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附属宿州实验学校 2018-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一年级历史试题
时间:90 分钟 分值:100 分
一. 选择题(本大题一共 60 分,每小题 2 分)
当代美国政治理论家罗伯特·达尔指出:“在民主国家,政治和官僚精英力量固然强大,远胜于普通公民,但他们还不是专制君主。”这表明( ) A.民主国家难以避免君主专制 B.“主权在民”的观念不断强化
C.政治精英危害公民基本权力 D.政治和官僚精英权力受到制约
英国“光荣革命”后的一系列法令,规定了国王不得违反某些法规,但对国王可以行使的权力却未明确规定。 结合所学,国王仍保留的权力 是( )
A.筹集税款 B.干预立法 C.招募军队 D.任命大臣
“市民法亦称公民法,是罗马国家早期的法律……罗马法采用属人主义而非属地主义,就是说凡是罗马公民均受法律的保护,而不论其居住地区如何。”据此判断,建国之初(公元前 5 世纪早期以前)的罗马( )
A.公民在外邦活动时受公民法保护 B.公民在外邦活动时受万民法保护
C.公民在本邦活动时受成文法保护 D.居民在本邦活动都受公民法保护
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 政治上做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可见当时( ) A.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 B.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 C.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平面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
公元前 123 年的罗马《索贿罪法》规定,主持审理贪污受贿案件的裁判官应按照法定程序,从拥有一定财产的居民中挑选出 50 名陪审员,组成审判团并参与审判。由此建立起来的陪审制( )
A.照搬了希腊的司法制度 B.标志着罗马法律的日趋完备
C.反映了罗马政体的改变 D.体现了罗马司法程序的进步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 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
A. 郡县制 B. 察举制 C. 科举制 D. 行省制
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 830 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
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殷商后期,兄终弟及制为父子相承制代替……帝乙的长子启,因母亲身微,非正妻,因此启虽为长子却不能承帝位。帝乙的小儿子辛(即纣王),因其母是正妻,嫡出,故继承了殷商的帝位,这说明:( )
A. 殷商末期嫡长子继承制已经确立 B. 商朝末期嫡长子继承制尚未确立
C. 商朝大力推行嫡长子继承制 D. 商朝政治推行内外服制度
根据美国 1787 年宪法,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这一规定违背了《独立宣言》中提倡的( )
A.主权在民原则 B.天赋人权原则 C.各州自治原则 D.各州平等原则
恩格斯曾指出,罗马法虽然是奴隶制社会的法律,但它同时又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法律的最完备形式。是商品生产即资本主义以前的商品生产的完善法”。罗马法之所以能够获得近代伟人的高度评价,究其原因主要是罗马法的基本精神突出表现在其自然法精神、私法精神和理性精神。以下各项与以上三种精神对应,正确的一 组 是 ( )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契约自由原则、公平正义
契约自由原则、公平正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天赋人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反对专制
维护法律公正、保证公民财产、调节经济纠纷
罗马法内容丰富,体系完善,它的很多原则和制度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主要有( )
①“没有东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 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③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④奴隶在法律上是“可以购买的东西”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中国秦朝制定的法律细密严苛,实行“轻罪重罚”;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 这主要是由于两者( )
A.对犯罪的界定不同 B.都依法治国形成法治社会
C.立法的出发点不同 D.打击犯罪的效果不同
《辞海》中“陶片放逐法”的解释:“(雅典)每年初召开民众大会,公民将其认为可能危害民主政治的人的名字记于陶片上;某人票逾半数(通常认为是六千票),则被放逐国外十年。”下列对这一法规理解正确的是( )
A.体现了奴隶制法律的严酷性 B.表明了雅典物质文化水平较低
C.是雅典维护民主政治的手段 D.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充分成熟
古代雅典,每年均依据公民大会表决通过是否需要进行陶片放逐投票,以使城邦摆脱影响力太大的人士, 得票最多的人士即为当年放逐的人选。由此可知雅典公民( )
A.消极行使民主权利 B.努力维护社会公平 C.可能滥用民主权利 D.积极防止权力集中
“自秦、汉以来,仕者不世,然其贤人君子犹能识其先人,或至百世而不绝,无庙无宗而祖宗不忘,宗族不散,其势宜亡而独存,则由有谱之力也。”这一现象说明( )
A.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基础 B.宗法观念是维系家族亲情的纽带
C.宗庙是维系亲情延续的关键 D.宗法制构筑了家族内部等级观念
汉武帝元光元年……在京师建立了太学……学成考试合格,可授予官职……但是,如果不为地方所举,仍不能做官。材料反映了汉武帝时的选官特点是( )
A.察举制是唯一方式 B.察举与考试相结合 C.察举与门第相结合 D.察举与征召相结合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宰:县令)……此其所以为得也。”柳宗元这段话实际上( )
A.肯定了秦朝的郡县制 B.肯定了三公九卿制度
C.肯定了秦统一货币的制度 D.肯定了秦统一文字的政策
从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二府并重,地方由郡国并行到州县两级制再到行省制度的创立,反映了( )
A.中央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 B.中央集权制度不断民主化的趋势
C.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 D.中央与地方权力日益增大的趋势
著名史学家冯天瑜认为:实考秦至清两千余年,封建制已退居次席,而地主经济、专制政治于起伏跌宕间一以贯之,故秦至清是“非封建”的“皇权时代”。对此,以下关于“皇权时代”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皇权时代”皇权逐渐强化、经济力量主要掌握在地主阶级手中
②“皇权时代”专制统治,始终没有封邦建国
③秦到清一以贯之,都属于“皇权时代”
④专制集权与封邦建国相互冲突、对立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二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的机关报《工人之路》以通栏标题向人民发出号召:“把唯—彻底的和坚韧不拔的革命党——布尔什维克党选进立宪会议!”这表明当时布尔什维克党主张( )
A.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B.利用和平方式掌握政权
C.与临时政府彻底决裂 D.主张立即发动武装起义
22.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一股股新的力世在萌动……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手’ 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 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这说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是( )
