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导学案+教学反思(3份打包) 9、《词两首》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学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导学案+教学反思(3份打包) 9、《词两首》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2-12 15:06:55

文档简介

《词两首》导学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了解两首词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教师谈话,导入新课:
1.一种和乐歌唱的新的抒情诗体,是我国传统文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按谱填写,句式长短不一。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熠熠生辉的明珠,受到历代文人以及广大读者的喜爱。
2.说说你学习过的“词”。
3.背诵《水调歌头》。
二、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
三、展示词语:
小组内,组员之间相互检查一下学案,看看生字是否认识了,词语是否查字典了。
(课件出示)
溪亭 日暮 藕花 斜风 不须
指名读这些词语?
师指导:所谓读词想景,我们在读词语的时候,要学会边读边想象与词语相关的情景。(再指1名读,然后齐读)(口诵心惟)
四、展示读书。
(落实读正确、读流利,读不正确、不流利的,老师要及时纠错、指导,实在差的,要赛读)
每小组的4号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同学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其他同学仔细听,组员针对出现的错音、停顿不当、读的不流畅的句子等要及时纠正。
五、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如梦令》词人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因酒醉在归途中误入藕花丛中,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了。表现了作者早期的情趣和心境;《渔歌子》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塑造了一位渔翁形象,赞美了渔家生活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六、写字:(如果生字比较多,交流学案时,发现同学们哪些字容易写错<描红 临写>)
同学们,通过读书,我们对课文已经有所了解。那么,生字会写吗?请同学们先仔细观察课后生字,看看它的结构,想想怎样才能把它们写好。
同学们,请看“藕”字。(课件出示)
(1)请同学们在课后第1题中描一描。
(2)描完后,在田字格里仿写,学生仿写。教师巡视。(起笔、顿笔、大小、间架结构是否美观)
(3)小检测
听写生字。
同桌之间相互改一改,错的请及时更正。
师:通过课前老师对学案的了解,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同学们请看:
七、出示自学提示:
这两首词分别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标画相关词句,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
八、学习任务:
1.搜集李清照和张志和的有关资料。
2.这两首词分别描绘了怎样的情景,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3.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词并会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这两首词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
【教学过程】
任务分配:
1.搜集李清照和张志和的有关资料。
2.这两首词分别描绘了怎样的情景,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3.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词并会背诵。
一、导入
同学们,在诗词创作的王国中,男诗人、词人尤多,宋朝出了一位女词人,极为有名,极富才华,她就是南宋词人——李清照(出示图)。今天,我们一起先来学一首李清照写的词。(出示整首词)
根据你对词的了解,你觉得“如梦令”是?(词牌名),词可以配乐歌唱,词牌名决定了这首词的曲调;一般题目概括词的内容,这首词的题目?(没有题目),一般以“《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来作为题目。这首词很短小,数数,整首词共——33个字,也没有上下阕之分,是一首小令。这首小令记述的是李清照少女时代一次郊游的经历。
