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3张PPT。第五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本课线索:
我国古代商业活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活跃,货币因此不断演进,城市随之兴起,对外贸易也日渐繁荣,但却越来越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抑制。
本课重点:
古代商业的表现:货币、对外贸易、城市,重农抑商政策课标要求:(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 一、中国古代的商业1、原始商业的产生:A、时间:原始社会末期B、产生的条件:①剩余产品的出现②社会分工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2、夏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A、商朝:产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B、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设官统一管理C、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的特点①出现了许多以私人资本经商的大商人②私商突破官府的限制,成为自由商人③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④金属铸币大量出现3、唐宋时期的商业①隋唐商业繁荣的原因与表现a、政治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密切了南北的经济往来b、长安、洛阳、扬州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c、西域、阿拉伯、波斯商业外来频繁,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4、明清时期商业的新特点②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a、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b、集镇、夜市出现①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②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农产品商品化加强③广泛使用贵金属货币白银,便利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集聚④形成许多区域性、行业性大商帮二、中国古代城市的繁荣1、城市的起源:夏代出现供商人进行物品交换的“市”,即城市的雏形2、周秦至唐代城市的特点:①凡县治以上的城市,都有官设的市作为交易场所,设市长或市令管理②市设在城中特定位置,用围墙与居民区隔开 (“市”与“坊”分开)③县城以下,禁止设市④这时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经济功
能不显著3、宋代城市的特点A、整齐划一的市坊制被打破,市坊界限不复存在B、市分散在城中,面街而设,形成街市C、城郭和乡村,被允许置市贸易D、市的启闭不再由官方统一规定时间,出现夜市草市E、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 (汴京)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请思考:
对比唐代长安城,想一想,北宋汴京有哪些不同?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4、汉唐宋明清时期三种不同类型城市的发展A、丝绸之路沿线城市的兴起:敦煌、楼兰、龟兹、于阗、莎车、疏勒B、沿海港口城市的兴起:广州、泉州、明州、杭州、扬州、登州C、明清工商业城市的兴起:松江、佛山、景德镇、汉口、盛泽镇①工商商业发达和交通要冲②经济功能为主,商业贸易繁荣③多位于江南,人口密集三、重农抑商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提出的原因:①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流动大等特点,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发生了矛盾。②法家的抑商思想随法家人物的政治活动而被付诸实践2、重农抑商思想产生的时间:战国时期3、汉代的重农抑商政策:①严格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②征收较重的租税③严禁商人购置土地4、唐朝中期以后,重农抑商政策有松动。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实行官商分利政策5、明清坚持重农抑商,限制商人活动,重征商税,严厉控制民间贸易6、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A、在封建社会初期,它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权B、在封建社会后期,尤其到明清时期,遏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了新的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的落后。材料一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于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二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材料一、二是如何看待商业和农业关系的?各自的理由是什么?你认为是否有道理?
2.探究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历史作用:是有利还是有弊,或是利弊参半,还是不同时期各有利弊?商朝的贝币战国,布币 战国,刀币 秦统一货币示意图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会子”纸币山西平遥市城楼徽商的房宅乔家大院北宋汴京城认 门 前 白
兔 儿 为 记商号的标记:白兔捣药图店铺的名字广告文字上方广告文字说:
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明代《皇都积胜图》局部(明万历年间,描绘了正阳门的街市情景)清代北京前门商业区清代苏州繁忙的怀胥桥商市返 回返 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