A.全球化 B.多极化 C.一体化 D.集团化
23.1949 年 4 月,陈毅欣然写道:“旌旗南指大江边,不尽洪流涌上天。直下金陵澄六合,万方争颂换人间。”该诗描写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
A.刘邓大军千里跃进,挺进大别山 B.渡江战役,推翻南京国民政府
C.平津战役,和平解放北平 D.民众支前,淮海战役胜利
24.毛泽东说:“两霸,我们总要争取一霸,不能两面作战。”周恩来说:“这一突破使世界上的国家都愿意跟我们来往了……收获就在这里。”两人话题的核心是指( )
A.中苏建立同盟关系 B.中国重返联合国 C.中美关系缓和 D.中日邦交正常化
25.1853 年 5 月,马克思撰文指出:“当西方列强用英、法、美等国的军舰把“秩序”送到上海、南京和运河口的时候,中国却把动乱送往西方世界。”马克思在材料中主要说明( )
A.中国革命将加剧欧洲工商业危机 B.太平天国运动将阻断中外贸易
C.英法发动侵华战争的目的将落空 D.中国发动自卫战争以抵抗列强
26.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沙俄政府内务大臣玛克拉科夫就预言:“可能在新的战争结束之后俄国骚乱重起。”这主要是因为( )
A.垄断资产阶级掌控国家政权 B.自由主义思想在俄国影响深远
C.战争会加剧俄经济和政治矛盾 D.军事失败必然引发俄统治危机
27.1919 年 5 月,北京学生发动了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纪念这次运动的节日是( )
A.护士节 B.教师节 C.青年节 D.劳动节
列宁说:“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在 19 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当然继承者”。这里所指的“优秀文化成果”主来源于( )
A.法德意 B.美德法 C.英美法 D.英法德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修改,或重订。”体现此规定精神的外交方针 是
( )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不结盟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一。“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确切含义是
( )
A.一个国家.两种法律制度 B.一个国家,两种经济制度
C.一个国家,两种文化制度 D.一个国家,两种社会制度
二.材料分析题(40 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 分)。
材料一:东汉沿袭西汉,在任官制度上实行察举制……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从西汉武帝元光元年起,郡国每年都要向上推举孝廉;三公、九卿或列侯也都有权向皇帝推选人才。察举的对象,多为……精通经学的儒生和有德行的处士。东汉时,随着政治的腐败,察举不实的现象渐趋严重。……大族出身的官吏们为了维持本家族的利益,
“朋党用私,背实趋华”。……士人为了做官,也投靠依托权门。……东汉时“选士而论族姓”……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 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者削下,兴者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愚臣以为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 ——《晋书》卷四五《刘毅传》
材料三: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 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孙文选集》
材料四:全党全国人民要统一思想,真抓实干,全面落实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各项战略任务,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 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进一步开创我国人才事业新局面,为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 ——摘自人民网
据材料一,指出两汉的选官制度和用人的主要标准分别是什么。(6 分)
概括材料二中的主要观点。(4 分)
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先生对科举制的看法。(6 分)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4 分)
2015 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0 周年。70 年来我国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以缅怀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 分)。
材料一 1987 年 7 月 7 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建成开馆,坐落于北京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内。馆正前方抗
战广场中央矗立着象征中华民族觉醒的“卢沟醒狮”,广场中轴线两侧各分布着 7 块草坪,寓意七七事变爆发地和中华民族的十四年抗日战争 ——李泽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铭记日军侵华历史》材料二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铭文(节选)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十四年抗日战争”的历史依据。(4 分)
材料二中“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指的是什么?分别举出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一个战役,以彰显中国人民在抗 战中“捐躯洒血,浩气干云”的气概。(4 分)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8 分)
综观中国的抗战纪念,形式越来越丰富,规格越来越提升,内涵越来越深刻,这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4 分)
1.D 2.D 3.D 4.B 5.D 6.B 7.C 8.D 9.A 10.B
11.A 12.C 13.C 14.C 15.C 16.B 17.B 18.A 19.C 20.B
21.B 22.B 23.B 24.C 25.A 26.C 27.C 28.D 29.B 30.D
31.答:(1)察举制。西汉以德才为主,东汉逐渐发展为注重门第。
(2)魏晋时期中正官在选拔官员时会徇私舞弊,难以选拔真正有用人才,主张废除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取代荐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官标准,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进步。但考试科目缺乏实用性,尤其是到了近代,无法经世致用。总之,利大于弊。
选官制度会严重影响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往往会影响到国家的治乱兴衰
32.答:(1)依据: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局部抗战开始;1945 年日本投降结束。
(2)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战役:淞沪会战(或太原会战;徐州会战等);百团大 战(或平型关大捷等)。
(3)1、国共两党的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华民族实行了团 结抗战.
2、全民族的英勇奋战,尤其中共领导下的敌后根据地人民的抗战 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3、港澳同胞、海外侨胞的大力支持.
4、国际社会的正义支持.
5、中国人民的抗战是正义的事业,正义的事业必然取得最终的胜利.
6、日本自身的条件也难以支持长期的战争.
(4)意义:尊重历史(铭记历史);复兴中国;维护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