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19】中考物理一轮复习学案:第二章 声现象(知识清单+重难点+中考真题)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19】中考物理一轮复习学案:第二章 声现象(知识清单+重难点+中考真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9-02-13 14:02: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章 声现象
考点知识清单
考点一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产生
原因
声音是由物体________产生的,_________停止,发声也停止
声源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____________。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声源
传播
条件
声音传播需要________,声音可以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中传播,但不能在__________中传播
形成
声音是以_____的形式向外传播。声波能使其他物体振动,表明声波具有____
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________会被反射,反射回来的声音再进入人耳,这个声音叫回声。在空气中人距障碍物的距离大于____________,人耳才能听到回声,利用回声可以测量距离
声速
大小
通常情况下,固体传声最_____,气体传声最_______,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声为________m/s
影响因素
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声速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特别提醒
听到声音的条件及其原因
条件
原因
发声体振动
可以产生声音
有传声介质
可以传播声音
响度足够大
能量足够大,可引起鼓膜振动
频率合适
频率在20~20000Hz之间
听觉器官
有良好的听力器官才能接收声音
考点二 声音的特性
声音的特性
音调
响度
音色
概念
声音的_________
声音的_________
声音的品质
决定
因素
发声体振动的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①发声体的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②距发声体的______________
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
日常
描述
①俗称声音的“粗”“细”;②同一音阶中的1、2、3、4、5、6、7音调逐个升高
①俗称音量的“大”“小”;②“震耳欲聋”“引吭高歌”“声音洪亮”均指响度大
“闻其声知其人”“区分乐器”都是利用音色这一特性
特别提醒
日常用语中声音的“高”“低”有时指音调,有时指响度,含义不唯一。一般能把“高”换成“大”,“低”换成“小”而意义不变的指响度的大小,不能取代的就是音调的高低了。如高声喧哗,也可以说成大声喧哗;但没有听说过“他是唱大音的”,所以唱高音指的是音调高。
考点三 声的利用
1.声音的分类
超声波
次声波
定义
频率高于_______Hz的声波
频率低于________Hz的声波
特点
超声波的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能量
次声波传播远、易于绕过障碍物
应用
测距、B超、定位、超声探伤
预报台风、地震、海啸等
2.声音的利用
(1)利用声音传递____________:回声测距、B超检查、双耳效应等。
(2)利用声音传递____________:利用超声波清洗精密仪器、利用超声波去除体内结石等。
方法指导
声波可以传递信息,是指告诉我们什么,也就是传递了信息;声波可以传递能量是指可以改变什么,也就是传递了能量。
考点四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定义
物理学角度
指发声体___________振动发出的声音
环保角度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_______、_______和______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来源
噪声主要来源于工业、交通和生活
等级
通常用_______(符号______)来划分噪声的等级;0dB是人们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监测噪声大小的仪器叫噪声监测仪
控制
途径
①防止噪声的________,如在机动车辆的排气管上加消声器;②阻断噪声的___________,如加隔音设备以及设立屏障或植树造林;③防止噪声进入___________,如戴耳塞
特别提醒
噪声监测仪是用来监测周围环境噪声等级的,它不能减弱噪声。
重点难点突破
重难点一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例1】(2018·衡阳)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振动的空气柱一定在发声
C.在10m2的小房间里说话听不到回声,是因为“空间小,没有产生回声”
D.在同一宇宙飞船的太空舱内,两名宇航员可以直接对话
【解题技巧】熟悉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但振动的物体不一定能发出人类能够感知的声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15℃空气中的声速约为340 m/s。
跟踪训练1(2017·柳州)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C.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D.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重难点二 声音的特性
【例2】电视节目《国家宝藏》展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成果,其中介绍了曾侯乙编钟如图所示。对其中所涉及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通过木锤敲击编钟使其振动发声”
B.同一组编钟通过改变钟的大小来改变音调
编钟具有特殊的音色,雄浑深沉
D.用不同力度敲响编钟,响度相同
【解题技巧】音调高底、响度大小的改变
(1)改变发声体的松紧、长短、厚薄、粗细、质量大小等均可以改变它的振动频率,从而改变发出声音的高低。如吹奏管乐器时手指按压不同的小孔,实为改变里面空气柱的长短;弹奏弦乐器时手指按压弦的不同位置,实为改变弦的长短;打击乐器如编钟,编钟的质量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2)对于同一发声体而言,其频率是固定的;用大小不同的力使其振动,振幅不同,响度不同。
【素养提升】本题以曾侯乙编钟为素材,揭示了古代人民对音乐的掌握,充满文化底蕴,这也体现了物理学科与人文素养的融合。
跟踪训练2(2018·泰安二模)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且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B.“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C.“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
D.“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可以根据音色来判断说话者
重难点三 噪声的控制
【例3】(2018·襄阳)噪声是严重影响我们生活的污染之一。下列措施中属于在产生环节控制噪声的是( )
A.在学校周围植树 B.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笛
C.教室安装隔音玻璃 D.在靠近学校的道路旁安装隔声板
