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北宋的政治 课件(共4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北宋的政治 课件(共4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2-13 21:3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0张PPT。第6课
北宋的政治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课前小测验1.什么是“安史之乱”?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 和部将 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 “安史 之乱”。2. 说出后梁政权建立的时间及建立者。907年;朱温3.说出“五代十国”的含义。唐朝灭亡后,在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而南方地区则出现的吴、南唐、吴越、前蜀、后署、楚、闽、南汗、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 汉,史称“五代十国”。学习目标1.了解赵匡胤建立北宋、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等基本史实。
2.了解赵匡胤实施集权措施的背景条件,具体的措施,这些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历史结果。 学习重点赵匡胤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 学习难点赵匡胤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 “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的典故,都与赵匡胤有关。他建立北宋后,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北宋的政治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宋初的皇帝为什么要采取重文轻武政策?导入新课思考: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本质: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原因之一:武将专权这两个历史现象的本质是什么?陈桥驿
宋太祖黄袍加身处知识点一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一、北宋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国号:960年赵匡胤开封宋北宋的统一方针:
先南后北,先易后难
结果:
统一了中原和南方地区 北宋的统一是否标志着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结束,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979年,宋太宗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一了中原地区和南方。二、中央集权的加强1.看图表,说说五代十国政权的特点。五代十国存在的时间图表 特点:五代十国时期,政局动荡不止,王朝个个短命。太祖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杯酒释兵权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宋太祖的应对之策—— 宋太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牢牢地控制了军队。2.宋太祖的应对之策只是“杯酒释兵权”吗?《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
建隆二年(961),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
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喻矣!”2、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军事:


中央: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军队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无发兵之权。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①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②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控制兵权削弱相权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
——《续资治通鉴长编》2、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地方:
3、措施影响:
①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防止知州权力过大,实行三年一换制度。
②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③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分散、削弱地方官的权力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
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削弱
宰相的
权力加强对
地方的
控制分割宰相的民政、
军政和财政大权加强了皇权
造成了机构臃肿1、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
2、设置通判分割知州权力
3、设置转运使,收缴地方财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造成了机构臃肿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2、控制军队调动,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
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兵不识将,将不专兵”《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
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喻矣!” 赵普所说的“权”“钱”“兵”,指的是什么?宋太祖对此采取了哪些措施?“权”“钱”“兵”——节度使的行政权;
宋太祖委派文官担任地方州县长官。——节度使的财政权即收取地方税赋的权力;
宋太祖下令取消节度使的收税权,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归中央掌控,后又陆续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节度使的兵权;
宋太祖采取措施控制兵权,解除节度使的兵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使得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宋志·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 ,与守臣(知州、知府等)通签书施行”。
说说通判的职权和作用。职权:职权涉及地方一切行政与司法事务,知州发布的各项官文需要通判一起署名才能生效;
作用:分知州的权力并对知州行为实行监督,加强中央集权,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北宋时“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而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矣。”
(注:即便是将帅率兵数十万,收复了失地幽蓟十六州这种功劳,也赶不上一个状元及第时的荣耀。)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神童诗》宋?汪洙做人莫作军,好男不当兵满朝朱贵紫,尽是读书人宋朝统治者和整个社会重文轻武。 知识点二 重文轻武的政策
1、目的/原因:
