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习作:学会作文巧修改
趣味故事
福楼拜只写第一行
福楼拜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天,莫泊桑带着一篇新作去请教福楼拜。他看到福楼拜桌上放着厚厚一堆文稿。翻开一看,却见每一页都只写一行,其涂九行都是空白。莫泊桑不解地问:“先生,您这样写,不是太浪费了吗?”福楼拜笑了笑说:“亲爱的,我早已养成了这种习惯:一张十行的稿纸,只写一行,其余九行是留着修改用的。”莫泊桑听了立即告辞,赶紧回家修改自己的小说去了。
写小说要反复修改,咱们小学生学作文更要修改。
一次写成一篇佳作,几乎是不可能的。
学作文必须学会修改的本领。
今天,我们就要练练这一本领。
训练内容
这是本学期的最后一次习作。这次习作不限定内容、范围,无论是见闻、感受,还是想象,只要是自己想写的内容都可以写。在写之前,先想清楚自己要写什么,再回忆一下这学期学习了哪些表达方法,并试着把一些方法运用到这次习作中,习作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语句要通顺,最好不少于400字,写完以后读一读,有不满的地方认真改一改。
训练要点
一、总结本学期的习作训练
二、进行一次自由命题作文
三、学会修改自己的习作
四、学会反复寻找习作的错误
技法点拨
这次训练的目标是学会修改自己的习作。
古往今来,精于修改自己文章的人,是很多的。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10载,增删五次”。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曾反复修改达七次之多。马克思宁肯把自己的手稿烧掉,也不愿把半生不熟的未经仔细加工的著作遗留于身后。列宁也是把文章改了改,直到满意为止。毛泽东要求文章写完后多看几遍,重要的文章不妨看它10遍,认真地加以删改,然后发表;他自己修改时,连标点也不放松,他的文章达到了千锤百炼、炉火纯青的地步。
马克思为了写《资本论》中关于劳工法的20 多页文章,把整个大英博物馆图书馆里载有英国和苏格兰调查委员会和工厂视察员报告的蓝皮书都研究过。
俄罗斯大文豪托尔斯泰,为了写一篇只有5页的文章《为克莱赛尔乐章而作》,反复修改,用了800多页稿纸,才最后定稿。
美国作家海明威,把《永别了,武器》的最后一页,修改了30遍才满意;把写好了的《老人与海》手稿读了近200遍,才拿出付印。
宋朝的欧阳修常将写好的文章张之素壁,反复吟哦修改,甚至文章被人取走后,想到没有推敲好的地方,还要派人骑马追回,重新改过。
许多同学老埋怨自己写不好作文,其实是在修改上下的功夫不够。
那么,怎样修改自己的习作呢?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从观察上找毛病。
观察是小学生习作资料的重要来源。
小学生习作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观察不细。
要获得信息,必须要观察。观察是有学问的,粗枝大叶地看上一眼。很容易出问题。
一篇习作如果在观察时就出现了误差,文中肯定会有硬伤。
修改时,应先从观察的角度审查一下文中的描写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第二,从选材上找毛病。
选材是一项慎重的工作。那道题目后究竟些什么,要好好想一想。
比如写“一见难忘的事”,“难忘”的事很多,究竟写哪一件,应该进行比较。
人人都写的俗人俗事,就不要写了。
别人不常写的事,应该优先考虑。
修改时,应该衡量所选的材料是否新颖,如果过于陈旧,就可以换点新鲜的。
学生初学作文,要从写真人真事练起。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儿,亲眼看见的事儿,只要记得牢,印象深,写起来实际上最省心省力。许多小学生感到作文难,感到没的写,他们是进入了一个误区,硬要编一些没影儿的事。这样的事自己不但没干过,连见也没见过,愣要写在作文中,怎么能不笑话百出呢?
