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倾斜的伞》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五个生字,掌握十三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了解在雨天外公对年幼的“我”的呵护以及长大成人后的“我”在雨中对年迈的外公的照顾。
3.体会“倾斜的伞”所代表着的祖孙间的亲情,了解文章题目的含义。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和别人共打过一把伞吗?当时是怎样一种情景?有什么感觉?(学生讲述)
看来,好多同学都有过和别人共打一把伞的经历。今天我们和作者一同走进他和外公在倾斜的伞下发生的故事。
二、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学生自读课文
(1)学生独立阅读,扫除生字障碍;
(2)在小组中互相帮助纠正读音;
2.开火车分段检查朗读。
3.交流不明白的词语。
“困惑”、“微颤”、“浑浊”等词可以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同学间互助等方法自主解决。
4.认读生词(自读、指读、开火车读等)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说说雨中的伞下发生着怎样的故事。
2.思考:从这把“倾斜的伞”你感受到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在昨天的语文课上,我们初读了《倾斜的伞》这篇课文,学习了生字词,这节课我们再次跟随作者走进发生在伞下的故事,感受倾斜的伞下那浓浓的温情。
二、品读课文
让我们再次用心地细细品读这个故事,边读边想,从这把“倾斜的伞”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能体会“我”和外公的所思所想吗?是从课文中什么地方感受到的?可以在文中画一画,读一读,也可以和小伙伴说一说。
三、全班交流
1.(1~2自然段)“很小的时候,我就十分喜欢下雨……一同走进雨的世界中。”
从“每逢”、“一蹦一跳”、“挽住”感受到“我”和外公感情很好,外公对我精心呵护,我对外公很依恋。
2.(3~11自然段)“抬起头……外公的身子总是一半干一半湿的”
从“一半是墨绿色,一半是灰蒙蒙的”你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关注外公的三次笑有什么不同,尤其是第二次的“笑而不语”,可在适当时机追问:外公笑而不语,他在想什么呢?
小结:是啊,外公为了不让雨水淋到我身上,自已的一半身子已浸在了蒙蒙的雨中,这把倾斜的伞是外公对我深深的爱呀!
3.(13~14自然段)“‘丹丹,伞歪了。’……已开始混浊的双眼泪光点点”
“我的心热了起来,”我在想什么?
“外公嘴角微微一颤,已开始混浊的双眼泪光点点。”外公在想什么?
4.(15自然段)“那是把倾斜的伞,是把充满了温情的伞,我会永远珍惜它,爱护它。”
文中的我是要珍惜什么?爱护什么?
小结:这雨中、这伞下,笼罩着浓浓的亲情。年幼时外公对我的呵护以及长大后我对外公的照顾,穿越了时空,在倾斜的伞下传递着,温暖着我的心灵。
四、拓展
同学们,也许这把倾斜的伞就在你的身边,你却对它视而不见,如果我们能像作者那样做生活的有心人,留意观察生活,用心感悟生活,那么我们就能从平凡中悟出真谛,从点点滴滴中感受亲情。
你留心了吗?在生活中,一句问候,一个眼神,一个小小的举动……往往能给人带来温暖和快乐。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说一说,记在小本本上吧。
10.《倾斜的伞》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第十课《倾斜的伞》。这篇课文处于第三单元感受真情这个文化主题中,亲情是人类生活中永恒不变的主题,学生要通过文章的阅读进行体验、感受。本篇课文是一篇叙事兼有抒情的散文,它以“雨中倾斜的伞”为线索,将外公对“我”的爱和“我”对外公的爱这一情感线连缀起来,给人以爱的感动,让人体会到亲情的温馨。本文在结构上有着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前后两部分内容穿越了时空,人物发生了变化——外公已经变得苍老,而“我”已经长大成人,两部分的情节相似,语言描述也有不少的相似之处。雨中伞下笼罩着的是浓浓的亲情,时空变幻传递着的也是浓浓的亲情。但不管岁月如何变迁,那份隔了时空依然传递着的浓浓的亲情却永恒不变,愈久愈浓。然而当今的孩子无一不在享受着亲人爱的呵护,那么它们是否感受到了爱的温馨与幸福呢?他们又是否懂得去感恩,回报这些爱呢?所以,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感受爱、传递爱教育的好文章。
根据本课的特点,制定以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正确认读本课五个生字,掌握十三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了解在雨天外公对年幼的“我”的呵护以及长大成人后的“我”在雨中对年迈的外公的照顾。
3.体会“倾斜的伞”所代表着的祖孙间的亲情,了解文章题目的含义。
4.结合生活体验,描述生活中充满温情的事件。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在朗读和交流中体会外公和“我”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人物情感,做一个充满爱心,懂得感恩和回报的人。
