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经济史工业革命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经济史工业革命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9-06-14 18:51:00

文档简介

省淳中高一历史集体备课稿 执笔人:沈顺汪
第3课 工业革命
[教学目标]
目标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珍妮机的问世 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条件;工业革命的进程;“飞梭”;“珍妮机” 英国的海外殖民扩张与英国工业革命之间的关系;工业革命各项发明成就之间的关系 探讨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 独立思考,概括、阐释问题探究 了解和尊重其他民族和国家对人类社会经济所做的贡献,进一步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蒸汽时代”的来临 瓦特改良蒸汽机;轮船与蒸汽机车的发明,工场向工厂转变
世界市场的形成 工业革命完成的时间;工业革命的影响 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说明工业革命怎样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问题探究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化学工业的建立 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的原因;电气时代的含义 历史比较
垄断组织的出现 产业结构的变化;垄断组织的出现 垄断组织的出现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社会后果 探讨垄断的影响 问题探究
世界连成一体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 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体系形成过程的关系 探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的影响 合作学习
[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介绍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阐述了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最终确立和发展的影响。尽管新航路开辟和随后的殖民扩张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并逐渐拓展世界市场的规模,但是,通过工业革命,资本主义才获得了强大的经济实力,能够在全世界范围内摧毁各种阻碍,建立统治。工业革命为欧美资产阶级提供了强大的生产力,他们的产品开始行销世界各地,也需要在世界各地寻找市场和原料产地;工业革命更提供了日益便捷的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空前密切。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工业革命的发生的原因、进程及影响。
难点
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对垄断的评价。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情景再现法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导入新课)
从本课课本引言来导入新课。工业革命对人类的影响十分深远。通过本课学习,我们能过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教授新课)
1、 珍妮机的问世
1、工业革命的背景:
资产阶级革命以后,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起来,在国内,圈地运动进一步盛行,农业资本主义发展,农业生产力提高,大批农民被从土地上赶走,进入工场;同时,随着海外扩张的加剧,海外市场空前扩大,商品出口猛增,毛纺织业等手工工场的分工进一步加强,生产力提高,但是,工场的生产仍然满足不了迅速增长的市场需求。为了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产品,人们想方设法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生产力。
2、珍妮机的发明
生产力的改革首先出现在棉纺织领域,这是因为棉纺织领域是一个新的生产领域,而且也是市场需求非常旺盛的生产领域,这个领域行会等传统的约束比较小,易于人们的创新。1733年,飞梭出现,使得棉纺织业纺和织的平衡被打破。18世纪60年代,珍妮纺纱机出现,这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机器,它成为工业革命开端的标志。珍妮机的出现引发了一系列的发展创造,从棉纺织业开始,英国的许多生产部门出现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热潮,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工业生产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这一历史进程就是工业革命。从广义上说,工业革命并不仅仅限于工业,它引起了几乎所有生产部门的革命性变革。
关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发明成就,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以及【历史纵横】,观察图片《飞梭》、《早期纺车》和《珍妮机》,结合表格《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纺织业的主要发明》,掌握棉纺织业的发明成就。
二“蒸汽时代”的来临
1、瓦特发明改良型蒸汽机
机器越来越多,用什么来带动机器,成为人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人力、畜力、水力、风力,等等,人们尝试过各种各样的方法,但这些动力受到的限制都很大,动力制约着机器的进一步使用和推广。瓦特的改良型蒸汽机问世后,在1785年投入工厂使用,引起了很大轰动,很快在不同的工厂使用。在瓦特之前,英国和欧洲一些国家已经出现了蒸汽机,但这些蒸汽机的热能利用率都很低,使用起来既不方便,也不经济,一般只是用于矿井抽水,瓦特对蒸汽机进行了多方改进,大大提高了蒸汽机的热能利用率,这就使利用蒸汽机变得方便经济。蒸汽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最重要的发明,由于蒸汽机的使用,人类第一次有了人力、畜力、风力和水力等自然力之外的动力,它受自然条件限制很小,提供的动力比较强大,大大便利了机器的使用和推广。因此,人们也把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称为“蒸汽时代”。
2、交通运输业革命
进入19世纪后,随着蒸汽机技术的不断完善,它成为车辆、船舶等交通工具上通用便利的动力机器,促成了以铁路建设为代表的交通运输业的繁荣。1800年后,人们开始研究用蒸汽机作为牵引动力。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研制出的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车试运行成功。1825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史蒂芬孙的火车头拖着一长列客车和货车前进,时速达25公里。此举开拓了陆地交通运输的新纪元,人类进入了所谓“铁路时代”。铁路运输的优越性一经确认,英国迅速掀起一股铁路建筑的狂热。1840年以后,欧洲大陆和美国也相继开始了大力兴建铁路的时期。
人类水上交通技术的变革,同样始自蒸汽机的使用。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蒸汽汽船。他使用从英国进口的万能蒸汽机,驱动客轮在哈得孙河航行,揭开了蒸汽轮船时代的序幕。1811年,英国人利用这项发明也很快造出了自己的汽船。这样英国担任远洋航运的商船队力量大大加强了。远洋货轮把英国的消费商品运销到世界每个角落,又把英国所需要的各种工业原料、生活用品运回。交通运输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地球上各地区彼此隔绝的状态。它迅速地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并加强各地之间的交往,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条件。火车出现以后,英国掀起修建铁路的热潮,不到三十年的时间就修建了近万千米的铁路,把各个城市都连接起来。
2、 世界市场的形成
1、 工业革命的拓展
1840年前后,英国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工业革命也越过了英国的国界,扩展到西欧和北美的一些国家。关于法国、美国和德国工业革命的起止时间,史学界有不同说法。教材采用比较折中的说法,以19世纪中期为法、美两国完成工业革命的时间。
2、工业革命的影响
工业革命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由于采用机器生产,工厂越来越多,手工工场逐渐被挤垮。资本主义生产制度最终取得了统治地位。与此同时,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也猛烈冲击着旧思想和旧制度。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工业资本家大量增加并逐渐形成了工业资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逐渐成为资产阶级的主导部分。在英国,工业无产阶级的历史是从18世纪后半期蒸汽机和棉花加工机的发明开始的,到19世纪20年代,英国已有200万工厂工人和运输工人。无产阶级也正式形成。掌握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为了获取利润,无情地剥削无产阶级,尤其是对于童工和女工的残酷压榨,成为工厂出现初期的普遍现象。因此,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从无产阶级一出现就开始了。此外,工业革命还促进了近代城市的兴起。
更重要的是,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它所带来的机器大工业为把国际间的交流推向全球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为全球各地区、各国和各民族的沟通和未来全球一体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蒸汽机的发明,汽船的航运、铁路的畅通,是国家间、民族间交流所不可或缺的基本技术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它为国际交流提供了经济前提。随着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劳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获得迅猛发展,廉价的、新奇的、优质的商品成为打开别国门户、换回工业原料的利炮,由此初步形成了世界市场,并为最终形成世界经济打下了基础。建议以《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图》为素材,可以与《黑奴贸易图》对比,以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形成所起的推动作用。问题:与黑奴贸易相比,19世纪晚期英国的海外贸易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说明了什么?
