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南县2018-2019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联考历史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阜南县2018-2019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联考历史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2-15 19:49:31

文档简介


安徽省阜南县 2018 级第一学期高一历史期末教学联考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其中试题卷由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
组成,共 6 页;答题卡共 2 页。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100 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同时用
2B 铅笔将考号准确填涂在“考号”栏目内。
2. 选择题使用 2B 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 再选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 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它选出来,并把它前面 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
1.“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材料反映出周 王朝推行
A.禅让制 B. 宗法制 C.分封制 D. 中央集权制
2.《史记》载:“始皇帝五十一年而崩”,即秦始皇51 岁就去世了。清代史学家钱大昕指出,
秦始皇没有活到 51 岁,这里的“五”应该是“立”,但是没有找到证据。而今,“在日本高 山寺所藏的抄本中,这个词就是‘立’,这样就找到版本的依据,再加上一些旁证的材料, 我们就把这个错误改了。”对此,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A.史料本身是复杂的,必须加以甄别、考证
B.《史记》中存在史实错误,不能作为史料
C.没有版本依据,无法确定史实方面的正误
D.历史学科实际上是考证史料正误的一门学科
3.《杨敞传》记载:“昌邑王征即位,淫乱,大将军光与车骑将军张安世谋欲废王更立,议 既定使大司农田延年报敞(丞相杨敞,公元前 74 年在位),敞惊惧,不知所言,汗出浃背, 徒唯唯而已。”这一记载体现的事实是
A.西汉后期,察举制推荐失误 B. 西汉前期丞相有相当大权力
C.汉武帝后,丞相决策权受限 D. 东汉前期,中央监察权削弱
4.《元史·百官志》记载:“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但 后来“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元代的这 一变化体现了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发展趋势 B. 行省不是一个常设的地方机构
C.元朝地方力量因战争得到加强 D. 行省权力的膨胀威胁中央集权
5.明成祖在位时,内阁大学士设立并成为职官。作为皇帝与官僚政制之间的承上启下的人, 他们逐渐地左右了六部,内阁似乎恢复了宋元中书省的气象。但内阁显然与中书省有着明显 的不同,其主要体现在
A.机构的性质 B. 权力的大小 C. 官吏的来源 D. 官员的品级
6.君臣礼仪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外在表现,图 1 到图 3 的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图 1 (汉)坐而论道 图 2 (宋)站议时政 图 3 (清)跪受笔录
A.生活习惯的变化 B.封建制度的完善
C.社会文明的进步 D.君主权力的强化
7.乾隆时期,清政府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但甲午 战后,清政府积极加入国际公约,如 1896 年加入《航海避碰章程》,1904 年加入《红十字 公约》。这一变化表明晚清时期
A.中国国际地位有所提高 B. 清政府放弃天朝上国观念
C.传统外交观念发生转变 D. 中国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8.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纵观历史,中国近代遭受 的第一次来自海上的侵略战争的发动国家是
A.美国 B.日本 C.法国 D.英国
9.太平天国的科举考试,开始于 1851 年,考试题目出自《圣经》,不考儒家经典。1861 年, 将中国古代典籍纳入考试内容。洪仁?髡?逼冢?鬃釉谔?教旃?辛艘幌??亍7⑸?庖? 变化的原因是
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政权 B. 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
C.反孔遭到儒生的强烈抵制 D.《资政新篇》未真正实行
10.当代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写道:“它使中国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彻底崩溃,是中国帝制
与共和意识的分水岭,尽管它的结局是悲剧性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A.戊戌变法 B. 辛亥革命 C. 新文化运动 D. 五四运动 11.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A.都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有关 B.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都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支持 D.发起者都是先进知识分子
12.右侧日记最可能写于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预备立宪”时期
C.维新变法运动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
13.某一时期,中国国民党在政策纲领中陆续写进“徐 谋劳资间地位之平等”、“确认妇女与男子地位之平 等”、“徐谋地主间地位之平等”等保障“人民”权益 等内容。这些政策
A. 反映国民党肯定社会主义制度
B. 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有相似之处 C. 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D. 表明国民党放弃西方现代化 14.导致右图所示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城市工人暴动的惨败
B. 工人阶级队伍的萎缩 C. 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D. 土地革命的广泛开展
15.右图是近代中国漫画家张漾兮1945 年发表的漫画《小距离》,据此可知作者