第三,从其他方面找毛病。
构成一篇优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除观察、选材外,还有许多因素需要考虑。
比如开头是不是吸引人,结尾是不是发人深思,详略安排是不是恰当,中心思想是否突出等。
第四,从语言表达上找毛病。
语言表达是习作修改最后的环节。在语言表达上最容易犯的毛病有:
1、用词不准确。
2、前言不搭后语。
3、句子不完整。
4、啰嗦。
这些毛病应逐句研读,你仔细品味后,按发现的情况逐一修改。
题目派送
《我们的王老师》、《我学会表演》、《我爱秋天》、《掌声中的泪花》、《假如我是一条鱼》、《我的小闹钟》、《妈妈要减肥》、《我的偶像》、《最美的你》
经典解读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爱美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吧。宇宙间美的东西很多,花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爱花的民族也很多,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
四五十年以前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今天我又到了德国,刚一下火车,迎接我们的主人问我:“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我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我说“美丽”指的东西很多,其中也包含着美丽的花。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维苏成火山:在意大利南部,历史上曾多次喷发。
(本文作者季羡林,选自语文课本)
赏析:
本文通过写作者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而且家家户户窗口前都开满鲜花的情景,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赞美了德国奇丽的风景和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
文章也告诉我们人不能太自私,做事不能总是先考虑自己的得失,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们喜欢种花,却把花最美丽的一面奉献给他人欣赏,自己每天却看着花的背面。正是他们这种养花的方式,也正是他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行为、精神,才使得街道的两旁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家家窗台上的花与花连接在一起,才汇成了美丽的花的海洋。
品头论足
我学会表演
海南 陈兵有
星期一,冯老师告诉我们周五要开“艺术小花朵朵开”主题中队会,大家都很高兴。王宏独唱,李春虹跳舞,故事大王林小宾自告奋勇说一段评书,还有不少同学争先恐后演节目。这时,班主任马老师还让我表演节目,让我在一个小品里扮演卖黄瓜的老大爷,我高兴极了。我想,这太容易了,我一定能演好!
排练时,我照着台词就喊了起来,逗得大家直笑。同学们都说我演得不像。小刚说:“你吆喝得一点儿也不好听。”小军说:“这也和唱歌一样,要有节拍,最后一个字要拉长些。”于是我按照他说的又吆喝起来,这一来大家笑得更厉害了,又说我像唱歌。
哎!这么个小角色演起来可真不容易呀!
这时,不知谁喊了一声:“到农贸市场去看看吧!”这下可提醒了我,我赶紧去了农贸市场。
又到排练时间了,我吆喝道:“卖黄瓜啦,顶花带刺儿,又鲜又嫩,一块钱1.5公斤,快来买吧!”果然效果很好,同学们都说太像了!
当一次小演员,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看事容易,做事难。
1.文章的中心是什么?全文是否在围绕这一中心展开?
2.“我”的细节描写是否足够?
3.“我”是怎么学会表演的?学的过程能再细致一些吗?
模拟练习
练习一
阅读下面的小故事,说一说对你的启发。
写诗的诀窍
一天,保加利亚著名诗人特奥多尔·特亚诺夫收到一封来信。
这时一位诗歌爱好者写来的,向他请教写诗的秘诀:“怎样才能写出好诗呢?”
特拉亚诺夫立即回了一封信:“一只雌鹫一次要生三只蛋。它丢掉其中一只,只孵另外两只。待雏鸟出世后,雌鹫又只给其中一只哺食。以雌鹫为师,则不愁写不出好诗!”
练习二
阅读《我最敬佩的》,完成文后练习。
我最敬佩的人
我最敬佩的人是一位辛勤的建筑工人:
这里是一片宽阔的工地高大的混凝土搅拌机在隆隆作响,高耸的吊车在运砖送瓦。巨大的脚手架上,高悬着写有“安全生产”几个大字的铁牌。我们的建筑工人们正在辛勤地工作着。他们有的给搅拌机填沙石,有的坐在吊车上聚精会神地操作,有的爬上几十米高的脚手架为未完工的大楼添砖加瓦。白天,他们头顶炎炎烈日,挥汗如雨;夜晚,他们披星戴月,在灯光下加班加点。
也许你要问,他们这样做图的是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钱吗?不。我曾听一位建筑工人叔叔说:“我们想的是让更多的人更快地住进新居。看到他们生活得幸福,我们会感到无比光荣。”
这是多么高尚的品质啊!像这样的人难道不值得我敬佩吗?
