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复习 第一章 走进化学世界
1.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同步测试题
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一、 选择题 (本题共计 15 小题 ,每题 3 分 ,共计45分 , )
?1. 下列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瓷碗破碎
B.洗净的铁锅出现锈迹
C.潮湿的衣服经太阳晒,变干了
D.夏天从冰箱取出的瓶子外壁迅速附着一层水雾
?
2.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以下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燃放鞭炮 B.矿石粉碎
C.植物光合作用 D.酒精燃烧
?
3. 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车胎爆炸 B.高粱酿酒 C.玻璃破碎 D.干冰升华
?
4. 下列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葡萄酿酒 B.铁铸成锅 C.死灰复燃 D.面包发霉
?
5. 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不是由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
A.氮气用作保护气 B.水可用于灭火
C.天然气作清洁燃料 D.氧气用于炼钢
?
6. 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以下做法是利用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 )
A.在食品包装袋中填充氮气以防食品腐败
B.氢气常用作清洁能源
C.医院常在蓝色钢瓶中备有液氧供医疗急救
D.用活性炭去除水中的颜色和异味
?
7. 下列选项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木炭吸附色素 B.海水蒸馏
C.干冰升华 D.玉米酿酒
?
8.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B.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一定同时发生
C.在物理变化过程中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D.化学变化中一定有发光、发热现象
?
9. 下列变化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蜡烛燃烧
B.加热食盐水有晶体析出
C.动植物呼吸
D.镁条放在空气中变暗
?
10. 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
A.生铁用于铸造铁锅
B.稀有气体用于制造霓虹灯
C.氧气用于急救病人
D.铜用于制造导线
?
11. 臭氧主要分布在距地面的高空,它能吸收大部分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氧气能在放电的情况下转化为臭氧.氧气能转化为臭氧属于( )
A.化学变化 B.物理变化 C.化学性质 D.物理性质
?
12. 下列变化中,前者属于化学性质,后者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铜绿受热易分解、鲜牛奶变质
B.氧气不易溶于水、用粮食酿酒
C.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钢丝球刷碗
D.铜丝能导电、洁厕精除垢
?
13. 判断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
A.反应时发光
B.反应后生成白色氧化镁粉末
C.反应时放出热量
D.镁条逐渐变短
?
14. 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石灰石用作建筑材料
B.锰钢用作钢轨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D.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
15. 下列成语描述的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木已成舟 B.铁杵成针 C.滴水成冰 D.煮豆燃萁
二、 多选题 (本题共计 2 小题 ,每题 3 分 ,共计6分 , )
?1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学变化中不一定发生物理变化
B.蓄电池充电时,电能转变成化学能
C.催化剂增大了反应速率,但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
D.有颜色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
17. 下列转变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由混合物变成纯净物
B.由单质变成氧化物
C.由固态变成气态
D.由化合物变成单质
三、 填空题 (本题共计 3 小题 ,每题 3 分 ,共计9分 , )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臭氧是淡蓝色气体,大气中的臭氧层能有效阻挡紫外线,保护地球的生存环境,但目前南极出现了臭氧层空洞,并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材料:复印机在工作时,会因高压放电产生一定浓度的臭氧.长期吸入大量臭氧会引起口干舌燥,咳嗽等不适症状,还可能诱发中毒性肺气肿.
材料:臭氧发生器是在高压电极的作用下将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臭氧(化学式为)的装置.利用臭氧的强氧化性,可将其应用于游泳池、生活用水、污水的杀菌和消毒.请总结臭氧的有关知识:
物理性质:________;
化学性质:________;
用途:________;
从上述材料中可见臭氧对人类有利有弊.请再举出一种物质,并说出其利弊:________.
?
19.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最本质的区别是有没有________生成.
?
20.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常常同时发生物理变化.________(判断对错)
四、 解答题 (本题共计 1 小题 ,共计10分 , )
?21. (10分) 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解释混合物和纯净物、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五、 实验探究题 (本题共计 2 小题 ,每题 15 分 ,共计30分 , )
?22. 在描述一个化学实验时,经常要用到“反应条件”、“实验现象”、“实验结果”、“实验仪器”等关键词.阅读下列短文,划出符合上述要求的字或词,并在线下写出:“条件”、“现象”、“结果”、“仪器”.
