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 4 月 12 日 编号:
课题
《大自然的语言》
教师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学
习目
标
1.筛选、整合、概括信息,理清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
2.把握文章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品味事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3.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重点
筛选、整合、概括信息,理清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
难点
把握文章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品味事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教法
小组合作学习、圈点批注法
教具
多媒体,PTT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情境创设】
近日读诗,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同是早春二月,钱起说:“二月黄莺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而吴融却说:“太行和雪叠晴空,二月郊原尚朔风。”;欧阳修说:“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李商隐却说:“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为什么会这样呢?
今天我们就跟随着著名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先生走进大自然,让大自然告诉我们原因。
屏显学习目标
1.筛选、整合、概括信息,理清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
2.把握文章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品味事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3.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预习交流】
预习任务:
1.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3.7—1974.2.7),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从1936年1月1日至逝世,对每天的天气与物候均有记载,共300余万字。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物候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深,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
2.文体介绍:
定义: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的说明文。也就是说,事理说明文主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的区别: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方位、类别、功能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概念、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3.知识链接: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4.注音: 载途( ) 萌发( ) 连翘( ) 海棠( )
写字: Piān( )然 xuán( )殊 农yàn( ) sùsù( )
解释字词:销声匿迹: 周而复始:
5.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 )和( )
6. 文章围绕着说明对象介绍了哪些内容?
(第 — 自然段):
(第 — 自然段):
(第 — 自然段):
(第 — 自然段):
预习交流
小组交流预习任务4、5、6
要求:1.对对碰小组合作方式
2.红笔订正,标出疑难、有争议的地方
3.时间2分钟
4.回答问题声音响亮,语言简练明白。
明确答案
【合作探究】
探究活动一:理清文章思路,明确说明顺序。
1.文章的四个部分是按照什么说明顺序安排的?
2.第7-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要求:
独学:跳读文章, 勾画表明说明顺序的关键词、句,理清说明顺序。
2. 小组合作,主持法:整理好答案、语言,简练明白。
3. 时间3分钟
问题结论:
物候概念 物候的重要性(为什么研究)
物候的决定因素(研究什么) 研究物候的意义(作用)
逻辑说明顺序。
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
由空间因素到时间因素
3.学以致用:
运用所教方法,理清第11段中“研究物候的意义”的说明顺序。
探究活动二:
文章原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选入课文时编者改为《大自然的语言》。你觉得那个题目好?为什么。
要求:
1.独学:思考说明文题目的作用。
2.小组合作学习:主持法,形成完整答案。
3.时间3分钟
问题结论:
(一)语言生动、典雅、准确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拟人修辞手法
“次第”一个接一个。帖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的气息。
“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
“载”充满的意思,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二)准确,严谨
1.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2.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3.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此 外:文中的确数,确切的例子,例子间的比较等也体现了准确、严谨的特点。
探究活动(三)
为了介绍清楚物候和物候学,作者使用了举例子、做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请从文中各找一例,说说其作用。
要求:1.小先生法
2.注意答题规范
屏显:答题思路复习:
找准说明方法+作用+结合内容分析
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增强了说服力(便于读者理解)。
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
作比较:将……与……,比较,突出(说明)了……
引用(引资料):引用……说明……,增强说服力(文学性与趣味性)。
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或道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巩固拓展】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我国古代有很多包含物候指示的农谚和古诗。你知道这些农谚诗句讲了怎样的物候知识吗?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 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
三闻闻黄鹂,幼妇悯蚕饥; 四月鸣布谷,家家蚕土簇;
五月鸣雅舅,苗稚忧草茂。 人言农家苦,望晴复望雨,
乐处谁得知,生不识官府。 —陆游《鸟啼》
【课堂总结】
课文小结:
1.谈一谈本节课学习收获
2.小组学习评价反馈
【作业布置】
1.字词2遍;(必做)