这篇作文的主要缺点是______________。(只填序号)
(1)中心不明确 (2)条理不清楚 (3)没有重点 (4)内容不具体
(5)缺乏典型事例 (6)真情实感 (7)语言不通
练习三
仔细阅读下面这篇病文,简要说说它的“病因”,然后进行修改。
日出
江西 孙林
今天早上,妈妈带我和妹妹去海边看日出。我们来到海边,仔细向东方望去。
那是什么?像一条艳丽的红纱巾,在苍茫的天宇间轻轻浮动。噢,那是一道粉红色的云霞。眨着眼睛的星星看得发愣了。
那又是什么?在洁白的云彩中,太阳戴着橘黄色的绒帽,探出了脑袋。
太阳一点一点地出来,露出了眼睛,这真是神奇的眼睛。目光扫射之处,楼房、树木、沙滩都镀上了一层金色。
不大一会儿,太阳全部出来了,它由深红变成浅红,又变成白色,最后成了银色,光芒四射。
这日出的艳丽景象使我神往。我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到太阳的故乡,去看看云霞。
病因分析
本文对太阳升起的过程作了描写,但有几处的描写与事实不符。如第一段,写太阳没升出前,天边的朝霞使“眨着眼睛的星星看得发愣了”,而实际上,朝霞出现时,早已没有了星星。又如“在洁白的云彩中,太阳戴声橘黄色的绒帽,探出了脑袋。”实际上,太阳是在朝霞中探出脑袋,朝霞的颜色该是红色的,而不可能是“洁白的云彩”。可见,本文的小作者对日出的景色观察还不够仔细,在写作时有的地方凭随意的想象来写,就影响了作文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参考修改稿
日出
妈妈带我和妹妹去海边看日出。我们来到海边,仔细向东望去。
那是什么?像一条艳丽的红纱巾,在茫茫的天宇问轻轻浮动。噢,那是一道粉红色的云霞,正在慢慢地扩散。
那又是什么?在浅红的云霞中,好像淘气的孩子,从隐蔽处探出橘黄色的绒帽。哦,那是朝阳在云层里渐渐地升高,升高。
太阳一点一点地出来,逐渐露出了眼睛,这真是神奇的眼睛!目光扫射之处,楼房、树木、沙滩都镀上了一层金色,这时天空变成了了浅蓝。云是淡红色的!太阳光还不怎么强烈。
不大一会儿,太阳全部出来了,它由深红变成浅红,又变成白色,最后变成银色,光芒四射。周围的云被染成玫瑰红色,聚成了一道道云霞,好像太阳是至高无上的国王,而云霞就是一群忠实的卫士。
这日出的艳丽景象使我神往。我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到太阳的故乡,去亲眼看一看云霞的美丽姿色……
习作赏析
海
北京 翟倩
我向往大海。
海的梦,曾出现在我梦幻般的童年。书本、长辈、荧屏……使我知道了:海宽广、美丽、富有。
有一天,我终于有机会去见一见大海了。大海的景象完全使我陶醉:海是蔚蓝的,排着队的海浪在正步走,喊着口号,“一、二——一”朝岸边涌来,涌到海滩边,“哗——”解散了。后面又有一排海浪排着队伍,向这边靠近。海水轻轻地舔着沙滩,时而上来,时而又下去了。阳光照在海面上就像谁撒下了一把金珠,满海的金珠在水中跳跃着,闪烁着璀璨的光芒;几只海鸟在天空中自由地翱翔。
这时,我才懂得了什么叫美丽,什么叫生机。浩大、广博的大海呀……身边的叔叔从我的眼神里看出了我的赞叹,告诉我大海也有发怒的时候。那时,海浪似千万匹脱缰的烈马,似无数条狂舞的蛟龙,一排紧似一排,一排怒似一排,扑了过来……
面对着一望无际的大海,我展开了无边的遐想:这浩瀚而又深沉的海,不就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吗?朴实、深沉,永不停息,勇往直前,有着广阔的胸怀、澎湃的气势和激昂的活力!
品味
修改稿大大强化了对“海”的描写。由于小作者第一次见到大海,感想颇多。在大开眼界的同时,本文着力写出了自己的联想与思考。从眼前的实景,小作者感悟到“什么叫美丽”,“什么叫生机”,体会到“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一一这些因景触发的思绪内容是多么丰富啊!看来小作者不但会用眼睛看,更会用心去想。
以反问句结尾,点明了中心,而且洋溢着充沛的感情。
词语积累
从下列词语中任选三则造句。
这些词语有的是贬义词,有的是褒义词。用下列词语造句时,必须褒义词或贬义褒用。
1、趾高气扬 2、一丝不苟
3、博学多才 4、冷若冰霜
5、粗心大意 6、言行一致
7、助人为乐 8、落井下石
好词记一记
莞尔一笑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应接不暇 耐人寻味 纵横交错
操纵自如 手忙脚乱 熟视无睹 彬彬有礼 冲锋陷阵 翩翩起舞
摇头晃脑 繁花似锦 含情脉脉 大饱眼福 目不暇接 花红柳绿
争芳斗艳 含苞欲放 迎风吐艳 亭亭玉立 高洁隽逸 灿烂瑰丽
文化长廊
我国四大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
我国四大古典戏剧:《桃花扇》、《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四史、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诗词鉴赏
春 晴
唐?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①,
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
却疑春色在邻家。
注释:
①蕊:花蕊。
今译:
春雨前刚刚看到花蕾吐蕊,春雨后技叶间已经全然不见花朵。蜜蜂蝴蝶纷纷飞过墙去,让人怀疑是不是满园春色都跑到邻居家去了。
赏析:
这首诗写了一次春雨结束的所见景象。
雨前刚刚看见花蕾吐蕊,一场雨后便全然不见了花的影子。这些变化没有一双慧眼,是发现不了的。
诗人发现蜂蝶纷纷飞过墙去,又展开了想象:是不是春色到了邻家呢?这种想象是多么出人意料啊!
