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全部教案(贵州省贵阳市)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下册历史全部教案(贵州省贵阳市)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7-12-15 12:3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科举制创立的时间和标志,了解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理解科举制在隋唐时期的进步作用。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学习科举制,认识这一制度既有利于隋唐统治者控制人才,又为隋唐的繁荣提供了人才,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法;通过比较古今考试制度,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科举考试制度是促进唐朝繁荣的原因之一,认识符合社会发展的考试制度的进步性,从而理解我国当今改革考试制度的正确性;通过了解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科举制的创立及在唐朝的发展
二、难点:唐朝科举制的作用
教学方法:
讲解、讨论、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唐诗一首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此诗反映了古代读书人登科之后的巨大变化,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隋唐朝的科举制的历史话题。
二、讲授新课:
(一)、科举制的创立
1、科举制产生的背景:九品中正制已经不适应需要,许多地主知识分子要求参与政权,隋朝统一全国后需要大量的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2、科举制正式创立的标志及其产生的作用?科举制的创立从地主知识分子中选拔了大量的人才,缓和了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扩大了统治基础。隋文帝下令“分科举人”。
3、科举制创立的意义:改革了封建选官制度,使科举制在后世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隋朝在选官制度的改革方面功不可没。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
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给学生提供阅读提纲:
1、唐朝的科举制度主要分为哪两大类?其下设的科目有哪些?
2、你怎样理解唐代“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3、唐代的科举考场有哪些规定?
师生共同归纳基础知识:
唐朝科举制度:常科(明经、进士等)和制举
明经:重在考查儒家经书的记忆和理解,省试合格后录用。
进士:重在考核诗赋、时务策写作,考中很不容易。
制举:为皇帝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科目繁多,生源比常科更广。不再经“省试”直接录用。
活动讨论:古今考试制度比较
相同点:公平竞争使有能力的人有施展才能的舞台;按开始成绩选拔人才,择优录用;考试纪律严格。
不同点:
项目 隋唐科举考试 当今学校考试
科目设置 偏重文科 有文理科,设置较合理
考试内容 偏重经书、诗赋,较脱离现实 结合学生实际,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考试的根本目的 为封建统治者选拔人才,以缓和其矛盾,巩固其统治。 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选拔人才
同学们对我们现在的考试及考试制度有何建议呢?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
先由学生自主学习,然后教师概括讲解。
1、让学生感悟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正确认识科举制,科举制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性,但隋唐统治者实行科举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控制人才巩固其统治。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的弊端和危害也越来越突出。
三、巩固小结: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四、学习与探究:P17了解 曲江盛会与雁塔题名
五、课堂作业:学习辅导该节作业
教学后记:
第四课 唐朝的民族关系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吐蕃的统一及其与唐朝的联姻,并受到唐朝的深远影响;南诏的发展及其与唐朝的关系;回纥的发展及其与唐的友好关系。理解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
