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四月》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正确读写“蚕、桑”等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诵、背诵古诗
3、体会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诗的内容,抓住重点词句,感悟诗歌的魅力。
2、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得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学生背诵田园风光的古诗词)
一、引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我们从小就生活在诗的世界里。春天,“草长莺飞二月天”,中秋,便情不自禁地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古人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你喜欢读诗吗?(学生背诗) 师:“我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今天我们就走进如诗如画的乡村四月。板书课题。诗人的名字比较特别,看谁能读正确?(找学生读)然后介绍诗人翁卷(让学生来说对于诗人的了解) 师:齐读题目,看到题目,你来猜猜,诗的内容是什么?(学生猜猜)
二、初读诗句
1、同学们读诗,读准生字词,读通顺诗句,
2、找学生来读,
A、说明多音字“了”。
B、说明“蚕桑”这两个会写的生字。
3、学生再读诗,读出诗的节奏,(绿遍/山原/白满川,)
三、品读诗意
1、品景美
(1)读诗意 师:读古诗不仅要读正确、读出节奏,还要读出韵味,读出诗的意境来,更要从诗中读出一个一个的景物来,你有信心吗?
A学生反复读诗,想一想透过诗句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B,学生来汇报看到了什么?(多找学生来充分汇报)
(2),想画面 师:刚才同学们从诗中看到了这么多,也听到了这么多,那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听一听吧?(出示前两句诗,学生读)读着读着,你脑海里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畅谈感受)课件出示图片
A、山陵和原野都是绿的。 那是怎样的绿色呢?从哪里看出来?(在大好的春光下,到处都是绿色,有深有浅,有明有暗,绿得鲜亮、耀眼,充满生机。) 是啊,山陵原野上什么绿了呢?树木、小草、竹叶??绿了这么多,真是——(生)绿遍山原。
师:这就是古诗的魅力,一个“遍”就把四月乡村那绿的世界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师:这么多的绿,这么广的绿,层层叠叠,从大树到小草,从山坡到田野,无不充满着我们的视野,也浸染了我们的心灵,让我们通过读来表现这种美吧!
B、(稻田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
师:要是觉得只有绿色会显得单调的话,那在绿色的原野上还有(一道道是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就不会让你们失望了。) 这就是——(生)白满川 把这美的画面通过你的诵读表达出来吧,——(生)绿遍山原白满川。
C、师:还有哪里让你感受到美?“子规声里雨如烟” 读了这一句,你仿佛听见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杜鹃鸟的叫声” “春雨沙沙的声音”雨大吗?用你的语言形容一下那是怎样的雨?(蒙蒙细雨、像牛毛、像花针)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中写到: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师:我们明白了, 正因为雨洗草木,树叶郁郁葱葱,才让山原铺上了绿色的地毯,才会有 ——(生读: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四月的江南,山坡绿了,水天茫茫,鸟声悠远,细雨如烟, 这是——(指名读: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师: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中,天空飘起了蒙蒙细雨,,如烟的细雨笼罩这整个原野,稻田,真是宛如仙境,此时此刻杜鹃鸟也叫起来了。看杜鹃鸟来了,它会吟唱些什么呢?(学生自由说)
师:是呀,它仿佛在赞美江南的风景真美呀!(板书景美) 乡村四月,有声有色,有静有动,色彩鲜亮,充满生机,多美的田园风光!我们来读出这种感受,(找学生读前两句) 现在闭上眼,想象着这样优美的画面,读出你的感受吧。(齐背)
2、品人勤
A、师:在这样的美丽的乡村中,那里的人们在忙些什么呢?我们到下面两句诗里去找答案吧,(学生自由读诗,) 思考:读完诗句你感觉那里的人们怎么样?(很忙) 从哪里看出来?(闲人少) 他们在忙什么?(学生自由说)
B、师:古人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年四季都不闲着,一直勤勤恳恳的劳动着,乡村的人们一年四季都会忙些什么呢?(学生自由说) 师:看来呀村里的人呀从大人到小孩,谁都不闲着,都很忙碌,真是: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学生读) 师:那我们也学着诗人一样来赞美赞美他们吧 学写诗: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又----。(说给同桌听听)
C、师:同学们了解了这些,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你觉得这里的人们如此的忙碌为了什么呢?(学生自由说)
D、师:虽然他们如此劳累,如此辛苦,但他们还是怀揣着希望忙碌着,那你感觉他们如此忙碌,那他们的心情会怎样呢?是呀,劳动是忙碌的辛苦的,但也是快乐的, 在这样忙碌的愉悦气氛中杜鹃鸟又叫起来了,看到如忙碌,如此勤劳的人们,它似乎又对劳动人们说什么呢?(学生自由说)
师:小结,是呀,乡村的人们多么勤劳呀,这里不但景美,勤劳的人们更美。板书(人勤)。
师:从这里,我们不仅感受到景美,也看到一种美,那就是农民身上那朴实的美,勤劳的美!让我们带着这种赞美之情、敬佩之情读这首诗。 四拓展延伸学习《四时田园杂兴》
师:乡村的人们在四月都这样忙碌,那么其他时间他们在忙什么呢?我们一起去看范成大笔下忙碌的人们。
出示《四时田园杂兴》;
1、自读诗歌,想想:诗中写了哪几种人物,他们在干什么?
