并忠实地描述他
们。据此判断,该作家应是
A?高尔基 B.巴尔扎克 C.雪莱 D.莎士比亚
19. 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大量旧理论无法解释的实验事实,如黑体辐射、光电效应、
原子的线状光谱及固体比热等,理论和事实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这严重震撼了 200多年
来在物理学领域占统治地位的机械观。为解决这些问题而发展起来的理论
A.确认了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 B. 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
C. 全盘否定了传统的科学理论 D 揭示了时间空间的本质属性
20.右图是《网络时代的蒙娜丽莎》。下列关于该图片的解读正确的是
A. 信息时代开始出现的标志
B. 印象画派艺术风格的展示
C. 人类社会交往方式的改变
D. 网络时代个人情感的宣泄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题,满分60分,请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21. (12分)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儒学始终坚持发展与创新,深刻地影响着不同时代社会历史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明理学重建了人的哲学,人类的真正价值便显现出来。理学的根本精神可以用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不朽格言为代表,强调人的历史使命感。宋明理学对培养气节操守、重就品德、自我节制、发奋立志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理学作为古代社会的官方意识形态,维护了专制主义的等级秩序,以一整套规范压制和扼杀人的本性。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
——编自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分析宋明理学作为一种主流价值体系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5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顾炎武的言论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分析其提倡的治
学目的及其实践意义。(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家学者能够引领宋明时期儒学发展的原因。
(3分)


22. (13分)文化教育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紧密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
故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材料二 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重要内容,在中国近代学制中,与经学相
关的中小学课程设置经历了如下变化:
癸卯学制 1904年颁布 读经讲经课和修身课(讲授伦理道德)
只是必修课程中的两门,但份量仍很重。
壬予癸丑学制 1912-1913年颁布 取消读经讲经课
壬戊学制 1915年开始酝酿,1922年颁布 修身课改为公民课

据《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简编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上述议
论的目的。(5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述这一时期课程设置变化的时代背景。(6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文化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2分)


23. (15分)精神活动的变革和更新,不仅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先导意义,更重要的是使文明的生命生机勃勃,香火不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欧洲文艺复兴的策源地在意大利,宗教改革的故乡在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
国,决非偶然,它们显然是由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自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材料二 意大利人文主义者阿尔贝蒂认为,财富的日益增长是家庭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
分,一个家庭应当修建和装饰自己的房子,拥有珍贵的书籍和健壮的马匹。加尔文认为基督
教学说必须适应经济生活的需要,每一个基督徒都可以通过自己在现世的勤奋劳作与成功来
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有学者认为,经济也存在一套自然法则,那就是供给与需求。当政府对经济行为干预最小之时,这些法则运行得最好。
—— 摘编自裔昭印主编《世界文化史》(增订版)
完成下列要求: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分别是什么?(6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的基本观点及其听体现的共同精神。(5分)
(3)有学者认为,物质活动是文化观念变迁的基础,同时文化观念也制约并引导着物质
活动。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以14?16世纪西欧的史实加以说明。(4分)


24.(10分)对于王安石变法的认识应将其置于特定的时空框架下进行考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安石变法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想尽量用经济的办法管理国家财政,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
——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应将王安石变法置入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等都有所改变。改革的成败得失,绝非改革者的执拗性格使然,也不能单从集团斗争上去寻找原因,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 编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王安石变法重视商品货币作用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能
够体现这种改革思想的措施。(5分)
(2)材料二中的"'社会转型”在经济上有何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改革成败
得失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5分)


25. (10分)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它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们有理由推断,农民对解放宣言会无比感激,无比高兴。可实际上,宣言在农民中间引起的与其说是欣喜,不如说是失望。要理解这一奇特的事实,我们就必须努力置身于农民的立场来看待这个问题。有一点我们必须注意到,所有那些含含糊糊、激情洋溢的有关自由劳动、人类尊严、民族进步一类的言辞,落到俄国农民耳朵里,犹如雨滴砸在花岗岩上一般。他想要的不过是一座可以住的房子,有食物吃,有钱买衣服穿而已。
-—编自华莱士《俄国》
材料二1861年俄国自上而下的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这次改革是按照农奴主利益进行的,因此,农奴制度废除的很不彻底。改革后,沙皇政权基本原封不动,大部分的土地还是掌握在贵族地主手里,保存了贵族地主大土地占有制。俄国引起革命的各种社会矛盾依然存在,并且继续在发展。
——编自张兴仪《浅谈一八六一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民”对“解放宣言”不满的原因。(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1861年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
(6分)







2018 ~ 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
高二历史(选修)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一、 选择题:
1—5: DACBC 6—10: CDCBA 11—15: CCBBD 16—20: CDBBD
二、 非选择题:
21. (1)积极影响:有利于肯定人的价值;(1分)提高人的社会责任感;(1分)个人及社会的道德自律。(1分)
消极影响:维护专制统治;(1分)加强对人的束缚。(1分)
(2) 社会问题:宋明理学脱离社会现实;(1分)造成明末文风空疏。(1分)
目的:经世致用(明道救世)。(1分)
意义:批判空谈,开朴实学风先河。(1分)
(3) 原因:关注现实,以天下为己任;顺应时代,开拓创新;文化自觉,富于批判精神;才学卓越,善于吸纳其他文明。(1点1分,任意3点得3分)
22. (1)看法:科举制层层精选人才;(1分)学非所用,用非所学;(1分)所选人才缺乏实际治国能力。(1分)
目的:改革科举制,培养实用人才;(1分)挽救民族危机。(1分)
(2) 时代背景:
癸卯学制:清政府学习西方进行改革(1分),但仍坚持“中体西用”。(1分)
壬子癸卯学制:1912年辛亥革命,(1分)封建帝制被推翻,中华民国成立,倡导民主共和。
(1 分)。
壬戊学制: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和新道德,(1分)五四运动反帝爱国激发公民意识。(1
分)
(3)关系:文化教育既是一定社会发展的产物,(1分)又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1分)
23. (1)条件:
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1分)古.典文化遗存丰厚(1分);
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1分)罗马教廷的精神控制与经济掠夺(1分);
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较高,(1分)典型的君主专制激发了资产阶级的强烈反抗(1 分)。
(2)观点:鼓励追求财富;(1 分)主张适应现世生活;(1 分)提倡个人奋斗;(1 分)反对政府干预经济。(1 分)
精神:人文主义。(1 分)
(3)说明:14世纪以后,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不断成长,(1 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相继展开,形成了思想解放潮流;(1 分)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催生了新的价值观,(1 分)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终确立。(1 分)
24.(1)原因:宋代商品货币经济活跃;(1 分)王安石有前瞻性。(1分)
措施:市易法、均输法、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免役法。(1点 1分,任意3点得 3分)
(2)表现:旧田制瓦解;(1分)租佃经济确立。(1 分)
简析:长期以来遗留的弊端延续到北宋中期,各种社会矛盾交织;(1 分)王安石试图扭转积贫积弱局面,契合时代要求;(1 分)故应将王安石变法成败得失置于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1 分)
25.(1)原因:农民缴纳高额赎金;(1 分)地主割占好地;(1分)农民仍受村社限制(管理);
(1分)农民的要求未得到满足。(1 分)
(2)延缓:废除农奴制,促进俄国资本主义发展;(1 分)一定程序上缓和社会矛盾,巩固沙皇统治。(1 分)
不能消除:农奴制改革不彻底;(1 分)政治上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1 分)经济上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1 分)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1 分)

7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