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其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偶、鬓、衰、客、何”等5个生字,会写“客、何”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体会诗人感慨万千的真实情感。
3.在读诗、悟诗的过程中,体会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浓浓爱乡之情。
二、教学重点:
理解“偶、鬓、衰、客、何”等5个生字,会写“客、何”两个字,理解诗句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感慨万千的真实情感。
四、教学设计:
(一)从学生的生活经历中导入:
你是哪里人,离开家乡到了宁波,会想念家乡吗?你的爸爸妈妈呢?(指名外地的学生回答)看(出示幻灯片:回家),每年春节人们都会赶着回家过年,为了买一张回家的车票甚至不惜整夜守候在车站,多么感人的思乡之情啊。
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从小生长的故乡非常依恋,有着浓浓的故乡情结,人在外地而常常心系故乡。
(二)揭诗题,释题意: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描写回家的古诗《回乡偶书》
1.简介作者
板书课题:回乡偶书
2.重点书写:偶师板书偶,边释字形,学生跟着书空右半边;读“偶”。
3.理解题意:偶,偶然的意思,偶书呢,偶然间写下的诗。
偶然间写下的诗常常是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才有了一时的感受,诗人贺知章回家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呢,我们就要来细细地读一读他写的这首诗。
(三)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范读,听清生字的读音,听清停顿。
2.自由读:(1)读准生字的字音,有节奏地读通诗句。
(2)借助词语手册理解新词语的意思,想想每句诗大概讲了什么意思,实在不明白的划上横线准备提问。
3.交流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与古诗朗读情况。
A检查生字(幻灯片生字):读生字卡片,重点记“鬓”的字音、字形。
B指名读古诗,评议要求:字音有没有读准(2个);停顿是否合适(2个);齐读。
(2)说说你已经理解了古诗中那几个词语的意思。
估计学情:少小、老大;回、相见、相识、客、何处、笑问
(3)说说哪个词你实在想不明白了?
估计:乡音、无改、鬓毛衰
4.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说一句,幻灯出示一句诗意)用“虽然……但是……”接“乡音无改鬓毛衰”这个句子。
5.齐读:理解了诗的意思,我们应该比刚才读得更好了。
(四)多种方法读古诗,体会诗情。
1.说说你想带着怎样的情感读这首诗呢?
喜悦:因为五十多年没有回到故乡了,是多么的激动和兴奋啊。
重点品读:少小离家老大回
难过:离开的时候还是小孩子,而回来的时候已经头发都白了,很伤感。
重点品读:乡音无改鬓毛衰
师旁白:是啊,又高兴,又伤心,这时候的贺知章老爷爷看着家乡的变化,听着家乡话真是悲喜交加啊。板书:悲喜交加
2.还有两句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
师问:如果你是村里的小孩子,看见了一个八十多岁的不认识的老爷爷来了, 你会怎么问啊?
师答:是啊,离开家乡的日子实在太久了,以至于孩子们都把我当作远来的客人啦。这是贺知章老爷爷深深的叹息啊,能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吗?
3.指名朗读整首诗,师生共同点评,评议要点:你觉得他读出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4.齐读
(五)拓展:读贺知章的另一首《回乡偶书》
(六)写字:客、何、音
《回乡偶书(其一)》教案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学习贺知章写的另一首《回乡偶书》。
2、板书课题、解题。
二、学习《回乡偶书(其一)》。
1、简介作者及背景。
那么谁来介绍一下这首的作者?
2、齐读、指名读。思考: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3、借助课文注释及自学诗句,记下不懂的问题,然后小组讨论。{学生自学讨论}?
4、同学们学得真起劲,那么今天我们又学会了一首诗,高不高兴?那么放学回家后把这首诗给父母讲一讲好不好?
(1)分角色试练表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表演。
师: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其他同学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
(生谈)
5、小结: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能不能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6、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7、《回乡偶书(其一)》描绘了诗人告老返乡不被相认的情景,那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其一)》编成故事,再演一演。
(1)在小组内进行编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演出,师生评议。
8、师模仿“记者”,采访“贺知章”。
9、感情朗读、想象情景。
三、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 为《回乡偶书(其一)》完成一幅诗配画。
2. 编故事。
回乡偶书(其一)
说教材:
《回乡偶书(其一)》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回到久别的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生动含蓄,富有生活情趣。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生活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通过反复吟诵,从而使学生感悟诗人回到久别故土强烈而复杂的情怀。本组教材,旨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实现情感陶冶,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而这首诗展现的正是令人神往的故土情深,目的就是让学生感悟诗人的浓浓乡情,从而影响自己,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以随文识字的方法,认识诗中的2个生字“客、何”,会写“客、何、音”3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紧扣识字教学,抓住“客”作为切入点,通过品读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通过读诗、悟诗,懂得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培养学生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抓住“客”为切入点,通过品读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说教法:
“第一学段: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清晰地表明,第一学段古诗教学应重在积累、熏陶感悟,而非透彻地领会古诗。低年级学生阅历浅,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更多的会注重整体感悟,体验情感,以中心字辐射全诗,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培养学生朗读古诗的兴趣。 在读中初步感悟诗歌的情感和诗歌的韵味。
说学法:
这首古诗的学习,我希望能在我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自主了解诗句的大意,通过读一读,说一说,感悟诗人的浓浓的乡情。
说教学程序: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静夜思》。指名读,适当评价。今天我们学的也是一首古诗,什么诗呢?得从一幅画说起。
(出示图片)这一年的春天,树儿发芽了,路边的野花也开了。一位老人面容消瘦,两鬓斑白,牵着一匹老马正走在阔别已久的回乡路上,来到村边,几个小孩看见了,都笑着问他从哪里来的?老人看着这些可爱的孩子,想到自己离开家乡已有数十年。不禁感慨万分,五味杂陈,于是有感而发,便有了这首流传千年的古诗。(板书:回乡偶书)这位老人便是贺知章。这节课,我们便来读一读这首千年的古诗吧!
