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14张PPT。第1节 生物性污染及其预防课程标准
识别生物性污染。
课标解读?
1.举例说出生物入侵,指出生物入侵的危害。
2.简述生物性污染的概念,识别生物性污染。
3.尝试提出解决身边的生物性污染的措施。生物入侵
一种生物经___________的途径从原来的分布区域迁入一个新的区域里迅速地_____、扩散,对迁入地区的_____多样性和_________的稳定性造成严重危害的现象,称为生物入侵。识别生物性污染1.自然或人为繁殖生物生态系统生物性污染的种类
(1)动物污染:主要是有害_____、寄生虫、________和水生动物等。
(2)植物污染:主要是_____、某些树种和_____等。
(3)微生物污染:包括_____、细菌和_____等。
生物性污染的特点
(1)预测__;
(2)潜伏期__;
(3)破坏性__。
外来物种入侵有什么危害?
提示 外来物种在与本地物种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有可能会造成本地的濒危物种被淘汰而破坏本地的生物多样性。
[思维激活1]2.3.昆虫原生动物杂草藻类病毒难长大真菌生物性污染与其他污染的不同及特点
(1)生物性污染与其他污染的不同之处
生物性污染的污染物是活的生物,能够逐步适应新的环境,不断增殖并占据优势,从而危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人类的生活。
(2)生物性污染的特点
①预测难:外来生物并不是只通过一种途径传入,可能有两种或多种途径交叉传入,在时间上并非只有一次传入,可能是两次或多次传入。多途径、多次数的传入加大了外来生物繁殖扩散的可能性,这样增加了在时间和地点上的预测难度。1.②潜伏期长:某些外来物种引种时或刚侵入时无多大危害,环境的变化会使它们的潜在危害释放出来。
③破坏性大:在自然界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将各自的种群限制在一定的栖息环境和数量范围内,形成了稳定的生态平衡系统。当一种生物传入新的栖息环境后,如果脱离了人为控制成为野生生物,在适宜的气候、土壤、水分及传播条件下,极易扩散蔓延,形成大面积单优群落,破坏本地动植物的相对平衡,危及本地濒危动植物的生存,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生物入侵产生危害的原因
(1)外来物种进入新的生态系统之后,由于没有天敌,极易造成生长失控,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
(2)外来物种在新的生态系统中,通过与当地物种竞争营养或食物、分泌释放化学物质、形成大面积单优势群落等方式,直接影响本地物种的生存,加速某些生活力较弱的物种的消失。
(3)外来物种进入新的生态系统后,作为掠夺者、寄生者或病原体,会使受害者和寄主的数量发生变化。尤其是外来物种在适宜的生态和气候条件下,往往会对当地的农业或林业造成严重的损害。
(4)有些外来植物产生的花粉,是当地居民从未接触过的物质,可能成为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的新过敏原。2. 云南省昆明市的滇池在20世纪70年代引入水葫芦,造成本地大量优质水生植物的消失,随之引起本地土生水产品动物种类的大量减少。不适当引入外来物种会使该物种大量繁殖,导致严重危害。下列环境条件可能和外来物种的大量繁殖无关的是 ( )。
A.缺乏天敌 B.食物丰富
C.气候适宜 D.对本地物种没有影响
解析 本题考查生物入侵的危害。没有经过科学论证和实验是不能随意引入外来物种的。水葫芦由于脱离了在原产地和当地物种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云南滇池这个新环境里快速繁殖、扩散和爆发,造成了极大危害。
答案 D 【巩固1】对于赤潮和水华这类生物性污染,应避免水体的________,尽量减少_______的产生。
对于生物入侵这一类的生物性污染,目前主要采取_____的措施。
控制致病的__________等排入水体和土壤,也是预防生物性污染的重要措施。
为防治外来物种造成的危害,是否可随意引进其天敌?