二、全班汇报《如梦令》
A: 展示李清照的有关资料。
B :《如梦令》描绘了怎样的情景,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1.帮助理解以下词语:
常记:常常记得; 溪亭:小溪边的亭子。
沉醉:陶醉美景;也可解作畅饮美酒而醉。(师适时补充:古代文人爱喝酒,李白斗酒诗百篇,李清照虽是女子,却也有男儿的豪爽,爱喝酒。此刻与友人喝酒尽兴,有点醉意了)
兴尽:即尽兴,兴致得到满足,玩得很尽兴。
不知归路:不晓得回家的路;也解作不愿踏上回家路。 误:迷路。 藕花深处:荷花开得最茂盛密集的地方。 争渡:用力划船。 惊:惊动。
2.说说词的大意:常记得那一次在溪亭游玩,一直玩到傍晚,玩得很尽兴才划船回家。由于天色已晚(或许是酒喝多了),不知不觉竟迷路了,划到荷花深处,我们拼命划呀划呀,突然,河滩上一群群鸥鹭受到惊吓飞上天空。
3.教师小结 :(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的凝练)这首词追忆的是她少年时代一次郊游的经历。刚才我们讲了这首词的意思,用了很长一段话,可是,作者却只用了——33个字,寥寥33个字,就将郊游的时间(日暮)、地点(溪亭)、事情的经过都写得清晰明了,这就是古诗词的一大魅力——语言凝练。
我们一起读读整首词,感受宋词凝练的语言。
C: 品味诗情。
1.常言道,“诗中有画”,词也如此,词中也有画,更有优美的意境。因此,学诗词,不仅要“读”,还要“想”,刚才我们通过想,知晓词意,我们还需要展开丰富的想象,把诗词给读活了读美了。
(引导学生说出三幅画面: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
2.想象体会三幅画面的美丽意境。
(1)“溪亭日暮”图①下面,咱们就随着作者一起走进这些美丽的画面。 首先,咱们来欣赏“溪亭日暮”图。读着“溪亭日暮”这四个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引导学生说出景物,且能说美:黄昏时分,夕阳如喝醉酒一般红彤彤的,绚丽的晚霞染红了天空,也给远山、亭子披上灿烂的霞光,小溪也被染红了,波光粼粼,真是“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预设:如果学生说得不够美:你已经看到了这些景物,很好;如果再想象说得美一些,更好!引导:看远一点,天空、远山……如果学生说得很美,表扬其描绘得诗情画意。]
——黄昏时分的溪亭是辽远而绚丽的,让人忍不住叹一声“夕阳无限好”。
②那么,这幅夕照图中,仅仅只有这些景物吗?(或引导:我相信还有些同学一定看到了另一些画面中另一些景)(如学生已说到,则表扬其会想象,不仅看到物,还看到了人)
(引导联系下句想想,让想象的翅膀飞得更远,能看到画面中的人——词人与她的朋友。)
③想想:她们在做什么?(以下几条看学情随机落实) (一边欣赏美丽的景色一边在喝酒,喝得快醉了,非常快乐,天色都晚了,可还不想回家——李清照虽是女子,却也有男儿的豪爽,爱喝酒)酒逢知己千杯少,深深沉醉于这酒兴中,乐而忘返)板书:乐而忘返
(大家喝酒吟诗、说说笑笑,很谈得来,一直不想回家——友情浓似酒,酒不醉人人自醉,词人沉醉于这份友情中,乐而忘返。)
(她久藏深闺,很少看到这样的自然美景,久久欣赏,啧啧赞叹景色美丽,即使天色晚,也不愿离开——无限风光在溪亭,词人深深陶醉于美丽的景色中,流连忘返)乐而忘返
师:同学们的想象可真丰富,缤纷的画面中有了李清照和她朋友的身影,就更富有生机与情趣了。
读读这两句,沉醉一下。
(2)“藕花深处”图
①画面在延展,看着“藕花深处”,你仿佛又看到怎样的画面? 先让学生说说,也可引导学生看文中插图来想象:荷花茂盛美丽,荷叶碧绿密集等;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回想学过的诗与文:此时,想到哪些写荷花的诗文?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还记得《荷花》一文吗: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都展开了,露出金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态,看看这朵,很美,看看那朵,也很美——千姿百态,陶醉了!
深深呼吸——闻到阵阵清香,沁人心脾!
师:藕花深处,少有人去,叶更密,花开无拘无束,一定更美,通过你们的想象,我们看到了静谧奇丽而清香流溢的藕花深处图。
②看到画中人:(如学生自己说到人,表扬“读书全在自用心”,你已经会学以致用,真聪明!没有说到人,师引导:画面中似乎也还缺点什么?)
(还有人,李清照和她的朋友一路划船一路在欣赏这荷花。) 你看到的李清照是什么神情?(惊讶)(惊喜)(欢呼)(欣喜若狂)
情境:你为什么那么惊讶?“欢呼什么?”(没想到会有这么美丽的荷花)(很意外,喜出望外)
——误入藕花深处,是一次意外,一次美丽的意外,意外的美丽,怎能不欣喜?所以,虽然天色已晚,但是词人和朋友游兴再起,再次流连忘返。
我们再读读,到藕花深处醉一醉。
(3)“一滩鸥鹭”图
词人深深沉醉!猛然惊醒,已是暮色降临,于是——引读最后两句。此刻,想象一下,你又仿佛看到听到了什么?
