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导学案+教学反思(3份打包) 5、《卢沟桥烽火》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学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导学案+教学反思(3份打包) 5、《卢沟桥烽火》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2-12 15:03:11

文档简介

《卢沟桥烽火》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我能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我能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按照时间和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习惯目标:上课积极发言,声音洪亮,表达清楚。
导学流程:
【学案引导,自主学习】
一读课文:放声读文,圈画生字词,我能读正确、通顺。
本课要学会的生字有:
我想提醒大家注意字形的字有:__________
注意读音的字有:
二读课文:轻声读文,学会新词(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用喜欢的方式理解新词。
三读课文:默读课文,圈画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句,理清文章脉络,并感知文章内容。
四读课文,我能读正确、流利。
【组内交流,合作提高】
1.我能正确流利地将课文读给同桌听。
2.我能将学到的生字和词语在组内和同学交流。
【展示互动,评价激励】
1.理清脉络,给每部分起小标题。
2.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引导探究,拓展延伸】
查找资料阅读抗日小故事。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品读重点语段,圈画关键词语,认清侵略者的丑恶嘴脸,感受中国守军的英雄气概。
习惯目标:上课积极发言,声音洪亮,表达清楚。
导学流程:
【学案引导,自主学习】
一、自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
1、卢沟桥事变的起因是什么?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日寇急于吞灭我国的狼子野心?
2、你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卢沟桥重要的战略地位?
3、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品读第2—5自然段,用“--”划出描写日寇举动的关键句子,用 “ ”划出写我军英勇的句子,并简要写写你的体会。
三、默读课文6—8自然段,你从共产党的大声疾呼中感受到什么?从中国军民的表现中感受到什么?
四、自由朗读最后一段,说说卢沟桥事变的历史意义。
【展示互动,评价激励】
将学习收获与大家分享,说出你的感受,读出你的情感。
【引导探究,拓展延伸】
课后,请同学们阅读中国人民抗战中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写一篇心得体会。

卢沟桥烽火(教学反思参考1)
《卢沟桥烽火》这篇文章讲述的事件离学生的生活较远,这方面的历史知识也相对匮乏,在处理时我首先补充了卢沟桥烽火的背景资料。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我设置了三点: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按照时间顺序概括地讲出“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 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认清日寇侵略罪行,我军的英勇无畏及捍卫国家安全强烈的爱国情怀。 其中,“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认清日寇侵略罪行”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在内容的选择上,我认为,本课的2—4段是教学的重点段落。
为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主要选择了以下几个主导问题:
问题1:“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为什么会选择侵占卢沟桥呢?这个问题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卢沟桥战略地位的重要性。
问题2:卢沟桥烽火具体过程描写中,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的呢?请迅速找出战争进程的时间。
这个问题的设置,目的是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脉络,了解卢沟桥烽火的过程。
问题3:为什么说“日军要求搜查我军营‘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
这个问题的设置直击教学重难点,认清日寇的侵略行为。
问题4:日军偷袭卢沟桥的阴谋得逞了,这并没有满足他们的虎狼之心,他们又有哪些丧心病狂的行为呢? 这个问题同样也是直击教学重难点,认清日寇的侵略行为。
整篇课文,在四个大问题的主导下,提纲挈领地初步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当然,本课教学还有许多的不足,经过我课后的反思,到目前为止,我主要认识到以下几点:
不足1:没来得及带领学生复述“第四段”
本课教学,应该还有一个重点,那就是复述课文,在备课时,我感觉这堂课上,通过给予学生“关键词”提示,学生应该能够复述出来第四段。由于前面耽误了时间,没有完成预设。
不足2:应该给予学生想象的空间。我军英勇杀敌的场面,敌人抱头鼠窜、狼狈而逃的场面,应该给予学生去想象,去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也能更好地为复述课文做好铺垫。
不足3:学生朗读太少。尤其是第四段,我军的杀敌的文字描写,特别适合学生朗读。
不足4:备课线条太粗,细节处理不够精致。
卢沟桥烽火(教学反思参考2)
《卢沟桥烽火》叙述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不屈精神。在读课文2、3自然段的时候,我提出了一个问题:文中写到“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从哪里看出来? 以下是教学片段:
师:请你们找找看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日本侵略者是故意挑起事端?生找。
生:不就是一个日本士兵丢了嘛!军队里那么多士兵,也不在乎这一个,难道非要找到他不可?
生:你去问路,应该要客气些。那日本军官找人说话的时候是不是也该客气些啊,那气势汹汹的样子,哪像找人。(学生读相关句子)
生:他们是来找人的,那为什么白天不找,而要“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的时候去找呢?深更半夜看得见人吗?
生:他们“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偷偷摸摸干什么呢?一看就没有好事。师:请你把这些能表现日本侵略者故意挑起事端的词语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学生读)。
生:(读句子)找人需要“全副武装”吗?
生:(读句子)找人就找人,干吗说成“搜查”呀?
生:找人就一定要过卢沟桥去找吗?他们想干什么一看就知道了。
师:由此可见,事变的发生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
在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变得灵动的时候,体验变得真切的时候,情感变得敏锐的时候,许多精彩的解读就会应运而生了。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思维变得开阔,语言变得丰富,情感得到激发。各种新鲜独到的见解就会喷涌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