提示 不可。随意引进的“外来物种”的天敌有可能成为新的“外来物种”而产生新的危害。生物性污染的防治[思维激活2]1.2.3.富营养化污染物预防细菌、病毒生物性污染的防治
(1)水体生物性污染防治1.(2)入侵类的生物性污染防治
目前主要采取预防的措施。还包括科学引入新物种,加强检验,提高法律意识,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等,尽量避免生物入侵或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3)控制致病的细菌、病毒等排入水体和土壤,也是预防生物污染的重要措施。
在进行生物防治时应注意的问题
(1)生物防治的制剂产品稳定性不高,不耐长期贮藏,应用技术复杂,不容易被使用者掌握;由于自然界中植物、微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极其复杂,其应用后防治效果能否稳定持久,大多不能预见。
(2)生物防治对生态和环境也有副作用。如引进的天敌昆虫可能对生态环境带来某些破坏性作用;活体微生物的应用可能对其他自然界微生物群、人畜体内的微生物群产生干扰,可能诱发人、畜免疫能力的突变或拮抗作用;生物防治的安全利用要求有一定的寄主范围。2.(3)生物防治不能全部代替化学农药。由于抗药性、效果、成本等因素,在实际应用时,必须考虑包括化学农药、施肥管理、品种、生物防治等多因素在内的综合防治体系,发展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
(4)建立生物防治的风险评价机制。对外来生物和生物防治的生态后果进行评价,制定生物防治安全应用的标准。
(5)根据国情,因地制宜地保护和开发利用我国的生物防治资源,充分发挥天敌对害虫的自然控制作用是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可以降低生物防治的成本;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国民对生物资源的认识和生物防治意识;不但要重视生物防治“治”的技术,更要重视对“防”的研究与应用。 下列关于生物防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生物防治的制剂产品稳定性很高,应用技术简单
B.生物防治对生态环境也有副作用
C.生物防治可以全部代替农药
D.治理生物性污染,生物防治是唯一途径
解析 生物防治要充分遵循生态学原理,应用技术复杂,稍有不慎,引进的天敌就会对环境造成破坏,产生巨大的副作用。生物防治不能全部替代农药,生物性污染的治理是一个综合治理过程,生物防治只是其中的途径之一。
答案 B【巩固2】 据农业部最新统计,目前入侵我国的外来物种已达400多种,全球1 00种最有威胁的外来生物中,我国已有50余种,成为遭受外来生物入侵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下列关于生物入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①生物入侵使我国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②生物入侵使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③生物入侵会打破生态系统中生物间的制约关系,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④生物入侵加剧了生存斗争,有利于生物进化【例1】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思维导图:深度剖析 生物入侵后往往由于被入侵地区气候等环境因素适宜,又无天敌,入侵物种大量繁殖,使本地物种失去生存的环境,从而破坏了原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答案 B
误区警示 (1)外来物种并不一定会造成本地生态环境的破坏。(2)防治外来物种入侵,不可随意引入其天敌。 为了减轻一种昆虫对农作物的危害,人们利用生物防治法,引入专门捕食这种昆虫的蜘蛛。引入蜘蛛后对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对曲线图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 )。【例2】A.由图中曲线可知,蜘蛛与昆虫之间呈竞争关系
B.在Ⅰ期间,若针对害虫施以杀虫剂,蜘蛛的数量将会
增加得更快
C.在Ⅱ期间,蜘蛛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食物不足
D.在Ⅲ期间,两个种群之间没有相互作用
思维导图:深度剖析 生物防治遵循生态平衡的规律,利用食物链来杀灭害虫,具有高效、环保等农药防治没有的优势。蜘蛛和昆虫之间呈捕食关系,刚开始时,农作物上害虫较多,随着蜘蛛的引入,蜘蛛得到充足的食物而得以生存并大量繁殖,使其数量快速上升,害虫则快速减少。当蜘蛛数量达到一定限度时,由于害虫减少导致食物缺乏而使蜘蛛数量下降,在这之后,两者相互作用,彼此达到动态平衡。施用杀虫剂对蜘蛛和害虫都具有杀灭作用。由此可知本题应选C。
答案 C
反思感悟根据国情,因地制宜地保护和开发利用我国的生物防治资源,充分发挥天敌对害虫的自然控制作用是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可以降低生物防治的成本;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国民对生物资源的认识和生物防治意识;不但要重视生物防治“治”的技术,更要重视对“防”的研究与应用。下列关于污染类型的判别,正确的是 ( )。
①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②电磁波污染和光污染
③原产于南美侵入我国深圳的薇甘菊1.解析 考查污染类型,属识记水平。
答案 A以下不属于生物性污染的是 ( )。
A.病原体生物 B.植物花粉
C.动物的毛发和皮屑 D.土壤中的重金属
解析 重金属污染属于化学性污染。
答案 D
无机物污染水源后,将通过食物链或饮水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其中危害最大的无机污染物是( )。
A.重金属盐 B.DDT
C.污染性病原体 D.酸雨
解析 A、B均可通过食物链而富集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但B项是有机污染物。
答案 A2.3.如果在某一生态系统中,不适当地引入一个物种,如澳大利亚引入了欧洲的一种穴兔。将会带来的后果最可能是
( )。
