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回延安 导学精练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回延安 导学精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2-15 16:29: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第2课 回延安
知识积累
字音字形
羊肚(dǔ) 糜子(méi) 脑畔(pàn) 眼眶(kuàng)
油馍(mó) 木炭(tàn) 一盏(zhǎn) 炕上(kàng)
形近字
搂(lǒu)搂住 炕(kàng)火炕 畔(pàn)河畔
镂(lòu)镂刻 坑(kēng)大坑 绊(bàn)羁绊
偻(lóu)佝偻 吭(háng)引吭 拌(bàn)搅拌
词语释义
登时:立刻。
围定:围住。
白生生:形容非常白。
作者简介
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1924年生,山东枣庄市峄县人(今山东台儿庄)。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15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6岁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17岁入党。有诗集《放歌集》《回延安》《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等,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这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作品生动地表现出“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深刻的主题。
内容主旨
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出阔别十年重回母亲延安怀抱,以及与亲人相见的喜悦,表现了作者思念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抒发了对母亲延安的眷恋之情。
结构图示
重点难点
1.“手把手儿教会了我”—在第二部分中,母亲延安到底教会了“我”什么?诗歌为什么要这样写?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这两句诗具体写出了作者在延安学到了生产斗争的知识和本领,又学到了文化和革命道理。延安的“小米饭”、延安艰苦斗争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哺育作者长大成人,因此作者像吃奶的羊羔“眼望着妈”一样对延安感激不尽;就像“树梢树枝树根根”紧连一起一样,作者与延安同样是血肉相连,那里是“亲山亲水有亲人”。
诗贵含蓄,内容文字要概括,现象与思想要具体。正因为如此,这首诗运用了诗歌传统的艺术手法——比兴、借代、拟人等方法,表达了诗人对延安热爱、感激的情感。
2.第三部分主要写作者与延安亲人相见。读了这一节,我们感受到亲人相见的热烈真挚之情,看到了延安人的成长和美丽淳朴的心灵。逐层琢磨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内容的?
(1)环境烘托、渲染,表现延安人的热情好客。
(2)选取有代表性的老爷爷、中青年和小娃娃三代人的典型,写出了延安人的贡献和成长。
(3)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从侧面反映谈话双方的情投意合,谈话内容的丰富异常。
3.“母亲延安换新衣”是一种怎样的写作方法?诗歌第四部分是怎样具体写“换新衣”的?
用“换新衣”写延安的变化是拟人的手法,这样写,形象鲜明,饱含着丰富的感情。
在具体描写延安变化时,作者选用典型的材料,用排比、铺陈、复叠的手法,使“新”字变得形
象鲜明,让人感到印象深刻。
中考对接
一、积累运用
1.文学常识填空。
贺敬之,现代著名___________,__________。代表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2018·泰安模拟)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或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fǔ)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漂漂把手招。白羊肚手巾(jīng)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B.东山的糜(mí)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手把手儿教(jiào)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C.米酒油馍(mó)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bàn)上还响着脚步声。
D.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piāo),革命万里起高潮!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
门!枣(zǎo)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
3.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是( )
A.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比喻)
B.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夸张)
C.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借代)
D.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拟人)
4.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 登时:立刻。
B.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脑畔上:头上。
C.我梦见鸡毛信来。 鸡毛信:一种粘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信件。
D.天南海北想着你。 天南海北:形容距离遥远,地方又各不相同。
5.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树枝/树梢/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B.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C.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进亲人/怀。 D.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二、阅读提升
(2018·义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飘逝的风筝
徐国平
①三月的暖风一吹,催着万物,都跟长了翅膀一样。
②爷也感觉到了,一大早儿就拿起那只“年年有余”的风筝,迈出了家门。
③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大吠鸡鸣都听不到。鹞爷一边走着,一边四下观望着。若在以往,身后总会尾随着一群欢天喜地的孩子,一个个抢夺着他手中的风筝。
④唉,娃们一个个都去哪儿了?
⑤一路上,那些残墙断壁、破砖瓦砾、树林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凌乱不堪。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垂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
⑥鹞爷瞧着心痛,就像被抽筋剥皮一般难受。很快,自家那二间旧屋也难逃一劫了,只是满屋子的风筝,又将栖身何处?
⑦鹤爷忧心忡忡,步履沉缓,一直走出村外。村外的那大片麦地,整整荒废了一个冬天,听说要建飞机场。
⑧一阵春风吹来,那只风筝有些急不可待地拽紧了他的手。若在过去,鹞爷早就手脚利落地将风筝放飞起来,心也随着风筝,飞到天上去了。如今,鹞爷却攥紧风筝,迟迟不肯撒手。
⑨鹞爷又想到过去。他自幼就跟师傅扎风筝。这辈子,连他自己也数不清扎了多少只风筝。每只风筝经过他的手,都活灵活现,千姿百态。那些走在归途上的人老远瞅着,就觉得离家近了,浑身的疲惫便飞到九霄云外。
⑩后来,鹞爷成了民间艺人,还上过电视报纸,甚至大洋彼岸的一些老外都来参观他的手艺。只是,他手艺慢慢失传了,现在的年轻人谁还学这些费事的玩意。而且,大都跑到城里,一走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心也收不回来了。
?最初,儿子大龙还跟他学扎风筝。可刚刚学了个皮毛,便被一帮记者吹捧成风筝世家的传人。大龙心高气燥,觉得小村子施展不开,跑到城里开了一家风筝作坊。好几次,大龙苦口婆心劝他也到城里去赚大钱,鹞爷却一口回绝了,他知道儿子无非让他去做招牌,糊弄人。
?唉,不想这么多了,趁着天暖风轻,还是放风筝吧。
?鹞爷仰着脖梗,望着蔚蓝的天空,正专心致志地操弄着风筝。突然,一声嫩生生的童音传来,老爷爷,放风筝好玩吗?
