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剪枝的学问(优质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9.剪枝的学问(优质教案)(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2-15 19:03: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剪枝的学问》教案
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了“我”在桃园里和王大伯之间的一段佳话,深入浅出的告诉我们“减少”是为了“增加”;生活中充满了哲理,充满了知识。我们必须留心周围的事物,注意向生活学习。作者依照事物的发展顺序,依循“生疑-----释疑-----明理”的线索,紧扣题目记叙。
学情分析:
作者能写出剪枝的学问,说明作者善于观察。作为园艺师的王大伯修剪枝条不足为怪。可“我”却细心的发现王大伯剪的是一些很粗壮的枝条,产生疑问,从而引出王大伯的说明,道出了“减少”是为了“增加”这一生活中的辨证的哲理,给人深刻的启迪。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学问,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剪枝是为了得到更多的桃子。懂得“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上课之前,老师想和同学们了解一件事情。谁看过别人培养花草树木?看过的或家中有人养花的请举手。
2.他们是不是经常拿把剪刀给小树修修剪剪?
3.你知道为什么吗?
4.修剪枝条还有这么多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跟修剪枝条有关的文章,题目就是“剪枝的学问”。
5.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指导(检查反馈读书情况)
1.自学生字词。
(1)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会读田字格上面的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剪枝减少影响远近闻名疯长增加挥舞仿佛又惊又喜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略)
(2)指明逐行读。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理解词语的意思。
(4)齐读生字词。
(5)理解脉络。
三、精读训练
1.直奔中心,引发前文。“我”认为什么里面还真有道理?“减少”是为了“增加”是从哪件事情中得知的?
2.齐读第5自然段。
3.牵动导读第1、2自然段。
(1)“我”是不是一开始就有这样的认识?一开始“我”的心情怎样?(“不解”板书)
(3)什么原因使我不解?
(4)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5)指导朗读第1、2自然段。
过渡:一个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为什么要剪掉那么多的枝条,还能结桃子吗?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四、布置作业。
用钢笔描红,并在田字格上仿写两遍。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复习巩固)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导读第3自然段。
(1)指名读。
(2)从王大伯的说明中可以看出:他剪掉的是什么枝条?为什么要剪掉它?留下的什么枝条?对留下的枝条是怎么做的,怎么想
(3)王大伯对不能结桃子的枝条“ 喀嚓喀嚓”地剪去,对能结桃子的枝条“ 抚摩着”“充满信心的说”,这是为了什么?
(4) “我”听 王大伯的解释,有什么表现? 什么叫“将信将疑”?我还有怀疑什么?
(5)知道朗读第3自然段。
2.导读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
(2)春天到了,桃花开得怎么样?从哪里可以看出?
(3)齐读“春天到了……飞舞“这三句话。
(4)在桃园里和小伙伴嬉戏的“我”盼望什么?
(5)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
3.导读第五自然段。
(1)指名读。
(2)王大伯的桃园里结的桃子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
(3)为什么“我”看到又多又大的桃子会又惊又喜,喜的是什么?惊的是什么?
(4)那么剪枝的学问到底是什么?
(5)齐读第五自然段。
(设计课堂教学必须有一个着眼点,这个“点”我们姑且称为“课眼”。这一课的行文是以“我”的情感变化为线索的,课文中用了这样四个词语“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教学时,我们可以先把这四个词语板书出来,然后一个一个地引导学生读文理解,内化感悟,在随着“我”的情感变化起伏中,共鸣共振,使之懂得“学问学问,一学二问”的道理,在学文中加厚生活的积累,增强了解生活的情趣。)
三、总结全文
1.分组分段朗读全文,说说剪枝的学问是什么?
2.教师小结:
剪枝的学问告诉我们生活就是一本教科书。到处有学问,只要我们平时注意观察,善于思考,就能在生活中找到规律,更好的生活。
四、布置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2.完成练习册。
3.拓展作业:在我们的生活中你发现有哪些现象,哪些事情中隐含着这样的道理?请将自己的发现写下来,多多益善。
 板书设计:
反思
《剪枝的学问》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我”在桃园看王大伯剪枝并了解到剪枝的原因,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减少”是为了“增加”,减去又粗又壮的枝条是为了剩下的枝条能更好的吸收营养,更好的生长;也告诉了我们: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
在教学过程中,我在揭示课题后,就引导学生紧扣课文中“我”的心理变化来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首先,出示自学提示:1找出带有“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这四个词语的句子读一读,体会“我”的心理变化。2、剪枝的学问是什么?你有什么感受?其次,引导自主学习,交流汇报。在汇报过程中,我让孩子们体验了“我”心理变化的过程,怎么样是满怀好奇?又怎么样是一脸疑惑?怎么样是将信将疑?怎么样是又惊又喜?孩子们在体验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这一心理变化的感觉,在课堂最后,进行了拓展思考的练习,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使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文中“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并且让学生明白:我们要随时留心周围的事物,注意向生活学习,多学多问,向一切有经验的人学习。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语文学习与生活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