【解题技巧】控制和减弱噪声应紧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减弱噪声的最终目的是降低人耳处的声音响度。因此人们常用一些吸收声音特性的物体或采用阻隔的方式来减弱噪声。
【素养提升】噪声污染是当今社会“四大污染”之,一般要求正确认识环境噪声和寻找噪声防治的措施,这一引导学生领悟“知道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存在相互联系”的科学态度与责任也是物理学科素养之一。
跟踪训练3(2018·宜宾)如图在飞机旁边的工作人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耳罩的作用是( )
A.防止噪声的产生 B.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D.防止风吹到头部
中考真题回放
1.★(2018·乌鲁木齐)关于声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B.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D.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2.(2018·山西)如图所示,号称“天下第一鼓”的山西威风锣鼓队正在表演。当队员用手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时,鼓声就消失了,其主要原因是( )
A.手不能传播声 B.手吸收了声波
C.手使鼓面停止了振动 D.手把声音反射回去了
3.(2018·益阳)大象可以用我们人类听不到的“声音”交流。关于这种“声音”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种“声音”是电磁波 B.这种“声音”人类听不到,因此没有响度
C.每头大象发出的这种“声音”的音色相同 D.这种“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2018·岱岳区三模)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轻声细语”指的是降低声音的音调 B.物体振动的越快音调就越高
C.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可以改变鼓声的音调 D.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5.(2018·天津)生活中常用“引吭高歌”“低声细语”来形容声音。这里的“高”“低”是指声音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频率
6.(2018·娄底)如图所示,小秦改变了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尺子,尺子振动的( )
A.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 B.音色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
C.响度跟人与声源的距离无关 D.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7.(2018·广州)吉他上的弦绷紧时发声的音调比它不紧时高,则绷紧的弦发声比它不紧时( )A.振幅一定更大 B.振幅一定更小 C.振动频率一定更低 D.每秒内振动次数一定更多
8.(2018·济宁)下列属于从传播环节防治噪声的是( )
A.教室内请勿大声喧哗 B.放鞭炮时,用手捂住耳朵
C.城区道路口安装分贝仪 D.高架道路两旁建隔音墙
9.★(2018·临沂)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响度越大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C.人耳可以听到超声,不能听到次声 D.“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因为不同的人音色不同
10.★(2018·威海)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根据音调可以判断是哪位歌手正在唱歌
B.道路旁的隔音板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C.二胡演奏出的优美旋律,是由弦的振动产生的
D.用“B超”查看胎儿的发育情况,利用了声波可以传递能量
11.(2018·吉林)小明正在家里学习,窗外传来吉他声,他关上窗户,这是在________控制噪声;吉他声是由琴弦的____________产生的。
12.(2018·江西)英语考试时,考生听到的英语听力材料声音是通过__________传播到人耳中;为了不影响考试,要求监考老师尽量不要走动发出声音,这是从___________处减弱噪声。
13.(2018·东营)东营市是吕剧发源地。吕剧常见的伴奏乐器有坠琴、扬琴、二胡等。观众可以根据乐器发出声音的___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不同,分辨出是哪种乐器;琴师调节琴弦的松紧是为了改变声音的___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参考答案及解析
[考点知识清单]
考点一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振动 振动 声源 介质 固体 液体 气体 真空 波 能量 障碍物 17m 快 慢 340
考点二 声音的特性
高低 大小 远近
考点三 声的利用
1.20000 20
2.信息 能量
考点四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无规则 休息 学习 工作 分贝 dB 产生 传播 耳朵
[重点难点突破]
【例1】 A
跟踪训练1 C
【例2】 D
跟踪训练2 B
【例3】 B
跟踪练习3 C
[中考真题回放]
1.B
2.C 解析:当敲击鼓时,鼓面会振动发出声音,当用手按住鼓面时,手使鼓面振动停止,所以声音就消失了。
3.D 解析:大象可以用我们人类听不到的“声音”次声波交流,次声波的频率不在人的听觉范围内,人类听不到,但它也有响度,它的传播也需要介质,A、B两项错误,D项正确;不同大象发出的这种“声音”的音色不同,C项错误。
4. B 5. A
6. A 解析: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时,尺子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该实验可以说明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A项正确。
7. D 解析:吉他的弦绷紧时发出的音调比它不紧时高,是指绷紧的弦发声比它不紧时振动的频率更高,即每秒内振动的次数更多,故C项错误,D项正确;音调的高低与弦的振幅无关,故A、B两项错误。
8. D 解析:教室内请勿大声喧哗,是从噪声的产生环节防治噪声,不符合题意;放鞭炮时,用手捂住耳朵,是在声音的接收处减弱噪声,不符合题意;城区道路口安装分贝仪,只能检测出声音响度的大小,不能减弱噪声,不符合题意;高架道路两旁建隔音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属于从传播环节防治噪声,符合题意。
9. D 解析:音调的高低与频率有关,频率越快,音调越高,故A错误;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0,故B错误;超声波和次声波,不在人耳的听觉范围之内,都是人耳听不到的,故C错误;不同人说话的特点不同,“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可以根据音色来判断说话者,故D正确。
10. C 解析:不同人声带的结构不同,发声的音色不同,所以根据声音的音色可以判断是哪位歌手正在唱歌,故A错误;道路旁的隔音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B错误;物体发声时一定在振动,二胡演奏出的优美旋律,是由弦的振动产生的,故C正确;用“B超”查看胎儿的发育情况,利用了声波可以传递信息,故D错误。
11.传播过程 振动
12.空气 声源
13.音色 音调 解析:二胡和小提琴发声的音色不同,可以通过音色区分不同的乐器;调节琴弦的松紧,振动的频率不同,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