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7张PPT。《烛光里的妈妈》点击文字听音乐17 我变成了一棵树 顾鹰,儿童文学作家。
主要作品:代表作品有《阁楼上的熊皮外套》《粉红色的漂流瓶》等。 大声朗读课文,疏通生字词。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本文主要讲了“我”变成了一棵树后只有母亲认识我的故事。希望 痒痒的 形状 小鳄鱼
狐狸 丁零丁零 巧克力 香肠 继续 糖醋 抬头 秘密希望 痒痒的 形状 小鳄鱼
狐狸 丁零丁零 巧克力 香肠 继续 糖醋 抬头 秘密yǎnɡèdīnɡ línɡchánɡcùmìxī左右结构上下结构 独体字结构:部首:书写指导:hú狐左右左窄右宽。最后一笔捺伸展。犭结构:部首:书写指导:línɡ零上下“雨”写得宜扁些;下部撇捺伸展,托上盖下。词语解释A.丁零 B.香喷喷 C.奇怪 D.秘密与他人或别的事物不同,比较奇异。( )
形容铃声或小的金属物体的撞击声。( )
有所隐蔽,不为人知道的事情或事物。( )
形容香气扑鼻( )CADB形状——____继续——____奇怪——____失望——____形态连续怪异绝望容易——____继续——____秘密——____艰难中止公开香喷喷——______臭烘烘理清文章层次,概括每层大意。第一部分(1—4):“我”的愿望实现了,变成了一颗树。第二部分(5—11):“我”变成了长满各种形状的鸟窝的树,妈妈也住了进来。第三部分(12—23):写小动物们认不出流口水的“我”,而妈妈早就知道是“我”了。细读课文第一部分,说说妈妈喊“我”吃饭时,“我”在干什么?表现了“我”怎样的性格特点? 我真希望变成一棵树,这样就没人在你玩的时候叫你吃饭了。心理活动描写 很真实地写出了小孩子贪玩的性格特点,使文章显得童趣盎然,引人入胜。 我心里想着,就觉得身上痒痒的,低头一看,发现许多小树枝正从我身上冒出来。冒思考:“冒”字用的好吗?可用“长”字代替吗? “冒”说明树枝出来的很快,很突然。“长”其速度赶不上“冒”字,不能突出故事的神奇,所以不换把“冒”换成“长”。读课文第二部分,说一说“我”变成一棵树后发生哪些事? 我变成了一棵长满各种形状的鸟窝的树:三角形的、正方形的,还有长方形的、圆形的、椭圆形的、菱形的……风一吹,它们就在枝头跳起了舞。拟人,赋予鸟窝人的情感,充满趣味的想象!长出各种鸟窝跳起了舞 我会请小兔、小刺猬、小松鼠、小鸭子、小鳄鱼、小狐狸住在里面,如果你喜欢也可以住进来。 “我”让所有的小动物都住在树上,说明“我”喜欢小动物,很有爱心的孩子。请小动物居住 她不知道我变成了树!我有点儿高兴,又有些失望。一些树枝轻轻地垂下,妈妈顺着这些树枝爬了上来,坐在那个三角形的鸟窝里。妈妈住进鸟窝思考:为什么“我”会有点“高兴”,又有些“失望”?我有点儿高兴,又有些失望。 “高兴”是因为“我”变成了一棵树,居然连妈妈都没有认出来,说明“我”魔法很高,“我”得意。
“失望”是因为那么爱“我”的妈妈连自己的孩子都认不出,“我”有些难过,这时“我”的心情由全部的兴奋变成了一半高兴,一半失望。读课文第三部分,说一说:妈妈住进来后,做了什么事情? 妈妈打开背包,从里面拿出好多东西:巧克力、香肠、面包、花生、牛奶……她把这些好吃的分给小动物们。他们一起在我的乌窝里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妈妈:很有爱心,也很喜欢小动物。背背负肩背 “咕噜噜……”我的肚子里发出一种怪怪的声音,把他们吓了一跳。他们也只是奇怪地互相望了一眼,又继续吃起来。思考:此时“我”的心情如何? “我”的肚子饿得“咕噜噜”叫而没有被小动物们发现,心里很失望,很着急。 “咕噜噜……”我肚子里的声音越来越响了。这时候,我开始想念家里那些香喷喷的饭菜……开始
妈妈喊我吃饭,我却想玩现在
后悔变成了树而吃不到饭表现了“我”的淘气顽皮的性格特点。 唉,变成了树真麻烦。他们连水珠是从我的嘴巴里流出来的都不知道。变成了树真麻烦思考:现在的“我”为什么觉得变成树后很麻烦呢? 因为“我”变成树后,得不到妈妈与小动物们的关注,也无法与他们交流。妈妈真的不知道“我”变成树了吗? “小馋猫,肚子饿了,对吧?英英!”妈妈说话了,还对我眨了一下眼睛。 妈妈早就知道这棵树是“我”变成的,其实妈妈一直都在关注着“我”。 噢,最了解我的人到底还是妈妈。思考:这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你如何理解其含义? 这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中心,世界上最了解孩子的人永远是母亲。在母亲眼里,每一个孩子都是不会被错认的天使。 哎呀,她是怎么知道我的秘密的?思考:问句结尾有什么好处? 问句结尾,能引发读者的思考,使文章韵味无穷。