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练功
梅兰芳是我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他8岁那年,曾跟一位有名的先生学戏。这位先生反复教他,他没有学会,先生见他进步太慢,就说他不是学戏的料子,没心思再教他了。临走时,先生对梅兰芳说:“祖师爷没给你这碗饭吃,我也没办法。”
先生走了,可他的话,常常在梅兰芳的耳边响起,像针一样刺疼他的心。他常想,我真不是学戏的料子吗?梅兰芳下定决心,一定要学好戏,闯出个样子来。
后来,梅兰芳进了一个叫“云和堂”的戏班子拜师学艺。云和堂的吴先生对弟子的要求十分严格,对梅兰芳也不例外。
一次,吴先生教梅兰芳练跷功。吴先生搬来一条板凳,上面放一块砖,让梅兰芳踩着跷站在砖头上,并要求一次要站一炷香的时间,中间不准休息。开始,梅兰芳一站到那么高的地方,心里就很慌张,站一会儿腰又酸,腿又疼。梅兰芳为了练出过硬的功夫,硬是咬着牙坚持着,连腿都站肿了。
练了一个秋天,梅兰芳的跷功大有长进,吴先生连连称赞。梅兰芳并不满足,想方设法使自己的跷功更上一层楼。
冬天,他自己浇了一个小冰场,踩上跷,在冰场上跑。那光滑的冰面,不要说踩着跷,就是在上面走路,也难免要摔跤。梅兰芳身上经常被摔得青一块紫一块。每次跌倒,他都立即爬起来,继续练。吴先生看见后,劝他休息几天。梅兰芳说:“先生,您不是常说,练功练功,一日不练三日空吗?”吴先生听后不住地点头。
正是凭着这种顽强的毅力,梅兰芳从小打下了扎实的功底,后来终于成为一名蜚声海内的京剧艺术大师。
《虎门销烟》说课稿
一、 说教材
《虎门销烟》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本文记叙了1839年6月3日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的全过程,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讴歌了中国人民爱国御侮的斗争精神,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课文共6个自然段,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第一自然段讲述虎门销烟的时间,第二至五自然段具体叙述了虎门销烟的全过程,并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群情激奋、大快人心的销烟场面;最后一个自然段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 说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感受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的壮举,并通过朗读来表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抗拒的意识。
三、 说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精读感悟,真正领会到“虎门销烟”这一伟大壮举的历史意义,激起情感上的共鸣。
2、在指导朗读时,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读出昂扬奋发之情,读出豪壮气势。
四、说教法
抓住课文第六小节中的中心句,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感受这次销烟的伟大和壮观,并通过朗读指导来进一步的体会。
五、 说教学过程
1.让学生用简单的语言说说虎门销烟的时间、地点和意义,引出1——6自然段,再让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把这两个自然段连起来说说。随后向学生发问:文中是用什么词来形容虎门销烟的?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值得纪念 伟大壮举。
2.接下来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紧扣“壮”引导学生去体会虎门销烟之壮。
3.先来读第二小节。
(1)自读,思考: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这是一次“伟大壮举”,画出有关句子,圈出关键词语,也可以写上自己的感受或理解。
(2)交流
学生能感受到虎门的人多,从“水泄不通”可以体会出来,引导学生说说其他表示人多的词语。老百姓、文武百官、外国商人他们的到来分别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朗读体会老百姓对虎门销烟的关心,朝廷对禁烟的重视,以及想打击外国商人嚣张气焰的决心。
今天的虎门寨人特别多,场面非常壮观、隆重。还有哪些地方看出场面隆重壮观?引出对虎门寨环境的描写,理解“彩旗林立”,然后指导学生分层次朗读,读出场面的壮观。
销烟前的场面是这样的壮观、隆重(板书:场面隆重壮观),可见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壮举”,再读体会“伟大壮举”。
4. 出示林则徐的画像,板书:林则徐。你能用一些词语来形容他吗?引读第三小节,说说你从哪里感受到这是一次伟大的壮举?