A.增强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提高了生物的多样性
C.破坏了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绝对没有什么影响
解析 穴兔对于澳大利亚来说是外来物种。
答案 C4.澳大利亚草原上的野兔经常泛滥成灾,采取下列哪项措施既可减轻灾害,又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 ( )。
A.人工捕杀
B.施用化学药品毒杀
C.适量引进病毒等病原体
D.适量引进狼、狐等肉食动物
解析 生物防治既可减轻灾害,又符合生态学原理。
答案 D5.下列哪项不是生物性污染的特点? ( )。
A.预测难 B.潜伏期长
C.不可恢复 D.破坏性大
解析 生物性污染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预测难,例如,人们对外来生物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入侵不易作出预测;二是潜伏期长,一种生物造成污染后,其潜伏期可能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因此,难以及时发现和跟踪观察;三是破坏性大,由于污染生物的迅速增殖,在破坏当地生态环境的同时,也破坏了该生态系统中各类生物的相互依存关系,从而造成严重的后果。
答案 C6.你面前有A、B、C三个水样,它们是经过如下处理获得的:
①从泛着绿色的池塘取水,静置4 h,倒去上清液,留下藻类,再加清水,静置4 h,再倒去上清液,留下藻类,重复三次,最后加水至900 mL。
②将900 mL藻液搅拌均匀,分别倒入三只500 mL烧杯中继续培养。A烧杯中加入0.3 g洗衣粉和0.3 g尿素;B烧杯中加入0.3 g尿素;C烧杯中不加入其他物质。
③在向阳的窗台上培养5天,取得水样A、B、C。7.根据上述前处理过程回答以下问题:
(1)前处理中第一步处理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已知洗衣粉中含有一定量的P,并且你的检测结果表示加入洗衣粉和尿素[CO(NH2)2]的烧杯中藻类生长得最好,可以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实验不能证实氮也是藻类大量繁殖和生长所需要的元素,如何修改上述实验过程来证实氮也是藻类大量繁殖和生长所需要的元素之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池塘中藻类大量繁殖和生长称为水体富营养化,它会导致池中鱼虾因缺氧死亡和水质变臭。大多数远离城市的天然池塘放入一定氮肥,常常不能引起池塘水质富营养化,而施入一定的磷肥后,很快就能引起池塘富营养化。对上述实验的合理解释,你认为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上述实验和结果,如果让你治理一个富营养化的小池塘,你可能采取什么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实验综合性强,比较灵活。前处理中重复静置处理是为了除去水中的营养成分,尤其是N、P等,防止干扰后面的实验及实验结果。三个烧杯中A烧杯中的藻类密度最大,B烧杯其次,C烧杯中藻类密度最小,说明P是藻类繁殖和生长的重要元素。要想证明N是藻类繁殖和生长的必需元素,则可以增加一个烧杯,只加P,不加N,观察实验结果,如果藻类的密度小于A烧杯,说明N也是藻类生长需要的元素。
答案 (1)除去水中的营养物质
(2)磷是藻类繁殖和生长的重要元素
(3)再增加一只烧杯,只加洗衣粉,不加尿素
(4)①藻类具有固氮作用;②P被藻类利用后,造成富营养化
(5)①消除淤泥;②适当减少水草、水藻数量;③稀释池水;④用某种物质中和池塘的磷课堂小结生物性污染
及其预防
识别生物性污染
生物性污染的防治
生物入侵:概念、危害、实例
生物性污染:种类、实例方法
注意的问题
实例第2节 生物净化的原理及其应用课程标准?
概述生物净化的原理和方法。
课标解读?
1.简述生物净化的概念,概述生物净化的原理和方法。
2.举例说明生物净化。
3.尝试搜集利用生物净化原理治理环境污染的资料。1.生物净化
生物净化是指生物通过自身的_____,使环境中的______
数量减少,浓度下降,_____减轻,有害成分转化、分
解,直至消失的过程。
2.绿色植物的净化作用
绿色植物的净化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吸收大气
中一定浓度范围内的____气体;②阻滞和_____大气中的
粉尘和______物质;③分泌_______等物质杀灭空气中的
细菌。生物净化的原理代谢污染物毒性有害吸附放射性抗生素微生物的净化作用
微生物的净化作用主要是分解土壤和水体中的____污染物。
动物有没有净化作用?
提示 有。如动物中的分解者可分解净化一些有机污染物。
[思维激活1]3.有机生物净化原理
生物净化原理是利用某些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来结合钝化和分解转化环境中的污染物,使环境得以净化的过程。生物净化常分为结合钝化和分解转化两种方式。结合钝化是指通过生物体(如植物)结合、固定进入到体内的污染物,使之变成安全、低毒的结合态的生物净化方式。有些植物的根部会分泌一些物质吸附土壤和水体中的有害物质。分解转化是指进入生物体的污染物在生物体内有关酶的作用下,通过氧化、还原、水解等作用,逐步代谢为毒性较低或完全无毒性物质的生物净化方式。1.绿色植物的净化作用
(1)吸收大气中一定浓度范围内的有害气体。
(2)阻滞和吸附大气中的粉尘和放射性物质。如山毛榉。
(3)分泌抗生素等物质杀灭空气中的细菌。如悬铃木。
(4)其他作用:①吸收和固定作用;②挥发作用;③降解作用。
微生物的净化作用
(1)降解作用。细菌、真菌和藻类都可降解有机污染物。
(2)共代谢:是指微生物能够分解有机物基质,但是却不能利用这种基质作为能源和组成元素的现象。
(3)去毒作用。微生物通过转化、降解、矿化、聚合等反应,改变污染物的分子结构,从而降低或去除其毒性。2.3. 下列不能被微生物分解的有机污染物是 ( )。
A.人畜粪尿、农药 B.纤维素、农药
C.人畜粪尿、蛋白质 D.塑料、尼龙
解析 塑料、尼龙等有机物不能被微生物分解,人畜粪尿等有机物比较容易分解,纤维素、农药等有机物比较难分解。
答案 D【巩固1】通过植树造林可以净化大气中的各种污染物,如遏制风沙灾害、减少_________,降低_________等作用。
植物可以通过吸收、_____或降解作用来净化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物。
目前,人们常常综合运用_______、化学法和生物法,以达到净化污水的作用。
稳定塘是人工生态系统吗?