2、读题。 回乡偶书。
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讲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及学习本课的兴趣,让学生尽快的融入课堂。
二、初读诗句,读准字音,指导写字。
1、自由读,读准字音。 你觉得哪个词比较难读准,带小朋友读一读。正音:鬓毛衰。开火车读该词。
2、指导书写三个生字。(先观察写这几个字应注意些什么,再写一写,每个字写一遍)
3、指名读整首诗,去拼音指名读,齐读。
4、教给学生朗读古诗的方法,注意停顿。让学生多读。
设计意图:读准字音,为下面的朗读感悟及背诵古诗打下基础。指导书写是让学生关注汉字的结构美,从小养成书写汉字端正正确的好习惯。教给学生读古诗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通过“客”字为切入点,研读感悟,品读古诗。
1、出示生字:“客”。
老师考你一个生字,“笑问客从何处来”,这里有一个生字“客”,(板书“客”)你怎么记住它?(学生自由回答)
2、不是一家的人或者不是当地的人,我们尊称他为客人。那么你知道诗中所说的“客”是说谁呢?(贺知章),他到底算不算客人呢?(板书?)请带着这个问题,再好好地去读一读这首诗,然后和同桌交流这个问题,说说你的理由。
3、贺知章是不是客人?反馈中指导朗读和体验感悟。
不是客:学习第1、2行。
你从哪里知道的?(少小离家老大回,。)
1、怎么看出的?说说你的理解。(学生自由回答)
2、找两对反义词,板书:少小----老大 离----回,重点理解“乡音无改鬓毛衰”。
师简介:贺知章在30多岁的时候,考上进士。就去京城当官了。一直到他八十六岁那年,才回到了家乡。这一别就是50多年呀!指导读第1行。小时候离开这里,老了又回来了,虽然两鬓斑白头发稀松,但乡音还没变。我原本就是这个村的人,怎么能说是客人呢!
3、师:那现在再来看看,原来这个看似“客”的人其实――(并不是客!擦掉板书中的问号)不是远道而来的客人“来”了!而是离乡多年的游子――( “回”到这里了!)我们把离开家乡在外生活的人称为“游子”。这位在异乡生活了50多年的游子终于回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故乡!
4、单独采访个别学生,想一想贺知章爷爷离家这么久回来了什么心情?(自由回答,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诗句)
5、想一想,贺知章爷爷放着京城的荣华富贵不要,为什么还要回来这小山村呢?(因为这是他的故乡,这有他的家人朋友)
板书:想念家乡 思念亲人
“是客。”学习第3、4行。
1、既然贺知章就是这个村子的人,不是客人,可是有人却认为他是客人?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同桌交流。
从诗句中看出: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指名读。)
2、让同学们看插图,这是贺知章牵着马儿回到家乡来到村口遇到孩子们时的情景。你猜猜他们在说什么?(请同学自由发挥想象,说一说)
瞧这群孩子多天真呀!听到孩子们天真的话语,贺知章老爷爷的心里。。。。。。。??生自由回答,可以是高兴、激动,也可以是伤心、难过等等,只要学生说的出来理由就行。
是呀,听到孩子们天真的话语,贺知章爷爷也许高兴,也许感慨甚至会有些许哀伤。同学们,把你们的感受送到诗句中齐读。
设计意图:这部分的学习是重点也是难点,教学中,我会让学生通过不断的朗读去感悟诗句的大意和情感,对于难度大的,可以直接就告诉他们,如“乡音无改鬓毛衰”。通过读、说、想象等多种方法感悟诗歌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想象力。
四、解释课题,指导朗读背诵全诗。
1、解释课题。贺知章老爷爷离开家乡多年,又重新回到家乡,见到一些物,见到一些人,我想这种心情是激动的,又有着无限感慨甚至淡淡的哀伤。所以,才写下了这首《回乡偶书(其一)》。现在同学们知道课题:《回乡偶书(其一)》是什么意思吗?(回到家乡见到熟悉的人,物,有感而发。)
2、背诵古诗。“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故乡永远是我们的最亲的家。贺知章已经80多岁了,虽然年老体衰,但他还是回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家乡了,回到了在梦中出现了千百遍的故乡,同学们你们能把这千年的古诗背诵下来吗?
设计意图:通过理解课题及背诵全诗更深刻的理解贺知章爷爷久别回乡的那种高兴、激动、甚至有些许哀伤的心情。
五、课外拓展。
后来,贺知章爷爷进了村子后还看到了许多事情,在很多亲朋好友家里了解了近70来年一些人和一些事的变化,他再提笔写下第二首诗: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师范读,齐读。)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兴趣。
作业:
抄写生字。背诵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