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优质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6.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优质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2-16 17:27:5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会给课文分段,并说出段落大意。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
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
1.前几天,我们学习了猜谜语和编谜语。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则谜语,你们瞧!出示:一种树不一般,味道香作用多,做成柜打成箱,虫子见到全跑光。
2.生猜樟树,你是怎么猜出来的?樟树有香气;樟树做成的家具,虫子害怕;樟树可以做成樟脑丸,作用多!出示樟树介绍,请同学们快速看一看。
3.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和樟树有关!出示课题,齐读。
4.你知道宋庆龄是谁吗?生简单介绍。出示宋庆龄相关资料,学生快速默读。出示宋庆龄照片,你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位夫人呢?生交流:气质非凡端庄大方温文尔雅和蔼可亲……板书:气质非凡、和蔼可亲……
5.同学们知道故居是什么意思吗?交流:以前曾经住过的地方!一般指名人曾经住过的房子。
6.齐读课题
二、教师范读,初步感知课文
过渡: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到底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听老师朗读课文,听清楚每个字的读音和句子之间的停顿,想想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怎样的,请你用笔画出几个描写樟树特点的词语。
1.教师范读。
2.交流宋庆龄故居樟树的样子: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树叶绿得发亮、四季常青、蓬蓬勃勃、永久保持香气。板书:四季常青 保持香气
3.同学们听得真认真,回答得很好,老师这儿也有一组描写樟树的词语,等待着你和它们交朋友呢!出示词语:枝干粗壮 树叶稠密 绿得发亮 四季常青 蓬蓬勃勃 保持香气
指名读,评价,指名读,评价;齐读
这些词语中,你还有哪个不理解的吗?
树叶稠密:树叶多而密;
蓬蓬勃勃:形容繁荣、旺盛。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眼前仿佛真的出现了这么两棵樟树,枝繁叶茂,蓬蓬勃勃。
4.老师这儿还有一些词语,看看同学们能否读好它们。
出示词语:A.保持 崇敬 瞻仰 纪念 搬家 庭院 永久 可贵 樟树 故居 即使 寄生
B.养儿育女 繁衍后代 枝枯叶落 四面八方
C.宋庆龄 周恩来
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些词语 。
这些词语中你还有哪个不理解:
崇敬:推崇尊敬。近意词——尊敬 敬仰
瞻仰:恭敬地看。还有哪些表示看的词语——参观 俯瞰 仰视 鸟瞰 ……注意瞻是翘舌音。
寄生: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中提取养分,维持生活。如寄生虫。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出示:繁的写法,学生伸出手指跟着写。龄,跟着写,从一个人的牙齿可以判断年龄,所以左边是齿。描红。
枝枯叶落(相同结构的词语):地动山摇、枝繁叶茂、山崩地裂、天翻地覆……
指名指读词语。
齐读词语。
三、分节读课文,指导分段
过渡,同学们已经搬除了字词拦路虎,下面我们来读课文。
1.指名分节读课文。评价。正确、流利
2.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哪几小节是具体描写樟树的?
交流:4-5小节
3.分段,概括段意。
(1) 课文除了具体描写樟树之外,还写了什么?
(2) 如果把中间描写樟树的段落提出来后,开头和结尾的两个部分,能不能分成两个段落?
一、1-3宋庆龄故居有两棵樟树
二、4-5具体描写了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永久保持香气的可贵之处。
三、6人们爱在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
4.同学们,这种从课题入手,先抓住重点再分段的方法大家可以学习一下。
四、描红 (看时间情况)
“瞻、搬”笔画较多,结构比较复杂,进行笔顺和间架结构的具体指导。“搬、稠”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五、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学习非常认真,不光学会了这课的生字、新词,还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还学习了分段的方法,至于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为什么有那么大的魅力,吸引人们前来留影作为永久的纪念,我们下节课继续探讨。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读得更加流利。
2.抄写课后第三题的词语两遍。
3.可选作业:读读宋庆龄相关书籍。
板书设计:
16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气质非凡      四季常青
和蔼可亲      保持香气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学习,在脑海中树立樟树蓬蓬勃勃的形象,懂得樟树的可贵。
3.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人们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它体现 了一种什么样的高贵品质。
教学过程:
一、情境渲染,切题导入。
1.这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22课《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2.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两棵树。
出示:这是两棵树。
这是两棵樟树。
这是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
【紧扣文章明线“这是一棵怎样的樟树”有意识地加深孩子对这一明线的印象】
3.这是上海宋庆龄故居里的两棵樟树,当周恩来劝宋庆龄同志搬家时。宋庆龄不肯,因为她——“舍不得这两棵树。”(出示: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4.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宋庆龄非常喜爱这两棵樟树)你从哪个词语中体会到的?(红笔标注“舍不得” )指导朗读
【扣住文章情感主线“舍不得”,让学生体味到樟树与宋庆龄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
二、细读课文,体情悟道。
1.是怎样的两棵樟树,让宋庆龄如此的不舍呢?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的哪些自然段具体描写了这两棵樟树。
2.出示第四自然段,学生自由读,找出一个最能反映樟树生长特点的词语。屏示第4小节。
(读后交流)“蓬蓬勃勃”
(屏示:这是蓬蓬勃勃的两棵樟树。)
(板书:蓬蓬勃勃)
什么叫蓬蓬勃勃啊?
