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
教学内容:国标本苏少版小学美术第六册第3课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感受风的奇妙,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不同的风带给人的不同感受。
操作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创意和绘画,表现风吹来时的情景和感受。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更好地感受大自然及生活的美好。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自己对风的观察,体验与感受表达于画面中。
教学难点:
体验风来时的教学活动及学生作画时大胆、自由和创造力的表现。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作画工具
学生:自选绘画制作工具材料
教学过程:
课前导入与学生背诵学习过的古诗。
课前交流。
猜诗谜:
刚才同学们朗诵了很多古诗,老师今天也带来了一首很奇妙的诗: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教师将其朗诵出来,它奇妙在哪呢?这首诗同时也是一则谜语,大家猜一猜吧?
学生猜出是“风”。
其他同学同意吗?
对啊,他真聪明,你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师:你是从诗中哪些字词知道风的呢?
学生交流“落叶、开花、江浪、竹斜”
师:同学们真聪明。(给予表扬)
这首诗中诗人没有写到“风”,却让大家感受到了风,这就是诗人的绝妙之处。请大家自由的读一读唐代诗人李峤的诗。记住它吧……
一、声音感知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老师播放一段奇妙声音,你们听一听,感受到是什么声音呢?又能联想到什么样的画面?
播放音效,
你们听到的是什么声音?(风)板书
你感受到哪几种不同的风?(学生回答)
你想到的是什么画面?(学生回答)
有人想的与别人不一样的吗?(学生回答)
(有没有想到自己在风中的情景)
二、动作表演
同学们的想象多丰富啊,联想出这么多不同的景象,谁能用身体动作把你刚才想象的画面表演出来呢?
挑选几名同学到台前说说想的是什么景象。
下面的同学也可以一起跟着表演。
作好准备,闭上眼睛,注意听,教师语言描述。
学生表演。
大家说从他们的表演中大家有没有感觉到风呢?
(掌声表扬)
风来了,风中的景物真是变化多端、姿态万千,经过刚才同学们的表演,我们很容易就能感受到风。而我们在一张静止的画纸中能不能表现出瞬息万变的风呢?
三、拼图游戏
老师带来一幅画(教师出示)
大家看一看画面上有什么景物,画面上你能看到风吗?(不能)是一幅没有风的画面。说一说此时景物的姿态(学生说)下面我们做个拼图小游戏,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这幅图,先请同学们感受一下两种声音代表的是什么“风”。(播放)
学生回答:一是微风,一是大风。
请小组同学商量一下,你们喜欢摆什么风,比一比,哪个小组摆得最快。
摆好的小组把画放到台前来,微风、大风分组放。分组评议:大家说这个小组摆得怎样?(摆得好的掌声表扬)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怎样摆的?有没有什么问题,为什么?
问题:风力不协调,风方不一致。
通过前面的活动,大家知道在画纸上怎样表现出风吗。
四、欣赏范画
老师这准备了一些学生画的风,想不想欣赏一下。(想)
欣赏的同时组织学生交流。
你想看哪一幅,他画了什么内容,表示“风”,他用的是什么绘画方法?
学生欣赏交流。
老师问,除了同学们看到的这些作品中的内容,生活中还有很多可以表现风中的情景。
(学生欣赏图片,媒体播放。)
五、学生作画
风来了,带给我们的情景是多么奇妙。你想画什么内容呢?
你想画什么内容呢?学生回答
用什么方法画呢?学生回答
教师示范,画一幅自己在风中感受风的画面,教给学生怎样画。
老师相信,你们定能画出比老师画得更美的景象。
下面请同学们用手中画笔尽情展现你们的“风”采吧。
播放音乐,学生创作。
教师巡视指导。
六、展示评价
完成后,同学间互评,推荐展示,让小画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画的,想表现什么感受。
集体评价:你喜欢哪一幅画,这幅画好在哪里,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七、配文拓展
老师带来了一份小礼物,这是我们建湖县第二实验小学双语三(3)班学生蔡玉雪的作品。(展示台展示)
她还给她的画面配上了一首小诗来表达她的感受。
指名学生朗读。
你们也能象她那样给自己的作品配上几句话,写一首小诗更深地表达你对“风”的感受吗?
学生说能。
激励学生课后进行诗配画的创作。
八、课堂小结
看到大家这么多精美的作品,夏老师为大家感到高兴,你对夏老师与大家上的这节美术课满意吗?对你自己的表现满意吗?说一说课堂收获。
同学们,“风”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美妙而神奇的礼物,它既带给人们无限美好的享受,又带给人们取之不尽的绿色能源,它有时也给人们带来一些灾难,但它又让人们在灾难后懂得要互相团结,要保护我们人类自己的生活环境!
下课。
课后反思:
《风》是三年级下册美术教材第三课的教学内容,本课的技能教学目标是:认识风的表现方法,能凭着自己的观察、感受和丰富的想象用绘画的形式表现风来了的感觉,发展想象能力和绘画表现能力。人文教学目标是:1、认识自然现象风的形成,观察风刮起时周围景物和人物的变化,了解各种风的特征及风对大自然和人类的影响,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2、能结合画面,用动作、文学等形式生动、形象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艺术综合素养。而如何有效地落实本课教学的“双基”,使学生得到“双提高”(绘画技能的提高和人文涵养的提高),依然是这节课我要研究的问题。
学会画风,仅仅是本课的一个比较低层次的教学目标,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表现风,甚至能用形和色表现风的同时,也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即本课的一个比较高层次的教学目标。我们都知道,风是一种自然现象,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科学》学科教学中已学过风的自然知识,如果能将风的自然知识渗透到本课教学中,创设相关教学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将知识迁移,就能迅速激发学生灵感,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催化学生创作的动能,从而提高学生的绘画表现能力和情感的表达能力。在教学中,我用猜谜语的游戏形式课前谈话,引出本课的主角——风;然后结合声音与舞蹈感受风,再通过小组合作尝试拼图进一步感受在画纸中如何表现风,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的风的绘画表现方法;水到渠成,接着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知和掌握的绘画方法进行大胆地想象和综合创作,完成作业;最后课结束时,我进行了意境的提升,即结合学生的画进行自己创作诗句升华课堂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我同时运用了音乐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形体语言和文字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作灵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风来了,是一种动感,最适合用形体动作来表现,我让学生扮演不同的风和不同的自然物进行体验,提高了学生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同时赋予风以人性,激发了学生的“情”,为绘画创作的情感表现打下基础。而引导学生根据画面创编诗歌,能激发学生的“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是绘画创作不可缺少的一种动能,因此,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就为绘画创作“种”下了动机和灵感,提高了学生绘画的质量(即绘画的内涵)。
但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在以后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和提高。比如师问生答配合默契,课堂的气氛、上课的节奏把握上还不够好;大部分学生在造型、构图、语言表达能力方面需要加强和训练;培养学生从生活中积累、搜集绘画题材的能力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