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戊戌变法[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8.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6-10-30 20:06:00

文档简介

(共46张PPT)
戊戌变法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百日维新”
■“戊戌六君子”
■课堂小结
戊戌变法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紫禁城三大殿之一。清代皇帝的重
大典礼均在此举行。光绪帝即在太和殿颁布的“明定国是”诏。
太和殿外景
导入
“变者,天下之公理也。”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爱国的仁人
志士奔走呼号,掀起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由于封建顽固势力
的血腥镇压,变法失败了。“戊戌六君子”喋血北京菜市口刑场。他们
“有心杀贼”,为什么却“无力回天”?“回天”之力在哪里?救国之路在
何方?让我们从本课的学习中去探究吧。
导入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康有为
梁启超
康有为故居“小蓬仙馆”
(现广东省广州市醉观园重建)
1891年,康有为创设于广州长兴里,自任总教授、总监督,在此讲
学,宣传维新思想,同时,在这里编写了《新学伪经考》等维新变法著作。
万木草堂
戊戌变法运动期间,维新派重要
刊物之一,1896年8月在上海创刊。
梁启超任主笔。
《时务报》书影
公车上书(想象画)
伏乞皇上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而已。……窃认为今之为治,当以开创之势治天下,不当以守成之势治天下……
《易》曰“穷则变,变则通。” ……窃为皇上筹自强之策,计万世之安,非变通旧法,无以为治。
……夫先王之治天下,与民共之……君民同体,情谊交孚,中国一家,休戚与共……于以恢复琉球,扫荡日本,大雪国耻,耀我威稜。
——《公车上书》
……
……
戊戌变法时期学会、学堂、报馆一览表
名称 时期 地点 创办人
万木草堂 1891年 广州 康有为
《中外纪闻》(原名)《万国公报》 1895年 北京 康有为
强学会 1895年 北京 康有为
《时务报》 1896年 上海 梁启超(主笔)
《国闻报》 1897年 天津 严复
《知新报》 1897年 澳门 康广仁
时务学堂 1897年 湖南 谭嗣同
粤学会 1898年 北京 康有为
《湘报》 1898年 湖南 谭嗣同
南学会 1898年 湖南 谭嗣同
保国会 1898年 北京 康有为
维新派创办的报刊
《时务报》、《国闻报》刊头
北京强学会是维新派的重要政治团体。1895年8月由康有为在北京正式成立。
该会每十日集会一次,每次有人演说,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北京强学会旧址
1898年4月12日,北京保国会由康有为等人发起成立,是戊
戌变法运动期间维新派的重要政治团体。
北京保国会遗址
返 回
返 回
“百日维新”
光绪帝(1871—1908),1875年至1908年在位。他即位时年仅四岁,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1887年亲政,但仍由慈禧太后“训政”。1889年,太后“撤帘归政”。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 ,宣布变法。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将他幽禁于瀛台,重新把握政权,直到光绪帝死。
光绪帝像
百日维新
1898年夏,光绪帝召集军机处的大臣,表示变法决心,认为国是不定,则
号令不行,遂于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诏。“百日维新”从此开始。
“明定国是”诏
“明定国是”诏(节选)
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进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迩者诏书数下 皆经再三审定,筹之至熟,甫议施行。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众喙晓晓,空言无补,试问今日时局如此,国势如此,若仍以不练之兵,有限这饷,士无实学,工无良师,强弱相形,贫富悬绝,岂真能制梃以挞坚甲利兵乎?
朕惟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极其流弊,必至门户纷争,互相水火,徒蹈宋明积习,于时政毫无裨益。即以中国大经大法而论,五帝三王,不相沿袭,譬之冬袭夏葛,势不两存,用特明白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宣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专心致志,精益求精,毋徒袭其皮毛,毋竞腾其口说,总期化无用为有用,以成通经济变之才。 将此通谕知之。
……
……
1898年9月5日,光绪帝引用维新派人士林旭、杨锐、谭嗣同和刘光
第,授以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预新政。此后“百日维新”中光绪帝的上
谕大多出自他们的手笔。
军机处内景
擢升维新派人士进入中央机构
谕内阁:候补侍读杨锐、刑部候补主事刘光第、内阁候补中书林旭、江苏候补知府谭嗣同、均著赏加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参随同新政事宜。
——光绪帝上谕(9月5日)
林旭像
杨锐像
刘光第像
谭嗣同像
百日维新的内容
政治方面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广开言路。
经济方面 提倡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改革财政。
军事方面 训练新式陆海军。
文化方面 翻译西方书籍;创办报刊;开办新式学堂;改革科举考试制度。
返 回
返 回
“戊戌六君子”
慈禧太后像