提示 是。
生物净化的应用实例[思维激活2]1.2.3.水土流失大气污染富集物理法植物可以净化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生物净化污水
(1)综合净化
目前,人们常常将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综合运用,以达到净化污水的作用。
具体流程如下:2.1.(2)生态系统自动净化处理法
此法较典型的是采用稳定塘的方法处理污水。
①细菌、藻类等多种生物的作用
将污水或废水排入特定的塘内后,在细菌、藻类等多种生物的作用下发生物质转化反应,能较好地降低有机污染物成分。
②水生高等植物的净化作用
灯心草、水烛、香蒲等水生高等植物,可以参与污水净化。 下列有关生物净化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植物也能对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起净化作用
B.将污水或废水排入特定的稳定塘后,在细菌、藻类等
多种生物的作用下可发生物质转化反应
C.三北防护林可以遏制风沙灾害、减少水土流失、降低
大气污染
D.污水处理厂对污水处理时,首先利用微生物把污水中
的有机物分解成CO2、H2O,以及含氮、磷的无机盐
等,然后,再通过过滤、沉淀等方法,除去水中较大
的固体污染物【巩固2】解析 污水处理厂对污水进行处理时,首先进行基本处理,即通过过滤、沉淀等方法,除去污水中的个体较大的固体污染物,再利用多种微生物,把污水中的有机物分解成CO2和H2O,以及含氮、磷的无机盐等,使污水得到净化。
答案 D
有一学生在酿造厂的下游河道中取水样,取水地点分别在距酿造厂排污点1 km、3 km、5 km、7 km处,但取样瓶上的标记因某种原因没有了,为了确定四瓶水样的取水地点,该生想了一个办法,回到实验室后,在四瓶水样的瓶上分别标记上A、B、C、D后,再取一小瓶自来水标记为E瓶。分别滴入10滴质量分数为0.01%的亚甲基蓝溶液,观察记录褪色的时间(如下表):【例题】请仔细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
(1)取样地点距酿造厂最近和最远的样品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__。
(2)滴入亚甲基蓝后褪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果测定A、B、C、D四个样品的BOD值(生物需氧量),从理论上分析BOD值最高的样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上述分析,从酿造厂的排污点开始到7 km河段中,生物多样性指数最低的河段是__________。有大量藻类繁殖的河段应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上述结果分析,你认为在7 km处河段中,是否已得到了自净?__________。这说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维导图:深度剖析 生态系统受轻度污染后都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在水域生态系统中受到有机物污染后,在自净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变化可用下面的曲线表示:由曲线图可知,含碳有机物含量越多,细菌数量也越多。用亚甲基蓝溶液被降解的速度可以代表水中有机物被降解的速度,因为亚甲基蓝也是一种有机物,会被细菌同步降解。BOD值是指水中的含碳有机物被细菌彻底氧化分解所消耗的氧气的量,称为生物需氧量,英文缩写即为BOD。BOD值越高,水中的有机物越多,污染越严重;反之,BOD值越低,说明水中有机物越少,污染程度越轻,甚至未被污染。被有机物污染的水域常常会出现富营养化的现象,其原因是有机物中含N和P,在有机物被降解时,这些有机氮和有机磷便以无机氮和无机磷的形式被释放出来,无机氮和无机磷在水体中含量高会导致藻类的大量繁殖,在水体中有大量藻类时会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所以水中溶氧量会增加,但过度繁殖会进一步增加水中的有机物,从而使BOD值升高,水中溶氧量下降,水生生物的生存受到威胁。但如果有机物的污染是轻度的,一般不会出现严重的富营养化现象,水体会很快得到净化。
答案 (1)B D (2)细菌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将亚甲基蓝降解(或分解了),所以亚甲基蓝的颜色褪了 (3)B
(4)从排污点到1 km河段 距排污点约3~5 km的河段中 (5)基本得到了自净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归纳整合
(1)生物净化技术
生物净化技术的基本原理就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人为地放大和强化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从而达到有效治理环境污染的目的。迄今为止,应用最广泛的生物净化技术是污水生物处理技术。污水生物处理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处理系统中的各种微生物的代谢作用除去污水中的污染物,其具体工艺可分为活性污泥法、悬浮细胞法、生物膜法等多种类型。
(2)水体净化过程中各种成分的变化(见下图)(3)生物方法治理环境污染有很多优点
在净化环境的过程中,对环境的二次污染比较小或者不产生二次污染;还可以产生许多其他的生产资料,如在治理污染的同时,还可以发展林业,获得林产品;也可以利用活性污泥法生产生物肥料等。据调查,闹市区里的空气中的细菌数目比绿色区高许多倍,这是因为某些植物能 ( )。
A.吸收有毒气体 B.分泌抗生素
C.蒸腾水分 D.制造氧气
解析 某些植物如悬铃木、橙、圆柏等能够分泌抗生素,杀死细菌。
答案 B1.下列对垃圾的处理方法不正确的是 ( )。
A.将垃圾分类回收利用 B.将垃圾堆肥
C.将垃圾在空旷地焚烧 D.将垃圾填埋
解析 将垃圾在空旷地进行焚烧,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从而污染空气,破坏自然环境。
答案 C
2.许多林木对大气粉尘污染起到阻滞、过滤作用,其原因是 ( )。
①林木枝叶茂盛,能减小风速 ②叶面有茸毛,能分泌油脂和黏性物质 ③能分泌强大的抗生素 ④能吸收各种有毒气体 ⑤蒙尘的植物经雨水的冲洗后又能迅速恢复以阻拦尘埃
A.①④ B.③④ C.①②⑤ D.②③⑤
解析 考查森林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属于理解层次。林木对大气中粉尘污染能起到阻滞、过滤作用。由于林木的枝叶茂盛,能够减小风速,因而可以使大气中携带的大粒灰尘沉降地面。同时,植物的叶表面粗糙,而且多生茸毛,有的还能分泌油脂和黏性物质,这些都能吸附、滞留空气中的一部分粉尘,从而使大气得到净化。而蒙尘的植物经雨水的冲洗后,又能迅速恢复以阻拦尘埃。
答案 C3.下列植物被誉为“天然吸尘器”的是 ( )。
A.木槿 B.梧桐 C.泡桐 D.大叶黄杨
解析 泡桐树干挺直,叶大具毛,分泌黏液,能吸附粉尘,净化空气,并对SO2、Cl2、HCl、HF等有毒气体有较强的抗性,被称为“天然吸尘器”。
