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8张PPT。第4课
宋 明 理 学■三教合一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宋楚瑜大陆“寻根之旅”一行参观岳麓书院书院是理学兴盛之地 南北朝时期儒、佛、道三教并立,成为中唐以后儒学复兴的重要背景。在一批心志高远的儒家学者促进下,理学于宋代兴起,在明代掀起一个高潮,将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高度,理学被喻为最精致、最完备的儒学体系,它绵延700余年,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三教是指什么?
佛教、道教是怎样兴起的?
儒学为什么出现危机?
怎样理解三教合一?佛教的传入和
道
教的兴起 白马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我国后第一座由官府建造的寺院,所以历来被尊为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有“中国第一古刹”之称。白马寺(河南洛阳)佛教的传入 老君岩(福建泉州清源山),刻画的是道家宗主老子洞悉世间沧桑、慈祥而睿智的形象。老君岩道教的兴起江 南 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此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三教图
(清) 丁云鹏 此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体现了中国古代“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画面中,释氏趺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
此图绘反映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呈现出怎样的历史趋势?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1、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
(原因:社会动荡不安;受到道、佛教的冲击)
2、“三教合一”潮流的出现
(表现:三教在反复辨驳中相互吸纳渗透;唐宋许多知识分子兼修儒、佛或三教并修)
3、儒学体系的更新
二、宋明理学什么是理学?
理学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儒学从佛、道之中汲取了有益的内容,建立起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学说。它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是宋明时期儒家思想的主流学派。
宋明理学由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组成
(一)程朱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是哪些?主要思想观点是什么?理、天理、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程颐
北宋思想家,理学创立者之一。 朱熹
南宋思想家,理学集大成者 程颢
北宋思想家,理学创立者之一。 朱熹首先提出“四书”之名,对它们加以注释并编著《四书章句集注》等书。元以后的科举考试,都首重“四书”,并以朱熹的注解作为释读的惟一标准。 材料一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材料二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三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阅读以下材料,归纳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程朱理学含义:以“天理”为核心的儒家观念系统代表人物:“二程”、朱熹主要思想①“理”是世界的本原(宇宙观)②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方法论)③“存天理,灭人欲”(道德观)朱熹编著《四书章句集注》元朝将其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明初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确立地位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 (二)陆王心学主要代表人物是谁?主要思想观点是什么?“发明本心”、“致良知”的含义是什么? 陆九渊
南宋思想家,
人称象山先生。 王守仁
明思想家, 世称阳明先生。
材料一 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关?”王守仁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材料二 王守仁曾经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地方叛乱,由此他认识到“破山贼易,破心中贼难” 。
材料三 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皆是理,心即理也。
阅读以下材料,归纳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②“发明本心”以求理
(方法论)陆王心学陆九渊心学
(南宋) ①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宇宙观)“阳明心学”
(明朝) ①“致良知”(方法论)②强调自我的主动作用 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哲学 如何评价宋明理学? 材料1朱熹:“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材料2: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材料3: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材料4: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断绝学,为万事开太平”;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消极和积极的地方?我们今天对宋明理学应采取什么态度?三、宋明理学的影响1、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
杀人们的自然欲求。2、积极: 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长幼有序,怜贫恤寡,勤俭节约,恪守本分等)小结“三教合一”程朱理学陆王心学① “理”是世界的本原② “格物致知”①“心即理”、“发明本心”②“致良知”、自我主动③“存天理、灭人欲宋明理学自我测评1.什么是理学?它形成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理学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占据统治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广义上的理学,其主要代表是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它形成的客观历史背景主要包括:一是儒学思想本身发展的衰落。自两汉后,儒学日益衰落。与此同时,王朝的短暂与分裂,使得人们饱经战乱之苦,从而逐渐对所谓的“君臣”秩序失去信心,转而求神拜佛、炼丹成仙。佛教、道教思想的传播使儒学面临越来越大的危机和挑战。在彼此竞争、相互辩驳和渗透吸纳的过程中,三教调合之风渐盛。不少儒家学者既采纳佛、道学说,但又试图重新建立儒家的权威地位,终于在唐宋时期三教合一的大氛围下产生出理学。 2.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有什么同异之处?同:①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都是儒学思想的代表,都强调社会秩序的重要性;②都认同世界本原不是客观的物质世界,要么是“理”,要么是“心”;③都强调“天理”与“人欲”的对立,要求自我修养、克制,并积极服务社会。
异:①在程朱理学看来,掌握世界应该由己到人,从内向外看;而陆王心学主张“心即是宇宙”,主张回归内心,从外向内看。②程朱理学主张认识世界“格物致知”,而陆王心学则主张“发明本心”、“致良知”。他们的研究路径不同。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