?你玩一下,就知道了。他连忙将手中的风筝线递给男孩,有些蛊惑地说。
?男孩牵着那只风筝在麦地里奔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
?突然,男孩像是被脚下的什么东西给绊倒了,风筝线随之撒手松开。男孩爬起来,紧追了几步,却没有拽住随风筝渐渐升起的风等线,只好哭着跑回鹞爷跟前。
?鹞爷没有责备,一脸温和地劝慰着男孩,没关系,风筝早晚要飞走的。
?男孩用手抹了一下眼角的泪,问,风等还能飞回来吗?鹞爷望着那只风筝摇了摇头,没有吱声。 ?男孩撅着小嘴,有些难过。许久,鹞爷才开口问男孩,你家在哪里,怎么一个人跑出来了?男
孩晃了晃脑壳说,他的家在很远的城里,学校放假,父亲开车带他回来寻根祭祖的。说着,男孩伸手指了指麦地远处。果真,有一辆轿车,停在一块老坟地前,几个人正在烧香焚纸。
?鹞爷心一动,随口问,告诉爷爷,根是啥?
男孩一脸迷茫,摇头不知。
鹞爷就仰头指了指天上的风筝说,根是啥?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就是天上的风筝。有根线扯着还能落回来,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漂泊,永远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此刻,就见那只摆脱了束缚的风筝有些瓢摇不定地朝下沉落了一会儿,最后猛然折了一个方向,有些留恋地渐渐飞高了,飞远了,最终淡出了鹞爷的视线。
恍然间,鹞爷觉得手心一湿,低头一看,是一滴滚落的老泪。他揉了揉眼睛,那么困惑,那么茫然……
6.读完本文,你觉得文中的鹞爷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
7.读文中的画线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请任选一句作答)
(1)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品析“蚕食”的表达效果)
(2)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结合加点词揣摩人物心理)
我选( )句:
8.文章设置男孩放风筝这一情节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9.本文题目是“飘逝的风筝”,飘逝的仅仅是风筝吗?请结合文意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三、语言运用
10.(2018·镇江节选)请根据材料用一句话说说汉字的特点。
恐怕中国以外任何一个国家的孩子,是不可能从他本民族母语中的“明”字(光明、明亮的意思)里引发出“太阳公公和月亮公公在一起”这样美妙而大胆的联想
(摘自袁鹰《汉字的魅力》)
11.(2018·重庆)仿照下面画波浪线的句子,续写两个句子。
一生的时光,该由多少个温馨串织?那些虽然一纵即逝却潮润眼眸的感念,那些纵然久远亦不能淡忘的故事,都会在心中渐渐沉淀成一份隽永的温馨。温馨是放假时外婆精心准备的一桌佳肴;温馨是困惑时老师情真意切的一次长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练笔
12.离开家乡,才懂得家乡的温馨和美好;长大了,才知道儿时无忧无虑、天真无邪的美好。小时候,在家乡,曾经有哪些美好的事物留在你记忆的深处,试着写一首小诗来表达你内心的情意。
参考答案及解析
1.诗人 剧作家 放歌集 回延安 雷锋之歌 中国的十月
2.D 3. A 4. B 5. C
6.鹞爷是一个扎风筝技艺精湛、淡泊名利、固守传统技艺、渴望亲情、对农村前景深感忧虑的民间老艺人。
7.选(1):“蚕食”形象地写出了现代化进程中挖掘机一步步摧毁村庄院落的过程,传达出鹞爷对农村美好家园渐渐消逝的痛心与无奈。
选(2):写出鹞爷此刻复杂的内心:对儿孙的想念,对美好往事的眷恋,对儿孙不在身边的失落,对风筝技艺后继无人的痛心。
8.这一情节照应了“飘逝的风筝”这一题目;表现鹞爷复杂的内心,丰富人物形象;促人思考“根”是什么,深化小说主题。
9.回答“飘逝的是风筝”:鹞爷给男孩放的风筝不小心飞走了。
回答“飘逝的不仅仅是风筝”,采用分层赋分的方式。示例一:飘逝的是乡村文明的生机和活力。由于城市化的进程,社会经济的发展,年轻人不愿学习如扎风筝一般费事的传统技艺,他们纷纷进城。美丽乡村日渐荒芜,老人孤单留守,传统技艺面临失传。
示例二:飘逝的是乡村文明的生机和活力。由于城市化的进程,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美丽乡村日渐荒芜,老人孤单留守。小说旨在促使人们对现代化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乡村文明的保护之间的矛盾进行思考,呼吁全社会都要关注优秀民间传统技艺的传承、美丽家园的守护和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状态。
10.示例:汉字是一个音形义的结合体。(或者音形义是紧密相关的)
11.示例:温馨是临行前母亲不厌其烦的一声叮咛。温馨是长夜里一家人桌前的一次唠嗑。
12.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