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市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高二级教学质量检测卷
语文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范围扩大。第一段“在中国古代,衣服大多没有口袋”。忽略原文的“大多”。
2.【答案】C
【解析】强加因果。佩囊延续的主要原因是“实用方便”。
3.【答案】B
【解析】曲解文意。原文第三段可以看出宋朝的鱼袋还可象征身份。
4.【答案】C
【解析】 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C项,“‘人物关系复杂’,以‘复仇’作为主线贯穿全文”理解有误,小说中人物关系并不复杂,而且前半部分围绕“复仇”来写,后半部分则围绕“输血” “救命”展开。
5.【答案】①运用了倒叙手法,将爷刀刃仇敌后行走于旷野置于开篇,设置悬念,扣人心弦,引出
下文内容。(2分)②使用比喻、比拟、排比等手法强化了风雪之大、哭声之响、自然环境的死寂荒
凉,暗示了社会环境,反衬出人物内心的沉痛与愤怒的复杂情感,起到了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4
分)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的艺术手法。从叙述的角度来看,第一自然段先写了爷复仇之后的情形,下文才写了复仇的经过,运用了倒叙的手法,倒叙手法的一般作用是引出下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从修辞手法来看,“鹅毛一样乱飘乱飞的雪片”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风雪之大;“撕扯”运用了比拟的手法,“爹的哭声撕扯着原野的寂静,撕扯着原野上的狂风,也撕扯着爷的心”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写出哭声之大,反衬出人物内心的沉痛与愤怒的复杂情感,起到了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6.【答案】示例一:“纯爷们”是爷。①情节方面:爷是贯穿全文的重要人物,杀敌报仇、救护虎山
峪后代等感人故事都集中发生在他的身上。②形象方面:爷是小说重点塑造的形象,他的英勇无畏、
疾恶如仇、恩怨分明、敢于自责、重情重义等性格,正与“纯爷们”相符。③主旨方面:爷是文中着
墨最多的人物,小说通过爷荡气回肠的故事,弘扬了一种英勇、正义的人格精神。
示例二:“纯爷们”是韦二。①情节方面:韦二收养爷的孩子,危难之中将自己的儿子交给日本人,到死也无人知其苦衷,可见其“纯爷们”的特征。②形象方面:在日本人面前表现胆怯、懦弱,实则内心坚毅,虽遭人痛骂,仍忍辱负重,最终献出生命,非“纯爷们”不能做到。③主旨方面:正是通过着墨不多的韦二突显战争年代无畏牺牲的人物形象,他们遭人误解,甚至付出生命,是真正的幕后英雄,值得纪念和赞颂。
【解析】本题是一道探究题,学生可答爷是”纯爷们”,也可答韦二是”纯爷们”,无论选择哪一种答案,都要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本从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主题表达等角度分析,证明自己的观点。
7.【答案】A.
【解析】芯片是集成电路,但集成电路不一定就是芯片,内含集成电路的硅片才是芯片。
8.【答案】B.
【解析】“说明全球化思想虽浪漫但实际上是行不通的”于文无据。
9.【答案】①缺乏核心技术,缺乏高端(尖端)的光刻机。②长期依赖进口,芯片制造业起步晚,基础弱。③国际技术封锁,无法进口和学习相关技术。(6分,答出一点2分,意思接近即可。)
10.【答案】D
11.【答案】B 【解析】宫,此指寺庙、道观。
12.【答案】C 【解析】C项的“单刀直入” 错。
13.【答案】(1)山上多大树,工匠中有很多是手艺精湛的,人们竞相夸耀自己房屋的大并且华丽,即使是下等贫苦的人也一定要使自己的住宅宽敞。(关键词“矜”“虽”“丰”各1分,句意2分)
(2)程公在这个州府由于治理得好而闻名,既改造了城墙,又革新了学府,并且利用公事之余的时间又办到了建亭这件事。(关键词“治行”“新”“及”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闽,原来隶属于周朝,到秦时,开辟了这方土地,列入中原,这才合并为闽中郡。从越国的太末县,和吴地的豫章郡,是(自中原通向)它的通道。这通道到了闽地,陆路就被阻塞在两山当中,而山相连没有间断,接连过了几个驿站才能见到一块平地,小的作为县,大的作为州,然而州、县(城)的四面望去也都是山。它的道路有的迎着山坡像攀援着粗绳登上,有的垂直挂在山崖上像一丝头发,有的小路蜿蜒在深不可测的溪流上,(路旁)都有石刃从峭壁上刺出,要看准了脚下的地方然后才可以举步。背着、顶着东西的人即使是本地人,也还要侧着脚然后才能够前进。不是那个地方的人很少不被绊倒的。走水路,水都是从高处奔流而下,岩石交错出于水中,如树木竖立,如兵马遍布野外,上下千里,见不到头尾。水流穿行在它的空隙间,有的曲折盘绕流淌,有的逆行侧射,它的形状像蚯蚓盘结,像虫形雕刻,旋涡像轮子,水流激射如箭。船逆行而上或顺流而下时,要善于利用水势,稍微有分毫差错,即刻船破溺水。即使是本地人,如不是一生下来就练习水上功夫,也不敢担任起行船的职责。闽地水陆两路的艰险就是这样。汉代曾经把这里的人民迁徙到江淮之间,而使这地方空着,大概因为这地方险狭多阻,难道这是虚言吗?
