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重庆市部分区县2018-2019学年高一上期末测试卷历史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解析版】重庆市部分区县2018-2019学年高一上期末测试卷历史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2-17 14:37: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8 年秋高一(上)期末测试卷 历 史
历史测试卷共 4 页,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2.5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 求的)
1. 公元前 481 年,齐国的相国田恒废齐简公,另立齐平公。公元前 391 年,田恒曾孙田和迁齐康公于海上。公元前
386 年,田和自立为国君,同年被周安王册命为齐侯。上述现象本质上反映了当时
A.分封制的瓦解 B.礼乐制开始崩溃 C.阶级矛盾尖锐 D.官僚政治的确立
2. 西汉时继承秦制,将百姓按什伍乡里划分,名列户籍。“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举民众口数,生者 著,死者削”。这一措施
A.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B.利于城乡劳动力的合理配置 C.有利于加强对基层的管理 D.大大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
3. 苏东坡说:“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苏东坡这段话所评论的应是三代至汉代 A.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 B.选官制度的变化
C.专制皇权的逐步确立 D.教育事业的发展
4. 魏晋时期,匈奴族刘渊入主中原,称汉高祖刘邦曾以宗女为公主嫁给匈奴冒顿单于,其子孙“冒姓刘氏”,遂定所 建政权曰“汉”。刘渊这一做法意在
A.恢复宗法制度 B.确立其统治的正统地位 C.弘扬中原文化 D.推动与其他政权的交往
5. 唐中宗时,取消尚书省所具有的宰相机关兼行政机关的特权,唐肃宗将宰相“执政事笔”由一人独掌改为十天一 换,后来,唐德宗又将每位宰相十天一秉笔改为“每日一执笔”。这反映了唐代
A.中央机构设置日趋简化 B.官僚队伍急剧膨胀 C.宰相职能分工更加明确 D.皇权专制不断加强
6. 北宋建国后,宋太祖因“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故“令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 臣一人也”。这主要反映了宋初
A.重文抑武的治国理念 B.政治腐败激化阶级矛盾 C.科举制利于选拔人才 D.积贫积弱局面已经出现
7. 明武宗时,杨廷和曾到某机构任职。该机构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据此 判断,杨廷和所任职位应是
A.御史大夫 B.六部尚书 C.宰相 D.内阁大学士
8. 清代规定:皇家宫门中门钉为九行九列的金钉;亲王府为九行七列铜钉;郡王府与世子府为九行五列;公府为七 行七列四十九枚;侯府及以下府邸为五行五列铁钉;普通市民百姓不允许使用门钉。这一规定体现的特点是 A.建筑装饰的多样化 B.与生产联系紧密
C.寓含严格的等级性 D.强调个性化需要
9. 右图是近代某一历史事件的形势示意图的局部。据图判断, 该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北伐战争 D.红军长征
10.1899 年,康有为回忆“公车上书”时说,他投递了公车的 联名上书,但都察院不收。21 世纪初,某历史学者详细查 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 务档》《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后,认为康有为并 没有投递公车的上书。从史学研究角度判断
A.回忆录能准确地再现历史的真相
B.公车联名上书的事件根本不存在
C.时代的不同决定了历史叙述的不同
D.历史档案比回忆录的史料价值更高
11.五四运动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起点。下列表述中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五四运动
A.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C.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D.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准备
12.1925 年初,中共四大决议指出:中国共产党要领导中国革命达到胜利,“必须尽可能地系统地鼓动并组织各地农 民逐渐从事经济的和政治的斗争”,并提出要反对土豪劣绅、取消苛捐杂税、普遍组织农民协会,建立农民自卫军 等主张。这说明当时
A.开展土地革命成为全党共识 B.中共认识到农民问题的重要性 C.中共要求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D.农民已成为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13.1939 年 3 月,国民党对国民进行总动员称:“唯忠与孝实中华民族立国之本”,昔日尽“忠”对象为君主,今日则 为民族国家;今日行孝对象应由亲亲之义而推及于同国同族之相保。由此可见,国民党旨在
A.继承儒家思想抵制西方文化 B.提倡忠孝以巩固专制统治
C.利用传统道德激励民族精神 D.强调封建伦理维护社会秩序
14.1947 年 12 月,毛泽东分析当时的形势后,饱含激情地说:“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 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应是
A.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 B.国民党军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C.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的召开 D.解放军主力已打到了国统区
15.“1955 年召开的这次会议,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讨论了民族独立和主权、反帝反殖斗争、世界和平以及与会各 国的经济和文化合作等问题。”材料所反映的这次会议推动了
A.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B.中国积极加入不结盟运动 C.发展中国家联合自强 D.两大阵营关系走向缓和