1889年(光绪十五年),慈禧太后“撤帘归政”,表面上将政权交给光绪帝,自己退居颐和园休养,实际上仍然操纵着国家大权。乐寿堂即为慈禧太后在颐和园居住的地方。光绪帝“百日维新”时,慈禧太后即在此不断密谋,后来发动了“戊戌政变”。
北京颐和园乐寿堂
翁同龢
荣禄
1895年,戊戌变法期间,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建陆军”。光绪帝得知
慈禧太后想发动政变后,派谭嗣同去劝说袁世凯保护皇帝。袁世凯假意答应,
却向直隶总督荣禄告密,促使政变迅速发生。
袁世凯像
慈禧太后乘轿像
瀛台,在北京南海中,三面临水。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后,将光
绪帝幽禁在这里,后来光绪帝死于此。
瀛台
(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后,重新“垂帘听政”的上谕。)
“临朝听政”上谕
(1898年9月21日)
谕内阁: 慈禧皇太后两次垂帘听政,办理朝政,宏济对艰,无不尽美尽善。因念宗社为重,(朕)再三吁恳慈恩训政,仰蒙俯如所请,此乃天下臣民之福,由今日始,在便殿办事,本月初八日,朕率王大臣在勤政殿行礼
… …
… …
戊戌六君子被杀时的新闻报道
被害的“戊戌六君子”中,除谭嗣同、林旭、杨锐和刘光第外,
还有杨深秀和康广仁。
康广仁
杨深秀
近代著名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的这首诗,写的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戊戌变法运动。严复对这次运动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对它的失败也抱以极大的愤慨和同情。
戊戌八月感事
严复
求治翻为罪,明时误爱才。
伏尸名士贱,称疾诏书哀。
燕市天如晦,宣南雨又来。
临河鸣犊叹,莫遣寸心灰。
严复
《戊戌八月感事》解说
清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8年)夏历八月,以西太后那拉氏为首的顽固派势力发动政变,残酷地镇压了变法维新运动。严复对此事无限感慨,因此写了这首诗。诗中表现了严复的鲜明爱憎。他怀着悲痛的心情,深切地哀悼无辜被杀的维新党人。为他们大鸣不平。
“求治翻为罪,明时误爱才”,意思就是说:维新党人要求把国家治理好,反倒成了罪人。他们才华出众,受到比较开明的光绪皇帝的喜爱,竟遭到迫害,反倒误了一生。因此严复满怀对顽固派势力的愤慨,控诉了他们的罪恶,揭露了他们的阴谋。
“伏尸名士贱”,指维新党人无辜被杀,反遭到污辱。“称疾诏书哀”,指西太后盗用光绪的名义颁发诏书宣布光绪生病由她垂帘听政,令人无限痛心。上一句用的是反语,下一句说得很委婉,但诗人的爱憎还是极分明的。
“燕市天如晦,宣南雨又来”,进一步指出当时现实的黑暗和恐怖。在宣武门南的菜市口,谭嗣同等六人竟被顽固派所杀害。这联不仅对仗工稳,而且意象清晰。仅“天如晦”和“雨又来”二语,便带给读者以无限的沉重感和紧迫感。这一“又”字,更使读者迫溯到六百年前文天祥在此壮烈列国,令人吹嘘不禁。
末尾严复表示决心:“临河鸣犊叹,莫遣寸心灰!”表示烈士虽然被杀害了,但自己决不临阵脱逃,也不灰心丧气。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将西见赵简子,至于河而闻窦鸣犊、舜华之死也,临河而叹曰:‘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夫!’”孔子由于“讳伤其类”而临河退回,严复则借此表示“莫遣寸心灰”。因此尽管诗里流露的极沉重的,而诗人的态度仍很积极。
严复虽不以诗著名,但这首诗写得颇见功力。他显然是接受了宋诗的影响,因此能做到长于议论而又不失理趣。特别是此诗的中间两联,情致沉郁,语言凝练,概括力强,有着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和时代感。
汪国垣著《光宣诗坛点将录》去:“几道(严复字)劬学甚笃,诗工最深,惜为文所掩。树骨《浣花》,取径介甫,偶一命笔,思深味永,不仅西学高居上座也。”读此诗,当知此言非溢美。(蔡厚示)
——选自钱仲联等著:《元明清诗鉴赏辞典》(清·近代)
返 回
返 回
1.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
2.维新变法的兴起
3.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4.“公车上书”及其社会影响
5.创办报刊、成立学会,维新变法
运动向全国发展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1.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
2.戊戍变法
3.变法的主要内容
百日维新
1.慈禧太后反对变法
2.戊戍政变和“戊戍六君子”
3.戊戍变法的性质
4.戊戍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戊戍六君子”
课堂小结
学习活动
历史故事会
建议:由同学分别讲述“公车上书”、“袁世凯出卖维新派”、“谭嗣
同从容就义”等同戊戌变法有关的历史小故事。
学习测评
1、康有为等“公车上书”的直接起因是( )
A、《南京条约》签订
B、《北京条约》签订
C、《马关条约》签订
D、德国强占胶州湾
2、戊戌变法为什么没有成功?
C
变法失败原因主要有二点:
一是客观原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和阶级力量都很弱小。帝国主义列强极力维持半殖民地的统治秩序和获得的巨大利益,竭力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而腐朽昏庸的清朝封建顽固势力为了继续维持封建统治,非常敌视社会变革,因此反动势力非常强大,阻挠维新变法,最后发动政变镇压了这次变法。
二是主观原因:这次运动主要是由一批有资本主义倾向的上层分子来提倡,资产阶级维新派的阶级特点具有软弱妥协性,他们害怕人民群众,不敢和旧势力及帝国主义势力公开决裂,不能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及封建专制制度,因而只能想出依靠皇帝推行新政的办法,幻想用自上而下的改革来发展资本主义。他们的活动仅限于知识分子这个小范围,社会基础比较薄弱,这就注定了运动的必然失败。
史海拾贝
康有为“问话”总理衙门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结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