答案 C4.在自然界中,有一类细菌能产生一些酶类,这些酶能将某些重金属还原,使其形成难溶性盐等结构稳定的低毒或无毒的化合物,这种净化方式是 ( )。
A.结合钝化方式 B.分解转化方式
C.两种方式都有 D.两种方式均不是
解析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有关酶的作用下,通过氧化、还原、水解等作用,逐步代谢为毒性较低或完全无毒的物质的方式为分解转化方式。
答案 B5.把过多的未经处理的垃圾直接倾倒入河流中,会使水中的氧气量减少,进而可导致 ( )。
A.河水温度降低
B.河水中矿物质浓度降低
C.河水中有氧呼吸的水生生物增加
D.河水中无氧呼吸的水生生物增加
解析 河水中氧气量减少,会导致河水中无氧呼吸的生物增加,矿物质浓度增加,水温升高。
答案 D 6.阅读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
我国是严重缺水的国家,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之一,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粮食减产高达5.0×109 kg,经济损失达120亿元。曾经哺育过中华民族的黄河从20世纪80年代起年年断流,1996年断流超过150 d,损失超过100亿元。水资源短缺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7.正因为如此,人们采用生物技术进行污水净化(净化成本低于海水淡化),下面是美国加州和我国深圳的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图(如图所示)。
(1)流程中稳定塘(包括曝气塘)主要是利用水中微生物的________来降低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质。
(2)人工潜流湿地种有多种植物,这些植物根系与床体填料表面中生长了大量的微生物,并形成生物膜。废水流经时,固态悬浮物被填料及根系阻挡、截留,这相当于________作用;有机物通过生物膜除去,其中的植物还有________空气的作用。
(3)粒状炭柱的作用主要是________。
(4)臭氧消毒是利用臭氧的________来分解有毒物质和杀死有害微生物。解析 考查生物净化的具体应用,特别是水的净化过程。
答案 (1)分解作用 (2)过滤 净化 (3)吸附污水中的微生物有毒物质 (4)强氧化性课堂小结生物净化的原
理及其应用生物净化的原理
生物净化的应用举例生物净化的概念
绿色植物的净化作用
微生物的净化作用
第3节 关注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课程标准?
关注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
课标解读?
1.列举生物资源面临的危机及其原因。
2.关注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
3.模拟对某个环境事件或资源利用计划做出决策。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资源,其中来自_________________
的资源统称为生物资源。_________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生物资源具有_______________,是可更新的资源。
对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不仅导致___________面临威胁,破坏生态环境,而且严重影响社会的___________。生物资源面临的危机1.2.3.生物界(除人类以外)生物资源自我更新的能力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保护生物资源,对其进行_________,以满足人类对生物资源的永续利用。
既然生物资源是可更新的资源,为什么不能无限度地利用呢?
提示 如果对生物资源无限制地利用,超过了生物的更新速度,就会导致生物资源的不断减少、衰退、灭绝,最终也会对人类自己造成影响。
[思维激活1]4.合理利用1.生物资源的特点生物资源的价值 直接
(1)使用
价值药用价值:许多野生植物,如青蒿素;许多野生动
物,如五灵脂
工业原料:如芦苇为造纸原料,霍霍巴提炼油脂
科研价值:生物多样性是培育农作物、家畜家禽
新品种不可缺少的基因库
美学价值:陶冶情操,美化生活2.(2)间接使用价值:指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3)潜在使用价值:大量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但可能有重要作用,一旦这些野生生物从地球上消失,就无法再生。
生物资源危机
到目前为止,地球上的生物物种已被描述和命名的有160万种左右,但科学家对地球上实际存在的生物物种的总数估计出入很大,大约在500万~1亿种之间。这些丰富的生物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例如,人类的食物几乎完全取自生物资源。丰富的植物资源为人类提供了粮食、油料、蔬菜、果品和织物原料等。3.化石燃料和其他矿产资源是不可更新的资源,如果无休止地开发利用,总有一天会枯竭。生物资源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是可更新的资源。
对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不仅导致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破坏生态环境,而且严重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物资源不仅是现代人的宝贵财富,也应该是后代人的宝贵财富。因此,保护生物资源,对其进行合理利用,以满足人类对生物资源永续利用的需求,是我们每个人面临的重要任务。 下列有关生物资源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来自生物界的资源(除人类以外)统称为生物资源
B.生物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C.生物资源有无限地自我更新能力
D.我国是世界上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解析 本题考查生物资源的概念,对人类的意义,生物资源的特点及我国的生物资源情况。生物资源与其他资源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等不同,是可以更新的资源,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人们长期不合理地利用生物资源,将会极大地破坏生物资源。
答案 C【巩固1】严格执行国家相关_____政策,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做到_________。
从__做起,从________做起,积极参加有关的_____活动。
合理利用生物资源,个人能够做什么?比如,你愿意购买发菜吗?
