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第1课 社戏
知识积累
字音字形
惮(dàn) 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怠慢(dài)
踱(duó) 凫水(fú) 乌桕(jiù) 撺掇(cuān duo)
棹(zhào) 潺潺(chán) 弥散(mí) 缥缈(piāo miǎo)
撮(cuō) 家眷(juàn) 舀水(yǎo) 竹篙(gāo)
多音字
(shěng)省略 (xíng)行走 (xiāng)相信 (bāo)剥豆
省 行 相 剥
(xǐng)归省 (háng)行辈 (xiàng)旺相 (bō)剥削
词语释义
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行辈:排行和辈分。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凫水:游泳。
絮叨:翻来覆去地说。
依稀:隐隐约约。
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纠纷。
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弥散:弥漫消散。
漂渺:现在写作“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会稽县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21年发表中篇白话小说《阿Q正传》。1918年5月15日发表《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鲁迅的作品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他的作品有数十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并有多部小说被先后改编成电影。其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一生的写照。
内容主旨
《社戏》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
结构图示
重点难点
1.作者为什么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
民风淳朴的乡村,对一个在封建家庭中生长、受各种规矩束缚的孩子来说,确实是快乐自由的天堂。作者作为客人,在这里“得到优待”,钓到虾“照例是归我吃”,小伙伴们对“我”无微不至地体贴照顾,“看社戏”一节这种友爱和照顾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里“我”可以免念那些陈腐无用的经书,而且也没有那么多规矩可蹈,即使“打了太公”,全村“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对于自幼就压抑在封建道德秩序中的“我”而言,这样的自由是一种多么宝贵的享受;而且在农村可以亲近大自然,“掘蚯蚂”“钓虾”“放牛”,相对于城镇宅院中“我”那种受束缚的生活而言,无疑是新鲜有趣极具魅力的了。
2.写月下归航时,主要写了什么趣事?这时“我”的心情和去看戏时有什么不同?
月下归航时,写了小伙伴去“偷”罗汉豆的趣事。去时“我”的心情很急迫,总“以为船慢”,而此时“我”和小伙伴们偷豆吃豆,心情无比畅快、轻松
3.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是童年那段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生活的标志,说明甜蜜的童年回忆一直珍藏在作者的心里。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老人孩子那种淳朴、善良、真挚的感情;再加上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未曾见到过,也是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见到的。“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我”对劳动人民深沉而真挚的感情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热情、友爱的伙伴,淳朴、善良的乡民,让“我”难以忘怀!
中考对接
一、积累运用
1.文学常识填空。
《社戏》这篇小说选自小说集《______________》,“社”原指______________,在绍兴“社”是__________________,“社戏”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写了“我”二十年来看戏的经历。本文节选的是看社戏的部分。根据课文可知,“迅哥儿”看戏的地点在_________镇_________村,“我”通过对童年时代一段看社戏的往事的回忆,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8·泰安模拟)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或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健,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物,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xǐng)了,只得在扫墓(mù)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几天,这时我便每年跟了我的母亲住在外祖母的家里。