2、表现: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避免武将篡夺政权。①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②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③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增加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欧阳修 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天圣八年进士。以翰林学士修《新唐书》。
宋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兵权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文臣统兵行政权削弱宰相权利
皇帝总揽大权宋代的预设阵图作战法?北宋的军队北宋的军队分为禁军、厢军、乡兵和藩兵。
禁军是北宋的正规军,又称上军,由各地军队的精壮者抽调而成。宋太祖为了控制兵权,对禁军进行了改编,大约一半部署在京师,另一半安置在各地。
厢军是地方军,很少进行军事训练,多从事工役和杂役,因而也称为“役兵”。
乡兵分处在各地,战时征召,闲时务农,类似于民兵性质。
藩兵是防守在边境的非汉民族军队内重外轻北宋的军费开支宋太祖时最多一次:进士31人,诸科最多是96人;
宋太宗时(公元977年):进士109人(又赐一百八十多人),诸科200人。
宋真宗时(公元1000年):录取进士409人,诸科1129人。《励学篇》
——宋真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神童诗》宋?汪洙
……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北宋的科举 重文轻武的政策
1、目的/原因:
2、表现:
3、影响: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避免武将篡夺政权。①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②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③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增加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清明上河图》街景 北宋时期,外患不断,为什么其内部总是统一的,几乎未出现汉唐时代地方割据势力对抗中央政权统治的内乱(如“七国之乱”、“安史之乱”、唐末的藩镇割据 )呢?根据以上两则材料,谈谈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 重文轻武的政策
1、目的/原因:
2、表现:
3、影响: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避免武将篡夺政权。①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②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③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增加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12重文轻武的弊端:①军队战斗力减弱;
②政治机构重叠,官吏冗多,办事效率低下,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冗官、冗兵、冗费”
“积贫积弱”辽916-1125契丹族 耶律阿保机上京-临横北宋960-1127汉族赵匡胤东京-开封西夏1038-1227党项族元昊兴庆-银川金1115-1234女真族完颜阿骨打会宁、燕京南宋1127-1279汉族赵构临安-杭州 朝代 辽 宋 夏 金达标练习
1.赵匡胤建立北宋是在( )
A.10世纪初 B.10世纪中期
C.9世纪初期 D.9世纪中期
2、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首要措施
是( )
A.集中军权 B.集中行政权
C.集中财权 D.集中司法权BA3.“陈桥兵变”讲的是下列哪一个人的历史故事 ( )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真宗 D.宋神宗
4.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是( )
A.防止武将专政弊端
B.统治者是文臣出身,因此重视文臣
C.文臣才能突出,堪当大任
D.武将无能
5. 下列与科举有关的措施出现在宋朝的是( )
A.创立考试办法选拔官员
B.开创进士科
C.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D.增加科举考试科目AAC6、宋朝形成“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局面,反映( )
A .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 .专制皇权达到顶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7、宋朝时普遍受到尊重的阶层是( )
A.士人 B.商人
C.农民 D.手工业者
8、北宋初年,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原因是( )
A.陈桥驿兵变 B.唐后期藩镇割据
C.唐末农民战争 D.五代的频繁更替CAB9、改变唐末以来“兵权所在,则随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以亡”现象的措施是( )
A.设立郡县 B.推恩削藩
C.整顿禁军 D.派驻通判
10、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包括( )
A.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B.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C.提高进士的地位
D.地方赋税收归中央
CC宋太祖问:“天下自唐季(唐朝末期)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
宰相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藩镇割据)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1、北宋的建立者是谁?都城在哪里?
2、宋太祖为什么要加强中央集权?

3、为此,宋太祖在军事上是怎样加强中央集权的?赵匡胤 开封唐末五代,军阀武将飞扬跋扈,影响到政局的稳定,为了巩固统治,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军事上:解除了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并经常调换将领,定期换防。读史料: 材料:关于宋朝GDP的统计:
  一是香港科技大学的刘光临先生,据他的统计与推算,宋朝的人均国民收入位于历代最高峰,为7.5两白银,远远高于晚明2.88两,要到十九世纪的晚清,才追上宋代的水平。
二是英国的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他认为:“在960~1280年间,尽管中国人口增加了80%,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却由450美元增加到600美元,增加了1/3;以后一直到1820年都保持着此水平。欧洲在960~1280年间,人口增加了70%,人均国内总值则从400美元增至500美元,只增加了1/4。”也就是说,宋代的经济与生活水平,不但在纵向上优于其他时代,而且在横向上遥遥领先于同时代的欧洲。 (1)读材料,说说宋朝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宋朝在历史上是一个军事上积贫积弱的朝代,结合材料,说说是什么原因造成的?①状况:宋朝经济发展较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②原因: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宋太宗(2)启发:国家在实施大政方针时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原则:
①政策的倾向一定不能走极端;
②要综合、全盘考虑战略问题;
③要结合国情,实事求是地、合理地实施各种政策,现阶段的改革开放就是成功的范例;
④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在现代民族国家林立、帝国主义国家亡我之心不死的时代,适度的强军政策是绝对需要的。中央集权发展趋势:
一是皇权加强,相权日削弱;
二是中央权力加强,地方权力削弱;
三是对人们的思想控制加强。知识梳理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控制兵权削弱相权分散、削弱地方官权力重文轻武的政策北宋的政治北宋的建立统一中原和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