提示 个人可以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和个人修养,宣传并抵制破坏生物资源的行为。
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思维激活2]1.2.法律因地制宜身边小事宣传我合理利用生物资源的原则
(1)因地制宜
由于各地区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及开发利用历史等不同,使得每个地区生物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等都有明显的地域性。因此,应根据本地区的资源状况,采取最适宜的方式、途径和措施来开发利用。
(2)社会、经济、生态相协调
开发资源要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结合起来。如果资源开发仅为满足当代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而忽视子孙后代的生存利益,则是不可取的。1.(3)利用、改造、保护相结合
既要合理利用各种生物资源,又要十分珍惜资源,重视对资源的保护和培养,并努力将不利的资源因素改造为有利的资源因素,使有限的生物资源能够充分发挥它们的生产潜力。
(4)统筹兼顾、综合利用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都在一定的范围内组成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综合体。因此,必须综合地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例如,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所需的饲料,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有机肥料等。合理利用生物资源的措施
(1)正确认识生物资源的价值,促进法规建设。
(2)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管理。
(3)消除污染,保护物种。
(4)建立可靠的财政机制。
(5)促进科学研究。
(6)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2. 下列属于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的最佳方案的是
( )。
A.封山育林,禁止砍伐
B.营造单纯人工林
C.大量砍伐,再大量种植
D.计划性合理砍伐和种植
解析 封山育林、禁止砍伐的做法不现实,也不科学。营造单纯人工林的稳定性差,其稳定性容易被破坏。大量砍伐会对森林造成破坏,大量种植也很难恢复其原貌,而且需要的时间长。只有合理砍伐和种植才是最佳方案。
答案 D【巩固2】 下列对造成生物多样性危机的原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改变和破坏生物的生存环境是造成生物多样性危机的
主要原因
B.引进的外来物种会通过捕食或竞争排挤本地物种,造
成生物多样性危机
C.人类的过度开发破坏了野生生物的栖息地,造成生物
多样性危机【例1】D.难于分解的有毒物质积累在较高营养级生物的体内是
造成生物多样性危机的直接原因
思维导图:
浓度剖析 生存环境的破坏、外来物种的入侵、野生生物栖息地的破坏等是导致生物多样性危机的原因。
答案 D
反思感悟 对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不仅导致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破坏生态环境,而且严重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物资源不仅是现代人的宝贵财富,也应该是后代人的宝贵财富。因此,保护生物资源,对其进行合理利用,以满足人类对生物资源永续利用的需求,是我们每个人面临的重要任务。 下列各项属于生物资源合理利用原则的是 ( )。
①因地制宜 ②社会、经济、生态相协调 ③利用、改造、保护相结合 ④统筹兼顾、综合利用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思维导图:【例2】深度剖析 此选择题为组合型选择题,一般采用筛选排除方法比较简单,准确率也高。回想生物资源合理利用原则可知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误区警示 (1)生物资源虽属于可再生能源亦需合理利用。
(2)保护生物资源绝不是一味禁止利用,而是强调合理利用。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成功的关键是在野生稻中发现了雄性不育株,这体现了野生生物资源的 ( )。
A.经济价值 B.潜在价值
C.科研价值 D.间接价值
解析 所有生物的基因共同构成了基因库,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材料。
答案 C1.下列关于生物资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物资源是可再生资源
B.生殖与发育是生物资源可再生的基础
C.生物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D.科技进步可使生物资源的生产量得到提高
解析 生物资源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是可再生的资源,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当破坏超过一定限度时会很难恢复,甚至导致物种的灭绝。
答案 C2.保护和利用池塘生态系统的最佳方案是 ( )。
A.禁止捕鱼
B.捕捞小鱼
C.适时有计划地捕捞成鱼
D.适时放养单一品种小鱼
解析 有计划捕捞成鱼,有利于保护小鱼和充分利用池塘资源。
答案 C3.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些措施的首要目标是 ( )。
A.开展生态旅游 B.发展畜牧业
C.增加木材产量 D.改善生态环境
解析 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发展经济。
答案 D4.据统计表明,进入本世纪后,几乎每年至少有一种鸟类或哺乳动物从地球上消失,造成野生动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是 ( )。
A.自然灾害 B.动物敌害
C.天敌过多 D.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解析 人类活动对生物生存环境的破坏是造成生物资源危机的主要原因。
答案 D5.由于生物资源具有有限性的特点,所以我们利用生物资源,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 )。
A.因地制宜
B.社会、经济、生态相协调
C.利用、改造、保护相结合
D.统筹兼顾、综合利用
解析 针对生物资源的有限性特点必须遵循的原则是利用、改造、保护相结合。
答案 C6.下图表示科学家对我国森林、草原和荒漠面积变化的调查结果,这对分析说明我国2000年以来华北地区多次出现的沙尘暴天气有很大帮助。7.(1)请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植被面积变化和沙尘暴形成的关系。
(2)请根据生态平衡原理提出治理沙尘暴的措施。
答案 (1)①森林和草地面积减少,使土壤蓄水能力降低;②植被破坏使土壤裸露和荒漠化,沙尘随风而起;③森林面积减少,防风沙能力下降 (2)①积极营造防护林,并妥善养护;②保护草原,控制载蓄量,防止土壤裸露;③退耕还林还草课堂小结关注生物资源
的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面临的危机生物资源
的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我国生物多样性现状简介
生物资源危机
生物资源破坏实例如何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生物资源合理利用的实例第4节 倡导绿色消费课程标准?
