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单选题
1.观察下图中的漫画,此漫画尖锐地指出了存在于欧洲其他国家中的如桥墩般的五种“力量”——懦弱、背叛、恐慌、腐败、讹诈在战争初期“支撑了”希特勒军事侵略的野心和脚步。希特勒的军事讹诈和进攻第一次没有得逞是在什么军事行动中(??? )
欧洲桥的架设
A.?进攻波兰??????????????????????????B.?进攻北欧??????????????????????????C.?进军法国??????????????????????????D.?不列颠之战
2.指挥阿拉曼战役取得胜利的将领是
A.?戴高乐???????????????????????????????B.?丘吉尔???????????????????????????????C.?朱可夫???????????????????????????????D.?蒙哥马利
3.学者们评论某一时期的欧洲,使用了“欧洲的末日审判”、“欧洲的政治崩溃”、“欧洲时代的消失”、“别了,欧洲历史”等标题。据此判断,欧洲的这一时期开始于
A.?20世纪30年代初???????????B.?20世纪40年代中期???????????C.?20世纪70年代初???????????D.?20世纪80年代末
4.“俄国的危险就是我国的危险,就是美国的危险;俄国人民为了保卫家园而战的事业就是世界各地自由人民和自由民族的事业。……在这生命尚存,力量还在之际,让我们加倍努力,合力奋战吧!”对丘吉尔这段演说的正确解读是(?? ) ①演说发表在慕尼黑会议召开之时???????? ?
②丘吉尔旨在反对张伯伦的绥靖政策
③对希特勒入侵苏联感到极为不安???????? ?
④倡导各国联合起来抗击法西斯侵略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④??????????????????????????????????D.?③④
5.20世纪30年代,美国推行中立政策,下列对这一政策的正确表述是( ) ①适应国内外形势,维护自身利益 ?????? ②反映国际形势走向缓和
③不利于地区冲突的缓和与解决 ???????? ④不关心美洲地区以外的事务
A.?①③????????????????????????????????????B.?②④????????????????????????????????????C.?①③④????????????????????????????????????D.?③④
6.1932年,英国外交大臣奥斯汀?张伯伦在评论国际形势时说:“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各国相互之间不是更加接近,不是在增进友好的程度,不是在向稳定的和平迈进,而是又采取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惧和威胁的态度。”与上述评论相关的历史背景是
A.?美国经济危机波及世界???????????????????????????????????????B.?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C.?纳粹党在德国上台执政???????????????????????????????????????D.?日本发生“二二六”兵变
7.有学者在研究20世纪30年代欧洲某历史事件时说:“这是大国侵略性和防御性两种民族主义妥协的顶峰,它们的共同本质是民族利己主义。”被这位学者称为“顶峰”的事件(??? )
A.?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B.?使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最终破产
C.?使德军摆脱了东西两线同时作战的困境???????????????D.?承认了德国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的现实
8.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某重大事件发生之后,希特勒感到很欣喜“现在我们不可能失败了:现在我们有了一个在三千年中从未失败过的盟国”。丘吉尔也表达了一种解脱的感觉,他对战争形势作出评价“胜利终究属于我们。”蒋介石则突然有了一种放松的感觉,破天荒地对副官说“今天晚上去看戏”。此处“某重大事件”应该是(?? )
A.?苏德战争爆发?????B.?太平洋战争爆发?????C.?《反共产国际协定》的签订?????D.?《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9.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形成的标志是
A.?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法西斯专政??????????????????????B.?希特勒任总理后,德国走上独裁和扩张道路
C.?德国撕毁凡尔赛条约,放手扩军备战??????????????????D.?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
10.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下列战场战局开始出现转折的先后顺序是(??? )
A.?太平洋、北非、苏德、中国????????????????????????????????B.?北非、苏德、中国、太平洋
C.?苏德、中国、太平洋、北非????????????????????????????????D.?太平洋、苏德、北非、中国
11.1939年8月,希特勒私下宣称:“让我们把这一条约(《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看作是确保我们后方的东西吧”,“目前苏联并不危险……只有当我们在西线的行动自由时,我们才能反对苏联。在以后一两年中,目前的局面将继续存在。”这表明德国签约的首要目的是
A.?在未来的战争中免于两线作战?????????????????????????????B.?在德军突袭波兰时避免与苏军发生冲突
C.?首先攻占西欧,为将来进攻苏联作准备?????????????D.?防止苏联与英法构筑集体安全体系
12.1936年8月法国政府声明:“法兰西共和国政府……决心严格避免直接或间接对该国(西班牙)内政的一切干涉。”这表明法国政府
A.?充分尊重西班牙的主权???????????????????????????????????????B.?支持西班牙的革命力量
C.?支持西班牙的反动势力???????????????????????????????????????D.?推行纵容侵略的政策
13.北非阿拉曼战役的作战双方是
A.?德国军队和英美联军???????????B.?德意军队与英美盟军???????????C.?意军和英军???????????D.?德意军队和英军
14.右图为一幅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形势图。该图反映出( )
A.?三国轴心最终形成?????????B.?德国吞并了奥地利?????????C.?慕尼黑协定的后果?????????D.?德国即将进攻波兰
15.有人认为反法西斯战争是从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抗战开始的,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是九一八事变。如果这一论点成立,那么支持它的最有力论据是
