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七 子 之 歌 —— 澳 门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的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
母亲!母亲!……
学习目标
1、识记积累字词。
2、梳理闻一多闻一多先生的“说” 和“做”。
3、学习他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4、探究人物形象。
闻 一 多 先 生 简 介
闻一多(1899—1946),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闻一多(1889.11.24──1946.7.15)
走近闻一多先生
身处中国近现代,外敌入侵,国内风云变幻,中国社会急剧动荡的时代。
生活期间重大历史事件: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国共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1.生活的时代背景
2.成长的思想历程
闻一多虽在很长时间内潜心于古典文学,以致足不出户,被戏称为“何妨一下楼主人”。 但由“五四”点燃的尊尚爱国、民主、科学的火焰从未在他胸中熄灭。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是幼稚的,但要不是幼稚的话,当时也不会有五四运动了。青年人是幼稚的,重感情的,便是青年人的幼稚病,有时也并不是可耻的,尤其是在一个启蒙的时期,幼稚是感情的先导,感情一冲动,才能焕发出力量。
3.名人的评价
朱自清《挽一多先生》:“你是一团火,照见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冰心:“闻一多的死是一首诗大的诗,
他给我们留下了最完美、最伟大的诗篇。”
毛泽东评价:“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
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
族的英雄气概。
臧 克 家 简 介
臧克家(1905-2004 )诗人,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歌和民歌。1932年开始写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 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烙印》,这是他最具影响的作品。此后,他陆续出版的诗集,长诗有《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
《泥土的歌》、《宝贝儿》、《生命的零度》等十
多部。
地壳 仰之弥高 兀兀穷年
校补 锲而不舍 沥尽心血
赫然 炯炯目光 群蚁排衙
函寄 目不窥园 迥乎不同
衰微 警报迭起 气冲斗牛
qiào
mí
wù
jiào
qiè
lì
hè
jiǒng
yá
hán
kuī
jiǒng
shuāi
dié
dǒu
预习检查
字 词 解 释
无所畏惧。形容英雄气概。
?大无畏:
这个士兵在枪林弹雨中显示了大无畏的精神。
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锲而不舍:
学习不能三天打渔晒网,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目不窥园:
原指汉代董仲舒专心治学;三年
都无暇观赏花园中的景致。后用以比喻埋头钻研;不为外事分心。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读。
(为了考上重点中学,他成天目不窥园。)
比喻付出了全部精力。
?沥尽心血: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每一位家长都是沥尽心血。
心思不在这里。 指思想不集中。
?心不在焉:
上课时如果心不在焉,课后做练习就会遇到
困难。
形容情绪十分激动;说话、写文
?慷慨淋漓:
( 贬 义)
章意气昂扬,言辞畅快。
②他的话真是慷慨淋漓。
①一代天骄李白豪放不羁,写诗慷慨淋漓,岂能和那些凡夫俗子相提并论!
?气冲斗牛:
形容怒气冲天或气势很盛。
①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②关兴见马忠是害父仇人,气冲斗牛,举青龙刀望忠便砍.
?秩序 :
整齐而有条理的状况
指一次又一次地兴起、出现。
?迭起 :
?赫然:
形容令人惊讶的事物突然呈现的样子。
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
做的?这两方面各写了哪几件事?
2、作为学者和革命家方面这两部分之间是怎
样衔接起来的?有何作用?
3、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
怎样的人?(用课文原话回答)
4、由此来看,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怎分?
速读全文,把握内容
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
的说和做的?
答:从学者方面和革命家方面来写的。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他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有哪些主要成就?
三本书:《唐诗杂论》、《楚辞校补》
《古典新义》
“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学 者 闻 一 多
革 命 家 闻 一 多
? 作为革命家方面的闻一多是怎样说、
怎样做的?
? 课文记叙了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的
哪三件事?
答:说了就做,言行一致
答:①起稿政治传单、②群众大会演说、
③参加游行示威。
2、作为学者和革命家方面这两部分之间是
怎样衔接起来的?有何作用?
答: ①两部分之间用了7、8、9三个段落过
渡。
②好处: 脉络清楚,过渡自然。
第7段承上,第8、9 段启下。
3、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课文原话回答)
答: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4、由此来看,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怎么分?
三个
部分
第一部分(1-7)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
第二部分(8-18)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
第三部分(19-20)总结闻一多先生的一生。
探究人物:探究学者方面,学习优秀品质
1、作者写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的“说”
和“做”是怎样起笔的?这样写好在哪里?