(第2课时)
四、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介绍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和主要成就。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出现
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自然科学的研究工作呈现空前活跃的局面,并取得许多重大突破。自然科学同技术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19世纪自然科学的重大突破,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所要求的新技术革命创造了条件。这些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被迅速、广泛地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是近代以来科学技术上的第二次大突破,工业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即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2、电力的广泛应用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早在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提出了发电机的理论基础。科学家们根据这一发现,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对电作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出现了一系列电气发明。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这一时期,能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电动机也被发明出来,电力开始用于带动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随后,电灯、电车、电钻、电焊等电气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但是,要把电力应用于生产,还必须解决远距离输送问题。1882年,法国人德普勒发现了远距离送电的方法,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建立了美国第一个火力发电站,把输电线联接成网络。电力是一种优良而价廉的新能源。它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历史从“蒸汽时代”跨入了“电气时代”。
建议以【历史纵横】《印度工人正在铺设电缆》为素材,引导学生了解近代电讯业的发生:在这一时期,电讯事业广泛地发展起来。1876年,定居美国波士顿的苏格兰人贝尔试通电话成功,爱迪生等人在贝尔发明的基础上作了重要改进,使电话通讯很快风行全球的许多国家。1877年,美国建成第一座电话交换台。随后,在巴黎、柏林、彼得堡、莫斯科和华沙等地相继成立了电话局。无线电的发明是19世纪末最为重要的技术成就之一。1888年,德国科学家赫兹发现了电磁波。利用这种电磁波,意大利人马可尼制出了无线电通讯设备。1899年,马可尼在英法之间发报成功;1901年,横越大西洋发报成功。近代电讯事业的发展,为快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从此世界各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
3、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应用技术上的一个重大成就。19世纪80年代中期,德国发明家戴姆勒和卡尔·本茨提出了轻内燃发动机的设计,这种发动机以汽油为燃料。90年代,德国工程师狄塞尔设计了一种效率较高的内燃发动机,因它可以使用柴油作燃料,又名柴油机。内燃机的发明,一方面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引起了交通运输领域的革命性变革。19世纪晚期,新型的交通工具──汽车出现了。80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成功地制成了第一辆用汽油内燃机驱动的汽车。1896年,美国人亨利·福特制造出他的第一辆四轮汽车。与此同时,许多国家都开始建立汽车工业。随后,以内燃机为动力的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等也不断涌现出来。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制造的飞机试飞成功,实现了人类翱翔天空的梦想,预告了交通运输新纪元的到来。另一方面,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学工业的产生。石油也像电力一样成为一种极为重要的新能源。1870年,全世界开采的石油只有80万吨,到1900年猛增至2 000万吨。
4、化学工业的建立
化学工业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新兴工业部门。在无机化学工业方面,19世纪60~70年代发明了以氨为媒介生产纯碱和利用氧化氮为催化剂生产硫酸的新方法,使这两种化学工业的基本原料的综合利用得到迅速发展。有机化学工业也随着煤焦油的综合利用得到迅速发展。从80年代起,人们开始从煤焦油中提炼氨、苯、人造染料等。利用化学合成方法,美国人发明了塑料,法国人发明了人造纤维。化学工业的发展,极大地改变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5、“钢铁时代”
伴随“电气时代”而来的是“钢铁时代”。新的技术革命也推动了老工业部门的发展,最突出的是钢铁工业。19世纪上半叶,由于房屋结构和铁路的需要,熟铁和铸铁的产量提高极快,但钢的产量裹足不前。英国是当时世界上钢产量最多的国家,1850年年产量不过6万吨,同年它的铁产量却达到250万吨。由于冶炼工艺的限制,钢产量不高,价格昂贵,其用途局限于工具和仪表。19世纪下半叶,由于西门子、托马斯等人在钢铁冶炼技术方面的贡献,钢得以大量生产且质量大幅度提高,因而逐渐代替熟铁,作为机械制造、铁路建设、房屋桥梁建筑等方面的新材料而风行全球。钢铁工业的发展如日中天,导致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直线上升,史称“钢铁时代”。
五、垄断组织的出现。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同第一次工业革命一样,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但第二次工业革命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又具有一些新的特点。关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教材并未直接说明,可以请学生解答【探究学习总结】中“本课测评”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与科学技术结合的程度、产业结构侧重以及广度及深度等角度对两次工业革命进行对比,由此得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第一,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这些工匠并不具备科学理论知识,因此,这一时期的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比如,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者哈格里夫斯是个织工,水力纺纱机的发明者阿克莱特是个钟表匠。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由于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并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使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科学和技术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第二,第一次工业革命揭开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序幕,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将工业化推进到一个新阶段。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工业化的重点是发展轻工业,主要任务是在以纺织工业为代表的轻工业部门中,用机器代替手工生产,实现了手工工场制度向工厂制的过渡。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工业化已经发展到以重工业为重点的新阶段,其主要任务是改造、扩大和创新重工业的各个部门。
第三,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主要是在英国发明的。在英国的带动下,其他国家也开始了工业革命,但发展进程相对缓慢。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几乎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一时期,英国虽然仍有一些重要发明,但是,新的技术和发明已超出一国的范围,其中有不少出现于德国、美国,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比较迅速。
2、垄断的产生
19世纪晚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生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一方面,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使生产的规模越来越大,集中的程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的发展,使大量的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少数大资本家手中。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
3、“垄断”的影响
19世纪晚期,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垄断组织的出现正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它产生后,企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这自然会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同时,它也使技术发明和改进的过程社会化了。资金雄厚的垄断组织能够提供条件,使科学技术研究能够更大规模和更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科技研究取得的新成果,也能够较快地运用于生产。托拉斯等高级形式垄断组织的出现,更有利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切都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所以,垄断的出现,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实力的发展和增强,资本主义各国的垄断资本家从控制国家经济命脉进而控制国家政权,越来越多地干涉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以赚取日益增多的最大限度的利润。随着各国垄断组织的出现,国内市场也相对狭小,垄断资本家极力到全球各地争夺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在世界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形成了国际垄断集团。代表垄断组织利益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外侵略扩张,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到19世纪末,整个世界已被瓜分完毕。
教学建议:关于“垄断组织的出现”,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回答【探究学习总结】的问题,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学习。教学时可以首先让学生结合初中所学知识,思考什么叫垄断?什么是垄断组织?垄断组织──大企业之间为控制生产与市场以获取更大利润而结成的经济联合体。这种控制是通过订立各种协议规定价格、划分市场、分配产量来达到目的的。然后再问垄断是怎样出现的?有何作用与影响?引入学习内容。教学建议,可指导学生从垄断组织的出现原因来分析垄断组织的影响。最好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垄断组织的出现有何影响?有人说垄断加剧了竞争,是资本主义走向衰亡的表现,对此你有何评价?评价历史事件的标准应当是什么?”这些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分析和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六、世界连成一体。
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带来各国民众社会生活新变化的同时,也影响到全球人类共同体的面貌,其中之一便是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第二次工业革命为资产阶级“征服世界”提供了更加空前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物质手段,成为将局部性的国际交流推进到全球性的沟通,将分散的、局部性的世界变成互动的、联成一体的整体性世界的根本动力。19世纪最后30年间,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的经济有了飞速发展,世界工业总产量增长了两倍以上。1870~1913年,世界贸易增长了3倍多。在生产力大发展的基础上,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获得极大提高,国际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国际间的联系更趋密切。随着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垄断资本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资本输出成为金融资本向全球扩张的主要经济手段。相应地,资本主义列强加快了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的步伐,直至最后将世界瓜分完毕。此时,国际分工达到“世界城市”和“世界农村”的分离与对立的完成阶段,形成日渐明朗的分工格局:粮食和原料的生产越来越集中于发展相对滞后的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工业生产则集中于工业化程度高、科技先进的欧美和日本诸国。于是,由少数金融寡头垄断的统一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最终形成,并且形成“中心一边缘”的世界经济格局。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建议组织学生讨论“第二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之间的关系。请学生思考:所谓“世界市场”的概念是什么?它需要什么条件?(世界市场在广义上指的是国际间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合,它的出现,需要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从而引导学生明确两次工业革命对于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的推动作用。
(课堂小结)
本课介绍了人类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情况。两次工业革命的一些发明,以及这些发明对整个人类的影响。工业革命深深的改变着人类的世界。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欧美国家的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彻底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西方开始主宰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资本主义经济和军事、政治实力得到空前发展,资产阶级不仅更大规模地输出工业品,输进原料,还输出资本,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生产和销售,促进了世界工业的发展,世界市场得进一步发展,市场的深度和广度都大大加深了。资产阶级一方面进一步扩大在世界的殖民统治,瓜分世界,一方面利用这个日益发展的世界市场,进一步控制了世界经济,资产阶级最终确立了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
(布置作业)
本课讲学稿、历史评价手册
(教后记)
[作业答案]
理科答案:
1-5 B C B B D 6-8 D A B
9、工业革命指的是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过渡到采用机器的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过程。工业革命在18世纪60年代发生于英国,首先从纺织业开始,80年代因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得到进一步发展,遍及化学、采掘、冶金、机器制造等部门。继英国之后,到19世纪,法、德、美等国也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
文科答案:
1-5 BCBBD 6-10 DAACA 11-14 DBDB
二、非选择题:
1(1)第一次工业革命:机器制造业。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工业或化学工业。
(2)生产力:第一次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出现,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社会关系:第一次工业革命,近代两大对立阶级形成,英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确立;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
(3)对中国的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欧洲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此同时,中国近代工业产生;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的侵略,进一步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随着中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运动不断高涨。
2、(1)垄断组织出现。生产日益社会化,资本高度集中。
(2)电的广泛使用和内燃机的使用。
(3)英国人史蒂芬孙。 蒸汽机;内燃机。
PAGE
11人教版经济史必修(2)第五单元教学教案
第3课《工业革命》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识记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条件;工业革命的进程;“飞梭”;“珍妮机”瓦特改良蒸汽机;轮船与蒸汽机车的发明,工场向工厂转变工业革命完成的时间;工业革命的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化学工业的建立;产业结构的变化;垄断组织的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
