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季期高中一年级期末质量评价检测
历 史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大明令·户令》规定:“凡嫡庶子男,除有官荫袭,先尽嫡长子孙。”该规定沿袭的是
A.禅让制 B.内朝制 C.密折制 D.宗法制
2.《史记》记载:“周封以五等之爵,蓟燕二国俱武王立,因燕山、蓟丘为名,其地足自立国。”与此记载相关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礼乐制 C.三公九卿制 D.郡县制
3.“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材料中的“皇帝”指
A.黄帝 B.周武王 C.秦始皇 D.汉高祖
4.秦代以后,围绕集权与分权,官僚体制不断调整和变化。下列与“分宰相之权”相关联的是
A.汉代刺史制 B.宋代参知政事 C.明代内阁制 D.清代军机赴
5.《新唐书》指出:“唐制取士之科多由隋旧。”据此可知
A.隋唐时期依然盛行世官制 B.唐朝科举缺乏改革创新
C.隋朝开创了新的选官制度 D.唐朝官员多为前朝旧臣
6.“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郡,与都省互为表里。”材料记载的政治制度开始实行于
A.夏朝 B.魏晋南北朝 C.宋朝 D.元朝
7.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说明这一时期
A.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B.古代行政区划设置混乱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地方官员职权不断扩大
8.鸦片战争前,制约英军航行作战的关键是其对中国沿海缺乏地理认知和准确的海图。为此,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在中国沿海展开了大范围的水文调查,这一行为并没有遭到清军的有效阻止。这说明
A.清廷缺乏海权观念 B.清朝海上军事实力不足
C.英军具有探险精神 D.水文调查符合国际惯例
9.《中国近代政治思想》一书指出:太平天国革命“在自己的政治纲领中,表现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因素。”该“政治纲领”指的是
A.《资政新篇》 B.《天朝田亩制度》 C.《共同纲领》 D.《中国土地法大纲》
10.下面资料出自中国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该条约是
(
第一款 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国……
第二款 中国约将库平银2亿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
第三款 第四条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
)
A.甲午年 B.戊戌年 C.庚子年 D.乙未年
11.近代某不平等条约有规定: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亦可自行防守。该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2.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学校三千多名学生聚集天安门前,高举写有“誓死力筝,还我青岛”“惩办卖国贼”“拒绝在和会上签字”等的标语,随后进行了游行示威。这场运动
A.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B.扭转了中国的外交弱势
C.体现了强烈的爱国精神 D.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13.陈独秀说: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中”,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与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这是指“中共二大”
A.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B.决定发动系列武装起义
C.制定了党的最高革命纲领 D.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14.“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总理遗命,炳若晨星。”该誓词反映的事件是
A.南昌起义 B.北伐战争 C.第五次反“围剿” D.一二·九运动
15.20世纪30年代,中国广大农村仍然是半数以上土地掌握在不足人口总数10%的地主、富农手中。为此,中国共产党采取的措施是
A.发动湘赣边秋收起义 B.在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
C.组织红军进行战略转移 D.在革命根据地发动土地革命
16. 1940年,中国军队在华北敌后战场主动出击日军的大规模战役是
A.百团大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淞沪会战
17.有学者认为:“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的认同感。”这表明抗日战争
A.导致中国知识分子流离失所 B.促进了内地经济发展
C.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 D.维护了中国国家主权
18. 1947年,解放军有一个军事行动,形成了东逼南京,西迫武汉,南扼长江,俯瞰中原的战略态势。这一军事行动指
A.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 B.淮海战役 C.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D.渡江战役
19.“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践踏;文革结束后,法律制度走向健全;在新的历史时期,民主制度得以重建和完善。这一历程表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
A.推动了经济发展 B.在曲折中得到发展 C.遭到了严重破坏 D.明显优于西方国家
20. 1978-1992年中国迎来立法高峰,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并通过了1982年宪法、《刑法》、《民法通则》等重要法律达230部之多。这一立法高峰的出现
A.保障了三大改造的实施 B.表明我国已经实现依法治国
C.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D.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21.香港和澳门回归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过程中的成功范例,其践行的是
A.多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基层民主制度 D.“一国两制”构想
22.实现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1992年,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的重要共识是
A.允许台湾民众赴大陆落户定居 B.重新开启民间团体对话
C.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实现通邮、通航、通商
23.新中国成立初期,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毛泽东对此形象概括为
A.另起炉灶 B.互不干涉内政 C.不结盟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24.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是
A.巴黎和会 B.日内瓦会议 C.万隆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25.《维和步兵营》讲述的是中国首支维和部队走出国门,远渡重洋,奔赴境外执行维和任务的故事。从中能够反映出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特点是
A.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以维护国家安全为首要任务
C.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D.联合世界各国反对霸权主义
26. 2001年,中国倡导建立的以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是
A.亚太经合组织 B.世界贸易组织 C.欧洲经济共同体 D.上海合作组织
27.“这一法律适用的对象是罗马人与外国人相互之间的诉讼案件,它所调节的社会关系是不同民族的人之间的关系。”“这一法律”是指