看到李清照和她的朋友奋力划船的样子,听到她们划船的桨声,她们可能在喊:快点,让我先走……——惊慌的样子。
(4)回归整体,感受画卷美
刚才我们通过丰富的想象,看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其实,整首词就是一幅不断变化着的美丽画卷,因为陶醉于“溪亭日暮”,所以会误入“藕花深处”,由于误入“藕花深处”,因此才会惊起“一滩鸥鹭”。这幅画卷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情趣盎然。
再读读,想象这幅美丽画卷。(能否比刚才读得美一些)
(5)感受人物形象
在这幅画卷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少年李清照? (活泼、天真、贪玩、豪爽、快乐、无忧无虑)——板书:乐而无忧[将“乐而忘返”改成“乐而无忧”]。
为什么如此快乐无忧?(出示资料)了解少年时代家庭生活优越、幸福。
——家庭生活的优越,让她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整首词就是传递着快乐无忧的生活。
D 、品味词句有感情朗读。
师:词还像一杯清茶,需要慢慢品。因此,读词,不仅要想象读出画面,还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请你再静静默读,看看,你能把这首词读成一个字一个词语吗?在词中找找。
两种预设:
(1)如果学生都找“醉”或“沉醉”,让学生说说理由,作者“醉”于什么?
引导学生明白作者醉于美酒、美景、友情,进而再引导体会醉于美好的生活,即“乐而无忧”的美好生活,在此基础上归结,一个“醉”字有丰富的内涵,写出整首词的“情”,美景、美酒、美好的情及美好的生活,都融于一个“醉”字。“醉”是整首词的“词眼”。 这就是词的又一魅力——精妙。
接着引导学生再思考:觉得哪些词也很妙?
引导各抒己见,只要合理即可。
(2)如果学生说别的字“常记”“兴尽”“误入”“醉”都可以,说出理由即可,教师将这些字与“醉”联系:兴尽是因为陶醉美景;因为陶醉才误入,才有更多陶醉;因为陶醉,才常常想起。接着再引导学生一起品味作者究竟“醉”于什么?(主要体会到:少年时期乐而无忧的美好生活)
——教师小结:咀嚼品味,发现短短的一首小令,平凡的语言却又丰富的意蕴,可谓“字字精妙,语语传神”难怪有人称李清照“善于用寻常语写精妙词”。
再读读,品一品语言的清香。(指名读,引导学生能读出情味,哪些词用得妙,读出情)
(3)熟读,感情背诵。(不看书,让优美的语言和画面深深印在心中)
三、全班汇报《渔歌子》
A :展示张志和的有关资料。
B :《渔歌子》描绘了怎样的情景,并谈谈自己的感受。“西塞山前白鹭飞”,在青翠葱茏的西塞山前,一群洁白如玉的鹭鸶在碧空中飞翔。(青山、白鹭,一动一静,这是一幅多么明丽、和谐的画面,如果诗人是一个摄影师,那他所摄取的这个画面应该是——远景)把那份幽远、宁静给读出来。
“桃花流水鳜鱼肥”:在桃花夹岸的苕溪里,无数肥美的鳜鱼在水底游动,或在水面嬉戏追逐着缤纷的落英。(桃花红、溪水蓝,鳜鱼跳,这是一幅多么艳丽、生动的画面)这一远一近的对比,这明丽与绚烂的对比,你能通过朗读呈现出来吗?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一个“斜”字,写出了春风的柔,春雨的细)他头戴青竹笠,身披绿蓑衣,迎着斜风,冒着霏霏细雨,遨游在大自然的画幅里,显得多么逍遥自在!
如此美景,怎么不令人陶醉,怎么不令景中之人流连忘返。读出那份无忧无虑,逍遥自在!
整体说说这首词的意思。
此时此刻,展现在你眼前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整体感知)有感情朗读(背诵)诗句。
C:品味诗情
1.品析“青、绿”
“青、绿”是同一种意思吗?都表示绿色,为什么要用不同的字?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绿色的词(一个字的),“翠”——遥望洞庭山水翠(那是一种活泼的、充满生命力的绿);“碧”——碧玉妆成一树高(富有光泽的绿);“苍”——日暮苍山远(深沉的绿);“葱”——(浓厚鲜活的绿)
为什么这么多表示绿色的词,作者偏偏用了“青”和“绿”呢?能不能用其他的字来代替,或者,能不能把“青、绿”的位置换一下?你自己试着替换读读看,再与诗的原句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学生品读,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了解诗人,品味诗情
(1)那么这个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的人到底是谁呢?请同学们再次用心地读读全词,连题目、作者都读。
(2)了解作者。课件出示:
(张志和:初名龟龄,字子同,唐肃宗时弃官归隐,没有回故乡浙江金华,而到湖州居住,常常在船上漂泊,自称“烟波钓徒”。他归隐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国家处于动荡不安的纷乱之中。在这种情势下,他因为无力佐治,只得避居江南水乡,以悠闲自在的渔家生活寄托了作者向往自由和热爱自然的情怀。)
看了这段介绍,你有了什么新的想法?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此诗,作者明写渔父,暗写他本人,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 正反映向往自由, 热爱自然的情怀。
D :有感情朗读并背诵。
师引:作者多么希望自己能远离世俗的争斗,在这样和谐秀丽的大自然中自由生活——读作者多么希望劳动人民以自己的勤劳,获得这样一份安宁的生活——读
作者多么希望人们能远离战乱,永远过着这样幸福美好的生活——读
(层层递进)
四、教师小结
词两首(教学反思参考1)
《如梦令》?