B.我们年记都相仿,但论起行(háng)辈来,却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因为他们合村都
同姓(xìn),是本家。
C.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cuān)掇(duo)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
D.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悼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dǔ)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六一
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jǐ)……
3.(2018·泰安模拟)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保护并了解“社戏”这种传统艺术,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B.我们是否能弘扬传统文化,关键在于各级部门的重视。
C.《社戏》的作者是闻名世界的中国作家鲁迅的作品。
D.《社戏》中有个聪明机智的人物双喜,文中对他有许多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4.(2018·泰安模拟)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鲁迅先生的“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名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九
十多年了。
B.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C.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
D.双喜看上去才十二、三岁,一副善良、热情的样子。
5.指出下列句子的人物描写方法。
(1)大家立刻都赞成,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三四人径奔船尾,拔了篙,点退几丈,回转船头,架起橹,骂着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 )
(2)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
(3)“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 )
6.根据课文内容,选出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小说写船头看戏的感觉,表现“我”对社戏的陶辛;写月夜归航的情景,表现孩子们欢快的心
情和摇船的本领。
B.小说的标题是“社戏”,这就点明了它的中心事件是“看社戏”,因此,作者花了很多笔墨来写社戏的内容。
C.课文成功地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最突出的是双喜和六一公公。
D.这篇小说中,月下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这三个片段写得富有诗情画意,充满了江南水乡的生活气息。
二、阅读点拨
(2018·北京)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信天游
刘成章
①信天游这个名字,如明月流水,如仙界的风,即使把它放到全世界数千年来所有的艺术品类之中,也数得上奇美浪漫。
②透过渺远和苍凉,是一眼望不尽的峁①梁连绵,沟壑纵横。这边山头犁铧②翻着土浪,羊肚子手巾扎在头上,扶犁者汗湿衣褂;那边沟里扁担一闪一闪,小脚片踩出花似的踪迹,挑水者是个十三四岁的小女女。扶犁汉子也许觉得今天特别口渴,便朝沟里喊去:“哎——风儿!晌午送饭,别忘了给我多舀半罐子米汤!哎——洋芋丝丝也拿上一点”小女女便转脸应声:“哎——舅舅!我听下啦!”他们必须扯长声儿,不然,对方就难以听清。而他们觉得需要排遣寂寞无聊的时候,便以更高亢、更悠扬的嗓音唱了——这就是与中原文化迥异的信天游了。祖祖辈辈,年年岁岁,信天游唱在放羊的山坡上,唱在赶脚的大路上,唱在锄地的五谷间——处处都是宏阔的舞台,声声都如云霞之辞。
③小时候的我被母亲牵着稚嫩的手,走在延河畔上。突然,好像从那云缝中,猛乍乍淌出一股飘逸的光,瑰丽迷人。那是我平生所听见的第一支信天游:
你妈妈打你你给哥哥说,
为什么你要把洋烟喝?
我妈妈打我我不成材,
露水地里穿红鞋。
这样土气,这样简单,却这样富于艺术魅力的两句信天游,一经入耳,便入骨,便入髓,我此生便再怎么也忘不了了。
④上初中后,因为爱上了文学,我被信天游迷得死去活来。我买了一本何其芳、张松如二人主编的《陕北民歌选》,又念歌词又唱曲谱。书上那“上畔畔的葫芦”,那“清水水玻璃”,那“双扇扇门来单扇扇开”,虽然都是我熟悉的事物,但还是给我开启了一个诗意的世界,令我神往。
⑤有一天我登上了一个山顶,突有一支噪音浑厚的信天游响在我的耳畔。我看见,唱歌的是个放羊老汉。他唱得实在太美了,但我写作文时竟不知该如何描述。我那时候望着那苍茫辽阔、连绵起伏的黄土高原,听着这支信天游,实在分不清信天游是脱胎于它,还是它有几分信天游的影子。后来我曾经暗暗地想,假使信天游可以像天下万物似的有形有色,而且其形色永不糟朽,那么,整个陕北高原的天空,一代代的累积,它每寸蓝天每寸云彩都会缀满音符和文字的晶亮钻石。
⑥1956年,我还是个高一学生。在延安举行的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上,我见到了31岁的诗人贺敬之。之后不久,一首信天游形式的作品横空出世,那就是他的《回延安》。它让我爱不释手。诗中经典名句“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既有信天游的质朴语言和韵味,又充溢着李白一样的浪漫诗思。