2.文章围绕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记
叙了哪几件事?选择的角度是什么? 记叙的
详略是如何处理的?
3、从第一部分中可以看出闻一多怎样的精神?
答:①、文章引用闻一多先生自己的话起笔, 直接点题,不拐弯。摆到读者眼前的引文经过了精心挑选,言简意明。
1、作者写“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怎样起笔的?这样写好在哪里?
②、文章采用这样的方法起笔,不仅开门见山,而且引起悬念:闻一多先生是这样说的,做的又是怎样的呢?使读者迫不及待地要读下去。
①从唐诗入手,几年辛苦,凝结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十年艰辛撰写了楚辞“校补”; 又向“古典新义”迈进。
(详)
(略)
(略)
2、文章围绕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记叙了哪几件事?选择的角度是什么?记
叙的详略是如何处理的?
②写作《唐诗杂论》是从“做”了再“说”
这个角度选材的;其它两个事例是从“做
”了也不一定“说”角度选材的。
3、从第一部分中可以看出闻一多怎样的精神?
写作《唐诗杂论》
撰写《楚辞校补》
写作《古典新义》
严谨刻苦的
治 学 态 度
3、学习本文后,你认识了怎样的闻一多先生的形象?
探究人物:探究革命家方面,学习爱国精神
1、作者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证明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的“说”和“做”的呢?这几件事体现了闻一多先生怎样的精神品质?
2、说出闻一多先生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答:①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
参加游行示威。
1、作者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证明闻一多先生作
为民主战士的“说”和“做”的呢?这几
件事体现了闻一多先生怎样的精神品质?
②三件事集中体现了闻先生无私无畏
的斗争精神。
答: 闻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闻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终如一的。
2、说出闻一多先生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①、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
②、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
③、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
④、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闻一多形象
3、学习本文后,你认识了怎样的闻一
多先生的形象?
学者
(三本书)
革命家
(三件事)
《唐诗杂论》
《楚辞校补》
《古典新义》
起稿政治传单
群众大会演说
参加示威游行
做了再说
做了不说
先说再做
言行一致
卓越的学者
大勇的烈士
(1-7)
(8-18)
(19—20)
闻一多
小 结
口的巨人 行的高标
主 旨 归 纳
本文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他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革命家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这些山水田园的诗人也像闻先生一样,生活在政局多变、社会动荡的年代,他们也曾有着自己大济苍生的志向,最后却都寄情山水。
而闻一多先生凭借自己的才识完全可以过上安逸的生活,也可以潜心研究学问,但最后他却不顾自身安危走出来投入到革命中去,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两种做法你赞同谁的人生选择?为什么?
赞同后一种,这样的人心怀天下,并且付诸实践,中国的文人
历来讲究修身、治国、平天下。陶渊明等人只达到了修身的境界,而闻一多达到了治国平天下的境界,为自己的信仰付出生命,对于闻一多来说,他是幸福的。
拓展交流1
赞同后者。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先生心怀大义,没有仅仅想到自己,想到的是为国家为民众做点事,是值得钦佩的。
闻先生肯定知道:
敢为戊戌变法流血牺牲的勇士 ;
积极倡导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的先行者 ;
认识同时代和他有着相似精神品质同样为民主革命呐喊的 ;
以及后来领导中国革命获得民族解放的革命领袖 。
孙先生:“驱除鞑虏,振兴中华。”
习主席评价: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谭嗣同:“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
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
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拓展交流2
在闻先生生活的时代,我国有很多像他一样
的文人,用自己的言行实践着自己的“言和行”。
毛泽东同志评价鲁迅先生:“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
真的猛士,
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
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
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鲁迅先生: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我懂得衰亡民族
之所以
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啊,沉默!
不在沉默中爆发,
就在沉默中灭亡。
寄语未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少年时期的周恩来就立志:
我们当代的青少年学生要立志:
……!……!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读书”。
早日实现习主席倡导的中国梦。
中国梦自少年起:少年强则国强。
这样也不枉先烈的流血牺牲换来的锦绣河山。
不完全是史实,但革命党人义无反顾、视死如归
的爱国之心与历史使命感尽得体现。
推荐影视剧《十月围城》
影视的画面视觉冲击,让我们体会什么叫抛头颅,洒热血,一往无前、前赴后继的惨烈与悲壮。
希望这种爱国心与使命感代代相传,唤起激荡在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怀,弘扬我们民族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