新课标建议阅读教学实施要以朗读为基础,要在品词析句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朗读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常错误地把朗读仅仅作为一种阅读过程中的能力来培养,而忽略了朗读本身也是一种感悟、理解文章内容和感情的重要手段。基于这种认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力求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以此实现让学生理清课文主要内容,理解作者思想情感,学习作者表达方式的目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爱
在上节课学生已经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在倾斜的伞下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这样即是对课文内容的回顾,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板书)
(二)品读赏析,感悟爱
学生感悟理解文本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与构建的过程,是一个自身体验的过程,在这种重生成、重体验、重过程的感悟理解中,学生得到的是知识技能方法过程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既是目的又是理解与表达理解的手段,所以在品读赏析感悟爱的环节中,我通过范读、默读、指读、自由读、齐读等朗读形式,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的读,在读中理解文章内容,在读中悟出人物情感。
首先,让学生带着“你从课文中哪些语句体会到了我和外公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这个问题默读课文,思考勾画出相关语句。在此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重点抓住有对比意义的两组句子,尤其是“头顶上的天空,一半是墨绿色,一半是灰蒙蒙的”这句话,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教师适时进行朗读指导,在学生情感朗读不到位的时候,教师还可以范读。(师范读)让学生在交流和朗读中体会我和外公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同样撑起的那把倾斜的伞中包含的是份浓浓的亲情。除此之外,文中还有许多词句都传递着文中人物的情感,值得细细品味。所以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抓住“总是一半干一半湿”、外公的三次笑、“仍然…仍然…仍然…”、“泪光点点”等语句,让学生充分谈出自己的感受,在朗读中使内心的感受不断得到提升。以上过程是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回应和思维咬合,教师倾听学生的发言时要有机智的引领,积极的回应,和学生一起融入文本的情感世界。
站在这把凝聚了浓浓爱意的伞下,小时候,外公把伞向我倾斜,把无私的爱传给了我,长大后,我把伞往外公那边倾斜,将我对外公深深的关爱传递。
(三)主题升华,再现爱
这个环节主要是深化课文题目的理解,抓住课文最后一段,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那是把倾斜的伞,是把充满了温情的伞,我会永远珍惜它,爱护它。那是把倾斜的伞,还是一把___________的伞,我会___________。”通过这样的训练,既可以培养学生丰富的表达,又可以把文本情感进行内化,使关爱他人的种子在学生心中慢慢扎根。
(四)课后练笔,捕捉爱
爱在细微处,生活中,亲人的关爱蕴含在点点滴滴中,一个眼神,一句问候,一个动作……都会带给我们一种幸福,一种温馨。今天课后请你用心感悟、用心捕捉你身边无处不在的爱,这将是我们下一次习作课的主题。这样留给学生观察生活,采集写作素材的时间,使阅读与习作紧紧衔接,也让语文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把抓住文中重点词句作为深入阅读文本,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主要手段,凭借对重点语言文字的形象化感悟,抓住语言感悟点,引导学生通过层层深入的朗读,进而深入理解人与人之间的挚爱亲情。将语文课堂延伸至家庭生活,教会学生珍惜亲情、感恩回报,为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再添一抹明丽的阳光。
抬起头,我惊讶的发现,头顶的天空不知何时已变为一片墨绿色,绿的那样深。望望外公,外公头顶上本来也应该是墨绿色的天空,现在却变了,一半是墨绿色,一半是灰蒙蒙的。
我抬起头,发现我头顶上的天空一半是墨绿色的,一半是灰蒙蒙的。我的心热了起来,不知不觉中,我正做着外公当年做过的事,这仍然是把倾斜着的伞。回到家中,我接过外公递过来的毛巾,看见外公的嘴角微微一颤,一开始浑浊的双眼泪光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