作者简介:
王驾,字大周,自号守素先生,唐朝河中人,大顺元年登进士第,官至礼部员外郎。他的诗如今只留存六首,虽不多,但颇有名。这首描写春雨前后景色变化、抒发作者爱花惜春情怀的《春晴》,就广为流传。
答一答
1、诗歌的前两句用怎样的手法,吐露出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人评论此诗的三、四两句,奇趣横生,尤其是“却疑春色在邻家”可谓神来之笔,造语奇峰突起,你是否同意此观点?为什么?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妙趣横生,诗评家司空图评价王驾的诗“长于思与境偕”,请说说本诗后两句写了什么景象,引发作者怎样的想法,并说说这 “境”与“思” 两者的和谐之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父亲留下的书香
我家虽说不是"书香书第",却有缕缕书香弥漫,这可从我全家人喜欢读书看出来。说起我家的书香,还是我父母传留下来的哩。
我父亲别无嗜好,就喜欢看书,《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以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古今中外名著,曾使他每每(táo zuì)___________于其中。可是后来父母的手中却换成了本本"苦书",——这,说来就话长了。
我母亲生我二弟后一病不起,常年躺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父亲独自挑起了持家的重担。起先请医生为母亲治病,后来家(景、境)日趋贫困,再也没钱请医生了。我们为此忧心忡忡。这时我现父亲床头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书不见了,有的是一本本中医和中草药书--这些就是"苦书"吧。
持家劳累之余,父亲就研读这些书,可谓是"苦"不释手。父亲还(专、钻)研一本《中国针灸大纲》,边看边实践:替我母亲望诊搭脉,开方(煎、剪)药, 又作针灸治疗。后来连我们兄弟姐妹也知道在足三里穴位针灸能起到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良好效果。奇迹终于(jiàng lín)____________了,卧床数年的母亲[竟然、突然、忽然]下床了!
母亲慷慨地叮咛我们要秉承父亲的精神。为了给母亲作针灸治疗,父亲常常在晚上先在自己身上的穴位进行试针,感觉针刺麻醉的程度和针尖刺透的深度,然后再替我母亲针灸治疗……母亲的病治好了,她享受到(ɡǔ xī)_______之年,而操劳一生、挚爱妻子儿女的父亲却在65岁离开了我们!
父亲留给我们的很多很多,其中就有不绝如缕的书香。
1.根据文中拼音,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
2.在文中( )里选择正确的字,用"√"标出。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1)别无嗜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忧心忡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选择文中[ ]里恰当的词语。这个词表示_____的意思,也表现了全家人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5.读"母亲感慨地叮咛我们要秉承父亲的精神"一句话,填空:"秉承"指________"父亲的精神"指____
6.读"持家劳累之余,父亲就研读这些书,可谓是"'苦'不释手"。为什么"苦"字加引号?这个词意思是什么?
附:参考答案
词语积累
根据所给文字,填写完整词语。
1、天真烂( 漫 ) 2、活泼可( 爱 )
3、自以为( 是 ) 4、乐在其( 中 )
5、情不自( 禁 ) 6、拍手称( 快 )
7、出人意( 料 ) 8、大吃一( 惊 )
诗词赏鉴
答一答
1.根据句意写诗句。
绿草茂盛,黄莺飞舞,正是二月早春,轻拂堤岸的杨柳沉醉在烟雾之中。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2.“拂堤杨柳醉春烟”一句中“醉”字用得极妙,你认为妙在何处?
“醉”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堤旁的杨柳的美好姿态,那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
3.这首诗意境很美,它把我们带入一个怎样的意境?
《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这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读了这首诗,我们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农村的美丽春景,分享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
阅读理解
一、根据意思写词语。
1、从来不曾见过。 ?( ?闻所未闻 )
2、超乎寻常的。 ?( ?巧妙绝伦 ?)