我变成了一棵树“我”变成了一棵树妈妈住进“我”的鸟窝妈妈认出“我” 这篇童话记叙了“我”变成一棵树的感受,表现了母亲永远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人,赞美了母爱的温馨和美好。 无论我们走多远,都走不出母亲的视线,因为母亲的心总是伴随着自己的孩子前行!我们要好好珍惜这伟大的母爱,学会感恩,学会报答。骄傲的大树 我们要努力学习,因为我们的肩背(bēi bèi)上背(bēi bèi)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一、给句子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那是一块刚刚撒(sā sǎ)播了稻谷的水田,鸭子们怎么能去撒(sā sǎ)欢儿呢?√√√√二、课内阅读。 傍晚的时候,妈妈背着一个大包过来了。我的心嗵嗵地跳着,震得树上的鸟窝都一动一动的,发出丁零丁零的声音。1.划线句子运用了_______修辞手法。夸张2.“嗵嗵”与“丁零丁零”是_____词,
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拟声“我”激动的心情三、名言积累。关于“母爱”的名言
1.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高尔基
2.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3.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
的呼唤。 ——但丁课后习题参考答案默读课文,说说你觉得哪些想象有意思。 默读指导:默读时不要出声,在心里读,一边读一边体会文章的情感。 参考答案:我觉得“我”的身上长出鸟窝这个想象很有意思。“我”的身上长出各种形状的鸟窝,三角形的、正方形的、圆形的、椭圆形的、菱形的……风一吹,它们在枝头跳起了舞。小兔、小刺猬、小松鼠、小鸭子、小鳄鱼、小狐狸等各种小动物都住进了鸟窝里。这里俨然成了动物世界,各种小动物都在这里和睦相处。这样的想象太有意思了。如果你也会变,你想变成什么?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参考答案:如果我也会变,我希望变成一条会飞的鱼。我可以在水里自由自在的地游来游去,在荷叶见穿梭,与青蛙共舞。我还可以像鸟儿一样飞行,飞到树枝上鸣叫,用美妙的声音为小孩子伴奏,和小鸟一起嬉戏。朗读课文,会认会写课文中的生字词。
展开你的想象,围绕“我想变成____”,写一段话。17.我变成了一棵树
课题
我变成了一棵树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课文以一个可爱的孩子的口吻,描述了她变成一棵树后,发生的奇妙的事情。课文内容浅显易懂,作者从不同的方面展开,想象奇特、有趣。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也随着情节走入那棵树中,去感受作者描述的神奇景象。
学前准备
1.预习课文,认读生字、词语。(学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文中词语。
2.自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重点
认字、读词语,了解主要内容。
学前准备
1.预习课文,认读生字、词语。(学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谈话导入。(用时:5分钟)
1.假如你会变,你最想变成什么?为什么?
2.文中的作者让自己变成了一棵树,而且还发生了一些很有趣的事情呢!
板书课题:我变成了一棵树。
1.交流自己想变成的事物及原因。
2.齐读课题。
3.质疑:会发生哪些事呢?
二、自主学习,自主质疑。(用时:10分钟)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说一说自己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
3.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读,要求读出体会。
1.学生借助文中拼音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课文的自然段。
2.把自己认为难记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做上标记。
3.轻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在文中所连的词、多音字、优美词句,并读两遍。
4.读中想一想:我知道了课文讲了什么故事?