??在教学时,我抓住一个“醉”字切入,从词中去逐层感受“美酒”、“美景”、“美丽的意外”带给词人的深深的醉意。让学生根据词语联想画面,“日暮溪亭”“藕花深处”“一滩鸥鹭”,在这些词语的引领下,让学生的脑海中出现一幅幅美丽的画面,那画面有声有色、有人有景、有静有动,充满了无穷的生机与魅力。这一板块设计,试图唤醒学生所有的器官感受词: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嘴诵、用脑想象、用心灵感受,打开身体所有通道接收词的信息,进入词境,使学生学词的过程成为愉悦身心的过程。但是,在课堂上我的美好愿望并没有实现,因为好多学生并没有进入词的意境,没有充分展开想象,这一环节只是成了少数优秀生的殿堂。?
??
《渔歌子》
出示学习目标后,放手让学生自学,课堂上就出现了这样的镜头:许多学生急急忙忙地拿出“课课通”之类的参考书,把诗词的解释等抄录在课本上,忙得不亦乐乎。交流的时候,多数学生的“学习成果”就来源于“参考书”。?
这种情形值得警惕,学生的“自学”过程,只是当了一回“搬运工”的角色,并没有多少真正的思考。如何指导学生自学?这是教师很重要的工作,值得深思。
词两首(教学反思参考2)
本篇课文是由两首词组成的。《如梦令》是宋代词人李清照所作。词人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因酒醉在归途中误入藕花丛中,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了。表达了作者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渔歌子》是唐代词人张志和所作,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塑造了一位渔翁形象,赞美了渔家生活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这两首词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它们在写作上也有相似之处,那就是融情与景,以景写情,情景相生,让人读来回味无穷。? ?
两首词都有唯美的图画,美好的意境,因此,在教学中,我带领学生感悟画面美,领悟意境美,体会情感美,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首先,我带领学生抓住景物,感知画面美。教学《渔歌子》时,我让学生眼睛看着文字,脑海中构成相应的形象:郁郁葱葱的西塞山、振翅飞翔的白鹭、尽情盛开的桃花、肥美悠闲的鳜鱼、戴笠披蓑的渔翁……学生抓住了这些景物,脑海中就容易自由组合,整体感知出作者所描绘的美好画卷。其次,我带领学生展开想象,领悟意境美。在教学李清照的《如梦令》时,我让学生将自己想象成作者,像作者一样,因为沉醉迷失了回家的方向,误闯进了荷塘的深处。迷迷糊糊之中,展现在眼前的,竟然是朵朵娇艳的荷花和片片碧绿的荷叶……此时此刻,你是不是也陶醉其间了? 再次,我带领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情景美。两首词多描绘的自然景物和相应意境,绝非为了描景而绘景,为了创意而设景,而是在所描绘的景物中,在所创设的意境里,寄托作者的意向,赋予相关的情思。张志和《渔歌子》中的渔翁,他那里不是垂钓肥美的鳜鱼,而是在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美好的景象、悠闲地感受大自然无限的生机。不过,作者融寄于景物于意境之中的情感,有些事只可意会而无法言传的。因此,我带领学生反复诵读,体悟作者融寄于景物于意境之中的情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当然,上完课,我也觉得有不少遗憾之处:首先,我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够到位,学生读得不好时,教师就应进行示范读。其次,对于画面的理解,我觉得学生想象的还不够深入,教师应该进行引导,让学生想到更多更美的画面,而不是只停留在对字面的理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