二、画出对佩特罗斯外貌描写的句子。
一顶蓝黄相间的遮阳伞下,一位五十多岁、长着络腮胡子的男人站在热狗车旁;他拿着我赠他的T恤衫,略带羞涩地微笑着,眼神中透出和善的光芒。
三、下面词语能概括出佩特罗斯品质的有 ? ( ABDE ?)
A 大方 ?B ?善良 ?C ?勇敢 ? D 信任 ?E 平凡 ?F ?博爱 ?G ?博学
四、文章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话的作用是 ?( ?B?)
A、交代一下作者的情况。
B、为了强调出这个小贩的独特和影响力。
C、“我”能关注到这样的一个小人物非常不容易。
五、佩特罗斯对别人的信任表现在哪里?
给别人硬币,并让其下次再还,给人矿泉水说下次再给钱
六、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每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帮助了别人解决了困难的问题。当你有困难的时候,别人会像你以前一样帮助你和报答你。
信任别人 ,别人也会信任自己。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习作:学会作文巧修改
趣味故事
福楼拜只写第一行
福楼拜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天,莫泊桑带着一篇新作去请教福楼拜。他看到福楼拜桌上放着厚厚一堆文稿。翻开一看,却见每一页都只写一行,其涂九行都是空白。莫泊桑不解地问:“先生,您这样写,不是太浪费了吗?”福楼拜笑了笑说:“亲爱的,我早已养成了这种习惯:一张十行的稿纸,只写一行,其余九行是留着修改用的。”莫泊桑听了立即告辞,赶紧回家修改自己的小说去了。
写小说要反复修改,咱们小学生学作文更要修改。
一次写成一篇佳作,几乎是不可能的。
学作文必须学会修改的本领。
今天,我们就要练练这一本领。
训练内容
这是本学期的最后一次习作。这次习作不限定内容、范围,无论是见闻、感受,还是想象,只要是自己想写的内容都可以写。在写之前,先想清楚自己要写什么,再回忆一下这学期学习了哪些表达方法,并试着把一些方法运用到这次习作中,习作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语句要通顺,最好不少于400字,写完以后读一读,有不满的地方认真改一改。
训练要点
一、总结本学期的习作训练
二、进行一次自由命题作文
三、学会修改自己的习作
四、学会反复寻找习作的错误
技法点拨
这次训练的目标是学会修改自己的习作。
古往今来,精于修改自己文章的人,是很多的。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10载,增删五次”。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曾反复修改达七次之多。马克思宁肯把自己的手稿烧掉,也不愿把半生不熟的未经仔细加工的著作遗留于身后。列宁也是把文章改了改,直到满意为止。毛泽东要求文章写完后多看几遍,重要的文章不妨看它10遍,认真地加以删改,然后发表;他自己修改时,连标点也不放松,他的文章达到了千锤百炼、炉火纯青的地步。
马克思为了写《资本论》中关于劳工法的20 多页文章,把整个大英博物馆图书馆里载有英国和苏格兰调查委员会和工厂视察员报告的蓝皮书都研究过。
俄罗斯大文豪托尔斯泰,为了写一篇只有5页的文章《为克莱赛尔乐章而作》,反复修改,用了800多页稿纸,才最后定稿。
美国作家海明威,把《永别了,武器》的最后一页,修改了30遍才满意;把写好了的《老人与海》手稿读了近200遍,才拿出付印。
宋朝的欧阳修常将写好的文章张之素壁,反复吟哦修改,甚至文章被人取走后,想到没有推敲好的地方,还要派人骑马追回,重新改过。
许多同学老埋怨自己写不好作文,其实是在修改上下的功夫不够。
那么,怎样修改自己的习作呢?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从观察上找毛病。
观察是小学生习作资料的重要来源。
小学生习作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观察不细。
要获得信息,必须要观察。观察是有学问的,粗枝大叶地看上一眼。很容易出问题。
一篇习作如果在观察时就出现了误差,文中肯定会有硬伤。
修改时,应先从观察的角度审查一下文中的描写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第二,从选材上找毛病。
选材是一项慎重的工作。那道题目后究竟些什么,要好好想一想。
比如写“一见难忘的事”,“难忘”的事很多,究竟写哪一件,应该进行比较。
人人都写的俗人俗事,就不要写了。
别人不常写的事,应该优先考虑。
修改时,应该衡量所选的材料是否新颖,如果过于陈旧,就可以换点新鲜的。
学生初学作文,要从写真人真事练起。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儿,亲眼看见的事儿,只要记得牢,印象深,写起来实际上最省心省力。许多小学生感到作文难,感到没的写,他们是进入了一个误区,硬要编一些没影儿的事。这样的事自己不但没干过,连见也没见过,愣要写在作文中,怎么能不笑话百出呢?