1.我能给带点字注音。
希望( ) 抓痒( )
鳄鱼( ) 陈醋( )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这篇课文记叙了“我”变成________的感受,表现了______永远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人,赞美了__________的温馨和美好。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用时:20分钟)
1.交流整体感知:课文讲了什么故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交流自学生字词情况。
3.展示生字词情况。
1.学生在读中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说出读后的体会。
2.小组交流。(字音方面:希、痒、鳄、醋;字形方面:状、狐、狸、丁、零、巧、克、肠、继、续、抬、秘、密)
3.全班交流认记生字的方法。
3.看拼音写词语。
xínɡ zhuànɡ hú li
( ) ( )
jì xù mì mì
( ) ( )
qiǎo kè lì
( )
四、展示汇报,拓展延伸。(用时:5分钟)
1.小组展示朗读课文。
2.布置作业。熟读课文,想一想:你学得文中哪些想象有意思?
小组同学共同参与,选择喜欢的展示方式,把课文读给大家听。
教学反思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是语文学科最基本的特点,在教学《我变成了一棵树》这篇课文时,我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并打破课文的编排顺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取得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想象的神奇。
2.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写。
学习重点
理解作者变成树后发生了哪些事,体会想象的神奇。
学前准备
课文内容相关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复习导入。(用时:5分钟)
1.听写词语。
2.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师板书课题)
1.学生听写词语。
2.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4.听写词语。
形状 狐狸 丁零
巧克力 香肠 继续
抬头 秘密
二、精读感悟。(用时:25分钟)
1.自读第1~4自然段,思考:“我”为什么希望变成一棵树?
2.细读第5、6自然段,了解“我”变的树是什么样子的。
3.齐读第7、8自然段,边读边想:“我”让所有的动物都住在树上说明了什么?
4.用开火车的方式朗读第9~12自然段,从妈妈身上感受想象的神奇,并思考:
(1)第11自然段中,“我”为什么有点儿高兴,又有些失望?
(2)妈妈是一个怎样的人?
5.默读第13~20自然段,从小动物的言行中感受想象的奇妙。思考:“我”变成一棵树后,心情有哪些变化?
6.齐读第21~23自然段,感受妈妈对“我”的爱,思考:
“噢,最了解我的人到底还是妈妈。”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1.带着问题,运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用“”在文中画出“我”希望变成树的原因。
2.用“”在文中画出“我”变成的树的样子。
3.感受“我”变成的树的神奇之处,以及“我”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4.重点从妈妈身上感受想象的神奇,体会妈妈的爱心。
5.联系全文,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兴奋?有点儿高兴,又有些失望?失望、着急?后悔?觉得变成树很麻烦。
6.细细品味第21~23自然段,明白:母亲是世界上最了解孩子的人。在母亲眼里,每一个孩子绝对不会被错认。
5.仿写拟声词。
咕噜噜
_________ _________
哗啦哗啦
_________ _________
6.“我”变成一棵树后,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妈妈早就知道那棵树是“我”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提升。(用时:10分钟)
1.联系课前的想象,说说如果你变成了其他事物,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2.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写或画一画。
1.交流自己变成其他事物后发生的奇妙的事。
2.仿写一篇想象作文或画一个场景。
8.写想象作文或画出自己想象的一个场景。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学生通过读课文,了解了课文内容;通过课件展示,直观地感受到作者想象的奇特,最后安排的写或画的内容是对学生理解能力的提升。
《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片段
◆体会作者奇特的想象。(教学拓展点)
师:读了课文,你觉得作者的哪些想象非常奇特呢?
(学生分小组交流,然后小组推荐代表发言)
生1:作者想变成一棵树,就很快感觉到树枝从身上冒出来了,真神奇!
生2:作者变成的树上还长满了各种形状的鸟窝,我从来没想过会有这样的树,太让我惊喜了。
生3:作者想得真周到,担心小动物们上不去,还会弯下腰让小动物住进自己喜爱的窝里。
生4:更奇特的是妈妈带着好吃的也住到了树上,她不担心妈妈把树枝压断了吗?
生5:作者居然能听懂小动物们的语言,真是太神奇了。
师: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感受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如果给你一次变的机会,你会变成什么呢?为什么?
生1:我想变成一栋可以容纳很多人的房子,让人们居住。因为我想让我们班的同学、父母一起住在一个大房子里,那样我们就可以每天一起玩耍,还不用离开爸爸妈妈。
生2:我想变成空气清新剂,每天早晚把周围的空气清洁一遍,让每个人都在清新的环境中生活、工作、学习。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并且能根据生活实际,变成人们最急需的事物,老师为你们的爱心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