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第二单元第1课教学设计
课题 形状与结构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五年级
学习 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常见的四种形状。 2.能够识别一些物体的主要形状。 3.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4.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会改变。 5.知道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过程与方法:1.能够预测不同形状的结构哪种承受力大些。 2.初步学会改变纸的形状,增大其承受力的方法。 3.能用恰当的语言描述实验结论。 4.能够用“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增大其承受力”的科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见到的一些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欣赏自然界生物奇妙的形状和结构,感叹它们给人们带来的启发。 2.培养学生愿意与人合作与交流。 3.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时起到重要的作用。
重点 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难点 能够按要求规范地折出各种不同形状的纸筒。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一)师提问:这是一张一张展开的A4纸,它能支撑起一本书吗? 师提问:通过改变这张纸的什么?增大了纸的承受力。 板书课题 (一)学生猜测:能或不能支撑起这本书?(二)师提问:你有办法能让这张纸支撑起这本书吗?1.学生说出自己的办法:把这张纸折圆筒、三角形……”2.学生上台演示并说出自己的方法。 1.设疑导入新课、2.激发学生兴趣
讲授新课 (一)师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形状? (二)师:大多数的物体由这四种基本形状(锥、柱、球、台)组成,把这四种形状切成一半或更小一些,可以组成其它形状。播放PPT (三)播放PPT,下面这些物体由哪些形状构成的,这样的形状有什么好处?这些形状真的能够增大它们的承受力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物体的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 学生举出自己见过的各种形状。 学生观看PPT并认识物体四种基本形状图片。 学生观看图片并且说出这些物体是由哪些形状构成并。且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告诉大家:“这样的形状有什么好处? 1.学生能更直观的看到物体的四种基本形状。2.拓宽学生视野、节约时间。 1.让学生可以直接看到不同形状的物体,尤其是建筑物。2.拓宽学生视野,解决了课堂上没有实物的问题,同时也起到了节约时间的作用。3.为后面的探究做好铺垫。
探究实验-折形状(一)师:下面我们要给这四种形状的纸筒举行一场比赛,看看谁的承受力最大,比赛之前先来预测一下,哪种形状的纸筒承受力最大? (二)1.师:为了比赛的公平公正,我们一起来设定一些比赛规则。 2.教师补充学生没有提到的比赛规则,特别要提到纸的其它条件都没有改变,唯一变的是纸的形状。 (三)师:比赛规则已经设定好了,接下来准备这四种形状的纸筒。首先我们一起来学一学怎样折形状,播放折形状视频。 (四)师提出折纸筒时的要求: 1.每个小组要折出这四种形状的纸筒,每人折一种形状。 2.把折好纸筒摆放在桌面上,实验之前不允许在纸筒上放重物,每个纸筒只能做一次实验; 3.要求小组合作,完成的又快有好的小组要加分。 (五)发放折纸筒材料。 (六)教师巡查各小组并指导学生折纸筒,并且对完成的比较好的组进行加分奖励。 师:形状已经折好了,接下来就可以开始测试它们的承受力了。在纸筒上面放书本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教师补充:如果纸筒上的书本放到第四本书时倒了,那这个纸筒的承受力是多大? 师:根据实验结果,小组讨论后,写出实验结论并汇报。 教师强调:在实验时要做到小组合作、规范操作、保持安静。做的好的组要加分。 ⑴教师巡视并指导学生实验。 ⑵教师对学生汇报的实验结论作出合理的评价和补充。 ⑶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改变形状,改变承受力。 形状不同,承受力不同。 四、生活中的科学: 教师提问:“为什么圆形的纸筒承受力最大?”(一)出示PPT并提问:这些物体是根据什么道理做成的?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小组讨论并回答。 (二)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是跟据我们今天所学的科学道理设计的? (三)根据今天所学的科学道理,充分发挥你的想象,设计出一个你喜欢的建筑,下一节课进行展示。 学生说出自己的预测结果。 学生自己设定一些比赛规则:1.纸的大小、厚度、高低要一样。2.纸筒的粗细要一样…… 学生观看“怎样折形状”的视频,学习怎样折形状。 各小组开始动手折各种形状的纸筒。 学生说出注意事项: 1.放重物时应该轻拿轻放。 2.重物放在纸筒的中心……. 学生回答:“三本” 学生开始小组实验、记录、汇报实验结果 小组讨论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解释。 小组讨论并回答 学生举例。 1.充分调动学生的科学探究积极性。 2.培养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会控制变量的能力。 1.培养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 2.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仔细观察的能力。 培养学生在进行探究实验时要有目的性。 培养学生的预设能力。 实验要求有利于控制课堂秩序 1.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3.培养学生的分析总结、表达能力。 让学生发现生活的科学。 1.对所学的力学知识起到巩固和拓展。2.培养学生在美学。
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说出自己在这一节上的收获。
板书 折形状 形状不同 承受力不同 圆形——承受力最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