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2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课件+教案+练习+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章第2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课件+教案+练习+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9-03-15 17:30:03

文档简介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习题
一、基础练习
1.人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正常来源是( )
A.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B.一半以上来自父方,一半以下来自母方
C.一半以下来自父方、一半以上来自母方
D.与父亲相似的人,来自父方多,与母亲相似的人,来自母方多
2.生物性状遗传的实质是( )
A.亲代通过生殖过程将蛋白质传递给子代
B.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递给子代
C.亲代将生物性状直接传递给子代
D.亲代将自己全部的遗传物质传递给子代
3.如图为某人的染色体组成图.相关判断正确的是( )
/
A.图中共有23条染色体
B.每条染色体上只有一个基因
C.该图表示女性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
D.染色体主要有DNA和蛋白质组成
4.每种生物都具有恒定数目的染色体,人类体细胞中具有23对染色体。人的精子、造血干细胞、卵细胞、肌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依次为( )
A.23条、46条、46条、23条
B.46条、92条、46条、92条
C.23条、23条、23条、46条
D.23条、46条、23条、46条
5.(济宁)下列关于染色体组成关系的图解,正确的是( )
/
6.(青岛)下列关于生物遗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染色体只存在于细胞核中 B.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C.DNA只存在于染色体上 D.细胞核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7.(长沙)水稻的精子细胞中含有12条染色体,它的卵细胞、受精卵和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依次是( )
A.12条 12条 12条 B.6对 12对 12对
C.12条 12对 12对 D.12条 6对 12对
8.(株洲)图为染色体与DNA的关系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①主要存在于细胞质
B.①上具有特定的遗传信息的片段叫做DNA
C.③通常分布于细胞核中
D.正常人体细胞中,③的数量全部为23对
二、提升练习
9.(云南)下列关于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基因是由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B.染色体主要是由DNA和蛋白质构成
C.一个DNA分子上只有一个基因
D.DNA分子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
10.(泰安)下列关于遗传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体表现出来的性状都是由基因决定的 B.基因是包含遗传信息的染色体片段
C.基因携带的遗传信息是可以改变的 D.生物性状的变异都能遗传给后代
11.(威海)如图为某人的体细胞染色体排序图。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该体细胞内有46条染色体 B.该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成对存在
C.该体细胞内有1对性染色体 D.该体细胞内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X”
12.观察如图回答问题。
/
(1)请把图中的精子、卵细胞和受精卵补画完整。
(2)图中的“/”代表________,A和a代表基因。
(3)人体的正常受精卵中含有________条染色体。母亲的性染色体组成是________。
13.图表示人的生殖发育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请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
(1).a、b分别表示父母的体细胞,它们的染色体数为________条。
(2)A表示父母分别产生生殖细胞的过程,生殖细胞c、d分别叫________和________。它们的染色体数为________条,比a、b减少________。
14.比利时胚胎学家比耐登通过对马蛔虫生殖过程的研究,发现了染色体数目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假设一对雌、雄马蛔虫的染色体上有两对基因(如图),请分析回答:
/
(1)请在图中画出马蛔虫生殖细胞内的染色体(包括上面的基因)。
(2)图中的受精卵发育成马蛔虫后,其相关性状与亲代中的________(填“雌性”或“雄性”)亲本一致。
(3)比耐登和其他科学家研究发现,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而是________(填“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或“形态大小相同的染色体”)进入精子或卵细胞。你认为这对遗传有什么重要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如图表示人的生殖发育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根据图回答:
/
(1)a和b分别表示父母的体细胞,他们的染色体数为______对.
(2)A表示父母分别产生生殖细胞的过程,生殖细胞c、d分别叫______和______它们的染色体数为______条,比a、b减少______.
(3)B的过程为______,形成的e细胞叫______,其内的染色体为______对,又恢复到与______细胞一样的数量.
(4)C过程叫______,f细胞是女儿的______细胞,其染色体为______对.
(5)由上述可以看出,人类上下代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______的,生物体细胞中的每一对染色体都是一条来自______,另一条来自______,因此,后代个体具有______的遗传物质.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习题答案
1.【答案】A
【解析】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在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和卵细胞。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体细胞中的一半,不成对存在。当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时,染色体又恢复到原来体细胞的水平,因此人体细胞内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故A正确,BCD错误。
2.【答案】B
【解析】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由基因控制的.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在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成对的染色体分开,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中,基因也随着染色体的分离而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中.
因此亲代通过生殖细胞把控制性状的基因传递给了子代,因而子代出现了与亲代相同的性状.所以,生物性状遗传的实质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递给子代”.