认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消费行为。
课标解读?
1.简述绿色消费的兴起,说出绿色消费的概念。
2.评价自己的消费行为,认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消费行为。
3.参与倡导绿色消费的宣传活动。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是指消费行为不仅要满足我们这代人的_________、安全和健康需要,还要满足_____的消费需求、安全和健康需要。绿色消费的兴起1.消费需求后代绿色消费的内容
(1)是倡导消费者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消费过程注重对垃圾的处理、不造成_________。
(3)是引导消费者转变_________,在崇尚自然、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_____、节约_____和_____。
绿色消费是否就是消费绿色的产品?
提示 不是。[思维激活1]2.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健康的绿色产品环境污染消费观念环保资源能源传统经济发展的模式
(1)自工业革命以来,经济发展是“高消耗、高污染、高消费”的模式,是非持续性发展的模式。
1.绿色消费
(1)定义:绿色消费是指消费行为不仅要满足我们这一代人的消费需求、安全和健康需要,还要满足后代的消费需求、安全和健康需要。
(2)结合5R消费观念来理解
绿色消费(5R):节约资源,减少污染(Reduce);绿色生活,环保选购(Reevaluate);重复使用,多次利用(Reuse);分类回收,循环再生(Recycle);保护自然,万物共存(Rescue)。2. 绿色消费包括的内容有 ( )。
①绿色产品的消费 ②废弃物品的回收利用 ③能源的高效使用 ④生存环境和物种的保护
A.① B.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绿色消费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不仅包括绿色产品的消费,还包括废弃物品的回收利用、有效节约能源,以及对生存环境和物种的保护等,涉及消费行为的方方面面。
答案 D【巩固1】1.绿色消费需要___________的统一。
2._________影响企业的生产行为。
我们早晨在饭摊上早餐时,会经常使用一次性筷子,这是绿色消费吗?
提示 不是。评价自己的消费行为[思维激活2]观念和行为消费行为目前社会上存在的绿色消费误区
误区之一:人们对绿色消费的认识水平不高,对“绿色”的认识更多的还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不少人认为“绿色食品”就是绿色的、新鲜的、野生的食品;误以为绿色消费就是“吃绿”(吃天然食品)、“穿绿”(穿天然原料的服装)、“住绿”(用天然建材装饰的住宅)、“游绿”(到原始森林中去旅游),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误区——把“绿色消费”变成了“消费绿色”。其实,绿色消费与消费绿色是截然不同的,“绿色”也绝非是“天然”的同义词,一些天然物品如果处于土壤中含有有毒成分,大气或水中有害成分超标等的情况下,就不能被视为绿色产品。1.误区之二:把绿色消费只看作自身健康之必需,不在意生态环境的负载和破坏。只愿意进行绿色消费,而对保护绿色、保护生态环境却不屑一顾。如以穿羊绒衫为时尚,却没有意识到羊绒衫的生产需要大量养殖绵羊,容易导致牧民为多获利而使山羊饲养量超过资源承载量,从而对草地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误区之三:认为绿色消费只是一种存在于产品消费领域的行为。其实,绿色消费是一个包括产前、产中、产后的全面的绿色消费新观念、新行为。要求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节约使用,减少对环境和产品的污染,资源、产品应该回收和循环利用,不但要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也要保障自然的“健康”,促进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可持续发展。绿色消费观念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
提高消费观念,参与绿色消费,已渐渐成为人们的消费时尚。
(1)绿色家装
人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居室中度过的,居室空气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的健康问题。研究表明:居室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室内不合格的建筑装饰材料释放的气体。这不仅包括施工过程中的释放,而且包括长期使用过程中的缓慢释放。这些物质在污染居室空气的同时,不同程度的对居室内人的身体健康起到了危害作用。2.人们装修要用到涂料、石板、板材等,而这些材料当中大多都含有对人类有害的物质,如地板中的甲醛、石板中的放射性元素等。如果含量超标,人们长期接触,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病变。所以大家都要使用有害物质含量少的绿色建材,要自觉抵制那些质次价低的非绿色建材,一起来维护家装。提倡绿色家装,造福人们的健康。
(2)绿色住宅
绿色住宅是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在住宅的建设和使用过程中,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和高新技术成果,使建筑物的资源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降低到最低限度,为人类营造舒适、幽美、洁净的居住空间。其具体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六个方面。①规划设计合理,建筑物与环境协调。房间光照充足,通风良好,厨房、卫生间异味气体能在瞬间散发。②房屋围护结构御寒隔热,门窗密封性能、隔音效果符合规定标准。③供热、制冷及炊烧等,尽量利用清洁能源、自然能源或再生能源。全年日照在2 500 h以上的地区,普遍要装太阳能设备。④饮用水符合国家标准。排水深度净化,达到可循环利用的标准。新建小区需铺设节水系统。⑤室内装修简洁适用,化学污染低于环保规定指标。⑥有足够的户外活动空间,小区绿化覆盖率不低于40%,无裸露地面。(3)绿色家具