A.领导力量 B.民众基础 C.战略指导 D.国际态度
17.下图是 1949 年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名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18.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强调说:英国人不该对香港的回归耿耿于怀,她称赞邓小平的 构想是“最富天才的创造。”这一“天才的创造”是指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19.有记者报道某次会议时,写道:周恩来的演讲提出,大家应“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 难中找共同基础”。他的通情达理、心平气和,化解了演讲前一些国家对新中国的误解和攻 击。该次会议
A.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B.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C.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
20.最初,执政官由贵族议会任用,贵族形成对执政官的垄断;梭伦时代,规定财产最多和
次多的两个等级均可当选执政官;克里斯提尼时代,执政官的来源扩大到第三个、第四个等 级。这反应出
A.执政官权利弱化趋向 B. 雅典阶级结构的变化
C.执政官的日趋平民化 D. 雅典民主政治的缺陷
21.帝国初年,地中海已成了帝国的内湖,地中海各地之间的交通畅通无阻,海上航路、内
陆河道、陆上通道和古老商道都成了内外贸易的动脉,商旅往来,络绎不绝。”材料中的“帝 国”是
A.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B. 亚历山大帝国 C. 阿拉伯帝国 D. 罗马帝国 22.严格地说,英国没有成文宪法,英国“宪政”是由许多先例、律令和司法案例组成的不
定型体。其中“习惯”起决定的作用,这表明英国“宪政”的特点具有
A.随意性 B. 革命性 C. 创新性 D. 继承性
23.“美国在欧洲文明的基础上独创性地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发展之路,将世界第一强国的位
置占据了一个多世纪。”下列符合美国“独创性的发展之路”是
A.建立“三权分立”制度 B.积极进行海外殖民扩张
C.制定科技兴国发展战略 D.积极发展了外向型经济
24.《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议会 59 个席位中,第一大邦普鲁士占有 17 席,第二大
邦巴伐利亚占有 6 席,其他邦 4 席、3 席、1 席不等;只需 14 票反对,法案就被否定。这表 明,在统一后的德国
A.皇帝主宰着联邦议会 B.大邦小邦利益得以平衡
C.普鲁士居于领导地位 D.容克贵族掌握国家实权
二、材料解析题(共两小题,25 题 28 分,26 题 24 分,满分 52 分)
25.(28 分)政治民主化、法治化是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努力追求的目标。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
——《史记·秦始皇本纪》
(1)材料一反映了秦朝哪一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它有怎样的特点?(8 分)
材料二:(德意志帝国)宰相只对皇帝负责,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
(明朝)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然而它始终没有取得法定地位,始终不
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其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德意志帝国时期的内阁与明代中国内阁的异同。(8 分)
材料三:世界近现代著名宪法产生发展示意图

(3)根据材料三,提炼出一个关于世界近现代政治制度发展趋势的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
加以说明。(要求:主题鲜明,逻辑严密,史论结合。)(12 分)
26.(24 分)小小护照变迁史,折射中国“大飞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 世纪中叶之前,由于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外国人是不允许进入中国内地进 行旅游考察等活动的。《天津条约》之后,内地游历才逐步向外国人开放,并逐渐形成了游 历护照管理制度。
据史料记载,江苏的镇江关宣统二年一年盖印签发的外国人游历护照有 208 张;内陆的九江
关光绪三十三年一年签发了66 张,而陕西洋务局在长达六年的时间里并未发过游历过境洋 人护照
——摘编自徐佳峰《浅析晚清外国人游历护照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晚清开放外国人进入内地游历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游 历护照管理制度起到怎样的积极作用。(6 分)
材料二:中国公民因私普通护照主要版本变化情况统计表

(2)根据材料二,概括 50 年代中国护照签发具有什么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
这样特点的原因。(8 分)
(3)根据材料二,分析 80 年与 70 年代相比,中国护照签发有什么样的新变化?结合所学 知识,说明造成“新中国迎来了公民因私出国的第一个高潮”的原因。(10 分)
历史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第Ⅰ卷(选择题,共 48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
1——5 CACAA 6——10 DCDAB 11——15 CBBDB
16——20 BBDAC 21——24 DDAC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52 分)
二、材料解析题(共两小题,25 题 28 分,26 题 24 分,满分 52 分)
25.(1)制度:皇帝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 分)
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6 分)
(2)相同:对皇帝负责;(2 分) 不同:从地位看:明代内阁没有法定地位,德意志帝国内阁是法定机构;从职权看:明代内 阁职权不明确,是咨询结构,德意志帝国内阁有行政权,协助皇帝处理政府;从实质看:明 代内阁是君主专制的产物,德意志帝国内阁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产物。(6 分。言之成理可酌 情给分。)
(3)示例 1:人类政治制度日趋民主化、法制化。
示例 2:人类政治制度日趋多元化。
26. (24 分)
(1)特点:①是列强侵略的产物,被动开放,具有半殖民地特点;②地域性差异,东中部 多于西部地区。(2 分) 积极作用:有利于清政府加强对内地游历的外国人的管理;有利于中西方文化交流,促进中 国近代化进程;为我国现代出入境制度奠定了基础,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4 分,言之成 理可酌情给分。)
(2)特点:签发量少;护照签发多集中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2 分) 原因:新中国初期采取“一边倒“战略,只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以美国为 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孤立、封锁中国;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不发达,民众因私出国能力有限。
(6 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3)变化:因私护照签发量变大,迎来了第一次因私出国高潮;因私出国范围扩大(2 分) 原因: 80 年代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80 年代以来,人们的生活观念发生了改变,自费留学、 出国旅游等日益增多;跨国贸易与世界经济联系的日益加强,也促进了因私出国人群的增加。
(8 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