2、英国的海外殖民扩张与英国工业革命之间的关系;工业革命各项发明成就之间的关系;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的原因;电气时代的含义;垄断组织的出现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社会后果;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体系形成过程的关系
3、解和尊重其他民族和国家对人类社会经济所做的贡献,进一步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比较分析及合作探讨的能力,指导学生概括、阐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
重点:工业革命的发生的原因、进程及影响。
难点: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对垄断的评价。
三、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介绍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阐述了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最终确立和发展的影响。尽管新航路开辟和随后的殖民扩张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并逐渐拓展世界市场的规模,但是,通过工业革命,资本主义才获得了强大的经济实力,能够在全世界范围内摧毁各种阻碍,建立统治。工业革命为欧美资产阶级提供了强大的生产力,他们的产品开始行销世界各地,也需要在世界各地寻找市场和原料产地;工业革命更提供了日益便捷的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空前密切。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A、从本课课本引言来导入新课。工业革命对人类的影响十分深远。通过本课学习,我们能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B课标分析及“工业革命”概念引入:
所谓“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阶段到工厂大机器生产阶段的一个飞跃,它是生产领域里的一场大变革,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场革命。
分析:
⑴核心内容:①生产手段:手工操作 → 机器生产;②生产组织:手工工场 → 工 厂
⑵性质:技术革命、社会革命
那么工业革命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之下发生的呢?原因、过程、影响分别是什么呢?有何特点?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新课讲述
一、工业革命的背景: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贸易的繁荣,殖民扩张与殖民掠夺,尤其是在资产阶级革命以后,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起来。在国内,圈地运动进一步盛行,农业资本主义发展,农业生产力提高,大批农民被从土地上赶走,进入工场;同时,随着海外扩张的加剧,海外市场空前扩大,商品出口猛增,毛纺织业等手工工场的分工进一步加强,生产力提高,但是,工场的生产仍然满足不了迅速增长的市场需求。为了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产品,人们想方设法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生产力。
思考: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表格分析法)
前提 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起资产阶级的统治
资金 殖民掠夺、圈地运动
劳动力 圈地运动,大批农民破产
原料 殖民掠夺
技术 工场手工业发展,积累丰富的知识技术
市场 殖民扩张使海外市场扩大,需求增加,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国内外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 ——根本原因
二、工业革命的进程
1、珍妮机的发明(棉纺织领域的变革)
1733年,飞梭出现,使得棉纺织业纺和织的平衡被打破;
18世纪60年代,珍妮纺纱机出现,这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机器,它成为工业革命开端的标志。珍妮机的出现引发了一系列的发展创造,从棉纺织业开始,英国的许多生产部门出现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热潮,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工业生产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
2、“蒸汽时代”的来临(瓦特发明改良型蒸汽机)
瓦特的改良型蒸汽机问世后,在1785年投入工厂使用,引起了很大轰动,很快在不同的工厂使用。蒸汽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最重要的发明,由于蒸汽机的使用,人类第一次有了人力、畜力、风力和水力等自然力之外的动力,它受自然条件限制很小,提供的动力比较强大,大大便利了机器的使用和推广。
因此,人们也把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称为“蒸汽时代”。
3、交通运输业革命
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研制出的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车试运行成功。
1825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史蒂芬孙的火车头拖着一长列客车和货车前进,时速达25公里。此举开拓了陆地交通运输的新纪元,人类进入了所谓“铁路时代”。
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蒸汽汽船。揭开了蒸汽轮船时代的序幕。
交通运输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地球上各地区彼此隔绝的状态。它迅速地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并加强各地之间的交往,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进程表格:
1、棉纺织业的技术革命 大量机器的发明和使用(“革命”的体现)2、冶金、采煤等其他行业的革命 动力的革新3、瓦特的改良蒸汽机 出现蒸汽时代 改良蒸汽机推动工业生产的大发展,对货物运输的要求也越来越高4、交通运输业的革命 机器生产基本取代手工劳动,工厂取代手工工场
三、工业革命的特点
1、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与英国;
2、标志着:“蒸汽时代”的到来
3、工厂的出现,揭开着工业化的序幕
4、首先在棉纺织业进行,各部门互相促进,产生连锁反应;
5、技术发明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6、影响范围相对不广
……
四、工业革命的影响
1840年前后,英国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工业革命也越过了英国的国界,扩展到西欧和北美的一些国家。
工业革命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
与此同时,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也猛烈冲击着旧思想和旧制度。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工业资本家大量增加并逐渐形成了工业资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逐渐成为资产阶级的主导部分。在英国,工业无产阶级的历史是从18世纪后半期蒸汽机和棉花加工机的发明开始的,到19世纪20年代,英国已有200万工厂工人和运输工人。无产阶级也正式形成。掌握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为了获取利润,无情地剥削无产阶级,尤其是对于童工和女工的残酷压榨,成为工厂出现初期的普遍现象。因此,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从无产阶级一出现就开始了。此外,工业革命还促进了近代城市的兴起。
更重要的是,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它所带来的机器大工业为把国际间的交流推向全球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为全球各地区、各国和各民族的沟通和未来全球一体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蒸汽机的发明,汽船的航运、铁路的畅通,是国家间、民族间交流所不可或缺的基本技术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它为国际交流提供了经济前提。随着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劳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获得迅猛发展,廉价的、新奇的、优质的商品成为打开别国门户、换回工业原料的利炮,由此初步形成了世界市场,并为最终形成世界经济打下了基础。建议以《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图》为素材,可以与《黑奴贸易图》对比,以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形成所起的推动作用。问题:与黑奴贸易相比,19世纪晚期英国的海外贸易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说明了什么?
(第2课时)
五、工业革命的继续(第二次工业革命)
A、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出现
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自然科学的研究工作呈现空前活跃的局面,并取得许多重大突破。自然科学同技术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19世纪自然科学的重大突破,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所要求的新技术革命创造了条件。这些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被迅速、广泛地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是近代以来科学技术上的第二次大突破,工业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即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程
1、电力的广泛应用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
早在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提出了发电机的理论基础。
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这一时期,能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电动机也被发明出来,电力开始用于带动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随后,电灯、电车、电钻等电气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
1882年,法国人德普勒发现了远距离送电的方法,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建立了美国第一个火力发电站,把输电线联接成网络。它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历史从“蒸汽时代”跨入了“电气时代”。
在这一时期,电讯事业广泛地发展起来。
1876年,定居美国波士顿的苏格兰人贝尔试通电话成功,爱迪生等人在贝尔发明的基础上作了重要改进,使电话通讯很快风行全球的许多国家。
1877年,美国建成第一座电话交换台。随后,在巴黎、柏林、彼得堡、莫斯科和华沙等地相继成立了电话局。无线电的发明是19世纪末最为重要的技术成就之一。
1888年,德国科学家赫兹发现了电磁波。利用这种电磁波,意大利人马可尼制出了无线电通讯设备。1899年,马可尼在英法之间发报成功;1901年,横越大西洋发报成功。近代电讯事业的发展,为快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从此世界各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
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应用技术上的一个重大成就。
19世纪80年代中期,德国发明家戴姆勒和卡尔·本茨提出了轻内燃发动机的设计,这种发动机以汽油为燃料。
90年代,德国工程师狄塞尔设计了一种效率较高的内燃发动机,因它可以使用柴油作燃料,又名柴油机。内燃机的发明,一方面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引起了交通运输领域的革命性变革。
19世纪晚期,新型的交通工具──汽车出现了。80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成功地制成了第一辆用汽油内燃机驱动的汽车。1896年,美国人亨利·福特制造出他的第一辆四轮汽车。随后,以内燃机为动力的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等也不断涌现出来。
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制造的飞机试飞成功,实现了人类翱翔天空的梦想,预告了交通运输新纪元的到来。另一方面,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学工业的产生。石油也像电力一样成为一种极为重要的新能源。1870年,全世界开采的石油只有80万吨,到1900年猛增至2 000万吨。
3、化学工业的建立
化学工业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新兴工业部门。化学工业的发展,极大地改变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4、“钢铁时代”
伴随“电气时代”而来的是“钢铁时代”。新的技术革命也推动了老工业部门的发展,最突出的是钢铁工业。钢铁工业的发展如日中天,导致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直线上升,史称“钢铁时代”。
C、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同第一次工业革命一样,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但第二次工业革命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又具有一些新的特点。
第一,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这些工匠并不具备科学理论知识,因此,这一时期的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比如,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者哈格里夫斯是个织工,水力纺纱机的发明者阿克莱特是个钟表匠。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由于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并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使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科学和技术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第二,第一次工业革命揭开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序幕,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将工业化推进到一个新阶段。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工业化的重点是发展轻工业,主要任务是在以纺织工业为代表的轻工业部门中,用机器代替手工生产,实现了手工工场制度向工厂制的过渡。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工业化已经发展到以重工业为重点的新阶段,其主要任务是改造、扩大和创新重工业的各个部门。
第三,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主要是在英国发明的。在英国的带动下,其他国家也开始了工业革命,但发展进程相对缓慢。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几乎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一时期,英国虽然仍有一些重要发明,但是,新的技术和发明已超出一国的范围,其中有不少出现于德国、美国,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比较迅速。
D、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9世纪晚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生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一方面,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使生产的规模越来越大,集中的程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的发展,使大量的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少数大资本家手中。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
19世纪晚期,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垄断组织的出现正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它产生后,企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这自然会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同时,它也使技术发明和改进的过程社会化了。资金雄厚的垄断组织能够提供条件,使科学技术研究能够更大规模和更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科技研究取得的新成果,也能够较快地运用于生产。托拉斯等高级形式垄断组织的出现,更有利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切都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所以,垄断的出现,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实力的发展和增强,资本主义各国的垄断资本家从控制国家经济命脉进而控制国家政权,越来越多地干涉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以赚取日益增多的最大限度的利润。随着各国垄断组织的出现,国内市场也相对狭小,垄断资本家极力到全球各地争夺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在世界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形成了国际垄断集团。代表垄断组织利益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外侵略扩张,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到19世纪末,整个世界已被瓜分完毕。
