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导学案+教学反思(4份打包) 20、《.古诗两首》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学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导学案+教学反思(4份打包) 20、《.古诗两首》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2-12 15:23:42

文档简介

《墨梅》导学案
课 题:古诗两首 墨梅
课 型:新知探究
课 时: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我会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我能学会生字“砚”,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我能通过诗句说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诗句的意思,能通过诗句说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堂学习流程
自主学习
1.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搜集诗人王冕的相关资料。
2.听课文配乐朗读,整体感知。
3.放声读文,读准字音,并标出停顿(节奏),努力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4.扫除“拦路虎”(解释下列词语)
洗砚池:
淡墨痕:
流:
清气:
乾坤:
合作探究
1.小组交流自学成果。
2.前两句诗的意思是:

后两句诗的意思是:

3.从作者描写梅花的诗句中,你感悟到梅花的哪些品质精神?从梅的品格精神联想到哪些人呢?

4.古往今来,还有不少写梅花的诗,你知道多少?找出一两首来读一读、背一背、写一写。


展示提升
温馨提示:各学习小组成员要做到全员、全程参与,积极互动,及时补充。
达标检测
1.默写《墨梅》,并写上作者及朝代。

2.《墨梅》中诗人借墨梅为喻,在素洁的梅花身上寄予了他怎样的高尚情操?


《石灰吟》导学案
课 题:古诗两首 石灰吟
课 型:新知探究
课 时: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我会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我能学会生字“焚”,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我能通过诗句说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诗句的意思,能通过诗句说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堂学习流程
自主学习
1.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搜集诗人于谦的相关资料。
2.听课文配乐朗读,整体感知。
3.放声读文,读准字音,并标出停顿(节奏),努力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4.扫除“拦路虎”(解释下列词语)
锤:
击:
若:
等闲:
清白:
合作探究
1.小组交流自学成果。
2.“千”“万”形容( ),这里是( )指。
3.前两句诗的意思是:

后两句诗的意思是:

4.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诗人通过此诗,赞颂了石灰( )的特点,抒发了( )的思想感情。这种写法叫( )。
展示提升
温馨提示:各学习小组成员要做到全员、全程参与,积极互动,及时补充。
达标检测
1.默写本课生字,注音并组词两个。

2.《石灰吟》中流传千古的表达作者高尚品质的诗句是什么?


3.默写《石灰吟》,并写上作者及朝代。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参考1)
1.古诗教学的思路要简约。
在《古诗两首》的教学中,我的教学思路力求简约。从整体而言,整堂课的教学循着“读诗”、“解诗”、“品诗”、“辨诗”、“延读”的教学思路进行,循序渐进,逐层深入。从局部而言,每一个环节的教学没有过多的繁琐设问、条分缕析,在引导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中把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如在对诗意的解读中,我摒弃了传统古诗教学中字字求解、句句设问、逐句串讲的方式,采用的是突出重点、整体感悟的教学方式,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使诗意的解读不支离破碎。
古诗教学的思路要整合。
《石灰吟》《墨梅》这两首七言绝句都是咏物诗,教者把这两首诗编排在一起,正是从它们相似的主题角度来安排的。因此在教学这两首古诗时,我的教学设计中就凸显了“整合”理念。“读诗”、“解诗”、“品诗”、“辨诗”、“延读”,均是从两首诗的整体角度予以设计。这样的教学整合,使得教学节奏得到最有效的调控,使得教学内容得到最高效的组合,从而产生最佳的教学效率。如在“辨诗”教学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比较辨析出《石灰吟》和《墨梅》的相同之处,了解这两首诗“咏物抒怀”的写法,并进而把物与人结合起来,由物及人地解读诗中的深层次情感。
3.教师教学的站位要下移。
这两首古诗的诗意较浅显,且每首诗旁均配有栩栩如生的彩图助读;学生们的手边有不少学习资料,关于这两首诗的诗人简介、诗意注解很多。上述种种因素,构成了教学这两首古诗的潜在教学资源。教师若是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在教学中就必须调整好自己的教学位置。首先,教师需要把更多的教学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读自悟、交流讨论、反复诵读;其次,教师需要耐心地倾听每一位学生对字词、诗句、诗意、问题所发表的意见,把学生发言中的每一个闪光的见解给予放大,并加以重复,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再次,教师需要平等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或在讨论之初暗示思维的途径,或在讨论之中点拨思维的深度,或在讨论之后即席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的平等参与绝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越俎代疱,要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老师是在和我们一块儿探讨研究这两首古诗,有时候甚至可以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知道的东西似乎并不比我多多少。教学中,教师的低站位,可以和学生平等相视,从而平等对话;教师的低站位,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探究诗歌的欲望,从而激发起学生超越教师的信心;教师的低站位,可以消解课堂上师生彼此间的隔膜,使学生更容易亲近教师,走近教师,从而坦然地走进诗歌的天地间。
20.古诗两首(教学反思参考2)
《石灰吟》是一首用以抒发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之情”的诗。教学的重点在于让学生在领悟诗意的同时,学习并感受诗人用以寄托强烈情感的方式。教学中,我始终围绕一个“吟”字做足文章。?
教学中,我提醒同学们“吟”是一种古典诗歌的形式,但同时也表示着一定的具体意义,即为“说”。那么,石灰究竟想说些什么呢?同学们很快通过自己浅显易懂的语言理解并说出了诗句的意思。?
作者以石灰自居,并非觉得好玩,而是想通过石灰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那么如何让孩子去理解和感受这层意思呢?课堂上,我问同学们:“石灰说了这么多勇士般的豪言壮语,他的心里又会怎么对自己说呢?”以期通过这样的教学思考环节来鼓励同学们向思维的更深处漫溯,走近诗人的内心,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
读了《墨梅》这首诗,我不由产生了一个疑问,这洗砚池真的是王冕家的池子吗?怎样能从墨梅身上体会到作者的情操和胸襟呢?以学生的认知水平能体会到吗?于是我上网搜寻了关于王冕的资料及王冕写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原来“洗砚池”是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诗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说“吾家”。而且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并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于是在课上质疑时,我就和学生讲了“洗砚池”的典故,学生听得兴味盎然。在谈到作者的品格时,看到学生一脸茫然,于是我给同学们讲了王冕的一些生平事迹,学生这才真正从“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中体味到了作者那种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可见,教师只有在备课时深入解读文本,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资料,充分利用课外资源,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才能真正丰满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