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

文档属性

名称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7-11-15 12:3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8张PPT。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导 言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推动了生产力迅
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城镇的兴盛,传统
的礼法秩序受到猛烈的冲击。在各国竞相改革的
潮流中,拥有文化知识的士人冲出狭隘宗族纽带
的束缚,四处游说、讲学,极大地开阔了视野,
促进了文化的觉醒。社会上不同阶层、派别的代
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涌现了
一批做出了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形成思想领
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学术大师们在激烈的思想交锋中碰撞出的璀璨的
思想火花吧!一、百家争鸣1、什么叫“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的出现,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春秋战国时期,代表社会各阶级、阶层利益的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产生了儒、道、墨、名、法、阴阳、纵横、农、杂等各家思想流派,他们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百家争鸣发启于春秋末年,兴盛于战国。 2.百家争鸣的背景(1)社会大变革带来思想大解放。
(2)王室的衰微为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创造了条件
(3)社会交往的频繁、促进了思想文化的交流。(4)讲学风气的盛行,私学的兴起,使文化典籍广为传播,各种学说广为流传,形成了争鸣氛围。二、孟子、荀子与儒家1、孟子生平亚圣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邹(今山东邹城市)人。相传为鲁国贵族孟孙氏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作《孟子》七篇。2.孟子的思想(1)政治思想儒家著名代表孟子 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孟子提倡“以民为本”。孟子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还说:国君有过错,臣民可以规劝,规劝多次不听,就可以推翻他。 (2)哲学思想孟子像 ①人性论:
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他还强调要重视对人的教育,强调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②人格修养:
孟子提出了“养浩然之气”的命题,这一命题成为儒家修身思想的基本内容。这个浩然之气,指的是一种道德的精神状态。它是孟子所阐述的人格标 准,即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的一 种人格精神。“四书”书影3.孟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孟子学说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唐代以后,《孟子》一书被当做经典。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大学》 《中庸》《论语》《孟子》)之一,孟子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3、荀子的思想主张 荀子( 前313年?—前238年),赵国人,名况,字卿,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曾在稷下学宫讲学,对各家学说进行了批判吸收,成为融汇百家的大学者、大思想家。韩非和李斯都曾是他的学生。晚年失官在家,专事著书立说。今传《荀子》三十二篇多为荀子本人所作,《大略 》以下六篇,可能是弟子们的记述。(1)荀子生平荀子稷下学宫稷下百家争鸣 战国时代,齐都临淄的稷下学宫,是当时学术文化的交流中心和诸子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稷下学宫的创建,稷下百家争鸣的展开,不仅形成了先秦百家争鸣的高峰,
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繁荣,
而且对我国古代思想文
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
深远的影响。2.荀子的思想荀子讲学图(1)哲学思想:
荀子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并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
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2)政治思想:
他坚持儒家的礼治
原则, 同时重视人的物质
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
治法治相结合。1.墨子生平 墨子三、墨子与墨家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出身于“贱人”。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创始人。墨子精于工技,曾经“学儒者之业”。他一生的活动主要是“上说下教”,儒、墨两家并称为“显学”。
墨子门下弟子众多,他们对巨
子(墨家领袖)都绝对服从,
并为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相传墨子曾止楚攻宋,主张兼
爱、非攻。墨子为实现他的政
治抱负曾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 墨子2、墨子思想(1)兼爱
墨子讲的德行的基本要求就是“兼爱”,即能够毫无区别地爱一切人,这是墨子社会政治思想的总原则
(2)非攻
“非攻”,即反对攻伐 ,是墨子为解决当时各国间极为突出的兼并问题而发表的主张。
墨子不是无条件反对一切战争,他只反对
好战国家,“攻伐无罪之国”。
(3) “尚力”,
即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
的地位,
(4)节用(节俭)、节葬(节省丧
葬的花费)3.墨子思想评价 墨子画像 墨家学派在政治上所代表的是广大小生产者、小私有者阶层的利益。其思想一度成为 战国时期的显学。他的思想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但到战国以后,墨子的思想便不受人们重视了。四、庄子与道家1、庄子生平 庄子(约前369—前286)