理解意思:生命力非常强、长得很茂盛、很繁荣、很旺盛的意思
这段话中哪些地方反映樟树的蓬蓬勃勃呢?让我们再读课文(读后组织交流)
A.从“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这一句看出樟树的蓬蓬勃勃。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
(“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 “枝繁叶茂”。)
(从“枝干不仅伸向四面八方,而且伸得远远的”这一句,可以看出枝干多,而且长得粗壮。)
师:你能读一读这个句子吗?(指名读、齐读)
B.“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这一句中,“稠密”是说叶子又多又密,“绿
得发亮”,说明叶子长得好,只有叶子长得好,才能发亮。
师:多美的树叶。女生一起把它的美读出来。
女生深情朗读: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
C.“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
勃”中的“四季常青”这一个词看出樟树的生命力非常强。
师:再来读一读这句话。还有哪个关联词也说明它生命力顽强呢?(“无论……总是……”)
师引读:是啊,无论 ,它们总是 。
多么顽强的两棵樟树呀,它还会在什么环境中,什么条件下总是那么
蓬蓬勃勃呢?让我们想象一下,同桌交流彼此的看法。
出示句式:
无论 ,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学生练说。
多么顽强的生命力,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齐读第4小节)
如此蓬蓬勃勃的樟树,难怪宋庆龄这样的舍不得它。
3.这两棵樟树除了长得的蓬蓬勃勃外,还有什么特点?
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在这一段中找找答案
(这樟树还具有可贵之处。)
①你能说说樟树的可贵之处在哪里?
(屏示:这是具有拒虫香气且永久保持的两棵樟树。)
(板书:拒虫香气,永久保持)
②这种拒虫的香气可以永久保持,到底久到什么程度?
(即使……也……)
(只要……就……)
师引读:(师)这木质存在一年,(生)虫类就怕它一年。
(师)这木质存在十年,(生)虫类就怕它十年。
(师)这木质存在一百年,(生)虫类就怕它一百年。
师:这个香味保持得也算够久的了!
作者是通过什么方式展现出,这是樟树独有的品格的呢?
(与其他树木比较)
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怪不得宋庆龄那么不舍得它们。
4.文章读到这里,我们了解了
屏示:这是两棵树。
这是两棵樟树。
这是蓬蓬勃勃的两棵樟树。
这是蓬蓬勃勃、具有拒虫香气且永久保持的两棵樟树。
师:这还是——这是宋庆龄故居里蓬蓬勃勃、具有拒虫香气且永久保持的两棵樟树。
【本文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作为作者重点描述的两棵樟树的形象,我们要在教学时作重点突破。首先从文章的铺叙中,提炼出描写要点:蓬蓬勃勃、拒虫香气永久保持。这是从大量的描写中“读出一条线” 的读书方法,即概括、提炼的能力训练。然后,再回归到语言文字,进一步品味两棵樟树的特殊之处,不仅是在概括、提炼之后,从理性提炼回归到感性描述,品味作者语言文字的味道,更是在樟树和学生的情感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在认同式阅读的同时,用交流感受、感情朗读等方式,也建立起对樟树的情感,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5.宋庆龄的故居有很多东西,为什么作者只写了这两棵樟树呢?宋庆龄跟这两棵樟树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或是说,宋庆龄根这两棵樟树有什么共通之处呢?
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关于宋庆龄的小知识和故事(抽屉中取出)
同学们自己来读一读,同桌可以讨论讨论
你读懂宋庆龄和樟树究竟有哪些共通之处了吗?
学生说说,宋庆龄与樟树的关系。
老师还为同学们搜集到一些外国友人对宋庆龄的评价(屏示)学生自读
师:这就是宋庆龄!
她的声名,不仅在中国地大地上传播,而且香飘过洋,她的品德像樟树一样飘洒着永远的芳香!
(出示:她的美德就像樟树一样四季常青,芳香四溢,播洒在人们的心间!)
齐读
6.透过这两棵樟树,人们仿佛就看到——宋庆龄
当我来到宋庆龄的故居,站在这两棵樟树下,我 。
写话,指名读。
【树人合一是教学本文的另一个重要内容。但是,有关于宋庆龄的情况,课文里却几乎是个空白。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宋庆龄,知之甚少,怎样消除这种疏离感,亲近人物?我首先从樟树入手,将宋庆龄和两棵樟树联系起来,接着从人们的态度出发,引进课外资料,丰富学生的认知。资料简介给学生的是整体性的感知,小故事的阅读则是给学生更具感性的印象。虽然,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学生无法对人物有很全面很深刻的认识,但至少在这些措施下,对人物有了进一步的靠近。】
7.这两棵樟树与宋庆龄一同度过春夏秋冬,一起走过风风雨雨。这不再是两棵普通的樟树,樟树的高贵品质和宋庆龄的崇高人格融为了一体。正如在人们的心目中,化身红烛的老师,化身青松的陈毅爷爷,这樟树就是宋庆龄的化身,在它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宋庆龄的影子。作者写樟树,其实就是在写宋庆龄;作者赞美樟树,其实就是为了赞美宋庆龄。这样的写作方法就叫“借物喻人”(板书)
三、课外拓展
中国福利会还在1985年设立的全国性专项奖——宋庆龄樟树奖,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四、作业:
搜集一些有关宋庆龄的故事,深入地了解她身上所体现的那种樟树精神。
板书设计: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充满活力 蓬蓬勃勃
一身正气 拒虫香气永久保持
借物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