16.在公元前 2 世纪的罗马,如果女子在夫家受到虐待,女子家长不但有权将其接回娘家,而且女方还有权利提出与 其夫终止婚姻。这反映了当时罗马
A.妻子是丈夫的私有财产 B.女性婚姻地位有所保障 C.妇女获得了平等公民权 D.父权开始让位于夫权
17.英国结合本国的具体国情,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行政制度。在这一制度下,首相的权力以下院的支持为后盾,并依 靠在下院的多数优势来保证执政党政策和法令的执行;首相的失败意味着整个执政党的失败,所有阁员和首相一 道辞职。这一制度是
A.民主共和制 B.联邦制 C.责任内阁制 D.总统制
18.1917 年 11 月 8 日,由列宁起草,全俄工农兵苏维埃通过并颁布的某一文件,向一切交战国政府和人民建议“立 即缔结停战协定”、“立即就公正的民主的和约开始谈判”。这一文件是
A.《共产党宣言》 B.《四月提纲》 C.《和平法令》 D.《土地法令》
19.1950—1953 年,好莱坞推出了一系列电影,或者隐喻共产主义在国内的渗透,或者渲染共产主义扩张导致的劫难, 或者标榜美国的自由与美好。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A.十月革命取得胜利 B.冷战政策的推行 C.美国霸主地位动摇 D.两极格局的形成
20.20 世纪 60 年代,当“巴黎高调宣扬与东方缓和、谅解与合作”的同时,联邦德国也认识到自己仅是美国对苏关 系的筹码,“波恩(联邦德国首都)在悄悄地扩展同莫斯科及其卫星国首都的贸易关系”。这反映了当时 A.资本主义阵营走向分化 B.意识形态矛盾已不复存在
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D.法德实现了政治上的联合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50 分)
21.人类社会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推进了人权事业的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 分)
材料一 伯里克利改革将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这场改革确立了古希腊最早的一些人权原则:伯里克利 提出“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他认为,国家的政治生活应当是自由的,他特别重视言论 自由的价值,认为言论自由对于公共事业只有好处。他还主张法律对所有的人都同样地公正。
——摘编自郑杭生、谷春德《人权史话》 材料二 由于 1787 年宪法没有具体规定人权的条款,不少城市举行了一系列的集会和抗议活动来表达他们 的不满。美国国会不得不于 1789 年通过了宪法 10 条修正案——即《人权法案》,确认了人民有信仰自由,有言 论、出版、集会、请愿等权利;人身及财产不可侵犯的权利;未经正当法律手续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 财产。但“人民”是要受到财产、年龄、性别、居住期限、教育程度限制的。当时美国人口约有 350 万,拥有财
产或纳税的白人成年男子只有 12 万。在独立战争前占白人人口 60~77%的契约奴,他们实际上没有选举权。黑人、 印第安人、妇女都没有选举权。
——摘编自朱马杰《美国人权实践的历史见证》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开创了中国人权发展的新纪元……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的公民
权利和政治权利依法得到维护和保障……目前,中国有 99.97%的 18 岁以上的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在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占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和人大常设专门委员会委员的 30%和
21.9%……1999 年度完成村委会选举的省份,农民的参选率绝大部分在 90%以上,最低的也在 85%以上……中国依 法保障公民享有广泛的基本自由和权利……少数民族人民同汉族人民一样成为国家的主人。
——摘编自人民网《中国人权发展 50 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伯里克利改革确立了哪些人权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列举一例“民主政治发展到顶 峰”的表现。(8 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国会通过《人权法案》的直接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评价。(10 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人权发展新纪元开始于何时。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对 我国人权发展的促进作用。(8 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 分)
材料一 我国早在西周时期就已出现了负责监察百官的“小宰”和“大宰”之职。汉代出台了专门的监察法 规《监御史九条》、《刺史察举六条》等,中央监察权由御史大夫执掌,御史大夫有权监察丞相;汉武帝时将全国 分成十三部州,每州派刺史一人负责监察。自魏晋之后,监察主体机构与行政机关分离,独立建署直至清朝止, 均由皇帝直接领导。唐代有专门的监察法规——《六察法》,此外,《唐六典》、《唐律·职制律》等也包含了监察 立法的内容。中央监察机关为御史台,监察御史为正八品上,有权监督六部尚书,奉旨巡案,气派震慑州县。元、 明、清时期,监察制度得到了充分发展,监察系统组织高度统一、完整与合理。古代监察制度曾是反击官员腐败 的利器,但其发展与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是同步的。
——摘编自崔永东《中国传统监察制度的特点与价值》等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受西方资产阶级国家政治理论的影响,孙中山参与制定并颁布的《临时约法》规定了 国会对行政权力享有监察权……民国初年,大总统任命国务员、外交大使、公使、宣战、靖和、缔结条约、宣告 大赦等非经国会同意无效;对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参议员 20 人以上连署提出弹劾,经参议员五分之 四以上出席,出席人数四分之三以上同意,弹劾可成立;对国务员有失职或违法时,由参议员 10 人以上连署提 出弹劾,经参议员总数四分之三以上出席,出席人数三分之二以上同意可成立弹劾。国会可以提请政府对有受贿
或违法的官吏进行查办,并将查办结果呈报参议院。
