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回延安》(课件+音频朗读+类文阅读)

文档属性

名称 2《回延安》(课件+音频朗读+类文阅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2-18 10:47:43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下



新知导入




新知导入




延安——中国的红色首都,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曾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无数人对延安心生向往,梦牵魂萦。
诗人贺敬之也曾在延安生活和学习过五年,时隔10年后诗人重回延安,会是什么心情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延安》。体会诗人对延安的一片深情。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深情。
2.用批注法学习课文。理解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
修辞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
3.感受作者抒发的浓郁的故乡亲情,培养爱家爱国的情感。
走近作者
贺敬之:出生于1924年,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歌剧《白毛女》,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写作背景
《回延安》写于1956年。1940年至1946年,诗人一直在延安学习和工作。后来因故离开延安。1956年贺敬之从北京重回阔别十年之久的延安,受到延安人民的热烈欢迎,也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激起昂扬的诗情,写下了诗作《回延安》和散文《重回母亲的怀抱——回延安》。
知识链接
陕北民歌中一种特别的体裁,最能代表陕北民歌的风韵和特色。其节奏自由明快,纯朴大方。句式结构随情随意非常特别。规定每节两句,两句一韵,下一节可换韵,亦可不换。短歌可能只有一节,长的可接连数十节乃至成百上千节。陕北信天游艺术手法上多用起兴、比喻。
信天游













白羊肚毛巾






méi
yáo
shǔ
zhǎn
chuǎn
pàn
kuànɡ
ɡāo
lǒu
检查预习




一回又一回。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成方式往往用叠字,表示数量多。课文中另有“一口口”“几辈辈”等,都有“一……又一……”的意思。
一种粘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
1.几回回:
2.鸡毛信:
3.留脚印:




课文中的意思是,毛主席在那里住过,留下了革命
的足迹。
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并尝试有感情的朗读。
概括5个小节的主要内容。
(1)注意两句一韵的特点,每小节停顿要适当。
(2)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速度较快,以突出心中的激动;第二部分,适当减慢,突出怀念和感激之情;第三部分,节奏轻快,突出亲切和热烈;第四部分,语调明朗,突出喜悦、赞美之情;第五部分,力量加强,热烈歌颂,激情澎湃、感情最强烈。






(第一节)回延安——抒写久别重逢的激动和喜悦
(第二节)忆延安——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节)话延安——描绘见到亲人的热烈场景
(第四节)看延安——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节)祝延安——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表示继续革命的愿望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无法控制内心的激动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抓”“贴”动作描写,表现了诗人见到延安时的激动情景。“搂”字,写尽了诗人对延安的怀念之情。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研读课文




批注法研读课文
欢迎场面的热烈
久别重逢的欣喜
拟人
表现了诗人故地重回无限喜悦的感情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红旗飘飘/把手招。
夙愿已偿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
一头/扑在/亲人怀……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回延安——抒写久别重逢的激动和喜悦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
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比兴手法
以“树梢”“树枝”“树根根”的一体关系,写出自己和延安山水、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关系。以“羊羔羔”吃“妈”的奶长大,写出延安人民对自己的养育之恩。
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过渡
追溯当年相送,写出今日相迎,自然地引到忆写当年的延安生活。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兴——先从别的事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委婉含蓄,寓意深远,文已尽而意有余。
比兴手法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
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火热的战斗和学习的生活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
天南海北/想着你……
对母亲延安的怀念和感激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党的培育之恩
忆延安——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米酒/油馍/木炭火,
团团围定/炕上坐。
满窑里围得/不透风,
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
“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
亲人/见了/亲人面,
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
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选择有陕北地方特色的事物,渲染气氛。
亲人欢聚的热烈场面




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表现出老人急于和诗人见面,匆匆赶来,心情激动,满心欢喜。
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
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
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
长江/大河/起浪花。邹垚娟3254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
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
欢聚一堂,共叙新旧岁月。
比喻、夸张
滔滔不绝、唾沫横飞的热烈。
话延安——描绘见到亲人的热烈场景
夸张,表明变化之大,看也看不过来
承上两句,从镜中看延安,一览无遗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
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
延安城照在/我心中:



































































































一条条街道/宽又平,
一座座楼房/披彩虹;
一盏盏电灯/亮又明,
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
母亲延安/换新衣。
排比,描绘出延安城十年来的巨变,表现了延安城整齐优美、兴旺发达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对延安城强烈的热爱之情。
拟人,形象鲜明可爱
看延安——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
革命万里/起高潮!
宝塔山下/留脚印,
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




——从延安向全国扩展的大好革命形势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
延河滚滚/喊“前进”!
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
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
回顾延安历史,延安人民前赴后继,似滚滚延河水不断向前
夸张,再次抒发了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
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再回延安/看母亲!
祝延安——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写法探究
1.借用陕北民歌的形式,具有地方特色。
全诗运用了陕北信天游爬山调的格式,两行一节,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起来悠扬高亢。文中大量运用了比兴手法,揭示了事理。如“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前后两句道出的都是浑然一体的有着密切联系的事物,深层次地揭示了事理。
2.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文章生动多彩。
夸张、拟人、比喻、排比等。
3.注重炼字,用词准确恰当
如第一部分中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抓”“贴”“搂”“扑”,生动、形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以及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