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带来各国民众社会生活新变化的同时,也影响到全球人类共同体的面貌,其中之一便是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
第二次工业革命为资产阶级“征服世界”提供了更加空前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物质手段,成为将局部性的国际交流推进到全球性的沟通,将分散的、局部性的世界变成互动的、联成一体的整体性世界的根本动力。
在生产力大发展的基础上,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获得极大提高,国际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国际间的联系更趋密切。随着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垄断资本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资本输出成为金融资本向全球扩张的主要经济手段。相应地,资本主义列强加快了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的步伐,直至最后将世界瓜分完毕。此时,国际分工达到“世界城市”和“世界农村”的分离与对立的完成阶段,形成日渐明朗的分工格局:由少数金融寡头垄断的统一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最终形成,并且形成“中心一边缘”的世界经济格局。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三、课堂小结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随后的殖民扩张,资本主义尤其是英国迅速发展。然而,传统的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已无法适应日益拓展的海外市场的需求,工业革命应蕴而生。
工业革命深深的改变着人类的世界。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欧美国家的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彻底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西方开始主宰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资本主义经济和军事、政治实力得到空前发展,资产阶级不仅更大规模地输出工业品,输进原料,还输出资本,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生产和销售,促进了世界工业的发展,世界市场得进一步发展,市场的深度和广度都大大加深了。资产阶级一方面进一步扩大在世界的殖民统治,瓜分世界,一方面利用这个日益发展的世界市场,进一步控制了世界经济,资产阶级最终确立了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
那么,工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世界将如何进一步发展呢?发展是否一帆风顺呢?我们将拭目以待,在第六单元学习。
五、教学反思
————————————————————————————————————————————————————————————————————————————————————————————————————————————————————————————————————————————————————————————————————————————————————————————————————————————————————————————————————————————————————————————————————————————————————————————————————————————————————————————————————————————————————————————————————————————————————————————————————————————————————————————————————————————————————————
2006-4-27
陈伟新
共8页;7页第3课 工业革命
瓦特和蒸汽机,史蒂芬孙与火车机车;爱迪生与电灯,卡尔·本茨与汽车,莱特兄弟与飞机……一个个响亮的名字,一项项影响巨大的发明。让我们一起去走近他们,感受他们的非凡探索,感受他们的不懈追求,感受他们对历史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为师者说:习题目标(没有目标,从来就没有对理想的追求)
本课学习的是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学习内容:一是两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二是两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三是两次工业革命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许多科技发明成就要注意结合教材图片来掌握、学习。
积累探索: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究)
积累探索1 利用知识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结构
积累探索2 掌握几个重要概念
1.垄断组织
(1)垄断组织是一种超大型的企业,是一种新的经济联合体。
(2)垄断组织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它更有财力购买先进设备,它更有能力了解并开辟世界市场,它更能对企业进行科学管理,它更有力量进行科研,不断开发新产品,它更有能力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3)垄断组织的出现,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它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4)垄断组织的产生,不可能消除竞争,而是由资本家个人之间的竞争,发展为资本主义垄断集团之间的竞争,使竞争更为激烈。
(5)垄断组织的产生,也不可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因为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垄断组织使生产社会化程度更高,私人占有更集中,因而矛盾更尖锐,经济危机也就更严重。(如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通过教材P114《美国的垄断组织》(漫画),加深对垄断组织的理解。这是美国画家约瑟夫·克普勒于1890年前后作的一幅漫画,原名《参议院的老板们》,它在当时的一份通俗幽默杂志《顽童》上发表。19世纪末,美国的垄断资本急剧发展,全国各地反托拉斯的呼声高涨,为此,189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谢尔曼反托拉斯法》。制订该法的目的是为了缓和人民对垄断的不满,抑制当时有农场主、工人和中小企业家参加的反垄断运动,以及调节垄断资本内部的矛盾。事实上,美国的垄断资本不但没有得到遏制,反而以更快的速度发展着。这幅漫画描绘了美国参议院在辩论反托拉斯法时的场面,说明因为垄断资本已经控制了国家的政治生活,参议院不可能做出对垄断资本家真正不利的决议。图中的参议院大厅里,坐在议员席位上的是一些参议员,他们在开会时还不时向后张望。站在后排的是一群大腹便便的垄断资本家,他们形如钱袋的肚皮上写着“钢材托拉斯”、“铜业托拉斯”、“食糖托拉斯”、“标准石油托拉斯”等。这些垄断资本家从右侧敞开的大门走进大厅,这个大门的门楣上写着“垄断者入口”几个字。而在二楼左侧,门楣标有“人民入口”字样的小门却被紧锁着。大厅后面的木牌上写着:“这是一个为垄断者所有、为垄断者服务的参议院”。
2.世界市场
(1)含义:所谓世界市场,是指在世界范围内通过对外贸易联系起来的各国市场的总和。广义上指世界范围内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狭义上指国际商品交易的场所或领域。新航路开辟前,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已开始发展。新航路的开辟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准备了地理条件。工业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有的学者认为,这一论断是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某种预言。
(2)形成过程: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相对孤立的状态被打破,世界逐渐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18世纪,英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拓展了广阔的海外商品市场和廉价的原料产地。19世纪中后期,随着工业的开展,资产阶级竭力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世界市场初步形成。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列强在全世界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形成原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开发性和扩张性(或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4)实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的拓展过程。
(5)影响: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一市场是不平等的,给亚非拉地区人民带来灾难,客观上也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促进亚非拉的发展;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国各地区间的相互联系,推动世界向整体化发展。
3.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1)含义:所谓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是一个综合性历史概念,它是在新航路开辟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工业革命的扩展,以及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的侵略扩张和对亚非拉美的大肆掠夺和瓜分,而形成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综合体系;是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国家和其他非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经济联系而形成的统一的经济整体。
(2)内容:它既包含资产阶级征服世界的过程,又包含资产阶级按自己意愿改造世界的过程。它包括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经济体系(即世界市场,亚非拉美被侵占的国家成为资本主义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资本的输出场所和掠夺性的贸易,瓦解破坏了当地自然经济,把当地经济都纳入资本主义轨道,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殖民体系(世界上绝大部分地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处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奴役和控制之下)。
(3)形成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6世纪至19世纪初,主要内容是西、葡等国的早期殖民扩张;荷、英、法等国的资本主义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到19世纪初,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开始形成;第二阶段,从19世纪初到19世纪70年代,由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的物质实力增强,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法国大革命创立了一系列立国原则和革命战斗精神,特别是19世纪初欧洲随着拿破仑战争而觉醒的民族意识,促使19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资产阶级革命改革此起彼伏,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大体形成,表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第三阶段,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世界狂潮,新能源、新机器、远距离通讯把世界更迅速、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到20世纪初,世界被迅速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积累探索3 运用对比法法,比较分析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
1.相同点
(1)条件
前提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先产生于英国是因为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较早确立;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因19世纪中期资本的制度在欧美主要国家相速确立。
物质条件:前者因海外扩张,殖民掠夺使英国积聚了丰厚的资本;后者是国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和19世纪上半期的殖民掠夺提供了物质基础。
市场条件:18世纪中期英国打败法国,海外市场扩大,市场手工业供不应求,工业革命呼之欲出,第二次工业革命是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为之提供市场条件;
技术条件:一次工业革命是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后者是一次工业革命后科技不断积累和大量新的科技发明出现,如: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英国道尔顿和我国门捷列夫的科学原子论和化学元素周期表。以及达尔文进化论的学说。
(2)影响
前先:二者都导致社会生产力的巨大提高。前者是实现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飞跃;后者使人类由蒸汽时代过渡到电气时代,生产规模越来越大,集中程序越来越高。
都引起了社会关系的巨大变化,前者使社会关系日益分裂成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成为资产阶级的主体。工业资产阶级要当权,开展了自由主义改革和革命;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运动兴起。后者在生产资本高度集中的基础上产生了垄断和垄断组织。垄断资本家开始干预国家政权,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垄断资本的代言人,主资本主义国家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另外,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各发达国家的社会结构与政治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出现各类社会利益群体、政党。公民素质提高,他们的人权意识和对国家的参与意思增强。从而使工业化国家的社会结构出现新的分化组合,第三、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各国政治上各有千秋,英、美、法强化民主政治,实行政党政治。公民自由的体制,同时以较为健全的代议制度,即议会政治制度作为宪法上的保证。第二类是走专制主义道路的国家,以俄、日、德三国为典型。这些国家多以专制主义手段压制住各种矛盾与不满,强制各社会利益群体和公民个人都要服从掌权者的意志,以上来维护局势的稳定。
(3)两次工业革命都引起了国际关系的巨大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确立了资本主义对世界的统治,加大了殖民扩张的力度,亚非拉变成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使东方从属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导致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亚、非、拉广大国家地区几乎完全变成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4)两次工业革命都引起了思想领域的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自由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潮兴起,推动自由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第二国际成立,列宁主义诞生。
2.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1)第一次工业革命基本上是有生产实践经验的工人和技师的发明,科学技术并未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坚实的科学基础,它所有的成果都是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而创造出来的。没有热力学、电磁学、化学等的突破性科学成就,决不可能出现新的工业革命。而且科技在推动生产力方面发挥出更为突出的作用。
(2)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以纺织工业为主,其后兴起煤炭业、铁路运输业和机器制造业(主要制造轻工业机器)等,而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电力、化学、石油、汽车工业等,它侧重基础工业、重工业、化学工业、能源工业等部门。它有更强的经济改造和社会改造能力。从而使发达国家首先实现工业化、城市人口大大超过农村人口,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变化之大,在人类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3)第一次工业革命一技独秀。起源于英国,几乎半个世纪后才扩展到其它国家。大多数发明及成果,也都是在英国出现并由英国制造出来,以致使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成为世界发展的核心。第二次工业革命全面开花。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发达国家,其中,德国人贡献尤多,其次美国人,英国与法国也有一些重要发明。而且,某一国的重大发明,很快就被别国所吸收,电力内燃机等都是如此。你追我赶,发展迅速。它改变了世界对比的格局,英国的核心地位开始动摇。
