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2-13 22:41: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6张PPT。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遣唐使是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时,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的使者,当时称为“遣唐使”。由官员、医师、画师、乐师、译师、史师,各类工匠等组成。公元630年,舒明天皇终于派出了第一次遣唐使,从630-895年的二百六十多年间,日本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的日本朝廷一共任命了十九次遣唐使,不断派人到中国学习,每次派出的遣唐使团多达百人以上,有时多至五百余人。中国的许多律令制度、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以及风俗习惯等,通过他们传入日本,对日本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遣唐使路线图遣唐使船西安遣唐使碑2.特点:材料 公元630年至834年的二百年间,日本派19次遣唐使(其中到达中国者为15次)来华,规模之大少者二百人,多者五六百人。同来还有留学生、留学僧、翻译、医师、史生、工匠、画师、阴阳师、音乐师等。次数多:时间长:规模大:素质高:从唐朝回日本的僧人说:“大唐国者,法式定备之珍国也,常须达。” 3、目的:日本认为唐朝是一个制度完备的国家,应该经常去学习。4、作用:唐先进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向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材料一 : “日本中古之制度,人皆以为多系日本自创,然一检唐史,则知多模仿唐制。” ——木宫泰彦《中日交通史》影响:材料三遣唐使还将中国的风俗习惯传到日本,如五月初五的“端午(阳)节”、七月初七的“七夕节”、七月十五的“中元节”、九月初九的“重阳节”等,就是那时候从中国传去的,有些节日一直流传至今。日本端午(阳)节日本七夕节日本中元节鉴真东渡鉴真(688~763年),唐玄宗时期, 扬州江阴人,俗姓淳于。原为扬州大明寺高僧,精通佛经和医学。日本僧人荣睿·普照等曾邀请他去日本,先后五次东渡,均未成功。753年,已双目失明的鉴真带着弟子第六次东渡,到达日本。他带去佛教经典以及建筑、雕刻和医学等知识,对促进中日文化交流和日本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鉴真在日本十年,深受日本人民的崇敬,死后葬在日本的唐招提寺。鉴真东渡示意图公元754年,鉴真东渡到达日本。763年,鉴真在唐招提寺圆寂,葬于日本。逝世前,其弟子按其真容制作了鉴真干漆夹纻坐像。塑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至今供奉在唐招提寺开山堂内,被日本政府定为“国宝”。鉴真精心设计的唐招提寺目的:到日本传播唐朝文化。(1)鉴真带去大量的书籍文物。
(2)鉴真带去了大量的药方, 用鼻嗅的方法帮助日本人辨别药物,被奉为日本药商界的始祖。
(3)鉴真精心设计了唐招提寺,被视为日本艺术明珠。3.影响: 朝鲜半岛上的国家,和隋唐往来频繁。新罗强盛以后,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二、唐和新罗的关系新罗朝鲜半岛国家之一,从传说时代起,立国达992年。公元503年开始定国号为"新罗"。
新罗最初由辰韩朴氏家族的朴赫居世居西干创建。660年和668年,新罗联合唐朝先后灭亡百济和高句丽。670年-676年唐朝新罗战争后,新罗侵夺了大同江以南的原属于中国后为高句丽(中国古代东北少数民族政权)夺取的汉乐浪、带方故地(当时唐军主力用于其他地区,后来新罗向唐朝请罪并且称臣,唐朝不再追究),统一了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地区,称为统一新罗。9世纪末期,统一新罗分裂成"后三国"。935年,"后三国"被高丽统一。 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政治制度,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朝鲜的音乐也传入中国。唐与新罗交往的表现:崔致远,谥号文昌。朝鲜半岛新罗王京(今韩国庆尚北道庆州)人。十二岁时,即唐懿宗咸通九年(公元868年)乘船西渡入唐。初在都城长安就读,曾游历洛阳。 后来在唐朝做官,写下大量诗文。他的文集《杜苑笔耕》流传至今。三、玄奘西行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人,其先颍川人,俗家姓名“陈祎(yī)”,法名“玄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共译出佛典75部、1335卷。玄奘的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西游记》即以其取经事迹为原型。 玄奘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爱国及护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使者。他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取佛经,体现了大乘佛法菩萨,渡化众生的真实事迹。他的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全世界。玄奘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玄奘西游路线 从天竺取回佛经,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促进我国佛学研究,促进中印文化交流。那烂陀寺遗址五世纪初,笈多王朝之帝日王(梵S/akra^ditya )为北印度曷罗社盘社比丘建立本寺,历代屡加扩建,遂成为古印度规模宏大之佛教寺院及佛教最高学府。?大唐西域记卷九详载那烂陀寺建寺之由来及沿革,谓其地原为庵摩罗园,佛陀曾于此说法三月,彼入灭后未久,帝日王即于此处创建伽蓝。  645年,玄奘携600多部梵[fàn]文佛经回到长安,受到盛大欢迎。唐太宗派宰相房玄龄等前去迎接。《玄奘取经回长安图》生动描绘了玄奘归来时受到盛情迎接的场景。玄奘取经回长安《大唐西域记》,地理史籍,又称《西域记》,12卷。玄奘述,辩机撰文。本书系玄奘奉唐太宗敕命而著,贞观二十年(646年)成书。书中综叙了贞观元年(一说贞观3年)至贞观十九年玄奘西行之见闻。记述了玄奘所亲历110个及得之传闻的28个城邦、地区、国家之概况,有疆域、气候、山川、风土、人情、语言、宗教、佛寺以及大量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等。课堂总结一本书:
玄奘从天竺回来后,专心翻译佛经,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
二位高僧:
西游天竺取经的玄奖,东日本传教。
三种作用:
促进中华文明的传播;促进中外文明真促进中外友好往来
四个原因:
①济繁染,文化先进,②国家统一,国力强盛
③交通发达,水陆便利④对外开放,交往友好。课堂练习:1、有关遭唐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广泛交流的使者
B、主要目的是学习唐朝的先进经济文化
C、了解中国,为后来侵略中国作准备
D、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C2、上海世博会日本馆里,有一个以“遣唐使”为中心的展区。下列关于唐朝和日本的交往,错误的是( )
A、玄奘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B、唐朝时期有十几批遣唐使来华
C、两国之间有贸易往来D、日本按照唐朝模式进行政治改革A3、以下最能体现中国人学习外国文化所表现出的坚持不懈的精神的是( )
A、玄奘西行 B、文成公主入藏 C、鉴真东渡 D、遣唐使A4、玄奘西行是古代中印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见证,他游学,研习的内容主要涉及的宗教是( )
A、基督教 B、伊斯兰教 C、道教 D、佛教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