《回延安》采用了“信天游”形式,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读起来让人激情澎湃。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及延安精神,从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全诗除了真切的情感构成了诗的辐射源外,还有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更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
文章主旨
这首诗通过诗人回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和对延安巨变的描写,歌颂了延安人民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出的巨大贡献和辉煌成就,抒发了诗人重游革命圣地的无限喜悦之情和对延安、延安人民及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之情。




































































































回延安
热爱之情
回延安——抒写久别重逢的激动和喜悦
忆延安——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话延安——描绘见到亲人的热烈场景
看延安——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祝延安——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1.熟读诗歌。
2.课下阅读贺敬之的其它作品。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回延安》类文阅读
桂林山水歌(节选)
贺敬之
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呵,山几重?
水绕山环桂林城……
是山城呵,是水城?
都在青山绿水中……
呵!此山此水入胸怀,
此时此身何处来?
……黄河的浪涛塞外的风,
此来关山千万重。
马鞍上梦见沙盘上画:
“桂林山水甲天下”……
呵!是梦境呵,是仙境?
此时身在独秀峰!
心是醉呵,还是醒?
水迎山接入画屏!
画中画——漓江照我身千影,
歌中歌——山山应我响回声……
招手相问老人山,
云罩江山几万年?
——伏波山下还珠洞,
室珠久等叩门声……
鸡笼山一唱屏风开,
绿水白帆红旗来!
大地的愁容春雨洗,
请看穿山  明镜里——
呵!桂林的山来漓江的水——
祖国的笑容这样美!
问题:
1.节选诗句赞美了________,表达了诗人________的感情。
2.对下列各句修辞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拟人)
B.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比喻)
C.鸡笼山一唱屏风开,绿水白帆红旗来!(拟人)
D.黄河的浪涛塞外的风,此来关山千万重。(夸张)
3.判断下列破折号用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①画中画——漓江照我身千影(转折)(   
)
②歌中歌——山山应我响回声(解释说明)(   
)
③大地的愁容春雨洗,请看穿山明镜里——(表示声音延长)(   
)
④桂林的山来漓江的水——祖国的笑容这样美!(解释说明)(   
)
4.本段诗句重点围绕哪两个字展开描写?写出景致的名称。
5.“鸡笼山一唱屏风开,绿水白帆红旗来”从________方面赞美漓江的美景。
 
 
三门峡歌
 
三门峡·梳妆台
 
贺敬之
 
望三门,三门开:
“黄河之水天上来!”
神门险,鬼门窄,
人门以上百丈崖。
黄水劈门千声雷,
狂风万里走东海。
望三门,三门开:
黄河东去不回来。
昆仑山高邙山矮,
禹王马蹄长青苔。
马去“门”开不见家,
门旁空留“梳妆台”。
梳妆台呵,千万载,
梳妆台上何人在?
乌云遮明镜,
黄水吞金钗。
但见那:辈辈艄工洒泪去,
却不见:黄河女儿梳妆来。
梳妆来呵,梳妆来!
——黄河女儿头发白。
挽断“白发三千丈”,
愁杀黄河万年灾!
登三门,向东海:
问我青春何时来?
何时来呵,何时来?……
——盘古生我新一代!
举红旗,天地开,
史书万卷脚下踩。
大笔大字写新篇:
社会主义——我们来!
我们来呵,我们来,
昆仑山惊邙山呆:
展我治黄万里图,
先扎黄河腰中带——
神门平,鬼门削,
人门三声化尘埃!
望三门,门不在,
明日要看水闸开。
责令李白改诗句:
“黄河之水‘手中’来!”
银河星光落天下,
清水清风走东海。
走东海,去又来,
讨回黄河万年债!
黄河女儿容颜改,
为你重整梳妆台。
青天悬明镜,
湖水映光彩——
黄河女儿梳妆来!
梳妆来呵,梳妆来!
百花任你戴,
春光任你采,
万里锦绣任你裁!
三门闸工正年少,
幸福闸门为你开。
并肩挽手唱高歌呵,
无限青春向未来!
问题:
1.全诗共有9节,可分为两大部分。请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这两部分是通过什么艺术形象连接起来的呢?
2.“乌云遮明镜,黄水吞金钗”具有双重含义,试加以说明。请从诗中找出与之相对比的句子。
3.写出下列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①百花任你戴,春光任你采,万里锦绣任你裁。(    )
②昆仑山惊邙山呆(    )
③青天悬明镜,湖水映光彩(    )
④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之水天上来!”(    )
【参考答案】
桂林山水歌(节选)
1.桂林的山水之美  对祖国山河热爱 
2.A(这句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方法。) 
3.①×(应为“解释说明”)②√③√④√ 
4.重点围绕“山”、“水”两个字展开描写。所描写的景致有:漓江、桂林城、独秀峰、老人山、伏波山、还珠洞、鸡笼山。
5.色彩
三门峡歌
1.第一部分(1~4节),写黄河的旧貌及它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第二部分(5~9节),写黄河的新颜,新时代对黄河的治理而带来的巨变,展望黄河未来的前景。诗人巧妙地运用“黄河女儿”这一形象将黄河的过去、现在及未来连接起来。
2.这两句既是指梳妆台上的“明镜”被乌云所遮,不能透出光明,梳妆台前的少女为黄水所吞没;又是指黑暗统治暗无天日,黄水滔滔,泛滥大地,给世世代代劳动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第8小节中“青天悬明镜,湖水映光彩”与之形成对比。3.①排比②拟人③对偶④引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