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新知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冯陈诸卫,蒋沈韩杨”,为什么赵姓排在第一位?
该书中赵姓排在第一位是因为当时的皇帝姓赵。这个王朝是如何建立起来的,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走进北宋王朝。
人教版·七年级下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名称:
北宋
960年
赵匡胤(宋太祖)
东京(开封)
宋太祖
一、北宋的建立
方针:
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结果:
先南后北
五代十国部分政权更迭时间表
后梁
907-923 后唐
923-936 后晋
936-946 后汉
947-950 后周
950-960
吴国
892-937 南唐
937-975 前蜀
891-925 后蜀
925-965 闽国
893-945
五代十国时期,政局动荡不止,王朝个个短命。
思考一下,五代十国的政权特点?
如果你是宋太祖,面
对五代十国政权更迭你会怎么做呢?
加强统治,防患于未然
1、原因
看图表,说说五代十国政权的特点。
五代十国存在的时间图表
结论:五代十国时期,政局动荡不止,王朝个个短命。
原因:吸取五代十国政局动荡不止,王朝个个短命的教训,防止武将专权。
宋太祖赵匡胤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二、宋太祖的统治措施
——强化中央集权
1.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杯酒释兵权”
为杜绝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
目的:
(1)军事:控制军权
二、宋太祖的统治措施
——强化中央集权
1.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杯酒释兵权”
为杜绝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
目的:
2.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
(1)军事:控制军权
二、宋太祖的统治措施
——强化中央集权
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开机密码
“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
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
皇
帝
1.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杯酒释兵权”
为杜绝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
目的:
2.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
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1)军事:控制军权
二、宋太祖的统治措施
——强化中央集权
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军队驻防地
军队驻防地
军队驻防地
将
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
“天下营兵,纵横交互,
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
1.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杯酒释兵权”
为杜绝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
目的:
2.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
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1)军事:控制军权
二、宋太祖的统治措施
——强化中央集权
中
书
门
下
枢
密
院
皇帝
财政
行政
军事
(三司)
度
支
盐
铁
户
部
参知
政 事
设置副宰相和多重机构
(2)中央:削弱相权
分化事权
二、宋太祖的统治措施
——强化中央集权
内外相制
A.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 三年一换
B.设置通判。 分散知州的权力。
C.设置转运使。 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宋史》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根据材料,说说通判的职权和作用。
职权:地方一切行政和司法事务,需要经过通判署名才能生效。
作用:分散知州的权力,并对其进行有效监督。
(3)地方:削弱地方官权力
地方
地方
地方
行政权
兵 权
财权
中 央
强干弱枝
二、宋太祖的统治措施
——强化中央集权
守内虚外
(3)地方:削弱地方官权力
强干弱枝
二、宋太祖的统治措施
——强化中央集权
守内虚外
D.地方精兵全部调入中央,并禁止地方另行招兵。
A.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
B.设置通判。
C.设置转运使。
行政权
军事权
财政权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小组合作
思考:结合所学知识大家谈一谈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给宋朝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
1、积极: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2、消极: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
影响:
知识延展
枢 密 使 —— 军权
宰相不止一人,并设副宰相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副相)参知政事—— 行政权
三 司 使 —— 财权
——分化相权
君臣礼仪的变化说明了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宋朝以前,宰相、大臣可以和皇帝对坐议事。相传,宋太祖有一次上朝,宰相范质等仍坐着。宋太祖说:“我眼花,你们把文书拿近来让我看。”范质等起身呈递文书后,回到原处,发现座位已被撤走。从此,宰相、大臣只能站着同皇帝讲话。
活动探究
小资料
原因: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表现:
1、宋太祖时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时逐渐形成文臣统兵的格局;
3、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2、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
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三、重文轻武的政策
北宋科举制的特点
1.程序严格:州试——省试——殿试;
2.提高进士的地位。
3.方法严密:糊名法,防舞弊;
4.录取名额大增。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先生文集》
分析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的利与弊?
赵宋王朝是被一而再,再而三的外族入侵势力所颠覆,从王朝内部来说,横亘两宋三百多年(319年)始终没有一股政治势力膨胀到足以威胁赵宋皇位的稳固。
——《浅析宋代文官制度的得失》
利:有效防止了唐末以来武将专权弊端的重演,
亦使文教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
弊:官僚机构臃肿,冗官冗员充斥,办事效率低下,
且加重了财政负担。
北宋的政治
北宋建立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事件: 影响
巩
固
统
一
的
措
施
加强中央集权 军事上
在中央
在地方
重文轻武
削弱相权
1、任用文官担任地方长官,三年一换。
2、设 通判 ,牵制知州
3、设 转运使,收缴地方财税归中央。
1、“杯酒释兵权”
2、统兵 权与调兵权分离。
3、将领定期换防。
1、 文臣 统兵,抑制武将。
2、发展文教事业,改革 科举制 。
利:有效防止了唐末以来武将专权弊端的重演,亦使文教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
弊:官僚机构臃肿,冗官冗员充斥,办事效率低下,且加重了财政负担。
960年
赵匡胤
东京(今开封)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影响:
重文轻武政策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促进了科技文化的繁荣和教育的发展。
但是也造成了北宋官僚机构臃肿、财政负担沉重、军队战斗力削弱等弊端。
我来评: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好不好?你怎么看?
三、北宋政治的特点
《劝学诗》
宋真宗(北宋第3位皇帝)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重文
轻武
如果以树干指中央或皇帝,以树枝指地方。那么根据北宋的统治措施,我们可以把北宋政治的特点概括为:
中 央
地方
地方
地方
行政权
兵 权
财权
强干弱枝
加强树干,削弱枝叶。比喻削减地方势力,加强中央权力。
三、北宋政治的特点
守内虚外
史学家陈寅恪曾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而西方与日本的史学界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宋朝创造了辉煌的经济文化,从太祖立国,到逐步加强君主权力,重文轻武,开创了繁盛的经济文化时代,但也因为重文轻武,造成了宋朝积贫积弱的社会状态,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