第三,从其他方面找毛病。
构成一篇优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除观察、选材外,还有许多因素需要考虑。
比如开头是不是吸引人,结尾是不是发人深思,详略安排是不是恰当,中心思想是否突出等。
第四,从语言表达上找毛病。
语言表达是习作修改最后的环节。在语言表达上最容易犯的毛病有:
1、用词不准确。
2、前言不搭后语。
3、句子不完整。
4、啰嗦。
这些毛病应逐句研读,你仔细品味后,按发现的情况逐一修改。
题目派送
《我们的王老师》、《我学会表演》、《我爱秋天》、《掌声中的泪花》、《假如我是一条鱼》、《我的小闹钟》、《妈妈要减肥》、《我的偶像》、《最美的你》
经典解读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爱美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吧。宇宙间美的东西很多,花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爱花的民族也很多,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
四五十年以前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今天我又到了德国,刚一下火车,迎接我们的主人问我:“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我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我说“美丽”指的东西很多,其中也包含着美丽的花。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维苏成火山:在意大利南部,历史上曾多次喷发。
(本文作者季羡林,选自语文课本)
赏析:
本文通过写作者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而且家家户户窗口前都开满鲜花的情景,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赞美了德国奇丽的风景和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
文章也告诉我们人不能太自私,做事不能总是先考虑自己的得失,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们喜欢种花,却把花最美丽的一面奉献给他人欣赏,自己每天却看着花的背面。正是他们这种养花的方式,也正是他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行为、精神,才使得街道的两旁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家家窗台上的花与花连接在一起,才汇成了美丽的花的海洋。
品头论足
我学会表演
海南 陈兵有
星期一,冯老师告诉我们周五要开“艺术小花朵朵开”主题中队会,大家都很高兴。王宏独唱,李春虹跳舞,故事大王林小宾自告奋勇说一段评书,还有不少同学争先恐后演节目。这时,班主任马老师还让我表演节目,让我在一个小品里扮演卖黄瓜的老大爷,我高兴极了。我想,这太容易了,我一定能演好!
排练时,我照着台词就喊了起来,逗得大家直笑。同学们都说我演得不像。小刚说:“你吆喝得一点儿也不好听。”小军说:“这也和唱歌一样,要有节拍,最后一个字要拉长些。”于是我按照他说的又吆喝起来,这一来大家笑得更厉害了,又说我像唱歌。
哎!这么个小角色演起来可真不容易呀!
这时,不知谁喊了一声:“到农贸市场去看看吧!”这下可提醒了我,我赶紧去了农贸市场。
又到排练时间了,我吆喝道:“卖黄瓜啦,顶花带刺儿,又鲜又嫩,一块钱1.5公斤,快来买吧!”果然效果很好,同学们都说太像了!
当一次小演员,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看事容易,做事难。
1.文章的中心是什么?全文是否在围绕这一中心展开?
2.“我”的细节描写是否足够?
3.“我”是怎么学会表演的?学的过程能再细致一些吗?
模拟练习
练习一
阅读下面的小故事,说一说对你的启发。
写诗的诀窍
一天,保加利亚著名诗人特奥多尔·特亚诺夫收到一封来信。
这时一位诗歌爱好者写来的,向他请教写诗的秘诀:“怎样才能写出好诗呢?”
特拉亚诺夫立即回了一封信:“一只雌鹫一次要生三只蛋。它丢掉其中一只,只孵另外两只。待雏鸟出世后,雌鹫又只给其中一只哺食。以雌鹫为师,则不愁写不出好诗!”
练习二
阅读《我最敬佩的》,完成文后练习。
我最敬佩的人
我最敬佩的人是一位辛勤的建筑工人:
这里是一片宽阔的工地高大的混凝土搅拌机在隆隆作响,高耸的吊车在运砖送瓦。巨大的脚手架上,高悬着写有“安全生产”几个大字的铁牌。我们的建筑工人们正在辛勤地工作着。他们有的给搅拌机填沙石,有的坐在吊车上聚精会神地操作,有的爬上几十米高的脚手架为未完工的大楼添砖加瓦。白天,他们头顶炎炎烈日,挥汗如雨;夜晚,他们披星戴月,在灯光下加班加点。
也许你要问,他们这样做图的是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钱吗?不。我曾听一位建筑工人叔叔说:“我们想的是让更多的人更快地住进新居。看到他们生活得幸福,我们会感到无比光荣。”
这是多么高尚的品质啊!像这样的人难道不值得我敬佩吗?