A.习惯法 B.《十二铜表法》 C.万民法 D.《人权宣言》
28.近代某国被称为“各种政体的实验场”,其最后确立的共和政体被称为“一票共和”。这个国家是
A.英国 B.德国 C.美国 D.法国
29. 19世纪六七十年代,领导普鲁士进行三次王朝战争从而实现了德国的统一的人物是
A.梭伦 B.俾斯麦 C.加尔文 D.马丁·路德
30. 19世纪中期,两个德国人向全世界宣告了“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诞生”。这一理论诞生的标志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巴黎公社的建立
C.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 D.列宁主义的诞生
31.苏联解体后的研究资料表明,当晚冬宫的防卫长官自己打开了冬宫大门,并把起义者带到了临时政府部长们正在开会的地方。然而此前苏联官方坚称起义者在冬宫发生了一夜的激烈战斗。苏联政府如此叙述历史细节
A.强调了革命时机选择很重要 B.适应了当时的政治需要
C.证明了起义者缺乏周密部署 D.表明历史并不存在真相
32.下图反映了二战后美国的一项对外政策。这一政策
A.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B.增强了遏制苏联的力量
C.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 D.建立在美苏合作基础上
33.赫鲁晓夫在致肯尼迪的信中说:“除了已下达的关于停止在设置武器的建筑工地上进一步施工的命令外,苏联政府还下令拆除了您称为进攻性的武器,并加以包装运回苏联。”此信反映的史实是
A.美苏分裂德国 B.朝鲜战争 C.古巴导弹危机 D.越南战争
34. 1964年法国宣布即将与中国建交,美国对此表示反对,认为法国此举“损害了自由世界的安全和政治利益”。这表明
A.中国开始和欧洲各国建交 B.法国外交受美压制无法自主
C.欧洲联盟唯美国马首是瞻 D.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矛盾加剧
35. 20世纪80年代,日本流行一本名为《日本可以说“不”》的书,主张摆脱美国的控制。这反映了
A.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B.美国丧失世界霸主地位
C.两极格局走向土崩瓦解 D.“一超多强”格局形成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6题11分,第37题10分,第38题9分,共30 分。)
3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 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共和国;第三次发生在1949年,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第2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休。
第4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5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材料三 新中国咸立后,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的召开和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为标志,创造性地形成了一系列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
度,奠定了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材料一中的三次“大革命”分别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3分)
(2)材料二出自中国近代哪部法律文件?(1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历史地位和意义。 (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形成了哪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3分)
3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雅典国家由公民大会管理,公民大会是立法机关和最高权力机关,几年满20岁的男性公民都有权参加……五百人议事会的议员是用抽签方法从年满30岁的公民中选出……每个议员团轮流执行五百人议事会的职务。
——摘自苏联科学院《世界通史》
材料二 英国人几乎是摸着石头过河进入民主化之路的,他们发动资产阶级革命,并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一种全新的政治体制,用宪法的权威给国王套上了羁勒。
——摘编自纪之景《英国政治制度:特点及其文化内涵》
材料三 解决主权问题成为宪法最突出的特色之一,即国家政府和州政府之间的权力分配。除解决主权问题之外,宪法还解决了另一个美国人特别担心的问题:中央政府权力过大。新国家领导人最惧怕的莫过于最终建立的是一个专制独裁政府。因此新国家政府的众议院应由公民直接选举,参议院、总统和联邦法官的选举则应在一定程度上与公众意愿相对隔离。
——摘编自(美)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世纪的英国人是如何给国王套上了羁勒的?(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1787年美国宪法体现了哪些原则?(3分)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与材料二、三中的民主制度的本质区别。(2分)
3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 1949-1953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
年份 1949年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建交国家数 10 9 1 0 0
材料二 1956-1974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
年份 1956年 1969年 1970年 1971年 1972年 1973年 1974年
建交国家数 25 49 54 69 87 88 95
(1)材料一的数据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国外交出现了什么局面?(2分)是什么外交政策导致这一局面的出现?(1分)为扭转这一局面,中国对外交政策作出了怎样的调整?(1分)
(2)材料二的数据变化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出现了什么局面?(2分)这一局面的出现与当时的哪些重大外交成就有关?(3分)
2018年秋季期高中一年级期末质量评价检测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6题11分,第37题10分,第38题9分,共30分)
36.(1)事件:秦国完成国家统一;(1分)辛亥革命;(1分)新中国建立。(1分)
(2)法律文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分)
地位: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2分)
意义:从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2分)
(3)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分,每点1分)
37.(1)特点:公民政治(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抽签选举;直接民主。(3分,每点1分,答出3点即可)
(2)措施:发动资产阶级革命(光荣革命);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 (2分,每点1分,答出2点即可)
(3)原则:中央集权制原则(联邦制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共和制原则。(3分,每点1分,答出3点即可)
(4)本质区别:材料一属于奴隶主民主,材料二、三属于资产阶级民主。(2分)
38.(1)问题:中国外交出现困境(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越来越少)。(2分)
政策:一边倒政策。(1分)
调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分)
(2)局面:中国外交出现新突破(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越来越多)。(2分)
成就: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1分)中美关系正常化;(1分)中日邦交正常化。(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