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1课:邓稼先
新知导入
大家都知道铁人王进喜的故事吧,他原来是玉门石油矿的一名普通工人。在大庆参加开发新油田会战时,他和大家一起苦战。睡地铺,吃冷饭。凭着铁人精神,为国忘我的劳动,使得大庆油田很快建成了,使得我国摘掉了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新中国成立后,像王进喜这样的共和国功臣还有很多, “‘两弹’元勋” 邓稼先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了解一下他的故事。
初读感知
邓稼先
诗题意思:文章以“邓稼先”为题,即表明文章是人物传记,又点明了文章记述、颂扬的人物,郑重而简洁。
解释题目
邓稼先:新中国的建设功臣,“‘两弹’元勋”的佼佼者。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杨振宁于1922年出生在安徽合肥,1938年中学还没毕业,就进入西南联大就读,1942年西南联大研究所毕业。1945年到1948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1949年,杨振宁进普林斯敦大学研究,1956年与李政道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1957年因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作者作品
新知讲解
邓稼先: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读完小学和中学后,1945年从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1950年到美国普渡大学留学,学习理论物理。他取得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1950年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又奉命带领几十名大学毕业生开始研制原子弹、氢弹,直至病逝。
主要人物
新知讲解
1993年7月29日,是邓稼先逝世七周年纪念日。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写了这篇文章作为纪念。作者和邓稼先是中学同学、大学同学,在美国留学期间又是同学。他说:“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此文珍贵之处是杨振宁从科技发展的高度,将同他有过长期交往、所知甚深的中国、美国两位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作了比较和评述,既高深又亲切可读。读杨振宁教授的这篇回忆邓稼先的文章,可进一步了解邓稼先的才能、风格、思想和为人。
创作背景
新知讲解
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背景介绍
新知讲解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长篇传记要写出当时的时代背景、周围环境等。当然,重点是写人物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状况。短小的传记(小传),只需写人物的主要生活经历和思想状况,甚至可以选写人物生平的几件典型事情。
传记文体
新知讲解
记准字音
可歌可泣
zǎi
锋芒毕露
máng
qì
当之无愧
kuì
宰割
chóu
筹划
鲜为人知
xiǎn
彷徨
páng huáng
马革裹尸
guǒ
新知讲解
记准字音
尽瘁
jū gōng
妇孺皆知
rú
cuì
家喻户晓
yù
鞠躬
xūn
元勋
仰慕
yáng mù
殷红
yān
开拓
tuò
新知讲解
解释词语
宰割:比喻侵害,压迫,剥削。
筹划:想办法,定计划。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仰慕:敬仰思慕。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
鲜为人知:很少被人知道。
当之无愧:承当得起,不愧这个称号。
元勋:立了大功的人。
铤:疾走。
新知讲解
解释词语
挚友:交情深厚的朋友。
骄人:傲视他人。
锋芒毕露:比喻锐气和才干全部显露出来。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懂得。
妇孺皆知:妇女儿童都知道。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截然不同: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界限分明的。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的力量。
重点提示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概括六部分的内容。(教师提示)
1.文中的小标题
2.抓住文中关键性的语句
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4.某些段落的中心语句
新知讲解
邓稼先
第一部分:
概述中国一百多年的历史背景,推出邓稼先
突出其对中华民族的巨大贡献。
第二部分:
简单地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重要贡献。
第三部分:
以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对比,侧面表现邓稼先的人格魅力。
第四部分:
写作者为自己的祖国制造出原子弹而激动、骄傲、自豪,从另一个角度写邓稼先的贡献之大。
第五部分:
邓稼先始终战斗在艰苦卓绝的第一线——戈壁沙滩。
第六部分:
总结全文,高度评价赞扬邓稼先崇高的精神品质。
新知讲解
重点分析
重点分析
新知讲解
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引子,等于是个小帽。
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
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扩展。
第五部分具体介绍了邓稼先在戈壁滩率领部下搞原子弹的情形,表现了邓稼先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第六部分是全文的总结。
请你说说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重点分析
新知讲解
1、文中第一部分写邓稼先为什么要从一百年以前的甲午战争写起?它与六部分有什么联系?
(1)第一部分是全文的背景,把邓稼先放在中国近百年的历史中来写,既让读者更清楚了解邓稼先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所做的巨大贡献;也是作者“大手笔”的体现。
(2)第六部分是全文的总结,更是邓稼先光辉一生的写照,也是作者与邓稼先友谊的写照。
重点分析
新知讲解
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引子,等于是个小帽。
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
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扩展。
第五部分具体介绍了邓稼先在戈壁滩率领部下搞原子弹的情形,表现了邓稼先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第六部分是全文的总结。
请你说说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重点分析
新知讲解
1、这段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节奏感鲜明,增强了语言的气势。这里列举了中华民族在19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紧凑、短促的结构和重复出现的“强占”“租赁”两词给读者强烈的震撼,把触目惊心的历史摆在读者的面前,令人惊讶,具有强烈的警示作用。
2、以中华民族的“一百年以前”的“任人宰割”和“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做对比,表明了历史的巨大转变,引出主人公邓稼先。
第一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出来的?