第一节化学课上,化学老师通过实验,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全新的美妙的化学世界:老师用坩埚钳夹住镁带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让我们认真观察镁带发生的变化,只见镁带燃烧时发出耀眼的强光和大量热,并生成白色粉末,老师告诉我们,这些白色粉末是反应时生成的氧化镁.
为了激发同学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在课外兴趣活动中,老师又给我们演示了一个实验–加热碳酸氢铵.老师把一些碳酸氢铵放入试管中,并用铁架台和铁夹固定试管,用酒精灯加热,一会就闻到一股刺激性气味,老师告诉我们,这是氨气.同时在试管中有无色液体产生,这是生成的水,再把生成的气体用导管通入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碳酸氢铵加热时有二氧化碳产生.
?
23. 某学习小组做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实验时,发现生成物中有黑色固体.针对这一现象,他们开展了如下探究活动.请仔细阅读并完成下列探究报告.
【探究目的】探究镁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的黑色固体是镁与空气中什么物质反应产生的.
【分析猜想】分析空气中各种成分,寻找猜想依据.
空气成分之一:氧气,与镁反应生成的氧化镁是白色固体.
空气成分之二:________化学性质很不活泼,几乎不与其它物质反应.
空气成分之三:水蒸气,打磨光亮的镁带放入沸水中,表面会附有白色固体并产生大量气泡;如果将镁带放到水蒸气中,也会发生上述反应,但产生的不是黑色固体.
因此猜想:可能是镁与或________反应生成黑色固体.
【实验一】镁带与氮气的反应
(一)获取氮气
(1)把空气液化,然后蒸发,先蒸发出来的气体就是氮气.这种方法属于________(选填“物理”或“化学”)方法.但在实验室里空气不易被液化.
(2)以下是获取氮气的方法及装置,其中得到氮气较纯的是________.(填字母)
(二)燃烧镁带,观察现象
将镁带打磨光亮,点燃,伸入盛的集气瓶中,瓶内壁附着一层淡黄色的固体.
(三)实验结论:镁与氮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发生化合反应生成淡黄色的氮化镁.用化学式将该化学反应表示出来________
【实验二】将燃着的镁带伸入盛的集气瓶中,镁带剧烈燃烧,瓶内出现白色固体和黑色固体.与镁发生了反应,化学方程式为?,碳是黑色的固体.
【探究结论】镁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的黑色固体是镁与空气中反应产生的.
【交流与反思】如果用足量的镁替代红磷进行空气组成实验,实验测得氧气体积与氧气所占空气真实比例相比较会________(偏大、偏小或相等)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复习 第一章 走进化学世界 1.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同步测试题
一、 选择题 (本题共计 15 小题 ,每题 3 分 ,共计45分 )
1.
【答案】
B
【考点】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解析】
此题是对物质变化的判断,从选项中选出属于化学变化的类型.解答的方法时必须分清物质变化的概念,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关键是看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若有则属于化学变化,否则即为物理变化.
【解答】
解:、瓷碗破碎,仅是物质的形状发生变化,并无新物质生成,所以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洗净的铁锅出现锈迹,属于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新物质三氧化二铁,有新物质的生成,所以属于化学变化,故正确.
、潮湿的衣服经太阳晒,变干了,是物质状态的变化,即水由液态变成气态,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夏天从冰箱取出的瓶子外壁迅速附着一层水雾,是物质状态的变化,即水由气态变成液态的液化现象,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故选
2.
【答案】
B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
、燃放鞭炮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矿石粉碎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有新物质氧气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酒精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3.
【答案】
B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
.车胎爆炸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高粱酿酒的过程中,生成了酒精这种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玻璃破碎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干冰升华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4.
【答案】
B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物理变化的特点
【解析】
有新物质生成的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物理变化.
【解答】
解:、用葡萄制成酒精,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铁铸成锅,只是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死灰复燃,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面包发霉,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
5.