3.【答案】CD
【解析】A、分析图示可知:图中共有23对染色体,A错误;
B、一条染色体有一个DNA分子组成,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B错误.
C、此人的第23对染色体是XX,为女性,因此该图表示女性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C正确;
D、染色体是细胞内具有遗传性质的物体,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所以叫染色体;由蛋白质和DNA组成,是遗传物质基因的载体,D正确.
4.【答案】D
【解析】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成对存在,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体细胞中的一半,成单存在。当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时,染色体又恢复到原来的数目,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人的体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因此,人的精子、造血干细胞、卵细胞、肌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依次为23条、46条、23条、46条。
5.【答案】C
【解析】细胞核中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称作染色体,染色体主要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的,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基因是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DNA片段。细胞核、染色体、DNA三者之间关系是:细胞核中有染色体,染色体上有DNA,DNA上有基因。
6.【答案】C
【解析】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A正确;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B正确;对真核生物来说,大部分DNA在细胞核内以染色体形式存在,但是线粒体、叶绿体中也都各自含有环状DNA分子,是裸露的,没有形成染色体。对原核生物或是病毒来说,这两者根本没有染色体。只有遗传物质DNA或RNA,C错误;细胞核内有遗传物质,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D正确。
7.【答案】C
【解析】亲子代之间染色体的数目是恒定的,这是因为在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过程中,染色体要减少一半,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中,这样当精子与卵细胞融合为受精卵时,染色体就恢复到原来的数目.如图所示:因此水稻的卵细胞、受精卵和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分别是12条、12对、12对.
8.【答案】C
【解析】①主要存在于细胞核;①上具有特定的遗传信息的片段叫做基因;③通常分布于细胞核中;正常人体体细胞中,③的数量通常为23对,成熟红细胞等除外,精子、卵细胞中是23条。
9.【答案】C
【解析】A、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NA分子上具有特定遗传效应的片段就是基因,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A正确;
B、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B正确;
C、一个基因只是DNA上的一个片段,一条DNA上有许许多多的基因,因此,一个DNA分子上有很多个基因,C错误;
D、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D正确.
/
11.【答案】D
【解析】人类体细胞内染色体分为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人类有22对常染色体,1对性染色体。因此正常的体细胞内有46条(23对)染色体,A、C正确;从图中看出染色体在体细胞内是成对存在的,B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细胞的第23对性染色体一大一小、形态不同,这是男性体细胞内的染色体组成示意图,男性性染色体组成是XY,D错误。
12.【答案】(1)略 (2)染色体 (3)46;XX
13.【答案】(1)46 (2)精子 卵细胞 23 一半
【解析】(1)正常人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3对,并有一定的形态和结构。因此,a、b为该夫妇的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3对,即46条。
(2)在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成对的染色体分开,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中,因此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比体细胞中的少一半。正常人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3对,生殖细胞c叫精子,d叫卵细胞,它们中的染色体数目是23条,比a、b亲代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减少一半。
14.【答案】(1)/ (2)雄性 (3)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 保证子代获得亲代的整套遗传信息
【解析】(1)染色体和基因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生殖细胞中成单存在。因此马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如图:
(2)据图可见:受精卵的基因是Aa、Bb,与雄马蛔虫AA、BB的性状一致。(3)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在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成对的染色体分开,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中,因此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比体细胞中的少一半,通过受精作用形成的受精卵既含有卵细胞的染色体,又含有精子的染色体,因此受精卵内的染色体数目和体细胞一样,从而保证子代获得亲代的整套遗传信息。
15.【答案】(1)23;(2)精子;卵细胞;23;一半;
(3)受精;受精卵;23;体;(4)发育;体;23;(5)相同;父方;母方;父母双方.
【解析】(1)正常人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3对,并有一定的形态和结构;a和b分别表示父母的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3对.
(2)在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成对的染色体分开,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中,因此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比体细胞中的少一半,正常人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3对,因此生殖细胞c精子、d卵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23条,比a、b减少一半.
(3)精子与卵细胞相融合形成受精卵的现象叫做受精,图示中B过程是受精,e细胞是受精卵,受精卵的染色体数又恢复到父母的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即23对.
(4)由单细胞受精卵到成体所经历的一系列有序的发展变化过程叫做发育,图示中C过程是由受精卵到成体的发育.F细胞为女儿的体细胞,其染色体为23对.
(5)生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另一半来自母方,包含了父母双方的遗传物质;并且又恢复到父母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这说明人类上下代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一定的.