(1)交流出示写销烟过程的一段话,引导学生读好这段过程后带他们了解具体的销烟方法,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方法非常方便,让他们自己乐意说说这种方便的销烟方法。出示填空,复述这段话。
在“民工们把一箱箱鸦片抛入了销烟池中,同时抛去仇恨,抛去耻辱”的语言的渲染下学生情不自禁地再读这段话,感受现场大快人心、扬眉吐气的气氛。
(2)此时销烟池里像开了锅一样,而人们的心中也乐开了花,你能从课文的哪里知道此时人们非常高兴呢?如:“群情沸腾、激动得跳啊,叫啊,欢呼声响彻虎门上空”。然后学生自读,思考人们为什么这么高兴?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补充背景资料,学生在听了介绍后对鸦片的痛恨、对侵略者的仇恨和爱国的情感就更加强烈了,能与当时的老百姓产生情感共鸣,体会到他们的激动和兴奋,这时再让他们说说老百姓会叫些什么,会有什么动作、表情,再去表演表演就水到渠成了。随即带领学生去虎门寨看看礼炮轰鸣、群情激奋的现场,他们的情绪也达到了高潮。
5.虎门销烟惊天动地,震撼了所有中国人的心灵,粉碎了外国侵略者的美梦,所以,虎门销烟,是一次震惊中外的伟大壮举,它沉重地打击了……再读后引读,感受虎门销烟时间之久,销毁的鸦片数量之多,再次体会这个伟大壮举的战果之大、之壮。并相机板书:销烟时间之久? 销烟数量之大
虎门销烟至此结束了,离我们远去了。它销去的仅仅是害人的鸦片吗?学生会坚决地回答:不!它销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销去了加在我们身上的耻辱,留下的只有中国人的决心、中国人的坚强!再次读第6段,体会“壮”。
6.接下来,创设情境,让孩子们看林则徐的像,尽情倾诉对林则徐的情感。然后交流点评,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了解到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情况,也能再次激发学生的情感。
7.最后总结林则徐成功禁烟的伟大意义, 让大家永远记住记住一个令中国人扬眉吐气、终生难忘的日子:1939年6月3日。永远记住一个销毁鸦片,为民造福的人:林则徐,永远记住一个伟大壮举:虎门销烟。
再次齐读课题后布置作业。
《虎门销烟》课堂实录
【教学活动详录】
一、复习导入
师:因为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指板书) 生:林则徐 师:因为一项伟大的壮举—— (指板书) 生:虎门销烟 师:我们记住了这个日子——1839年6月3日(指板书),这是——中国历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 师:为什么这个日子值得纪念,为什么说虎门销烟是伟大壮举呢?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销烟前的场面壮观、隆重,那么销烟的具体过程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精读课文
(一)交流、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自由地朗读第三自然段,看看哪些词、句,你特别喜欢读,读起来特别有感觉,请你多读几遍,把它读好,待会儿我们来交流。明白?
生:读到“群情沸腾”,读到“林则徐一声令下,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开始了。”我觉得特别激动。 师:是啊,这是一个让历史铭记的声音,一个让世界记住的时刻。指导读出激昂奋发之情和和豪壮的气势。 生:我觉得销烟的过程很详细。
师:作者是怎么把这个销烟过程写清楚的呢?
生:读。
师:说说销烟是分几个步骤进行的。
生:撒盐巴、抛鸦片、倒石灰。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销烟第一步第二步的先后顺序?
生:( “先……再……然后……”)
师:引读,朗读指导。
师:细细地读读这些销烟的动作,读读,做做动作,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老师,我有个发现,你刚才所做的几个动作,其实都是在倒,可书上为什么用了“撒”“抛”“倒”几个不同的词呢?
师:对啊,都是倒啊,为什么用不同的动词呢?我们一起来思考,可以商量商量,可以边读边做做动作。
生:因为盐巴不能堆积在一起,要平均分布,所以用“撒”更好些。
师:说得好,看来用好动词不仅是文学,更是一种科学。
生:我觉得用“抛”的时候,读起来特别有力。(边说边做动作)
生:我也是这样觉得,好像“抛”得特别用力,我感觉仿佛抛出去的不仅仅是罪恶的鸦片,而是利用鸦片来侵略中国的可恨的侵略者。
师:说得多好啊,用不同的动词可以表现不同的心情,作者在选取表现动作的词时,还将人们的心情都表现出来了,所以,在我们平时的语言中,如果能像作者这样用词精准,那我们的语言会多么吸引人呀。
师:来,咱们一起读一读,看看头脑里有没有清晰的“销烟”图。
生:朗读。
师:小结:听着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那震惊中外的销毁鸦片的壮观场面,你们自己读着是否也有这种感觉呢?谁能不看书,说说你头脑里的“销烟”图是怎样的?大家能看着黑板上板出的销烟步骤,通过这三个表示顺序的词语,用自己的话把销烟的过程跟大家说说。
生:按要求复述。
(二)交流、学习第4自然段。
师:虎门硝烟真是轰轰烈烈,真不失为一“伟大壮举”啊!这么多害人的鸦片被销毁了,同学们你们高兴吗?老百姓的心情如何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生: 朗读。
师:老百姓为什么会这样高兴呢?他们会叫些什么?发出什么样的欢呼声?时间定格在1839年6月3日,地点虎门寨。把你心中最想欢呼的一句话想一想。
生:低头凝思。
师:组织交流。请你来当小组的领呼员。
生:我们终于把鸦片烧掉了,烧掉了……
师:你脸上严肃、坚毅的表情令老师感动,因为曾经的苦难是真正的历史,而不是今天的游戏。
生:鸦片被销毁了!我们中国人不再是东亚病夫了!
师:这呼声让敌人胆战心惊,你喊出了4万万中国人的志气和力量。
生: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师:听,这是昏睡百年的东方巨狮觉醒的声音。同学们,谢谢你们真诚、真情的欢呼,让老师知道即使相隔百年,我们今天的孩子却依然能够如此真切地感同身受,这是多么了不起!
(三)交流、学习第5自然段。
师:销烟持续了(引读)(板书)
师:23天,二百多万斤,意味着什么呢?看着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你想到了些什么?在你眼前仿佛变成了什么样的画面?如果不是卷进了咆哮的大海,那么它们变成了什么?