2.整理文中使用的说明方法的作用,各一例;整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生动性的表达效果,各一例。(必做) 提醒:注意答题规范。
3.寻找包含物候知识的民谚和古诗,思考其中的科学道理。(选作)
推荐阅读《水知道答案》
观察,感受,体验,凝神聚气,入情入境。
齐读
认知学习目标
课前完成
保持安静,倾听,思考,接受活动驱动。
交流,明确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并做好展示准备。运用什么合作技术
小组代表展示,其余倾听。
他组补充、质疑、点评、比较,直至问题解决。
归纳结论
同上
定时练习
从知识掌握和体验感悟两个方面总结全堂课
评价员公布小组得分,并就课堂表现作简要点评。
记录
播放PTT,深情朗读,激发学生兴趣。从生活走向学科,导出课堂主题。
出示学习目标
检查,了解完成质量,整合共同问题。
明确要求
结合课件和导学案,用变式语言坚定、简练、明确地推出问题或任务。
对解决问题提出学习方式、时间等方面的要求。
巡视,掌握进程、动态,个别指导,找出“亮点”或发现问题
组织展示,教师倾听,适时启发、点拨、引导并点评展示情况
在学生展示归纳之后,用课件呈示教师的答案(或教师强调、补充)
同上
订正答案;择要点拨、讲解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物候
重要性
决定因素
研究意义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环节清楚,自然流畅、节奏紧凑而张弛有度。教学重点突出,整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讲解清楚,引导到位,学练结合,很好地达到了预设的学习目标,提高了学生的说明文阅读能力。
课件26张PPT。5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太行和雪叠晴空,二月郊原尚朔风。——吴融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李商隐二月黄莺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钱起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欧阳修二月黄莺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
——钱起太行和雪叠晴空,二月郊原尚朔风
——吴融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欧阳修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李商隐5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学习目标 1.筛选、整合、概括信息,理清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
2.把握文章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品味事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3.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预习交流预习交流1.对对碰小组合作方式2.红笔订正,标出疑难、有争议的地方3.时间2分钟 4.回答问题声音响亮,语言简练明白。载 途 翩 然 簌 簌 连 翘
翩然:
销声匿迹:
zàiqiáopiānsù动作轻快的样子。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这里
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字词积累预习交流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是“物候”和“物候学”。整体感知文章围绕着说明对象——“物候和物候学”介绍了哪些内容?整体感知一(1-3自然段)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二(4-5自然段)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三(6-10自然段)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四(11-12自然段)研究物候学的意义。层次清楚找关键句,整合概括合作探究探究活动(一)
理清文章思路,明确说明顺序。合作探究要求:
1.独学:跳读文章, 勾画表明说明顺序的关键词、句,理清说明顺序。
2. 小组合作,主持法:整理好答案、语言,简练明白。 时间3分钟1.文章的四个部分是按照什么说明顺序安排的?
2.第7-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描述物候现象物候概念物候研究的重要性影响因素物候研究的意义逻辑说明顺序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思路清晰明了 第7-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决定因素,
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主次空间时间逻辑顺序由 到
由 到 合作探究筛选、找出关键句、词
整合、概括划分层次,梳理内容,理清顺序方法小结第11自然段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介绍研究物候学的4个意义?首先
此外
还可以利用
也可以利用由主到次学以致用合作探究探究活动(二)
文章原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选入课文时编者改为《大自然的语言》。你觉得那个题目好?为什么。要求:
1.独学:思考说明文题目的作用。
2.小组合作学习:主持法,形成完整答案。
时间3分钟 准确、生动、典雅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拟人修辞手法“次第”一个接一个。帖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的气息。“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载”充满的意思,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语言特色 准确,严谨1.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2.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3.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例 如:此 外: 文中的确数,确切的例子,例子间的比较等也体现了准确、严谨的特点。语言特色探究活动(三)
为了介绍清楚物候和物候学,作者使用了举例子、做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请从文中各找一例,说说其作用。合作探究要求:1.小先生法
2.注意答题规范答题思路复习:
找准说明方法+作用+结合内容分析
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增强了说服力(便于读者理解)。
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
作比较:突出(说明)了……
引用(引资料):引用……说明……,增强说服力。
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或道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说明方法思路清晰
层次分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逻辑说明顺序小 结由现象到本质由主到次
由空间到时间划分层次,概括内容,理清顺序
筛选找出中心句、关键词 小组总结作业:1.字词2遍;(必做)
2.整理文中使用的说明方法的作用,各一例;整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生动性的表达效果,各一例。(必做)注意答题规范。
3.寻找包含物候知识的民谚和古诗,思考其中的科学道理。(选作)
推荐阅读《水知道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