(4)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有些国家两次工业交叉进行。如德国、日本。两国一次工业革命刚刚起步,赶上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这些国家迅速采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实现了跨跃式发展,规模更大,进展更迅速。
走向成功:基础与巩固(步步为营,才能步步为“赢”)
【例1】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
A.1764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B.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  
C.1779年克隆普顿发明骡机   D.1733年凯伊发明飞梭
【标准要求】了解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命题思路】考查是否掌握了英国工业开始的导火线、标志,二者不能混淆。
【解题技能】凯伊的飞梭还不能算作是机器,它只能算作是工业革命的导火线,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一般都认为是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教材前言部分也认为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后期。本题答案为A。
【变式训练】
1.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是 A.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B.海外市场的扩大 C.科技知识的积累 D.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资本2.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必要性是 A.资产阶级统治的建立 B.工场手工业向机器生产发展的趋势 C.增强殖民扩张的实力 D.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3.圈地运动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的最主要条件是 A.自由劳动力  B.国内市场  C.资本  D.原料4.英国工业革命最早开始的部门是A.毛纺织业  B.棉纺织业  C.丝织业  D.机器制造业5.工业革命首先从棉纺织业开始的原因是A.技术经验丰富 B.新兴工业、新技术易推广 C.棉花大面积丰收 D.雇佣劳动力技术熟练6.工业革命的显著特征是 A.雇佣关系取代师徒关系 B.手工工场取代手工作坊 C.机器生产取代工场手工业 D.生产高速增长取代缓慢增长
【例2】工业革命中最重要的发明是
A.轮船 B.珍妮纺纱机 C.火车机车 D.改良蒸汽机
【标准要求】掌握工业革命的象征。
【命题思路】考查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代表性成就的掌握。
【解题技能】第一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蒸汽时代”,所以改良蒸汽机为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最重要的发明。答案为D。
【变式训练】
1.在英国工业革命中,改良后的蒸汽机首先被用于 A.纺织业 B.运输业 C.冶金业 D.采矿业2.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的重大意义在于它有利于 A.节省能源  B.提高劳动效率  C.推动机器的普及  D.推动工厂的出现3.在工业革命中英国人的发明不包括 A.蒸汽机用作纺织动力 B.世界第一艘汽船下水成功 C.世界上第一条铁路运行 D.世界上第一辆火车试行4.英国工业革命中几个部门相互推进的顺序是 A.纺织--动力--运输--冶金采煤 B.动力--纺织--冶金采煤--运输 C.纺织--冶金采煤--动力--运输 D.动力--运输--冶金采煤--纺织
【例3】“当革命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进行一场比较平静的但威力并不因此减弱的变革。”恩格斯的这段话是
A.赞扬法国大的作用   B.肯定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地位
C.谴责英国组织“反法同盟” D.肯定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地位
【标准要求】掌握英国工业革命的时间和作用。。
【命题思路】考查对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时间和作用的掌握程度。
【解题技能】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时,英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且工业革命作为一场生产力的变革,对英国及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答案为B。
【变式训练】
1.判断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的主要依据是A.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   B.改良蒸汽机的广泛使用C.主要工业部门机器生产基本取代手工劳动 D.纺织业的技术改造完成2.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是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德国3.工业革命中兴旺发达起来的生产形式是 A.手工作坊 B.手工工场 C.商业垄断公司 D.工厂4.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这证明A.资本主义消灭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 B.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工人阶级劳动积极性 C.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D.机器使用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5.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形成于 A.新航路开辟时 B.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C.工业革命完成后 D.经济全球化过程中6.工业革命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指的是 A.金融资产阶级和工场工人 B.城市市民和农村的农民 C.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D.城市资本家和城市平民7.工业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其基本媒介是A.物美价廉的商品  B.具有威慑力的炮舰  C.先进的通讯手段  D.资本主义政治制度8.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初步形成的时间是 A.19世纪初期   B.19世纪中后期  C.19世纪末 D.20世纪初9.19世纪以后西方对东方的殖民侵略,给东方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西方国家的统治者越来越讲文明 B.东方从物质到精神被西方文明所征服 C.资本主义先进生产方式的强大辐射 D.西方廉价商品摧毁了所有东方民族的抵抗心理10.马克思说过:只要英国人“把机器应用于一个有煤有铁的国家的交通上”,“就无法阻止这个国家去制造这些机器了。”对于马克思的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殖民活动在历史上的作用主要是建设性的 B.工业革命加速了西方殖民体系的崩溃 C.煤和铁是一个国家获得独立的根本条件 D.殖民活动在客观上传播了新的生产方式11.下面关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影响的评述,正确的有 ①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②客观上冲击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 ③传播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 ④加强了世界各国和各地区之间的联系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12.右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不包括A.英国在世界市场中居统治地位B.英国已成为世界工厂C.世界各地几乎都可以见到英国的商品D.19世纪晚期英国的工业产值居世界第一
【例4】下列成就的先后顺序是
①西门子发明发电机 ②贝尔发明电话 ③第一辆汽车的出现 ④第一架飞机升空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 D.①②④③
【标准要求】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
【命题思路】考查对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成就的时间的掌握程度。
【解题技能】西门子发明发电机是在1866年,贝尔发明电话是在1876年,第一辆汽车出现于1885年,第一架飞机升空是在1903年。故本题答案为A.
【变式训练】
1.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科学研究成果在生产领域的应用   B.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C.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的加强  D. 生产技术知识的不断积累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突出标志是A.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B.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C.电力的广泛应用 D.石油开采和提炼技术的提高3.19世纪晚期引起世界交通领域的一场重大革命的发明是 A.汽车的制造和使用 B.远洋轮船发明和利用 C.飞机的发明和使用 D.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4.世界上第一台汽车发明于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5.在制造业和建筑业中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钢材取代木材和铁,是在 A.第一次工业革命时 B.第二次工业革命时 C.第三次工业革命时 D.资本主义萌芽时
【例5】恩格斯说:“……如果我们从股份公司进而来看那支配着和垄断着整个工业部门的托拉斯,那么,那里不仅私人生产停止了,而且无计划性也没有了。”其含义是
A.垄断的出现,表明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了计划经济  
B.垄断组织减少了生产的盲目性,在一定程度上实行有计划生产
C.垄断的出现,有利于减轻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 
D.垄断的出现,消除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根本界限
【标准要求】掌握对垄断组织的评价。
【命题思路】考查对原文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对垄断组织的评价能力。
【解题技能】本题用恩格斯的一句话,引出对“垄断”这一历史现象的评价问题。“私人生产停止了,无计划性也没有了”不能说明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了计划经济,只能是加剧经济危机,更不可能消除与社会主义的根本界限。A、C、D三项的评述均不符合实际。正确选项为B。
【变式训练】
1.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工业部门包括①钢铁工业 ②化学工业 ③汽车工业 ④电力工业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②④2.19世纪后期,促进石油开采、提炼的直接原因是 A.汽船的推广 B.内燃机的发明 C.电能的发现 D.垄断组织的形成3.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发生的最大变化是 A.重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B.轻工业的地位在逐步下降C.交通运输业获得巨大发展 D.电力工业的发展最为突出4.垄断组织出现的直接原因在于A.资本和生产的高度集中 B.资本主义工业充分发展 C.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D.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5.垄断组织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   B.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  C.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D.资本家对企业的兼并和联合6.关于垄断组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果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C.能够消除竞争 D.首先出现于新兴工业部门和钢铁工业7.垄断组织的出现从本质上看是 A.资本主义腐朽性的表现  B.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规律的体现 C.垄断资本家寄生性的加强 D.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表现
【例6】“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这一历史概念的准确含义是指
A.资本主义国家对殖民地半殖民地进行掠夺、剥削、压迫的政治经济体系
B.全世界的掠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资本主义国家间相互连结的经济体系
C.世界上资本主义国家和非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经济联系形成的经济整体
D.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与落后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经济的结合体
【标准要求】掌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这一概念。
【命题思路】考查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这一概念的掌握程度,认清其实质。
【解题技能】弄清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首先,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指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其次,这个体系包括两种不同类型的国家经济:一类是剥削和掠夺广大殖民地、附属国和不发达国家的极少数“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另一类是被剥削、被掠夺的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经济。但这个体系并非是这两类经济的“结合体”。答案是C。
【变式训练】
1.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同点是A.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增长 B.以科学实验成果为先导C.源于技术工人的实践经验 D.在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2.下列对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生产的社会化趋势日益加强 B.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C.国际分工日益明显 D.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3.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资本主义具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  B.商品输出的需要 C.资本输出的需要   D.亚非拉国家政治经济落后4.下列对世界殖民体系的评价不确切的是 A.建立在帝国主义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统治的基础上 B.与宰割、奴役联系在一起,是很不公正、很不正常的现象,毫无进步意义 C.客观上使世界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D.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5.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的标志是A.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B.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非洲的高潮6.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连成一体,其真实内容是 A.世界各地联系紧密,政治经济都已融为一体  B.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后,人类历史有了巨大的进步 C.帝国主义列强对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统治 D.在人类历史上出现了一种很不公正、很不正常的现象
海阔天空:拓展与延伸(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一、创新材料解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分工、水利特别是蒸汽机的利用、机器的应用,这就是从18世纪中叶起,工业用来震撼旧世界基础的三个伟大杠杆。
──引自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材料二 蒸汽机教我们把热变成机械运动,而电的应用将为我们开辟一条道路。
──引自恩格斯《致爱·伯恩施坦》
材料三 因为在最先使用机器的地方,机器就把大批手工工人抛到街头上去。
──引自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
回答:
(1)材料1涉及到的史实称作什么?“震撼旧世界基础”引起了社会结构哪一重大变革?