——摘编自黄泽南《民国初年的监察制度述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其作用。(12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民国初年国会对行政权力行使监察权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监察制度形 成的背景。(12 分)
2018 年秋高一(上)期末测试卷 历史 参考答案
1~5 ACBBD 6~10 ADCBD 11~15 DBCDC 16~20 BCCBA
1. A【解析】题干材料表明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齐国卿大夫田氏逐步取代姜氏成为齐国国君,并获得周天子的承认,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等级森严的分封制的瓦解,故选 A 项。“礼崩乐坏”并非始于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 B 项错误; 田氏、姜氏都属于贵族阶层,C 项错误;D 项说法与题干无关。
2. C【解析】题干材料表明秦汉时,政府运用户籍制度加强对基层百姓的控制,作为日常管理和征派赋役的依据,这 有利于国家加强对基层的行政管理,故选 C 项。宗法制在东周时期即已瓦解,A 项错误;B 项、D 项说法题干材 料中没有体现。
3. B【解析】夏商周时期“学在官府”,垄断教育的贵族同时垄断政治权利。战国时期文化下移,“学在民间”,新兴 知识阶层“游士”(即客)开始受到各诸侯国重用。汉代建立察举制,大量郡县吏通过察举制得到重用。由此可 知,苏东坡所评论的应是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故选 B 项。A 项、C 项、D 项与题干不合。
4. B【解析】题干材料表明匈奴族的刘渊在入主中原后,千方百计将自身血统与建立中原统一王朝的刘邦挂钩,其用 意明显在于淡化自身的外族色彩,确立其统治的正统地位,故选 B 项。A 项明显错误;C 项与题干不符,排除;D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5. D【解析】题干材料表明,唐朝时,几代皇帝不断分割、削弱相权,强化集体宰相制,这反映了皇权专制不断加强。 故选 D 项。A 项、B 项、C 项与题干不符。
6. A【解析】题干材料表明,北宋初期,宋太祖鉴于五代时期武臣为祸的教训,重用文臣治国,这反映了其重文抑武 的用人政策和治国理念,故选 A 项。B 项说法与题干不符;C 项与题干无关;宋初尚未出现积贫积弱局面,故 D 项错误。
7. D【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文渊阁,随侍皇帝,内阁出现。 明代,内阁始终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故选 D 项。A 项、B 项均为法定行 政机构,C 项在明初已被废除,故都应排除。
8. C【解析】题干材料表明,按清代规定,政治地位越高,所能使用的门钉数量越多、材质越高级,反之则否,这体 现了明显的等级差异,故选 C 项。A 项、B 项、D 项与题干不合。
9. B【解析】从地图上可以看到,该历史事件兴起于广西金田地区,其后向北发展至长江流域的天京等地,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该事件为太平天国运动,故选 B。A 项、C 项、D 项与题干不符。
10.D【解析】题干材料表明,历史学者利用多种原始历史档案研究“公车上书”所得出的结论,与当事人康有为的回 忆有所不同,因回忆录带有主观性,这表明康有为的回忆可能有一些问题,故选 D。A 项与题干不符,排除;B 项太过绝对,排除;C 项本身表述错误。
11.D【解析】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干部上、 思想上的准备,故选 D。A 项、B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的标志是中国共产党的成 立,故 C 项错误。
12.B【解析】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国民革命时期,中共与国民党合作,把工作重点放在城市,但也开始认识到农 民问题的重要性,故选 B。1927 年八七会议才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A 项、C 项 错误;1927 年后,随着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不断发展,农民才成为民主革命的主力军,D 项错误。
13.C【解析】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民党号召民众为 国家尽忠,为同胞尽孝,其目的是利用传统道德激励民族精神,动员全民族投入抗战洪流,故选 C 项。A 项不符 合史实;B 项、D 项与题干不符。
14.D【解析】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1947 年 6 月,解放军发动战略反攻,解放军主力向国统区挺进,并不断取得 胜利,民主革命迎来了大步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故选 D 项。A 项是抗战胜利,B 项是三大战役胜利,C 项是
1945 年,这三项时间与题干不符。
15.C【解析】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1955 年,29 个亚非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参加的万隆会议召开,周恩来提出“求 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使与会各国加强了合作,故选 C。日内瓦会议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 决,A 项错误;B、D 项均不符合史实,排除。
16.B【解析】题干材料表明,在古罗马,女方家长有权在女子在婚姻关系中遭到夫家虐待时对其进行保护,甚至提出 离婚,这表明女性婚姻地位有一定保障,故选 B。A 项与材料不符,错误;C 项、D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17.C【解析】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实行责任内阁制,首相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内阁成员要与首相共进退, 共同对议会负责,故选 C 项。A 项、B 项、D 项与题干情境不符,排除。