生:那么多鸦片堆积成小山了。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一个个变得骨瘦如柴。
生:这么多的鸦片,外国侵略者掠夺了我们多少财富啊。
师:是的,堆积成山的不仅是鸦片,侵略者掠夺的财富也堆成了一座座小山,更是无数中国人的白骨累累堆积而成。
师:而在这之前,如果不禁烟,在这之后,又会有多少个二百多万斤,源源不断地运到中国,像魔爪一般掠夺着中国的财富,像毒蛇一般吞噬着中国人的身体和灵魂。
(四)交流、学习第六自然段。
师:虎门销烟,销去的仅仅是害人的鸦片吗?
生:销去的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生:也销去了加在我们身上的耻辱。
生:同时也销出了中国人的决心、威风。
师:说得好!一百六十年前,英国殖民者以走私鸦片来侵略中国,中国曾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是民族英雄林则徐,坚决领导了禁烟斗争,虎门硝烟的壮举,震惊世界,它不但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还向全世界表明——(黑板纸出示)
生:我们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
师:让我们再次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告——?生:我们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
师:让我们再次庄严地告诉每一个中国人——?生:我们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
师:同时也激励自己吧——?生:我们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 三、走进一段历史,铭记这个难忘的日子。
师:你认为虎门销烟后,中国将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形?
生:我认为一定是国富民强,外国侵略者再也不敢欺负我们中国了。
生:我们中国泱泱大国,谁敢来犯?
生:不是这样。真实的历史却告诉我们:不久之后,侵略者便以此为借口对我国发动了“鸦片战争”。虽然以林则徐、关天培为代表的爱国官员勤练士兵,浴血奋战,也打了好多个胜仗。
师:究竟真实的历史是怎样的呢?
生:补充关天培及鸦片战争的部分资料。
师: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我们中国的铁血男儿、铮铮勇士,他们不怕死,可是却死不瞑目,鸦片战争以失败而告终,以中国割地、赔银的屈辱结果结束了。这是一段屈辱的历史,你想说什么?
生:我好恨,为什么明明是中国人的四大发明之一—火药,现在却成了侵略者手中杀我同胞的钢枪大炮,而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中握着的却还是不堪一击的大刀、长矛,和一淋雨就就歇火的哑炮。
生:他们失败了,不是他们的错,是因为他们的身后没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生:——落后就要挨打。
师:发聋振聩的声音啊——落后就要挨打。(黑板纸出示。)
师: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投降派竟把英军的侵略归罪于林则徐禁烟,将他革职并发配边疆。一生忧国忧民,为国家兴亡、民族觉醒而鞠躬尽瘁的禁烟先驱、民族英雄竟成了一个罪臣、阶下囚,同学们,公平吗?林则徐也恨,也愤怒,恨清政府为什么如此软弱无能,恨侵略者为什么如此欺人太甚,可是林则徐对他所作的一切,以及为此所付出的代价,所遭受的苦难却无怨无悔,就在发配边疆前和家人告别之际,他写下了一首著名的七律诗,其中有两句更是成为了千古绝唱。
生:打开《补充习题》,补充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领悟意思。
师:(出示林则徐的雕像挂图)16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次站在这位民族英雄的塑像前,面对着他炯炯的双目,昂起的头颅和巍峨的身姿,不屈的眼神里似乎还写满了对国家、民族深深的担忧和思虑。我们拿什么来告慰这位民族英雄的在天之灵呢?我们有太多太多的话想对他倾诉。来,孩子们,拿起我们的笔,先将要说的话写下来。写的时候,可以选用课文当中学过的下列词语,也可以不用这些词语。但是,一定要表达此时此刻你内心最真挚的情感。
生:在音乐《沉思曲》中写。
师:好,孩子们,放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面对詹天佑的铜像,让我们表达内心的一份真情。你读。(和着音乐)
生:敬爱的林爷爷,“不忘屈辱,奋发向上”像一粒种子播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田,您的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前进。
师:百余年来,无数中华儿女、爱国志士记住了这个名字,记住了这个难忘的日子,记住了写在这个日子背后的屈辱,为了抵御外来侵略,为了捍卫民族的独立与尊严,前赴后继、不屈不挠地同外敌作顽强的斗争。如今,我们的祖国日趋强大。
生:林爷爷,您知道吗?我的心中充满了对您的崇敬和爱戴,您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我铭记在心。
师:接学生的发言,我还想接你这样一句话,敬爱的林则徐爷爷,无论在过去那个贫穷落后、任人宰割的旧中国,还是繁荣富强、民族振兴的今天,我们都需要铭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因为——落后就要挨打。因为——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少年强则国强!
走近林则徐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区)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
1839年,林则徐于广东禁烟时,派人明察暗访,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1839年6月3日在虎门销毁。虎门销烟使中英关系陷入极度紧张状态,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入侵中国的借口。
尽管林则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根据文献记载,他至少略通英、葡两种外语,且着力翻译西方报刊和书籍。晚清思想家魏源将林则徐及幕僚翻译的文书合编为《海国图志》,此书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
1850年11月22日,林则徐在普宁老县城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