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游峰的扫路人》导学案
课 题:天游峰的扫路人
课 型:新知探究
课 时: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我会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我能联系文中描写老人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句子,说说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学习重、难点:
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感受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课堂学习流程
知识链接
读一读文中描写天游峰的句子,概括天游峰的特点。
自主学习
1.在文中画出描写老人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句子,再读一读,说说你读出了什么?边读边做上相关的批注,写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
2.反复品读描写老人的句子,想想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合作探究
感受老人的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在这又高又险的天游峰上,一位70多岁的老人每天还要爬上爬下,扫那一千八百多级台阶。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位老人?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走进老人,交流自学成果,与作者、老人进行对话。小组合作学习3—12自然段,联系具体语言材料,说一说这是位怎样的老人。
展示提升
温馨提示:各学习小组成员要做到全员、全程参与,积极互动,及时补充。
达标检测
联系课文内容填空。
在我们眼中,天游峰又( )又( ),游客们登山时常常( ),( ) ,甚至( ),( )。文中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位( )岁的老人。他每天早晨( ),傍晚( )。他早该退休了,可他觉得实在离不开这里:他喝的是( ),吃的是( ),呼吸的是( ),而且还有( )作伴。这是一位( )的老人,作者从内心( )他。
学习反思
1.在本节课中,我觉得自己表现( )。
A、相当棒 B、还行 C、一般 D、较差
2.我相信,我经过努力一定行。我要向我们班的( )、( )学习,做到( )。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参考1)
《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课文语言优美,描写细腻,特别是对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十分细致。教学课文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材料,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我力图做到:
以读代讲,从读中悟文。
我们的祖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古训,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理解和朗读不是割裂开来的,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本课中,引导学生抓住老人的外貌,如“瘦削”“黝黑”“慈善”“炯炯有神”等词语来感悟老人的勤劳、朴实、健康、和善等,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再来朗读,老人的形象在学生心中就变得丰满了。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品味语言,进行情感熏陶。
天游峰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对于这些数字,通过与同学们每天上下楼梯相比较,从而体会天游峰的高、险、陡,对于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来说这是一份很累的工作,从而为体会老人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做好铺垫。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处于一种惊叹、激动的氛围中,深深地被老人的精神所折服。这样,学生探究的热情就变得高涨,和文本对话的兴趣就高了。
今后努力的方向:
钻研教材的本领。作为教师,自己必须深入研究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再根据学生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选择、组织、排序和二度开发, 应该“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上课要入情入境。教师真挚的情感源于教师与文本的深层对话。只有自己深刻感受到文本的内涵,感受到文本的美,领悟到其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才能以满腔的热情引导学生去感受文章的情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多读美文,锤炼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参考2)
执教六年级课文《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的过程,让我感受更多的是在实验与反思中,经历一次从最初的寄在蛹中的蛾到翩翩起舞的蝶的过程。正是由于每节课后给我留下的收获与遗憾,让我对执教这一内容后有了更深的感触。
一、与天游峰对话——抓住词语感受天游峰的高而险。
环境描写可以展示人物所生活的特殊背景,烘托出人物具有的可贵品质。通过品读课文,感受天游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深入讨论,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像一根银丝”“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层层叠叠”“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等词句。边朗读,边想象天游峰的高而险,读出巍峨险峻的天游峰的陡峭美,为后面理解老人扫山路的艰辛作好铺垫。
二、与扫路人对话——凭借词句品味老人的自信与豁达。
作者与扫路人对话描写特别细致,表现了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性格,这是教学的重难点。课堂中我通过默读课文,用不同的记号圈画出描写老人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的有关词句,想想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这一探究环节,让学生围绕“想想老人扫路到底累不累?”、“老人该不该回去?”、“三十年后,能不能见到老人?”这些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从课文描述的语句中去寻找事实依据。体会老人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并联系课文最后一句 “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来理解体会老人那令人敬慕的豁达的人生态度。
三、与作者对话——透过文本积淀作者的情感价值观。
作者的思想感情,总是蕴含在具体的语言材料之中的。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来把握中心思想,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辅以“我想对()说”的句式训练,让学生理解与表达做到有机统一,既实现了情感上的升华,也让工具性与人文性得以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