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0张PPT。 第七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课本知识回顾
相互交流完善答案:
1.思考完成P112 “?”
2.重点题P113 “基础题2”和P129“知识迁移2题”
3.计算理解P115 “思考与讨论”,并得出规律。
4.重点题P126 “基础题3”基础知识过关完成P124知识梳理考点一、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主要内容:
①生物不是神创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的
②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
③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主要理论)。 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考点补充(1)反对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2)历史上第一个系统地提出了进化理论的学者。历史意义 :
2、对自然选择学说的解读
(1)自然选择的对象
①直接对象是生物的变异性状(表现型)。
②间接对象是相关的基因型。
③根本对象是与变异性状相对应的基因。
即自然选择的实质是环境对变异所对应的基因的选择,因而可以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2)自然选择的因素:对生物的变异起选择作用的是个体所处的自然环境。
?3、自然选择的动力:生存斗争。
①类型:包括种内斗争、种间斗争(竞争)、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
②意义:生存斗争对生物的某些个体的生存不利,但对物种的生存是有利的,并能推动生物的进化。
③原因:过度繁殖+有限的生活资源。
4、自然选择的结果: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5、两个方向——变异不定向, 自然选择定向。
(如下图)
对应例题:1、根据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狗的牙齿坚硬,是长期磨练出来的
B、田鼠打洞和夜出活动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有一种猫头鹰因视力弱,行动迟缓,捉不到老鼠而被淘汰
D、狼和鹿能迅速奔跑,是两者之间选择的结果
A对应例题:2、抗流感的疫苗,每过几年就要更换新的种类,因为流感病毒又对旧的疫苗产生了高度的抗性,这种抗性最好的解释是( )
A、病毒的获得性遗传
B、病毒某些结构的用进废退
C、由于选择作用,使对疫苗有抗性的病毒被保留下来并扩大繁殖
D、由于生殖隔离造成C三、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性状水平深入基因(分子)水平以个体为单位以种群为单位 形成以自然选择学说为基础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识到了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获得性遗传的观点,已经被多数人摈弃。深入1.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考点补充2.主要内容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为何不是个体?为何不是群落?(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可遗传变异的三个来源: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合称突变)。
由于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因此它们只是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变异是不定向的 不利变异被淘汰,有利变异逐渐积累,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生物朝一定方向缓慢进化
?自然选择导致①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生物进化的实质: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记一记: 是定向的,
向着 的方向进化。
自然选择、基因频率改变和进化方向适应环境想一想:变异与环境选择谁先发生?环境能决定变异的方向吗?变异都是有利的吗? 环境起什么作用?
②变异与环境的关系:
变异在环境变化之前已经产生,环境只是起选择作用,不是影响变异的因素.
例如喷洒杀虫剂只是将抗药性强的个体选择出来,而不是使害虫产生抗药性。
?(三个)资料P125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①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4)隔离与物种的形成什么是物种?
物种: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物种与种群有何区别?