绿色家具是指那些能够满足使用者的特定需求,有益于使用者的健康,没有对人体毒害和伤害的隐患,在生产过程中有严格的尺寸标准,按人体工程原理设计的家具。这种家具应具备如下特点:
①家具用料是倾向自然的,本身不含有害物质。
②绿色产品按人体工程学设计,以人为本,不但重视人体在静态条件下的生理状况,而且研究人体在动态条件下的生理状况。在正常使用和偶尔误用情况下不会对人产生不利影响和伤害。
③设计生产中应尽可能延长产品使用的周期,让其更为耐用,减少再加工中的能源消耗。
④设计出的产品品位高,应具有文化底蕴和科技含量。 绿色消费能够对消费者产生的影响是 ( )。
①转变消费观念 ②保护环境 ③追求健康 ④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绿色消费倡导消费者选择无污染、少污染等有助于健康的绿色产品,以及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等废弃物的处理,不造成环境污染的消费行为。绿色消费能够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保护环境,追求健康,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
答案 D【巩固2】 下列关于绿色消费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①只有利于自身健康的消费 ②吃绿、穿绿的消费 ③合理利用资源、适度消费 ④消费绿色 ⑤只是一种存在于产品消费领域的行为
A.①②③⑤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①②④⑤
【例1】思维导图:深度剖析 考查绿色消费的概念。绿色消费是指消费行为不仅要满足我们这一代人的消费需求、安全和健康需要,还要满足后代的消费需求、安全和健康需要。绿色消费是一个包括产前、产中、产后的全面的绿色消费新观念、新行为。它要求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节约使用,减少污染,产品回收循环利用。
答案 D
误区警示 绿色消费不是消费绿色,绿色消费一是有助于人的健康,二是有益于环境保护。 结合已经学过的知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一:我们常见商品过度包装的问题,例如父母给奶奶送一盒几百块钱的“冬虫夏草”。可偌大的包装盒内,只有区区20余根纤细的药草。那只裹红绸、衬金缎的空盒子是那么显眼。请问这符合绿色消费吗?
问题二:追求“时髦”是绿色消费吗?
问题三:吃西式快餐是不是“绿色消费”?
思维导图:【例2】深度剖析 绿色消费倡导消费者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健康的绿色产品;在消费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
答案 问题一:当然不符合,这种追求奢华消费的行为不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而是炫耀,是一种过度消费,它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
问题二:盲目追求物质享受,不是真正的绿色消费。例如,为图“方便”,经常使用一次性消费品;为表现“高贵”,穿由野生动物的毛皮制成的皮革;为表达“盛情”,送华丽包装的礼品;为追求“舒适”,购买豪华别墅;为赶“时髦”,购买新类型的产品;为追“时尚”,不断更新服装……这些行为都不符合“绿色消费”。问题三:西式快餐食品含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质,经常吃不利于健康。不过,有人认为能节约时间,节约了时间,就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但“绿色消费”首先是健康和安全的消费,而西式快餐食品含高热量、高脂肪和高蛋白,对人体健康没有好处,不是“绿色消费”。
反思感悟 绿色消费观念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行为。例如,买食品时,选择有绿色食品标志的蔬菜、肉食;购家电时,选择无氟冰箱、超静音空调、低辐射电视机;装修房屋时,选用对身体无害的“绿色涂料”、“绿色地板”,等等。绿色消费越来越成为人们的消费时尚。
下列各项行为中,不属于绿色消费行为的是 ( )。
A.购买绿色商品 B.捕食青蛙
C.开展生态旅游 D.合理处置垃圾
解析 绿色消费行为拒绝捕食野生动物。
答案 B 1.下列不属于绿色商品的是 ( )。
A.低氟家用制冷器具 B.无汞电池
C.含氮、磷的洗涤剂 D.节能荧光灯
解析 中国绿色标志认证委员会认证的环保产品有低氟家用制冷器具、无氟定型发胶、无铅汽油、无汞电池、无磷洗涤剂、低噪声洗衣机、节能荧光灯等。
答案 C2.下列各种消费行为中,属于绿色消费行为的是 ( )。
A.吃天然食品
B.穿天然原料的服装
C.用天然材料装饰房间
D.拒绝使用一次性的“卫生木筷”
解析 有的人认为绿色消费就是消费绿色,绿色就是“天然”,实际上曲解了绿色消费的本意,其结果是“天然”的珍稀动植物数量日益减少。拒绝使用一次性木筷,可以有效地保护森林,属绿色消费行为。
答案 D3.下列属于非持续发展模式的选项是 ( )。
①倡导绿色消费 ②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资源 ③保护生物多样性 ④人均耕地面积日趋下降 ⑤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⑥保护生态环境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解析 非持续发展的模式是传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阶段,有三大特点:资源的利用率低、环境严重污染和资源的一次利用。
答案 D4.下列措施最有可能应用于绿色食品生产的是 ( )。
A.不使用化肥 B.不使用有机化肥
C.生物防治害虫 D.人工控制气候
解析 绿色食品生产不使用农药,而采用以虫治虫的方法。
答案 C5.下列特点不属于绿色家具的是 ( )。
A.家具用料不含有害物质
B.家具产品按人体工程学设计
C.设计出的产品品位高
D.应尽量使用绿色油漆
解析 D项为绿色家具字面的理解。
答案 D6.将下列绿色产品与其环保作用用直线连起来。
①无氟制品 a.减少汞污染
②无磷洗衣粉 b.避免富营养化
③环保电池 c.保护臭氧层
④超静音空调 d.避免噪音污染
答案 ①-c ②-b ③-a ④-d7.课堂小结倡导绿色消费绿色消费的兴起评价自己的消费行为绿色消费的概念
绿色消费的含义
绿色消费5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