(2)写出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上半期把热变成机械运动做出重要贡献的发明家。
(3)大批手工业工人被“抛到街头上去”后,又到了何处?成为了什么人?
(4)分析以上三则材料,用一句话归纳科技的作用。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恩格斯说:“由单个企业所经营的生产……已经愈来愈成为一种例外了……如果我们从股份公司进而来看那支配着和垄断着整个工业部门的托拉斯,那么那里不仅私人生产停止了而且无计划性也停止了。”
材料二 马克思说:“垄断是好东西,因为它是经济范畴……竞争是好东西,因为它也是经济范畴。但是,不好的是垄断的现实和竞争的现实。”
----《马恩选集》
回答:
(1)垄断是怎样形成的?垄断组织形成除材料所说的以外,还有哪些?
(2)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垄断组织的评价有何相同之处?
(3)你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不好的是垄断的现实”?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供世界各地消费。
----《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 大洋洲有我们的牧羊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而后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因遍布东印度群岛。……
-----19世纪中期一位英国经济学家的记述
回答:
(1)据材料一回答为什么会有“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 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的目的是什么 他们为达到目的采用的手段是什么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
4.阅读下列四幅图:
珍妮纺纱机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回答:
(1)图一、图二的使用对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产生了什么影响?
(2)图三、图四代表了19世纪后半期科学技术应用于工业哪些方面的表现?促成了哪些新兴工业部门的产生?
(3)图一、二和图三、四使人类社会的生产组织形式发生如何变化?对人类社会最大的影响分别是什么?对世界市场的形成分别起到怎样的作用?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产生了以纺织工业、机器制造业、铁路运输业和煤炭工业等为主的工业群。第二次工业革命一方面带动了一个新工业群的出现,如电力工业、电器工业、化学工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另一方面,也使旧的工业部门由于生产技术的改造而得到发展,钢铁工业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这不仅是一个量的增长,也是一个质的突变。
材料二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一些新兴的工业部门或者由于生产技术和产品结构复杂(如汽车工业),或者由于需要大型的生产设备。只有大批量生产才能赢利(如电力工业和化学工业),因此,企业的规模日益扩大,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垄断组织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适应这一要求而出现的。
材料三 由于利用电能作为动能和采用电动机,从而得以从合理地生产产品的观点出发安装工作机和机器体系。过去以蒸汽机作为工作机的主要推动力,蒸汽机和传动装置构成的相当固定的体系。把工作机排列的变动限制在狭窄的范围内。这种推动体系的限制使生产组织难以确定生产产品的有效进程。可见生产场所的具体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推动体系决定的。而新发明的电动机是同活动的单个工作机连接在一起的,它没有对推动体系的一定结构的依赖性,因此,可以按照产品制造进程的各个阶段去组织生产过程;从而也就为机器生产中的进一步分工.为把复杂的控制和监督职能分为一个一个的简单操作创造了前提。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四 19世纪末.美国的工厂系统组织的咨询工程师和专家秦罗创立“劳动科学组织”、发明了“泰罗制”科学化管理方法。20世纪初,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创始人亨利·福特又提出“大规模生产”的新管理概念。他说“大规模生产”就是把动力、准确性、经济性、系统性,连续性和高速运转等原则集中运用到制造一种产品的生产方面……其结果就会有这样的一种生产组织:用最低限度的成本.大量生产出按标准化设计、标准化工艺和标准化材料制造的有用商品.”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工业生产领域内引起的一系列变革的表现。
二、综合问答题
1.什么是工业革命?简述工业革命各个环节之间的互相促进关系。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形成产生了哪些影响?
三、活动建议
1.讨论两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第二次工业革命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发明成就,试制作一份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大事年表。
3.读一篇两次工业革命中的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认真学习体会他们的探究精神。
四、教材问题探究
1.英国为什么会率先发生在工业革命?【探究的主要问题P109】
【思路点拨】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有哪些?其他国家是否也都具备?
【参考答案】前提: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条件:劳动力:圈地运动提供大量劳动力;资本:殖民贸易和殖民掠夺;技术:手工工场积累;市场:英国成为最大殖民国家,海外市场日益扩大。上述前提和条件,英国率先具备,所以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
2.工业革命是如何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的?【学思之窗P109】
【思路点拨】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初步形成、最终形成的影响。
【参考答案】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展开,国际贸易变得日益重要。机器大工业的产品远远超出了国内市场的容量,需要销往更广阔的世界市场;而工厂所需要的原料,大部分也来自世界各地。资产阶级竭力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使得世界贸易的范围的规模迅速扩大。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世界各地的联系紧密,交往也更加便捷。19世纪中后期,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了。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生产力巨大增长,更多的产品销往世界各地,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起来的新型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为世界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物质条件。国际分工也日益明显,亚非拉非工业国生产的粮食和原料源源不断地运往工业国家,工业国家生产的工业品则销往全世界。资本主义列强凭借日益强大的实力,在全世界划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19世纪末20世纪,世界基本上已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3.阅读下列材料:
16世纪,英国的毛纺织等手工业部门出现了手工工场。手工工场把工人集中在一起劳动,每件产品的生产分成若干道工序,每个工人只负责其中一道工序。分工的细化。不但提高了劳动效率,而且使工具专门化,这就为以后机器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因为机器实际上就是由许多简单的工具组合而成的。
你能说出手工工场和机器生产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吗?【学思之窗P109】
【思路点拨】寻找可比点,从性质、生产技术、管理组织、生产规模等方面分析。
【参考答案】相同:都是具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性质的生产形式,都属于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范畴。不同:在手工工场里生产仍以手工技术和手工劳动进行,而机器生产是使用机械化劳动;规模不同,通常,手工工场的规模要小于机器生产;手工工场是大机器生产的过渡形式。
4.“一位著名的美国史学家说:19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配与其说是以其他任何一种手段或力量为基础,不如说是以蒸汽机为基础。”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学思之窗P112】
【思路点拨】蒸汽机在工业革命中的决定性作用。
【参考答案】蒸汽机的发明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的依赖。它提供了治理和利用热能、为机械供给推动力的手段,使工业生产进入了机器大生产时期,资产阶级为了寻找商品的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了殖民扩张的步伐。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紧密。蒸汽机用于交通运输方面的成就,使人类征服了时间和空间,为欧洲支配世界提供了条件。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5.什么是工业革命,它是怎样发生与发展的?【探究性学习总结·本课测评116】
【思路点拨】工业革命的发生的原因和条件,工业革命的起止时间、标志、发展线索。
【参考答案】工业革命指的是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过渡到采用机器的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过程。工业革命在18世纪60年代发生于英国,首先从纺织业开始,80年代因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得到进一步发展,遍及化学、采掘、冶金、机器制造等部门。继英国之后,到19世纪,法、德、美等国也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
6.想一想,工业革命产生了哪些影响,为什么说工业革命促成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探究性学习总结·本课测评116】
【思路点拨】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的变革以及资本主义对殖民地的需求等方面分析。
【参考答案】工业革命大幅度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引起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变革,资产阶级随着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逐渐战胜封建势力,掌握了政权,无产阶级要改变自己受剥削、受压迫的命运,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突出;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使世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工业革命带来的机器大工业为把国际间的交流推向全球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为全球各地区、各国和各民族的沟通和未来全球一体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工业革命为推动国际交流提供了技术和经济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蒸汽机的发明,汽船的航运、铁路的畅通,是国家间、民族间交流所不可或缺的基本技术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它为国际交流提供了经济前提。随着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劳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获得迅猛发展,廉价的、新奇的、优质的商品成为打开别国门户、换回工业原料的利炮,由此初步形成了世界市场,并为最终形成世界经济打下了基础。
7.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垄断,你怎样评价它?【探究性学习总结·本课测评116】
【思路点拨】垄断出现的原因;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
【参考答案】垄断指的是资本主义大企业间为了独占生产和市场,以攫取高额利润而联合组成的垄断经济同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新形式。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工业生产迅速发展,不仅使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而且使资本与生产越来越集中到少数大资本家手中,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种内在要求。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为少数大资本家垄断市场、抬高价格、攫取高额利润创造了条件。大企业为了避免因竞争带来的损失和破坏,互相妥协,通过联合,保证相互的既得利益,并防止新的竞争对手跻身其中。当少数大企业联合起来,通过订立各种协议来规定价格、划分市场、分配产量的时候,垄断就形成了。建立高级形式的垄断组织,在某种程度上将原有的企业之间的外部关系转化为企业内部的关系,从而达到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劳动生产率的目的,既约束了大企业之间的竞争,也限制了其他企业同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但另一方面,垄断势必降低广大居民的生活水平,更加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导致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争霸,也就不可避免地导致战争。
8.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一次工业革命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探究性学习总结·本课测评116】
【思路点拨】两次工业的对比,主要是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与科学技术结合的程度;产业结构;广度及深度。