/
2.2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2.2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学科
生物
年级
八年
学习
目标
知识和技能
1.描述基因、DNA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2.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数量的变化。
3.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图片资料,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和分析思考的综合能力。
2.增强学生对遗传学的进一步认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激发学生深层次地对生命的思考,对生命的珍爱。
2.通过科学家发现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变化事实的学习,产生对生物学家的敬佩之情,以及对生物研究的美好憧憬。
重点
1.描述基因、DNA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2.说出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难点
说出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材第29页“想一想,议一议”
提示:精子和卵细胞各携带了父方和母方的一半遗传物质(或核基因),通过受精作用,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然后发育成新的子代个体,保证了亲子代间遗传物质的稳定性。
受精作用进行基因传递

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基因、DNA和染色体
1.性状的遗传
基因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在生物体的传种接代过程中,传下去的是控制性状的基因。因此,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递给子代。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子代是由亲代的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子代和亲代之间靠精子和卵细胞相联系。因此,精子和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
2.DNA
(1)概述:DNA是脱氧核糖核酸的英文简称,是生物主要的遗传物质,携带着大量的遗传信息。DNA主要位于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上。
(2)形态结构:DNA分子呈长长的链状结构,外形很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这样的结构也称为双螺旋结构。
3.基因
(1)概念: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遗传物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2)作用: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DNA分子含有许多遗传功能的片段,其中不同的片段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分别控制不同的性状,这些片段就是基因。如有的基因控制着人眼皮的单双,有的基因控制着人的血型等。
注意:
①基因是DNA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段,而还是任意片段。DNA分子上还有不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段,这样的片段不能称为基因。
②并不是所有生物或所有细胞中都有染色体。病毒和原核生物不具有染色体;真核细胞多数有染色体,少数不具有染色体,如哺乳动物成熟的细胞、血小板无细胞核,也就不具有染色体。
4.染色体
(1)概念:细胞核内存在着一些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这些物质就是染色体。
(2)组成:染色体主要由蛋白质分子和DNA分子构成。细胞核内的DNA分子和它们所携带的基因大多有规律地集中在染色体上。
(3)存在形式:每一种生物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而且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例如,人的体细胞中含有23对染色体,马的体细胞中含有32对染色体,水稻的体细胞中含有12对染色体。
拓展:
①一般情况下,在生物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单存在的。如人的生殖细胞中含有23条染色体、23个核DNA分子,含有数万个基因(均不成对)。
②同一物种的体细胞内染色体的数目是稳定不变的,如果缺少或增多,那么形成的后代就可能出现异常,甚至死亡。
5.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动画: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在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存在,DNA分子和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如人的体细胞中的23对染色体包含46个DNA分子,含有数万对基因。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可用如图表示(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6.观察染色体排序图
(1)教材图示是一个正常女性体细胞内染色体的排序图。染色体可通过特殊染色清楚地辨别出来。图中一共有46条染色体,每两条形态、大小相似的染色体组合在一起,共有23对。在人体内,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成对的染色体不但形态、大小相似,在相对位置上所染成的颜色也相似。
(2)染色体主要由蛋白质分子和DNA分子组成,DNA分子由两条长链盘旋而成,呈现规则的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段就是基因。
归纳:
生物体遗传信息载体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的顺序为:基因→DNA→染色体→细胞核。
教材第30页“讨论”
①46条,研究者将人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按照形态、大小等特征的相似性整理排列成对,每对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②不是,每条染色体上不同区域的颜色不同,表明其在成分上存在差异,每条染色体上的基因数目要远远多于颜色区域数目。
③染色体主要由DNA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DNA是遗传物质,基因是能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
④不同颜色的区段可以表示染色体上分布着不同的基因。不断把长绳螺旋缩短变粗,就能把长绳处理成短棒的染色体样子。
二、基因的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1.问题的发现
生物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是如何保持一定的数目而没有增加或减少呢?最初的时候,人们认为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内的染色体和体细胞中的一样,都是成对存在的。当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时,染色体数就会翻一番,发育成的子代新个体所有细胞的染色体数都成倍增加,DNA和基因也成倍增加。这样下去,生物体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就会越来越多。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以人来说,虽然代代相传,但是每个正常人的体细胞中都只有23对染色体,基因数也没有改变,这是为什么呢?