A.?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为挑起战争蓄意制造的
B.?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在极其不利的环境下,长期孤军奋战
C.?日本法西斯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敌人,发动九一八事变是日本走向世界战争的起点
D.?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主战场,为世界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6.德、意、日的勾结是出于共同的利益需要,这种需要主要是指
A.?反共反苏?????????B.?摆脱凡尔塞-华盛顿体系的束缚?????????C.?信仰法西斯主义?????????D.?挽回一战的损失
17.二战中的某一时期,盟军进行了下图所示的战略进攻。这一战略态势的出现,直接受益于(??? )
A.?意大利投降????????????????????B.?阿拉曼战役????????????????????C.?诺曼底登陆????????????????????D.?敦刻尔克大撤退
18.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主要大国之间在军事上既合作又有斗争。下列实物中,最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一枚铸有苏美英国旗和1944年6月的纪念币????????B.?一份1940—1944年租借法受援国及物资的清单
C.?一本20世纪40年代的中文版开罗宣言?????????????????D.?一张布雷顿森林会议场景的照片
19.德、意、日法西斯兴起的社会根源不包括(???? )
A.?封建残余严重,民主基础薄弱?????????????????????????????B.?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气氛浓厚
C.?民族主义情绪极其强烈???????????????????????????????????????D.?30年代经济危机的冲击
20.参加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中国法官是(?? )
A.?梅汝墩????????????????????????????????B.?顾维钧????????????????????????????????C.?张治中????????????????????????????????D.?何应钦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希特勒狂妄宣称,消灭布尔什维克主义是他一生的目标,是纳粹党的基本思想。为此,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签订三国协定,矛头首先指向苏联。据统计,从1940年9月到1941年9月,德国军费开支就达601亿马克,占国家全部开支的70%。1940年12月,勃劳希契和哈尔德提出了进攻苏联的“巴巴罗沙计划”,得到希特勒批准。该计划要求对苏联进行突然袭击,用闪电战击溃苏联,并且规定对苏战争必须在6个月到12个月内结束,最迟不得超过1941年圣诞节。
——摘编自张椿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进攻苏联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巴巴罗沙计划”破产的原因。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中国成为同盟国中的重要成员,国民政府开始将战后建设人才的培养提上议程。在技术发展领域,国民政府考虑派留学生去美国学习制造原子弹,他们选派了朱光亚、李政道、唐敖庆等去往美国学习。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开始考虑战后成立联合政府,派遣罗沛霖、张大奇和王天眷等前往美国学习,这样就形成了二战后的留美高潮。这一时期,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有6200人左右,其中学习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的人约占80%。
?? ?1949年11月、12月间,朱光亚与曹锡华等人多次以留美科协的名义组织召开中国留学生座谈会,动员大家回国,1950年他起草的《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引起了强烈的反响。1950年春,朱光亚等人回到了新中国。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明确禁止中国留学生离境。1953年7月,随着朝鲜战争的结束,被禁止回国的中国留学生开始活跃起来,他们给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中国总理周恩来,甚至联合国秘书长哈马舍尔德写信。这些努力终于促成美国政府在日内瓦谈判中逐步解除了对中国留学生回国的禁令。朱光亚是新中国核事业特别是“两弹”事业的元勋和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是中国科技事业特别是国防科技战线的一位卓越的科学家。
——摘编自王德禄《1950年代归国留美科学家的归程及命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朱光亚等知识分子赴美留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朱光亚等知识分子回归新中国的因素并概括其贡献。
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D
2.【答案】D
3.【答案】B
4.【答案】D
5.【答案】A
6.【答案】A
7.【答案】A
8.【答案】B
9.【答案】B
10.【答案】A
11.【答案】A
12.【答案】D
13.【答案】D
14.【答案】B
15.【答案】C
16.【答案】B
17.【答案】C
18.【答案】A
19.【答案】D
20.【答案】A
二、材料分析题
21.【答案】(1)背景:希特勒敌视社会主义苏联;三国协定的签订;军事上准备充分;德国基本控制了北欧、西欧和南欧,占据优势。
(2)原因:德国侵略战争的非正义性;苏联人民的英勇抵抗;苏联战前工业化建设奠定的基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援。
22.【答案】(1)原因:中国加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中美关系密切;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美国强大科技实力;战后国内建设需要;中国共产党对人才的重视。
(2)因素: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政府的努力;知识分子的爱国主义精神,留学生争取舆论支持;朝鲜战争结束,国际关系趋向缓和;美国禁令的解除。
贡献:为“两弹”事业(国防科技)做出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