一个物种可以包括许多种群,种群小于物种。②物种形成的三种典型模式(资料P125)
a. 渐变式——如加拉帕戈斯群岛上13种地雀的形成。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出现新物种。b.骤变式——如自然界多倍体植物的形成。补充:c.人工创造新物种——通过植物体细胞杂交(如番茄—马铃薯)、多倍体远缘杂交(如甘蓝—萝卜)、多倍体育种(如八倍体小黑麦)等方式也可以创造新物种。[关键一点] 新物种形成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但不管哪种方式都需要达到生殖隔离才能完成新物种的形成。③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生殖隔离物种与种群的比较一. 基因库:考点二、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概念: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种群越大,基因库越大。)
理解:每一个种群都有自己的基因库。种群中每个个体所含有的基因,只是种群基因库的一个组成部分。
个体所携带的基因随着个体死亡而从基因库中丢失,通过突变而使新基因进入基因库,所以基因库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保持和发展。基因型频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种基因型占全部个体的比率。
基因频率=该基因的总数 / 该等位基因的总数基因型频率=该基因型个体数 / 该种群个体总数基因频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对应例题:8、已知苯丙酮尿症是位于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据调查,该病的发病率大约为1/10000,请问在人群中该苯丙酮尿症隐性致病基因(a)的基因频率以及携带此隐性基因的携带者(Aa)基因型频率分别是 (??? ? )
?A.1% 和0.99%?????? B.1% 和1.98%??? C.1% 和3.96%??? D.1% 和0.198%D(2011年广东高考)(2)科学家获得一种显性突变蚊子(AABB)。A、B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只有A或B基因的胚胎致死。若纯合的雄蚊(AABB)与野生型雌蚊(aabb)交配,F1群体中A基因频率是 ,F2群体中A基因频率是 。50% 60% 对应例题9、某工厂有男女职工各200名,调查发现,女性色盲基因的携带者为15人,患者5人,男性患者11人。那么这个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是( )
?A. 4.5% ???????B. 6% ????????C. 9%???????D. 7.8%B1.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相关计算
(1)通过基因型计算基因频率
有N个个体的种群,AA、Aa、aa的个体数分别是n1、n2、n3,A、a的基因频率分别用PA、Pa表示,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用PAA、PAa、Paa表示,则:
?PA=(2n1+n2)/2N=(n1/N+1/2×n2/N)
Pa=(2n3+n2)/2N=(n3/N+1/2×n2/N) ?PA=(2n1+n2)/2N=(n1/N+1/2×n2/N)=PAA+1/2PAa;
Pa=(2n3+n2)/2N=(n3/N+1/2×n2/N)=Paa+1/2PAa。
?(2)通过基因型计算基因频率
有N个个体的种群,AA、Aa、aa的个体数分别是n1、n2、n3,A、a的基因频率分别用PA、Pa表示,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用PAA、PAa、Paa表示,则:
?2.“哈代—温伯格”基因平衡定律
在一个种群中符合以下5个条件:①种群足够大;②种群个体间的交配是随机的;③无基因突变;④无新基因加入;⑤无自然选择。在符合这些条件的情况下,各等位基因的频率和等位基因的基因型频率在一代一代的遗传中是稳定不变的,保持平衡。
用数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p+q)2=p2+2pq+q2=1,p+q=1。
其中p代表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q代表另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p2和q2表示纯合子,pq表示杂合子。运用此规律,已知基因型频率可求基因频率,反之已知基因频率可求基因型频率。 ①常染色体遗传方式的计算
设:A的基因频率为p,a的基因频率为q,则
AA 的基因型频率为 p2,Aa 的基因型频率为 2pq,
aa 的基因型频率为q2。
补充:利用遗传平衡公式即:哈代-温伯格平衡定律计算②伴性遗传方式的计算
(如色盲基因及其等位基因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因此,女性有两个色觉基因,男性只有一个)
色盲基因频率的计算:
b%=(XbXb的个体数×2+XbY的个体数)/(女性个体数×2+男性个体数)。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表面看,自然选择是对一个个生物个体的选择,实质上是对个体所包含的变异进行选择。从现代分子遗传水平看,自然选择实质上是对变异所对应的基因的选择,从而改变着群体中不同基因的基因频率。性状考点三.共同进化与生物进化
1.共同进化
①不同物种之间相互影响,共同进化:
生物生活于复杂的环境中,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任何一个物种必然要和其他生物发生营养关系。通过捕食和被捕食等各种关系,它们共同发展,协同进化,增加了物种的多样性。
②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影响,共同进化:
生物能够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够影响环境。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和共同演变的。2.生物进化
①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
②.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比较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判断标准:
(1)判断进化的标准是基因频率是否发生改变。
(2)判断物种形成的标准是是否产生了生殖隔离。3.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形成过程:生物多样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2)多样性的内容: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3层次)(3)形成生物多样性的原因:长期自然选择、共同进化达到结果(4)研究生物进化的主要依据:化石对应例题:图中三条曲线分别代表了动物物种多样性程度、动物数量易变程度及冬眠动物比例在不同类型生态系统中的变化趋势。代表动物物种多样性程度和数量易变程度的曲线依次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①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