重点分析
新知讲解
“
任人宰割
”
到
“
站起来了
”
重点分析
新知讲解
1.邓稼先于哪一年出生在什么地方?
2.邓稼先曾于1948—1950年赴哪国哪所大学读理论物理?
3.邓稼先于何年因患何病逝世?
4.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爆炸的年、月、日分别是?
5. 用来与邓稼先作对比的那位外国杰出人物是谁?
第二部分简要介绍邓稼先一生的经历和贡献?请回答。
(1924年,安徽省怀宁县)
(美国,普渡大学)
(1986年,直肠癌)
(1964年10月16日,1967年6月17日)
(美国的奥本海默)
重点分析
新知讲解
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进行了比较?
他们是各自祖国的原子弹之父:
奥本海默
锋芒毕露
善于辞令
复杂的人
邓稼先
最不引人注意
忠厚平实坦诚
一生喜欢“纯”
用奥本海默作对比,更能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侧面表现其人格魅力。
重点分析
新知讲解
1、引用《吊古战场文》
描述古战场荒凉凄惨的景象,借此暗喻邓稼先工作环境极其艰苦,营造了悲凉、悲壮的气氛,烘托了邓稼先不怕吃苦,无私奉献的的精神品质。
2、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语言气势,表现了邓稼先具有物理直觉、数学见地、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突出了邓稼先的大将风度。
3、环境描写,表现了实验室环境之恶劣,条件之艰苦。更能突出邓稼先的科学家形象。
朗读本文“我不能走”,揭示邓稼先工作环境和高尚品格的段落——进行赏析:
重点分析
新知讲解
朗读体会《中国男儿歌》的壮美,想想作者为何要引用这首歌,为什么建议采用这首歌作为背景音乐?
中国男儿 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亚洲之东 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 燕然勒功
至今热血犹殷红
采用它作为背景音乐:1、因为这首歌表达了当年中华优秀儿女热爱祖国、振兴民族的奋斗献身精神;
2、它也最能体现邓稼先为祖国研制原子弹而艰苦奋斗的崇高精神。
重点分析
新知讲解
文章结尾“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课堂练习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对这两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用课文中的话回答。
一句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质朴气质”。
二句是指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课堂练习
朗读《吊古战场文》的原文并翻译:
浩浩乎!平沙无垠(yín),敻(xiòng)不见人。河水萦(yíng)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xūn)。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tǐng)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象飘带一 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 幽暗啊悲惨凄凉,北风悲号,天日昏黄。 飞蓬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 各种飞鸟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就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覆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拓展提高
邓稼先曾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请你为他写一段颁奖词。
(邓稼先)当大漠的苍茫点缀了蘑菇云的硝烟,当五星红旗升起在联合国的上空。是他,长空铸剑,吼出雄师的愤怒;是他,以身许国,写下山河的颂歌。殷红热血,精忠报国,他是共和国忠诚的奠基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
课堂总结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是我国的“两弹元勋”。
他忠厚朴实,诚真坦白,他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性格。他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所从事的事业,他的一生始终在执着地追求,无私地奉献。为了站起来的中华民族的强大,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主题归纳
课堂总结
作者深情的回忆往事,表现了邓稼先忠厚谦逊、真诚质朴的思想品格,歌颂了他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而肩负重任,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突出了邓稼先为“两弹”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课堂总结
回忆性散文:传记体的一种,属于记叙文的范畴。
写作手法
A、运用小标题——条理清楚 内容分明
B、多角度描写人物——突出伟大的人格
C、取材精练以小见大——四个生活片段
D、句式多变——排比句、长短句
板书设计
邓稼先
展示背景
百年屈辱——任人宰割
巨大转变——站起来了
非凡经历
光辉一生
杰出贡献
名人对比
邓 稼 先 ——忠厚平实
奥本海默 ——锋芒毕露
求证真相
民族自豪
为友骄傲
中国男儿
环境恶劣——不怕牺牲
五四歌曲——一生写照
总结评价
赤子情怀
爱国敬业
两弹
功勋爱国奉献
作业布置
1、对下列本文涉及的科学家说明有误的一项是( )
A.邓稼先,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巨大贡献。
B.杨振宁,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本文作者,与邓稼先有着半个世纪的真挚友谊。
C.钱三强,当代中国核物理学家。
D.奥本海默,美国物理学家,被称为美国的“原子弹之父”。
A
作业布置
2、根据句意,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在横线上。
A、物理教授最多的时候只有5个人,奥本海默是其中之 ,所以我和他很______(熟识,熟习)。
B、在北京,见到______(分别,阔别)了22年的稼先。
C、这封短短的信给了我极大的感情______(震荡,振荡)。
D、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______
(重要,新生)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______ (重要,新生)日子。
熟识
阔别
震荡
重要
新生
人
口
手
勤
努
奋
力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