【答案】
B
【考点】
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
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解答】
解:、氮气用作保护气是利用了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故选项错误;
、水可以用于灭火,是用水降低可燃物的温度,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性质不是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天然气作清洁燃料是利用了天然气的化学性质–具有可燃性,故选项错误;
、氧气用于炼钢是利用了氧气的化学性质–能够支持燃烧,故选项错误;
故选.
6.
【答案】
D
【考点】
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
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在食品包装袋中填充氮气以防食品腐败,是利用了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的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氢气常用作清洁能源,是利用了氢气的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医院常在蓝色钢瓶中备有液氧供医疗急救,是利用了氧气能供给呼吸的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用活性炭去除水中的颜色和异味,是利用了活性炭具有吸附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正确.
故选.
7.
【答案】
D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
解:、木炭吸附色素是利用吸附性,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
、海水蒸馏是由液态变为气态,属于物理变化,故错;
、干冰升华是由固态变为气态,属于物理变化,故错;
、玉米酿酒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正确.
故选.
8.
【答案】
A
【考点】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物理变化的特点
【解析】
根据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关系以及伴随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解:、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存在化学变化,故正确;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存在化学变化,故错误;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存在化学变化,故错误;
、化学变化中不一定有发光、发热现象,例如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就无明显现象,故错.
故选.
9.
【答案】
B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确定。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解答】
、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故错;
、加热食盐水有晶体析出,是由于水分蒸发,氯化钠溶解不了,就结晶析出,属于物理变化,故正确;
、动植物呼吸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故错;
、镁条放在空气中变暗,是由于镁条与氧气反应生成了氧化镁,属于化学变化,故错。
10.
【答案】
C
【考点】
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
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解答】
解:氧气用于抢救病人是因为氧气具能供给呼吸的化学性质.
故选.
11.
【答案】
C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
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解答】
解:氧气和臭氧是不同的物质,氧气能在放电的情况下转化为臭氧,属于氧气的化学性质.
故选:.
12.
【答案】
C
【考点】
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
解:、铜绿受热易分解需要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鲜牛奶变质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氧气不易溶于水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用粮食酿酒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需要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钢丝球刷碗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铜丝能导电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洁厕精除垢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
13.
【答案】
B
【考点】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解析】
在化学变化中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变化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但要注意有这些现象时并不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在于是有新物质生成,分析过程要注意不要被变化过程中的现象所迷惑,要找到本质.
【解答】
解:判断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需抓住其本质特征产生新物质,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镁带变短,都不能说明产生了新物质;生成白色粉末说明有新物质生成,是判断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
故选:.
14.
【答案】
D
【考点】
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而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因此,判断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的关键就是看表现物质的性质时是否有新物质产生。
【解答】
、石灰石用作建筑材料,是利用石灰石的硬度大,属于物理性质,故错;
、锰钢用作钢轨是利用锰钢的硬度大,属于物理性质,故错;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温度降低,水蒸气冷凝成水滴,利用了物理性质,故错;
、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是利用熟石灰与酸发生反应,利用了化学性质,故正确。
15.
【答案】
D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
化学变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是否生成新物质是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
【解答】
、木已成舟过程中在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铁杵成针过程中在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滴水成冰过程中在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煮豆燃萁过程中,豆萁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二、 多选题 (本题共计 2 小题 ,每题 3 分 ,共计6分 )
16.
【答案】
B,C
【考点】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
物理变化的特点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
【解析】
、根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是: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有物理变化.根据化学性质的概念进行分析解答;
、蓄电池充电时,电能转变成化学能;
、根据催化剂的特点解答;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
【解答】
解: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是: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有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蓄电池充电时,电能转变成化学能,故选项正确;
、使用催化剂不能改变生成物的量.由于催化剂就是改变反应速率,所以不会改变生成物的量,故选项正确;
、物质颜色变化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如氧气(无色气体)变为液态氧(淡蓝色液体),有颜色改变,但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17.
【答案】
B,D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由混合物变成纯净物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如分离液态空气法得到氧气属于物理变化;由单质变成氧化物,氧化物是新物质,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由固态变成气态,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如干冰升华等;由化合物变成单质,单质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解答】
解:、由混合物变成纯净物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如分离液态空气法得到氧气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由单质变成氧化物,氧化物是新物质,一定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由固态变成气态,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如干冰升华等,故选项错误;
、由化合物变成单质,单质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故选、
三、 填空题 (本题共计 3 小题 ,每题 3 分 ,共计9分 )
18.