18.C【解析】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1917 年 11 月,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和平法令》,向一切 交战国政府和人民建议,立即缔结停战协定,就公正的合约进行谈判,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故选 C 项。A 项、B 项、D 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19.B【解析】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1947 年,杜鲁门提出要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美国国家意识形态和对外政 策的指导思想,冷战开始。1950~1953 年,美国以电影攻击共产主义,体现了冷战政策的实行,故选 B。A 项与 材料情境不符,排除;C 项不符合题干材料,排除;1949 年北约的成立和 1955 年华约的成立,标志两极格局的 形成,故 D 项误。
20.A【解析】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20 世纪 60 年代,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控制,推行独 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改善关系,资本主义阵营走向分化,故选 A。B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两极格局瓦解后,多极化趋势加强,C 项错误;D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21.(26 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国家的政治生活应当是自由的……”、“法律对 所有的人都同样地公正”进行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伯里克利改革知识举出一例即可。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不少城市举行了一系列的集会和抗议活动”进行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对 1787 年宪法、美国人权、民主制度及社会稳定等角度分析《人权法案》的 积极作用;还可根据材料中的“‘人民’是要受到……限制的……黑人、印第安人、妇女都没有选举权”,从 性质、内容的不足等角度分析《人权法案》的局限。
第(3)问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开创了中国人权发展的新纪元”进行概括。第二小问 根据材料三“中国有 99.97%的 18 岁以上的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占全国人 大常委会委员和人大常设专门委员会委员的 30%和 21.9%”、“1999 年度完成村委会选举的省份,农民的参选 率绝大部分在 90%以上”、“少数民族人民同汉族人民一样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依法保障公民享有广泛的 基本自由和权利”,并结合所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层民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知识进行分析即可。
答案:
(1)原则:主权在公民;公民的自由;法律面前公民平等。(每点 2 分,共 6 分) 表现: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他们都可参加公民大会,商定城邦重大事务等。(2 分,答出
其改革的任一项措施均可。)
(2)直接原因:不少城市举行集会和抗议斗争。(2 分)
评价:《人权法案》是对 1787 年宪法的发展,以法律手段保护人权,有利于近代美国民主政治的发展;(3 分) 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资产阶级统治;(2 分)但这只是资产阶级少数人的人权;同时,法案还承认 奴隶制,存在严重的种族和性别歧视。(3 分)
(3)开始时间:新中国成立。(2 分) 作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及其完善真正实现了人民的当家作主;政协制度的建立及发展保障了民主人士
和无党派人士的参政议政;民族区域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基层民主制度的推行 保障了公民直接行使各项民主权利。(4 分,每点 2 分,答出两点即可)五四宪法的颁布,尤其是改革开 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使民主政治法律化,制度化,为维护和发展人权提供了法律 依据。(2 分)
22.(24 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一“早在西周时期就已出现……”得出“起源早,历史悠久”,据“汉代出 台了专门的监察法规”、“唐代有专门的监察法规”得出“监察制度法律化”,据“监察御史为正八品上,有权 监督六部尚书”得出“监察以小制大、官员位卑权重”,据“自魏晋之后,监察主体机构与行政机关分离…… 均由皇帝直接领导”得出“机构独立,直接向皇帝负责”,并据材料所述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历程得出“逐步 形成了从上到下系统的监察体系”。第二小问,可根据材料“古代监察制度曾是反击官员腐败的利器,但其发 展与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是同步的”看出古代监察制度有利于整顿吏治、加强专制集权;联系所学知识,又可 知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贪腐和行政低效问题。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的“大总统任命国务员……等非经国会同意无效”、“对临时大总统…… 参议员 20 人以上连署提出弹劾”与“对国务员……由参议员 10 人以上连署提出弹劾”、“国会可以提请政府 对有受贿或违法的官吏进行查办”分别进行概括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辛亥革命知识,从国 内、国外两个角度分析即可。
答案:
(1)特点:起源早,历史悠久;监察制度法律化;监察以小制大、官员位卑权重;逐步形成了从上到下系统的监察体 系;机构独立,直接向皇帝负责。(每点 2 分,最多 6 分)
作用:有利于整顿吏治,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加强专制集权,维护统治;服务于专制皇权,并不能从根本上 杜绝贪腐和行政低效等现象。(每点 2 分,共 6 分)
(2)内容:总统行政需经国会同意;对临时大总统、国务员的弹劾权;提请查办受贿违法官员。(每点 2 分,共 6 分) 背景: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帝制被推翻;西方资产阶级国家政治理论的影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
制定和颁布。(每点 2 分,共 6 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