⑦我是一路苦恋着信天游走进中年时代的。不知不觉间,我收集购买的信天游和陕北民歌,以及与之相近的爬山歌、山西民歌的资料和书籍,无法尽数。把它们堆在一起,竟有十几斤重了。忽有一日,省上组织了个创作班子,拿着初步改编下的五首陕北革命民歌来到延安,一边修改一边征求意见。好像是一个上午吧,我们延安文工团创作组一行数人,被召去开会。经过初步改编的陕北民歌,如久埋土中的明珠出土、如重开的牡丹,闪耀在人们面前。为了新写一首中央红军初来陕北的歌子,我在带来的那堆书里翻找,找见了让人眼睛为之一亮的两句:“山丹丹开花红满了山,中央来了大发展。”我好不高兴!天色入暮,我把它交给我团的老作曲家航海。不久之后,一首深受人们喜爱的信天游歌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与其他几首民歌一起,震响在全国的广播喇叭之中。
⑧我自己当然也写过信天游歌曲。那一年,我以上下两句原生态的信天游为动机,与作曲家王建民合作,创作了一首完全是信天游味道的歌曲,里面每节都有“圪③梁梁”三字回旋萦绕,便名之为《圪梁梁》。我还与他合作过一首以信天游为基调的女声独唱《崖畔上酸枣红艳艳》。当陕北的山水间飘荡着这两首歌的时候,我整个身心便油然生出一种归属感。
⑨大约在十多年之前,我曾忧心,那曾经像野草一样一个劲地往出钻的信天游歌手,在陕北这片可爱的黄土地上,怎么忽然间变得稀缺起来了!可幸好是我的感觉有些偏差。完全在不经意间,我终于发现信天游歌手就像春雨过后的山丹丹,开得好红好红,这山是,那山也是。更让我欣喜的是,那一年回延安,一下火车,便有小青年们一边出车站,边放开嗓门,高唱着一声声的信天游。他们大概一看见宝塔山,嗓子就痒痒了。他们对着延安群山环抱着的空旷夜空,就像虎归深山鱼归海,便任情任性起来。
⑩啊,陕北,生我养我的这片厚土啊,我愿像这信天游一样地高高飞起,化作装饰你的夜空的月晕,绕着月亮转___________。
注:①[峁(mǎo)]我国西北地区称顶部浑圆、斜坡较陡的黄土小丘。②[犁铧(huá)]翻地的农具。③[圪]念gē。
7.阅读第①段,你想到的问题是什么?请把这个问题写出来,并结合这段的内容简要说明产生问题的原因。
问题:
原因:
8.阅读第③~⑨段,将这部分文字中体现作者情感脉络的关键语句摘抄下来。
9.简要分析第②段画线语句是如何用形象的语言写出信天游特点的。
10.根据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从下面三个短语中选择一个填入文章结尾的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_)
【甲】红圈圈 【乙】一圈红 【丙】圈圈红
三、语言运用
11.(2018·泰安)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做题。
中国皮影的表演方式繁多,一般都需要多人进行合作演出。但泰山皮影的表演方式很是独特,一台戏最多需要两个人,即一人伴奏、一人操纵影人表演,必要时一个人演出一台戏,这就是皮影界的古老绝活:“十不闲”。所谓“十不闲”指在皮影戏表演时,同一时间内一个人脚上伴奏,手里操作,口中歌唱,把全身都调动起来,一个人身兼数职,独自完成一整台戏的演出,这就需要表演者有相当厚的表演功底。大汶口文化的流风余韵、东夷殷商文化的交融,齐鲁文化的传承,在泰山演绎流变,形成了泰山民俗的基因,形成了泰山民俗率真昌明的特点,天神、地祇、人鬼的祭祀,使泰山民俗具有了神秘莫测的特点。从自然造化到灵气之源,从地理大山到心灵神山,从灵石崇拜到石敢当信仰,从巡狩柴望到封禅大典,体现了礼俗杂糅的泰山山石崇拜民俗。所有这些,都为泰山皮影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泰山皮影的主要特点。(不超20字)。
12.请你仿照画线部分的句式,将后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壮乡三月三”,你以独有的风情征服了我。我想,如果我是画家,我一定会用多彩的画笔去描摹你独有的神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练笔
13.社戏是中国农村举行迎神赛会或岁时节庆时所演的戏,在江南乡村尤为盛行。你的家乡是否也有类似的民俗活动?想一想,介绍一下你家乡的民俗活动,不少于200字。
参考答案及解析
1.呐喊 土地神或土地庙 一种区域名称 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鲁 平桥
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留恋之情
C 3. D
D 解析:D.“十二、三”是概数,中间不能用顿号。
5.(1)动作描写 (2)心理描写 (3)语言描写
6.B
7.问题:为什么信天游是一件绝伦的艺术品?
原因:第一段极度赞美了信天游,但没有任何具体介绍,为下文做铺垫的同时也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为什么它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8.这样富于艺术魅力的两句信天游,一经入耳,便入骨,便入髓,我此生便再怎么也忘不了了。上初中后,因为爱上了文学,我被信天游迷得死去活来。我是一路苦恋着信天游走进中年时代的。
9.运用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将陕北的山川大地比喻成延长信天游的舞台,生动形象地展示信天游的普及贴近生活的特点;将信天游歌声比作云霞之辞,体现了信天游高亢嘹亮的特点。
10.【丙】
11.示例:其特点是表演人数最少,多取材于泰山民俗文化
12.如果我是歌唱家 我一定会用美丽的歌喉歌唱你独特的气质
1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