生:我读懂了写了村庄儿女和童孙。
生:我读懂了村庄儿女白天耕田,晚上织麻。
生:我读懂了童孙学种瓜。
2、品读“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最有趣的是谁?(孩子)从哪些词看出来?(也傍??学??)(引导想象,体会乡村儿童的天真、勤劳、可爱。)
(2)创设情境,师生对话,深化理解。 诗中写的是夏日农忙时节农户一家繁忙的景象,也是一位老祖父眼中的农忙景象,你从哪些词可以读出来。 生:我知道了,难怪叫那么大的人为儿女、管小孩叫童孙。
师:你真机灵!诗人晚年隐居故乡石湖,以老农自居,以老祖父的眼光爱怜地看忙碌的农户,想象范成大会和种瓜的孩子说什么呢?(师扮老人,学生扮童孙) 情景再现:师:孩子,你为什么不去放风筝,非要学种瓜呢?
3、情景读 真是懂得体谅爸爸妈妈的好孩子——(指名读: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真是热爱劳动的好孩子——(指名读: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多么懂事的孩子——(小组读: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多么可爱的孩子——(小组读: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小结:
诗人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热烈的劳动生活场景,大人小孩各有各的兴致,为生活而忙碌着。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热爱之情来。——《四时田园杂兴》(生配乐感情诵读) 播放民乐笛子独奏《姑苏行》
五、拓展阅读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老师推荐同学们课下去读一读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
《乡村四月》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2个一类字,会认1个二类字。熟读并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大概内容。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指导朗读,理解古诗大意使学生了解这首劳动诗的诗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
3.通过对古诗的学习和理解,使学生能领略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会认会写2个一类生字,理解古诗大意。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实物投影仪。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劳动诗。这首诗描写了祖国江南农村的初夏风光及人们在田间劳动的情景,诗的题目就是《乡村四月》。
二、熟读古诗。
1.范读古诗。
2.自由练读古诗。
3.全班诵读古诗。
三、看图学习古诗,理解大意。
这首诗我们以前学过,谁能说一说古诗的大意,也可以加上自己的理解。
(前两句写自然景象,“绿”写树木葱茏,“白”写水光映天。“遍”和“满”写出了漫山遍野的树和一条条的河流,纷纷细雨中传来了子规的催耕鸣叫的声音。
后两行写家事的繁忙。“才了”刚刚做完;“又”插田,写出了一个“忙”字。)
四、学习一类生字。
规:部件识字:规——夫+见→规
义:子规:布谷鸟
扩词:规矩(ju)、规定、规律、规则
插:比较法识字:插——搜
义:长方形或片状的东西放进、挤入、刺进或穿入别的东西里。插田:插秧,把水稻的秧从秧田里移栽到稻田里。
扩词:插秧、插队、插话、插花
五、指导书写:重点指导“插”。
规:左边的夫捺变点。
插:右半部分下边的写法要重点强调。
六、完成课后习题:
1.读一读、写一写:
(1)找学生读一读这些词语;
(2)解释:“子规”指布谷鸟;
2.比一比,看看他们有什么不同:
都是在原来的字的基础上填上了笔画或者部件。
3.讨论:
(1)白满川: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洋溢着,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
(2)插田:插秧。
(3)雨如烟:下着蒙蒙细雨。
作业设计:读生字,口头扩词,写生字;背诵古诗;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
乡村四月
出示古诗 规 插
出示插图 规定 插秧
规范 插入
词语积累:
规矩 插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