2.科学家的研究
(1)比耐登对马蛔虫的研究:1883年,比利时的胚胎学家比耐登在对体细胞中只有两对染色体的马蛔虫进行研究时发现,马蛔虫的精子和卵细胞中都只有两条件染色体(由每对里的一条组成),而受精卵则双恢复到两对染色体。
(2)其他科学家的研究:1890——1891年,科学家通过对多种生物的观察研究,证实了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
规律: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
体细胞→生殖细胞→受精卵→新个体
2n n 2n 2n
3.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1)形成生殖细胞时,染色体数目减半
生物在形成生殖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体细胞中成对的染色体分开,分别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中,这样形成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中的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进入生殖细胞中。例如,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3对,而生殖细胞(精子或卵细胞)中染色体数只有23条。
视频:基因在亲代、子代之间传递
拓展:
生殖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原因:
在形成生殖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两次分裂中成对的染色体分开,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中,使最终形成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仅为体细胞的一半,这种分裂方式被称为减数分裂。
(2)形成受精卵时,精子与卵细胞内的染色体配对
当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时,精子和卵细胞中的染色体组合在一起,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原来体细胞中的数目。例如,人的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时,精子中的23条染色体和卵细胞中的23条染色体组合到一起,形成23对染色体,这和人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相同的。由受精卵发育形成的子代新个体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和原来的亲代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一样的,这样就保证了亲子代间遗传物质的稳定性。
4.生殖过程中基因的变化
位于成对染色体上的成对基因,在形成生殖细胞时,随着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中,因此,精子和卵细胞的核中的基因是体细胞核中的一半。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时,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又恢复成对,这一对基因一一个来自父方,另一条来自母方,因此,受精卵具有父母双方的基因,由受精卵发育形成的子代就会表现出父母双方的性状。
/点拨:
亲代形成生殖细胞时染色体数目减半,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与亲代细胞相同,这样通过细胞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保证了亲子代间染色体数目的恒定。
5.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若父方和母方的体细胞中只有一对染色体,则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染色体分开,分别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中,即生殖细胞内只有一条染色体。当精子和卵细胞完成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时,精子和卵细胞内的染色体组合到一起,形成一对染色体,即受精卵以及由受精卵发育形成的新个体的体细胞中都含有一对染色体,如图所示,在每对染色体上用A或a表示成对的基因。
拓展:
等位基因的表示方法:等位基因在成对的染色体上占据相同位置,如图,图中A和a是一对等位基因,A表示显性基因,a表示隐性基因。
知道性状的遗传原因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
知道DNA结构
知道什么是基因及作用
知道拓展内容
知道染色体概念及组成
知道染色体的存在形式
知道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观察人的染色体,了解排序
完成讨论内容
了解人们对问题的发现
了解科学家的研究历程
总结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
知道形成生殖细胞时,染色体数目减半
知道形成受精卵时,精子与卵细胞内的染色体配对
知道生殖过程中基因的变化
知道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视频介绍性状的遗传原因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
介绍DNA结构
介绍什么是基因及作用
拓展内容
介绍染色体概念及组成
介绍染色体的存在形式
介绍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介绍人的染色体,了解排序
指导完成讨论内容
介绍人们对问题的发现
介绍科学家的研究历程
指导总结
介绍形成生殖细胞时,染色体数目减半
介绍形成受精卵时,精子与卵细胞内的染色体配对
介绍生殖过程中基因的变化
介绍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课堂练习
1.人的体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人的卵细胞内染色体的数目是( D )
A.46条 B.23对 C.46对 D.23条
2.下列哪种细胞中基因成单存在( C )
A.珠被细胞 B.表皮细胞
C.卵细胞 D.受精卵
3.天鹅的受精卵发育成天鹅,不发育成丑小鸭,因为受精卵含有特有的( C )
A.性状 B.细胞
C.遗传物质 D.细胞膜
4. 染色体、DNA、基因、细胞核和细胞五者之间的关系,其中正确的是( B )
A.细胞>细胞核>基因>DNA>染色体
B.细胞>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
C.细胞>染色体>DNA>基因>细胞核
D.细胞>染色体>基因>细胞核>DNA
5.下列关系基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动物和植物细胞内没有基因
B.受精卵中才有基因
C.只有生物的体细胞中才有基因
D.受精卵内含有父母双方的基因
6.发现马蛔虫的精子和卵细胞都只有2条染色体的科学家是( A )
A.比利时的胚胎学家比耐登
B.德国细胞学家鲍维里
C.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
D.德国动物学家亨金
7.父母的性状是怎样遗传给子女的( D )
A.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
B.通过孩子是学习和模仿
C.通过长期的共同生活
D.通过生殖细胞
习题训练
知识应用与理解
课堂小结
一、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不同的基因决定不同的性状。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
二、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
知识小结
总结概括
板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