【答案】
淡蓝色气体,强氧化性,游泳池、生活用水、污水的杀菌和消毒,二氧化碳,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但过多会引起温室效应
【考点】
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
物理性质主要包括:色态味、密度、溶解性等等;
常见的化学性质有:氧化性、还原性、毒性、酸碱性、稳定性等等.
物质性质决定用途.
物质的使用往往利弊共存,这是由物质性质所决定的.
【解答】
解:淡蓝色气体;
强氧化性;
游泳池、生活用水、污水的杀菌和消毒.
任何一种物质都存在利弊两个方面,所谓利即为人所利用的用途,弊则是指使用中所带来的问题.回答本题时尽可能选择自己熟悉的物质.如:二氧化碳,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但过多会引起温室效应.
故答案为:淡蓝色气体;强氧化性;游泳池、生活用水、污水的杀菌和消毒;二氧化碳;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但过多会引起温室效应.
19.
【答案】
新物质
【考点】
物理变化的特点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解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
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故填:新物质.
20.
【答案】
对
【考点】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物理变化的特点
【解析】
根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
解: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常常同时发生物理变化,这是正确的,故填:对.
四、 解答题 (本题共计 1 小题 ,共计10分 )
21.
【答案】
宏观:
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属于纯净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物质属于混合物;
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微观: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是混合物,由同种分子构成的是纯净物.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改变,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考点】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及判别
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物理变化的特点
【解析】
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属于纯净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物质属于混合物;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的变化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
解: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所以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属于纯净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物质属于混合物.所以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本质区别是:是否由一种物质组成.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改变,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是混合物,由同种分子构成的是纯净物.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其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在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变.
五、 实验探究题 (本题共计 2 小题 ,每题 15 分 ,共计30分 )
22.
【答案】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
根据题中信息结合所学的化学知识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
23.
【答案】
稀有气体,,物理,,;?偏大
【考点】
实验探究物质变化的条件和影响物质变化的因素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
【分析猜想】根据空气中各气体的体积分数进行解答;根据推测的成分,提出猜想;
【实验一】(一)(1)根据题意,把空气液化,然后蒸发,先蒸发出来的气体就是氮气,根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确定利用的是物理方法还是化学方法.
(2)将空气中氧气除去得到较纯净的氮气,所选除氧剂要具备以下特征:①本身能够在空气中燃烧;②本身的状态为非气体;③生成的物质为非气态.可以据此结合题给的选项进行解答;
(三)根据题给的信息可以写出该镁和氮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交流与反思】镁条不但能够和氧气反应,而且能够和氮气反应,可以据此解答该题.
【解答】
解:【分析猜想】根据空气中各成分可以知道: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不活泼,几乎不与其它物质反应;根据推测的成分,因此猜想:可能是镁与或反应生成黑色固体;
【实验一】(一)(1)把空气液化,然后蒸发,先蒸发出来的气体就是氮气,分离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方法;
(2)、硫在空气中能够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气体,虽除去氧气,而增加了新的气体二氧化硫,尽管水能吸收二氧化硫,由于二氧化硫的溶解度较小,所以不能被全部吸收,所以不能得到较纯净的氮气,故错误;
、红磷燃烧生成了白色固体,所以能够将氧气除去而得到较纯净的氮气,故正确;
、木炭在空气中能够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虽除去氧气,而增加了新的气体二氧化碳,尽管水能吸收二氧化碳,由于二氧化碳的溶解度较小,所以不能被全部吸收,所以不能得到较纯净的氮气,故错误;
故选.
(三)镁与氮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发生化合反应生成淡黄色的氮化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交流与反思】镁条不但能够和氧气反应,而且能够和氮气反应,所以若用镁条来代替红磷完成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则会由于消耗了氮气而得出错误的结论,故实验测得氧气体积与氧气所占空气真实比例相比较会偏大.
试卷第8页,总9页
试卷第4页,总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