【参考答案】两次工业革命都带来了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确立了现代工厂制,第二次工业革命确立了公司制、垄断制。同时。两次工业革命在很多方面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以蒸汽机的发明应用为标志,后者以电力、电动机和内燃机为标志;前者局限于轻工业领域,后者以重工业部门为主体;前者代表性的产业是纺织业,脱胎于传统的手工业行业,后者代表性的产业是以科学技术为本的新兴产业部门,如电气、电机制造、钢铁、汽车、化工等;前者局限于少数国家,持续时间长,进展缓慢,后者几乎同时在欧美诸国展开,见效快;前者开辟的是“纺织时代”和“蒸汽时代”,后者迎来的则是“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
9.谈谈工业革命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科学技术是如何推动历史进步的?【探究性学习总结·学习延伸·探究活动116】
【思路点拨】工业革命的影响,科学技术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参考答案】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机器生产的工厂取代手工工场,从而使资本主义生产制度取得了统治地位。工业革命还引起了社会的变革,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工业无产阶级兴起。工业革命还改变了人口的流动方向,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进步,带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又会改变人们的生活,从而推动历史的进步。
10.马克思说:“现在,工业上的霸权带来商业上的霸权。在真正的工场手工业时期,却是商业上的霸权造成了工业上的优势。所以殖民制度在当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马克思说的“现在”是指什么时候?谈谈对你对马克思这段话的理解。【探究性学习总结·学习延伸·阅读与思考116】
【思路点拨】殖民扩张对工业革命的影响。
【参考答案】“现在”指的是工业革命以后。马克思的这段话说明了英国推行殖民扩张与进行工业革命之间的关系。所谓“商业上的霸权”指的是英国经过200多年的争夺,在18世纪末建立起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帝国。“工业上的霸权”指的是19世纪60年代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以后,成为“世界工厂”,以商品作为轰击其他国家闭关自守大门的重炮。在工业革命以前,英国通过战争建立了自己的海上霸权,并从事黑奴贸易和殖民掠夺。这些为工业革命的开展积聚了大量的可用资金。数量众多的殖民地,也成为广阔的海外市场,正是为了满足海外市场的需求,才引发了工业革命。所以说,没有不列颠殖民帝国的建立,就没有后来的英国“工业帝国”。
11.19世纪后期,英国有钱人以坐轮船游览伦敦的泰晤士河为时尚。河中有许多巨大的蒸汽轮船,正喷发出呛人的浓烟。岸边工厂排放的污水,已经使河水变得浑浊不堪。
请你仔细看图,就此发表自己的感想和见解。【探究性学 习总结·学习延伸·阅读与思考116-117】
【思路点拨】机器工业生产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应如何解决
【参考答案】工业革命使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自然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结构复杂的机器取代了简单的手工工具;蒸汽、煤炭取代了人力、畜力、风力、水力,成为最主要的动力能源;钢铁及各种人工合成材料取代了石块、木头等自然原材料;火车、汽船取代了马车、牛车和帆船;喧闹、拥挤、快节奏的城市取代了宁静、闲散的乡村,自然环境也被污染。现在,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应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迷津网吧:课外阅读(冲向蓝天,才能飞得更高)
彻底摆脱黑暗----电灯的发明
灯是人类征服黑夜的一大发明。19世纪前,人们用油灯、蜡烛等来照明,这虽已冲破黑夜,但仍未能把人类从黑夜的限制中彻底解放出来。只有发电机的诞生,才使人类能用各色各样的电灯使世界大放光明,把黑夜变为白昼,扩大了人类活动的范围,赢得更多时间为社会创造财富。
  真正发明电灯使之大放光明的是美国发明家爱迪生。他是铁路工人的孩子,一生只在学校里念过三个月的书,后来就辍学,在火车上卖报度日。爱迪生是一个异常勤奋的人,喜欢做各种实验,制作出许多巧妙机械。他对电器特别感兴趣,自从法拉第发明电机后,爱迪生就决心制造电灯,为人类带来光明。
  爱迪生在认真总结了前人制造电灯的失败经验后,制定出详细的试验计划,分别在两方面进行试验:一是分类试验1600多种不同耐热的材料;二是改进抽空设备,使灯泡有高真空度。他还对新型发电机和电路分路系统等进行了研究。
  爱迪生将1600多种耐热发光材料逐一地试验下来,唯独白金丝性能良好,但白金价格贵得惊人,必须找到更合适的材料来代替。1879年,几经实验,爱迪生最后决定用炭丝来作灯丝。他把一截棉丝撒满炭粉,弯成马蹄形,装到坩锅中加热,做成灯丝,放到灯泡中,再用抽气机抽去灯泡内空气,电灯亮了,竟能连续使用45个小时。就这样,世界上第一批炭丝的白炽灯问世了。1879年除夕,爱迪生电灯公司所在地洛帕克街灯火通明。
  为了研制电灯,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常常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有时连续几天试验,发明炭丝作灯丝后,他又接连试验了6000多种植物纤维,最后又选用竹丝,通过高温密闭炉烧焦,再加工,得到炭化竹丝,装到灯泡里,再次提高了灯泡的真空度,电灯竟可连续点亮1200个小时。电灯的发明,曾使煤气股票3天内猛跌百分之十二。
到1906年,爱迪生又改用钨丝来做,使灯泡的质量又得到提高,一直沿用到今天。从此,电灯跃上新台阶,日光灯、碘钨灯等形形色色的灯如雨后春笋般登上照明舞台。
  1931年,爱迪生逝世,为了悼念他,全美国熄灯一分钟, 甚至连自由女神手上的火炬也不例外。他们送他“照亮世界的人”的美誉。1979年,美国花费了几百万美元,举行长达一年之久的纪念活动,来纪念爱迪生发明电灯一百周年。
情感渗透
(1)了解和尊重其他民族和国家对人类社会经济所做的贡献,进一步培养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2)辩证认识世界市场、殖民体系、世界体系的双重作用。
知识传导
(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成就、影响。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主要成就、影响。
能力升华
(1)探讨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
(2)对垄断组织的评价。
(3)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
(4)归纳世界市场、世界体系的形成过程。
第一次
工业革命
前提: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
条件
劳动力:圈地运动提供大量劳动力
资本:殖民贸易和殖民掠夺
技术:手工工场积累
市场:英国成为最大殖民国家,海外市场日益扩大
含义: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过程
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1764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等
冶金、采煤等行业发明和使用机器
动力: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交通运输工具:1807年,美国人富尔敦发明汽船
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
完成
1840年前后,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机器生产基本取代手工劳动,工厂取代手工工场
19世纪中期,法、美等国也相继完成工业革命
影响
欧美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在客观上也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促使世界面貌开始发生变化
引起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变革。壮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资产阶级建立并巩固了自己的统治。无产阶级产生
资产阶级竭力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19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第二次
工业革命
条件: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促进科学的繁荣
主要成就
电的广泛使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化工技术的技术发展
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影响
推动社会生产力巨大发展,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成部分
工厂规模扩大,生产的社会化趋势日益加强
垄断组织出现,适应了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珍妮机
的问世
“蒸汽时代”的来临
世界市场
的形成
人类迈入
“电气时代”
垄断组织
的出现
世界连
成一体
成就
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成就
影响教材:人教版历史必修2 内容:第五单元第3课 编者:陈书俊(省武高) 时间:2006-4-11
《第3课 工业革命》学案(第1课时、教师用)
【课标要求】
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资料回放】
⒈工具与机器的区别:
⑴工具:一般是指人从事劳动、生产所使用的器具,它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如剪刀、斧头。
⑵机器:一般是由三部分组成,即工具机(或作业机)、传动机和动力机组合而成。
⒉手工工场与工厂的比较:
⑴相似点:①都是资本主义不同时期的生产组织形式,因而都是以雇佣工人的劳动分工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大生产。
②都采用分工协作的方式提高生产率。
⑵不同点:①手工工场以手工操作为主,而工厂主要运用机器大生产;(本质区别)
②手工工场的雇佣工人往往是在较分散的状态下生产,而工厂的工人则相对集中;
通过上述可见,工厂比手工工场更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课前预习 —— 基础知识梳理:】
(一)珍妮机的问世
1.背景:⑴英国___________________以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⑵_________使资本主义农业发展起来,大批农民被赶离土地,去手工工场做工。
⑶_________的发展、_______的扩大,加上从殖民_______和殖民_______获得的大量财富用于投资,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
⑷在手工工场里,_____________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⑸英国____________日益扩大,工场手工业已无法满足_________的需求。
2.进程:在新兴的_______________,生产技术首先出现革命性的变化。
⑴1733年,凯伊发明__________,大大提高了______速度,使纺纱供不应求。
⑵18世纪60年代,__________________发明“珍妮机”。它的出现引发了纺织业一系列的发明创造,涌现出更多更先进的纺织机器。
⑶后来,在_____、_____等其他行业,也出现发明和使用______的高潮, _________开始取代手工劳动,史称“__________”,又称“______________”。
(二)“蒸汽时代”的来临
1.发明:⑴原因:随着机器使用增多,______成为制约机器生产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问题。
⑵标志:_______年,英国人________制成______________,利用蒸汽产生的动力来推动机器,它能产生巨大的动力,而且不受______________的限制。
2.运用:⑴蒸汽机发明后,很快在___________中得到广泛运用,并迅速被推广到其他工业生产部门,工业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称为“___________”。
⑵工厂越来越多,市场越来越大,对货物运输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设法利用_________来推动交通运输工具。1807年,美国人______发明_________;
1814年英国人____________发明___________,交通运输也进入蒸汽时代。
(三)世界市场的形成
1.完成:⑴______年前后,机器生产基本取代____________,______取代手工工场,_______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_______国家。
⑵欧美国家继英国后开展工业革命,到___________,____、____等国也相继完成。
2.影响:⑴工业革命极大地解放了___________,并使得_______成为生产的组织经营形式,同时,使________________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
⑵工业革命在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______和_______,促使世界面貌开始发生变化。
⑶工业革命引起了资本主义国家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力量迅速壮大,在英国和欧美其他国家建立并巩固了自己的统治;_____________成为社会的主要阶级之一,与前者的矛盾日益突出。
⑷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资产阶级竭力在全世界拓展______,抢占__________,使得世界贸易的_________和________迅速扩大。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紧密。______________(时间),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了。当时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______,
已经成为____________。
【课堂互动】
一、“史实”——知识梳理,内容整合,宏观构建。
⒈课标分析及“工业革命”概念引入:
⒉宏观构建:
⑴宏观结构1:
⑴珍妮机的问世
工 第一次 ⑵“蒸汽时代”的来临
业 ⑶世界市场的形成

革 ⑷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命 第二次 ⑸垄断组织的出现
⑹世界连成一体
⑵宏观结构2:
⒈首兴英国的原因:
↓ ⑴工业 ①棉纺织业:纺纱 织布
⒉概念: 部门 ↓
↓ ↓↑ ②冶金、采煤:
⒊进程及重 ⑵动力领域:
大发明: ↓
↓ ⑶交通运输:
⒋完成:

⒌影响:
二、“史识、史感”—— 设疑诱思,论从史出,加深理解,形成认识。
⒈根据工业革命的概念,结合课本的相关史实说明英国工业革命起讫的时间及标志分别是什么?为何以其为标志?