这篇作文的主要缺点是______________。(只填序号)
(1)中心不明确 (2)条理不清楚 (3)没有重点 (4)内容不具体
(5)缺乏典型事例 (6)真情实感 (7)语言不通
练习三
仔细阅读下面这篇病文,简要说说它的“病因”,然后进行修改。
日出
江西 孙林
今天早上,妈妈带我和妹妹去海边看日出。我们来到海边,仔细向东方望去。
那是什么?像一条艳丽的红纱巾,在苍茫的天宇间轻轻浮动。噢,那是一道粉红色的云霞。眨着眼睛的星星看得发愣了。
那又是什么?在洁白的云彩中,太阳戴着橘黄色的绒帽,探出了脑袋。
太阳一点一点地出来,露出了眼睛,这真是神奇的眼睛。目光扫射之处,楼房、树木、沙滩都镀上了一层金色。
不大一会儿,太阳全部出来了,它由深红变成浅红,又变成白色,最后成了银色,光芒四射。
这日出的艳丽景象使我神往。我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到太阳的故乡,去看看云霞。
病因分析
本文对太阳升起的过程作了描写,但有几处的描写与事实不符。如第一段,写太阳没升出前,天边的朝霞使“眨着眼睛的星星看得发愣了”,而实际上,朝霞出现时,早已没有了星星。又如“在洁白的云彩中,太阳戴声橘黄色的绒帽,探出了脑袋。”实际上,太阳是在朝霞中探出脑袋,朝霞的颜色该是红色的,而不可能是“洁白的云彩”。可见,本文的小作者对日出的景色观察还不够仔细,在写作时有的地方凭随意的想象来写,就影响了作文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参考修改稿
日出
妈妈带我和妹妹去海边看日出。我们来到海边,仔细向东望去。
那是什么?像一条艳丽的红纱巾,在茫茫的天宇问轻轻浮动。噢,那是一道粉红色的云霞,正在慢慢地扩散。
那又是什么?在浅红的云霞中,好像淘气的孩子,从隐蔽处探出橘黄色的绒帽。哦,那是朝阳在云层里渐渐地升高,升高。
太阳一点一点地出来,逐渐露出了眼睛,这真是神奇的眼睛!目光扫射之处,楼房、树木、沙滩都镀上了一层金色,这时天空变成了了浅蓝。云是淡红色的!太阳光还不怎么强烈。
不大一会儿,太阳全部出来了,它由深红变成浅红,又变成白色,最后变成银色,光芒四射。周围的云被染成玫瑰红色,聚成了一道道云霞,好像太阳是至高无上的国王,而云霞就是一群忠实的卫士。
这日出的艳丽景象使我神往。我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到太阳的故乡,去亲眼看一看云霞的美丽姿色……
习作赏析
海
北京 翟倩
我向往大海。
海的梦,曾出现在我梦幻般的童年。书本、长辈、荧屏……使我知道了:海宽广、美丽、富有。
有一天,我终于有机会去见一见大海了。大海的景象完全使我陶醉:海是蔚蓝的,排着队的海浪在正步走,喊着口号,“一、二——一”朝岸边涌来,涌到海滩边,“哗——”解散了。后面又有一排海浪排着队伍,向这边靠近。海水轻轻地舔着沙滩,时而上来,时而又下去了。阳光照在海面上就像谁撒下了一把金珠,满海的金珠在水中跳跃着,闪烁着璀璨的光芒;几只海鸟在天空中自由地翱翔。
这时,我才懂得了什么叫美丽,什么叫生机。浩大、广博的大海呀……身边的叔叔从我的眼神里看出了我的赞叹,告诉我大海也有发怒的时候。那时,海浪似千万匹脱缰的烈马,似无数条狂舞的蛟龙,一排紧似一排,一排怒似一排,扑了过来……
面对着一望无际的大海,我展开了无边的遐想:这浩瀚而又深沉的海,不就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吗?朴实、深沉,永不停息,勇往直前,有着广阔的胸怀、澎湃的气势和激昂的活力!