名周。战国时哲学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
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一直过着深居简出的隐居生活。著作有《庄子》,亦称《南
华经》, 道家经典之一。
其文章汪洋恣肆,并多采用
寓言故事形式,想像丰富。在哲
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庄子》2、庄子思想① 世界观:
“齐物” ,万物在本质上没有区别。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我即道,道即我。
②人生观:— “逍遥游”
即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认
为达到“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世界。
“天与人不相胜也”,人必须顺从
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3.庄子的寓言、散文
蕴涵着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庄子的文风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4.庄子思想评价 (1)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其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自然观和辩证法因素。
(2)庄子所向往的社会是没有阶级压迫和战争祸害的大同之世,这在人类思想政治史上是有深远影响的。
(3)他追求归本自然,否定
天命观,摆脱人间的不平等,
无疑为人的自我认识,提供了
新启示
五、韩非与法家1、韩非生平 韩非(约公元前280—233年),出身于韩国贵族之家,战国后期的思想家,法家(主张以法治国)的集大成者。曾师事荀况,与李斯是同学。
著作有《孤愤》、《五蠹》、
《说难》等。其文章深受秦王政的
赞赏。韩非至秦后,遭李斯等人嫉
妒。最终被谗陷入狱,自杀死于狱
中。
他的思想得到秦的推崇,成为
秦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他的著作
经后人整理成《韩非子》一书。 2、韩非思想 法家思想是由儒家和道家分化而来。战国时期的法家主要有两派:一派以李悝、吴起、商鞅为代表;一派以申
不害为代表。韩非在总结两
派观点的基础上,吸收荀子
的某些思想,构建了一整套
法、术、势相结合的君主集
权理论。(1)形成①法、术、势相结合“法”是基本规则,是指官府制定的法律; “术”,控御群臣的方法;
“势”,就是威慑力。 (2)主要内容②历史观
韩非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主张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
③法制观
主张以法治国,严刑峻法 韩非画像3.韩非思想的评价(3)韩非的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4)他是战国法家的集大成者,同时又深受儒、道、墨诸家思想的影响。实为战国末期综合各主要学派的大思想家。(1)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2)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孙膑六、孙膑与兵家 孙膑,生卒年月不详,齐国人,战国中期杰出的军事家。1.孙膑生平 《孙子兵法》是春秋孙武著总结了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规律,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军事理论体系,几乎涉及到战争的各个方面。不仅在我国影响深远,被尊崇为兵学圣典,而且在世界上享有极高声誉后遭魏国将军庞涓嫉妒,被其设计诱骗至魏国,然后捏造罪名,诬陷孙膑,并施以膑刑(去掉膝盖骨)。孙膑也因此得名,真名失传。 《孙膑兵法》2.《孙膑兵法》①强调以“道”制全胜的原则; ( “道”,是指战争规律和战争指导规律,即用兵根本之道。)
②以人为主的制胜观,即把“人和”与“将军善战”融 为一体,作为发挥战斗力的决定因素和主导作用,能动地去争取作战的胜利;
③以造“势”制胜敌人的艺术(即创造有利于己的态势)。3.《孙膑兵法》评价 《孙膑兵法》继承了孙武的军事思想,总结了战国中期以前的战争经验,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原则,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七、对百家争鸣主要流派的评价1.司马迁的评价 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
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於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2.百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1)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4)在很大程度上他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3)法家思想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 的理论武器。小结课堂总结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
律、哲学、军事、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众多领
域内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
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
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
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
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
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
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课堂设问 关于人性问题,古来圣贤争论颇多,莫衷
一是,以上四位先贤对人性下的定义就各不相
同。请问:你同意谁的观点?你是如何认识这
个问题的?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孟子曰:“人无有不善。”
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於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於东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