⒉英国的工业革命始于何部门?18世纪80年代前,生产部门的工业革命面临着何种制约问题?为什么?这一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这一突破在动力上有何优点?有何意义?
⒊工业革命首先兴起于英国的政治基础是怎样具备的?资本、劳动力、科学技术及市场等经济条件又是如何形成的?这些因素中,哪一条件直接诱导了工业革命的发生?
⒈政治前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
⒉经济条件: ⑴资 本:海外贸易、殖民掠夺、圈地运动
⑵劳动力:圈地运动
⑶科 技:工场手工业时期的积累
⑷市 场:圈地运动、海外贸易、殖民扩张、殖民战争
⒊直接原因:手工工场的生产能力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要。
⒋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教材P90的内容回答:
材料一:“凡是大工业代替了手工工场的地方,产业革命都使资产阶级最大限度地增加了自己的财富和扩充了自己的势力,使它成为国内的第一阶级。结果,凡是完成了这种过程的地方,资产阶级便夺取了政治权力,并挤掉了以前的统治阶级——贵族、行会师傅和代表他们的君主专制。”
——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1847—1848年)
材料二:“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低廉的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强抵抗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们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了一个世界。”
——《共产党宣言》
材料三:新兴的工业能够这样成长起来,只是因为它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工具,用工厂代替了作坊,从而把中产阶级的劳动分子变成了工人无产者,把从前的大商人变成了厂主,它排挤了小资产阶级,并把居民间的一切差别化为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对立。
——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
请回答:
⑴材料一说明了工业革命产生了什么影响?
⑵材料二说明了工业革命又产生了什么影响?
⑶据材料三说明,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关系产生何种影响?
⒌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教材P91的内容回答问题:
材料一:工业革命下的纺织工厂及火车
图1:纺织工厂 图2:火车
材料二:图3:
材料三: 图4 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请回答:
⑴图3、4反映了哪些重要历史现象?
⑵图1、2与图3、4之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课堂巩固及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1.导致英国进行工业革命的直接原因是( D )
A.英国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B.圈地运动的扩大
C.大量生产技术知识的积累 D.市场的不断扩大
2. 1851年的伦敦博览会是英国展出最新工业成果的盛会,陈列的展品中包括( C )
A.铁路设备、柴油内燃机 B.电灯泡、蒸汽织布机
C.蒸汽锤、铁路设备 D.电话机、水力纺纱机
3. 工业革命导致了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主要是指( B )
A.手工工场规模扩大 B.工厂出现 C.大机器生产出现 D.“蒸汽时代”开始
4.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是( C )
A.法国 B.美国 C.英国 D.德国
⒌英国的生铁产量在1720年为25000吨,1840年增至139640吨,这主要说明了( D )
A.工人阶级的劳动积极性大大提高 B.资本主义制度消除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C.机器的作用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D.工业革命极大了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⒍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列强推行对外侵略政策的最主要原因是( C )
A.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均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B.资本主义列强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C.工业革命的扩展需要更为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D.军国主义传统的影响
⒎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最大影响是( B )
A.瓦解亚非拉的原有经济结构 B.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C.激化了列强之间的矛盾 D.造成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
⒏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能够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C )
A.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B.封建势力的衰退C.工业革命发展了生产力D.工人运动的兴起
(二)合作探究题:
⒐哪些因素促成了英国在19世纪中叶成为“世界工厂”?
⒑工业革命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三)根据下图,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谈谈工业革命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及社会环境的影响。
图1:蒸汽工厂 图2:纺织工厂
图3:火车 图4:机器时代的享受
工业革命的进程及重大发明:
时间 人物 发明 影响
1733 凯 伊 飞 梭 加速了工业革命的到来。
1764 哈…斯 珍妮机 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
1785 瓦 特 蒸汽机 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发展。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1807 富尔敦 汽 船 推动了蒸汽为动力时代的到来。
1814 史蒂芬孙 火 车
工业革命
→←
⑴开始的标志: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 原因:①珍妮纺纱机本身是机器,而非简单的纺纱工具;
②珍妮机的出现引发纺织业一系列发明创造,涌现出更多更先进纺织机器。
⑵完成的标志:1840年前后,机器生产基本取代手工劳动。
工具与机器有什么区别?
⑴工具:一般是指人从事劳动、生产所使用的器具,它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如剪刀、斧头。
⑵机器:一般是由三部分组成,即工具机(或作业机)、传动机和动力机组合而成。
因此,尽管凯伊的飞梭是一项重要发明,提高了织布效率,但它只是手工工具的一个部件,很难算是机器。
⑴开始部门:棉纺织业。
⑵制约问题:随着机器使用的增多,动力成为制约机器生产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问题。
→ 原因:上述机器起初是用人力或畜力驱动的,也有的借助水力和风力来推动。
水力和风力,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
⑶解 决:1785年,瓦特制成性能可靠的蒸汽机。
(动力机器的革新:畜力、水力、风力 → 蒸汽机)
⑷优 点:利用蒸汽产生的动力来推动机器,能产生巨大的动力,且不受自然地理
条件的限制;
⑸意 义:机器普及、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出现、交通运输业革新→ “蒸汽时代”。
结论:第一次工业革命最根本的标志是“蒸汽机”的发明。
马克思说:“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也不能再满足这种需求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这表明:市场的扩大是导致工业革命发生的直接原因。(手工工场的生产能力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要。)
(工业革命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迅速壮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使欧美资产阶级建立并巩固了自己的统治。 )
①工业革命使欧美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②工业革命在客观上也传播了西方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
③工业革命促使世界的面貌开始发生变化。
(工业革命导致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与工业无产阶级形成。)
工业革命影响下的世界贸易
工业革命:
所谓“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阶段到工厂大机器生产阶段的一个飞跃,它是生产领域里的一场大变革,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场革命。
分析:
⑴核心内容:
①生产手段:手工操作 → 机器生产
②生产组织:手工工场 → 工 厂
⑵性质:技术革命、社会革命
课标:
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①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形成,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
②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在世界贸易中居于主导地位。
⑶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具有哪些主要特征?
①以欧洲为中心。②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起主导作用,亚非拉三大洲被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③科技进步对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作用大。
因果关系;→ 根本原因:工业革命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①掠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生的需要——形成的必要性。
②经济、军事实力增强 —— 奠定物质基础。
③汽船、火车等交通运输工具推广——奠定技术基础。 形成的可能性
④对外推行殖民扩张政策。
结论: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①欧美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受外国在华企业的诱导,中国近代工业产生(或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或中国资本主义产生)。
③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科技。
①制度先进:17世纪较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在国内的统治。
②殖民霸权:英国通过殖民扩张和争夺,于18世纪中期就掌握了世界殖民霸权,拥有了广阔的殖民地。
③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率先进行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发展,1840年前后完成工业革命。(根本)
④经济政策:英国政府全面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促进了工业发展。
PAGE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