福州的州治所在侯官,对闽地来说是土地的中部,就是所说的闽中。它是闽地最平坦宽广的地方,离四面的山都很远,而闽江就在它的南边,大海就在它的东边。城内外都有路,路旁有小河,小河可以沟通大海,船载的人和货物昼夜都可以聚集在家门。山上多大树,工匠中有很多是手艺精湛的。人们竞相夸耀自己房屋的大并且华丽,即使是下等贫苦的人也一定要使自己的住宅宽敞。而佛教、道教之徒,他们的庙观又特别壮丽。城中有三座山,西边的叫闽山,东边的叫九仙山,北边的叫越王山,三座山鼎足而立。沿着山势,佛教、道教的庙观有数十上百处,它那宏伟奇异绝然不同的形状,也许已经用尽了人工之力。
光禄卿、直昭文馆程公主政福州,在福州的高耸处,建了一座亭子,这里的山水胜景,城池的宏大,宫室的繁荣,不用走离竹席就尽可观望四面景色。程公认为这里在江海之上,作登山四望的观看,可以和道家所说的蓬莱、方丈、赢州三座仙山并列,所以为它起名叫“道山之亭”。闽地由于道路险远,所以做官的常怕到此任职,程公能够依照这地方的长处筑亭,用来寄托他耳目的欢乐,不但忘掉了它路远而险峻,又将他的思想提高出于尘埃之外,他的志向多么壮阔啊!
程公在这个州府由于治理得好而闻名,既改造了城墙、又革新了学府,并且利用公事之余的时间又办到了建亭这件事。他一年以后就改任广州知府,随后又赴任诛议大夫,接着任给事中、集贤殿修撰,现在担任越州知府,他的字是公辟,名字叫师孟。
14【答案】B
【解析】“长记平山堂上”五句,是记忆中情景,又是对眼前景象的一种以虚托实的想象式侧面描写。作者用“长记”二字,唤起他曾在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那种若隐若现、若有若无、高远空蒙的江南山色的美好回忆。他又以此比拟他在“快哉亭”上所目睹的景致,将“快哉亭”与“平山堂”融为一体,构成一种优美独特的意境。这种以忆景写景的笔法,不但平添了曲折蕴藉的情致,而且加强了词境的空灵飞动。以上五句新颖别致,引人入胜,通过作者昔日的淋漓兴致,传达出当日快哉亭前览胜的欣喜之情。
15.【答案】词的下片前五句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1分)“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写眼前广阔明净的江面澄澈平静,碧绿的山峰倒映在江水中,呈现出一幅平静优雅的山水画卷。“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写一阵巨风,江面急剧变化,波涛汹涌,一个渔翁驾着一叶小舟,在狂风恶浪中掀舞。(3分)一静一动,动静相宜,突出词人面对人生风浪的豁达襟怀。(2分)(鉴赏时有不同理解,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6.【答案】⑴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⑵ 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⑶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17.【答案】B
【解析】画横线的句子成分赘余且句式杂糅。A项,句式杂糅,“围绕……为中心”应改为“以……为中心”。C项,成分赘余,“大概”“可能”删掉其一。D项,句式杂糅,删掉“的目的”。
18.【答案】B
【解析】结合上下文,补写的句子中心语应为“布局结构”,且与上文形成转折关系,故选B。
19.【答案】D
【解析】近在咫尺:形容距离很近。符合语境。咫尺天涯:形容距离虽然很近,但很难相见,就像在遥远的天边一样。该词与后面的“亲切感”矛盾。波诡云谲:原形容房屋构造就像云彩和波浪一样千姿万态。后多用来形容事态或文笔变幻莫测。波澜壮阔:形容声势雄壮浩大(多用于诗文、群众运动等)。形容“史诗性画卷”用“波澜壮阔”。藕断丝连:比喻表面上好像已断了关系,实际上仍然牵挂着。拖泥带水:形容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文句是形容条目与条目之间的关系,用“藕断丝连”。不以为意:意为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文句是表示持否定想法,用“不以为然”。
20.【答案】①“粤东大学”应顶格写;②“你校”应为“贵校”;③“科学死忠粉”应为“科学迷”;④“笑纳”应为“指教”;⑤“此致”前应空两格。(每处1分,共5分)
21.【答案】①“止”好比刹车,危险时刻紧急制动,才能避免车毁人亡的惨剧发生;②“正”好比方向盘,牢牢把握正确的方向,才能确保人生之途不脱轨。(每句3分,注意修辞、句式、语境)
22.【解析】材料的内容是关于“新”的话题,后面有要求:身处新时代的我们,对“新”又有怎样的思考?应该如何去探索“新”,去发现“新”呢?这是立意的重心。可从材料前面的叙述“单调中未尝没有丰富,陈旧中也可以寻找到一丝新意。只有不断追求的人才能感觉到”,从如何发现“新”的角度立意;根据“可以说,‘新’是发展,是美好,更是一种力量,一种精神”可从为什么要发现“新”的角度立意。
参考立意:创新时代需要创新思维;生活中不是没有“新”,而是没有发现“新”的眼睛;高度决定眼界;创新需要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