品味
修改稿大大强化了对“海”的描写。由于小作者第一次见到大海,感想颇多。在大开眼界的同时,本文着力写出了自己的联想与思考。从眼前的实景,小作者感悟到“什么叫美丽”,“什么叫生机”,体会到“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一一这些因景触发的思绪内容是多么丰富啊!看来小作者不但会用眼睛看,更会用心去想。
以反问句结尾,点明了中心,而且洋溢着充沛的感情。
词语积累
从下列词语中任选三则造句。
这些词语有的是贬义词,有的是褒义词。用下列词语造句时,必须褒义词或贬义褒用。
1、趾高气扬 2、一丝不苟
3、博学多才 4、冷若冰霜
5、粗心大意 6、言行一致
7、助人为乐 8、落井下石
好词记一记
莞尔一笑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应接不暇 耐人寻味 纵横交错
操纵自如 手忙脚乱 熟视无睹 彬彬有礼 冲锋陷阵 翩翩起舞
摇头晃脑 繁花似锦 含情脉脉 大饱眼福 目不暇接 花红柳绿
争芳斗艳 含苞欲放 迎风吐艳 亭亭玉立 高洁隽逸 灿烂瑰丽
文化长廊
我国四大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
我国四大古典戏剧:《桃花扇》、《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四史、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诗词鉴赏
春 晴
唐?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①,
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
却疑春色在邻家。
注释:
①蕊:花蕊。
今译:
春雨前刚刚看到花蕾吐蕊,春雨后技叶间已经全然不见花朵。蜜蜂蝴蝶纷纷飞过墙去,让人怀疑是不是满园春色都跑到邻居家去了。
赏析:
这首诗写了一次春雨结束的所见景象。
雨前刚刚看见花蕾吐蕊,一场雨后便全然不见了花的影子。这些变化没有一双慧眼,是发现不了的。
诗人发现蜂蝶纷纷飞过墙去,又展开了想象:是不是春色到了邻家呢?这种想象是多么出人意料啊!
作者简介:
王驾,字大周,自号守素先生,唐朝河中人,大顺元年登进士第,官至礼部员外郎。他的诗如今只留存六首,虽不多,但颇有名。这首描写春雨前后景色变化、抒发作者爱花惜春情怀的《春晴》,就广为流传。
答一答
1、诗歌的前两句用怎样的手法,吐露出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人评论此诗的三、四两句,奇趣横生,尤其是“却疑春色在邻家”可谓神来之笔,造语奇峰突起,你是否同意此观点?为什么?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妙趣横生,诗评家司空图评价王驾的诗“长于思与境偕”,请说说本诗后两句写了什么景象,引发作者怎样的想法,并说说这 “境”与“思” 两者的和谐之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父亲留下的书香
我家虽说不是"书香书第",却有缕缕书香弥漫,这可从我全家人喜欢读书看出来。说起我家的书香,还是我父母传留下来的哩。
我父亲别无嗜好,就喜欢看书,《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以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古今中外名著,曾使他每每(táo zuì)___________于其中。可是后来父母的手中却换成了本本"苦书",——这,说来就话长了。
我母亲生我二弟后一病不起,常年躺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父亲独自挑起了持家的重担。起先请医生为母亲治病,后来家(景、境)日趋贫困,再也没钱请医生了。我们为此忧心忡忡。这时我现父亲床头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书不见了,有的是一本本中医和中草药书--这些就是"苦书"吧。
持家劳累之余,父亲就研读这些书,可谓是"苦"不释手。父亲还(专、钻)研一本《中国针灸大纲》,边看边实践:替我母亲望诊搭脉,开方(煎、剪)药, 又作针灸治疗。后来连我们兄弟姐妹也知道在足三里穴位针灸能起到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良好效果。奇迹终于(jiàng lín)____________了,卧床数年的母亲[竟然、突然、忽然]下床了!
母亲慷慨地叮咛我们要秉承父亲的精神。为了给母亲作针灸治疗,父亲常常在晚上先在自己身上的穴位进行试针,感觉针刺麻醉的程度和针尖刺透的深度,然后再替我母亲针灸治疗……母亲的病治好了,她享受到(ɡǔ xī)_______之年,而操劳一生、挚爱妻子儿女的父亲却在65岁离开了我们!
父亲留给我们的很多很多,其中就有不绝如缕的书香。
1.根据文中拼音,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
2.在文中( )里选择正确的字,用"√"标出。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1)别无嗜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忧心忡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选择文中[ ]里恰当的词语。这个词表示_____的意思,也表现了全家人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5.读"母亲感慨地叮咛我们要秉承父亲的精神"一句话,填空:"秉承"指________"父亲的精神"指____
6.读"持家劳累之余,父亲就研读这些书,可谓是"'苦'不释手"。为什么"苦"字加引号?这个词意思是什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