二、能力与方法:回纥、南诏、吐蕃等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都对祖国边疆的开发做出过重大的贡献,都有过灿烂的文化。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开放的政策、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唐朝吸引着各族人民与之交往,与唐朝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原的技术与文化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其中,吐蕃与唐朝的关系更是与唐“和同为一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通过分析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使学生认识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民族团结、祥和的重要前提。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唐朝与土蕃的关系
二、难点:1、对各族人民都为祖国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和、观点的理解
2、唐朝时汉族与少数民族迅速发展的原因。
教学方法:谈话、讲解、阅读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你对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知道多少?或朗诵有关文成公主的配乐诗,由此导入新课。除了政治上统治时间长、经济发展水平高和文化繁荣以外,也体现在和周边少数民族的相处中,有密切的交流,推动了他们的发展。不过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汉朝又有很大的区别,究竟是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展示《唐朝时期边疆各族分布图》弄清楚唐朝主要边疆民族的名称与分布。
(一)、唐朝与土蕃的关系
唐朝时期,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高原,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吐蕃东临中国,西临新崛起的阿拉伯帝国,南临印度戒日王朝和尼婆罗(尼泊尔),北临突厥。为了进行统治,把战略位置重要的逻些作为都城,就是现在的拉萨。(显示吐蕃的政权和经济)
松赞干布热心地接受周围各族的先进文化,派贵族子弟到天竺留学,招揽了天竺的学者、尼婆罗的技师、大食的医生。所有这些国家中,以中国的文明程度最高,松赞干布非常仰慕中原文明,决心要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公元634年,第一批吐蕃使臣来到了长安。(显示《松赞干布像》和《吐蕃赞普图》)
唐朝很快派使者到吐蕃,松赞干布见到唐朝使者的礼物,更增加了他对中原文化的无限向往,两次向唐朝皇家求婚。尤其是第二次,派宰相禄东赞携带大量珍宝到长安。(显示《步辇图》)
唐太宗认识到吐蕃是西部疆域重要的力量,要保证安宁,与吐蕃建立友好关系是必要的,准备答应松赞干布的请求。但是几位年龄合适的公主都害怕到吐蕃吃苦,太宗很为难。江夏王李道宗的女儿得知以后,很欣赏大宗讲的“一桩婚姻顶得上十万雄兵”这句话,自愿前去。但是又怕边远地区的人是不是太粗俗?因此她出了三个难题,如果使臣能够答上,她就自愿嫁到吐蕃。太宗非常高兴,封她为文成公主(显示《文成公主像》);禄东赞也接受了挑战,不仅顺利地解答了难题,还在公主面前展示了吐蕃人的机智和能歌善舞。经过了充分的准备,一支庞大的送亲队伍出发了。下面请几位同学来讲一讲文成公主嫁吐蕃的故事。(经过准备的三位学生分别讲述下面的故事)
学生甲:公主带着乳娘、宫女、乐队、工匠,加上江夏王率领的3000羽林军,组成一支庞大的队伍。他们带着华贵而丰富的妆奁。其中有金银、珍宝、绸帛,显示了唐朝国力的充沛:有经史、诗文、佛经、佛像以及种树、工艺、医药、历法等书籍,送去了中原文化的精英;他们还带着种子、工具等物,成为传播中原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的队伍。
学生乙:一行人浩浩荡荡出了长安,长安城的居民纷纷赶来送行。大路两旁有几十万人,排出二十里长的队伍。人们挥舞着香花和彩带,祝愿他们的“女儿”一路平安。先向西,后向南,穿过青海到达西藏。因为青海的吐谷浑首领早已接受了唐朝的册封,娶了唐朝的公主,所以热烈欢迎文成公主的到来。他们在事先建好的“行馆”里休息了三个月,以适应高原的气候和吐蕃的风俗习惯。继续行进中,公主看到青海的土地平坦,河流纵横,但是居民只会种植疏朗的青稞,于是让随行的工匠教他们种植大麦和燕麦,还为他们装上水磨。当地人为了纪念公主,在山上树立了一尊公主的石刻像。
思考: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二)、唐与南诏的关系
1、六诏是南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名称。公元8世纪蒙舍诏统一六诏更名为南诏。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提问“唐与南诏的友好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3、利用有关史料介绍大理崇圣寺三塔并看图。
(三)、唐与回纥的关系
到了唐朝后期,北方又兴起了一个强大的少数民族——回纥。回纥兴起于色楞格河一带,和突厥有许多相似之处。在突厥向西迁移以后,首领骨力裴罗统一各部,建立回纥汗国。回纥人与其他北方少数民族最大的不同就是,看到突厥的兴衰,明白南下侵扰暂时能得到一些好处,但是不能长久。于是回纥吸取匈奴和突厥失败的教训,知道和平对自己有利,主动与唐朝交往,是与中原王朝保持和好关系时间比较长的北方少数民族。唐朝也不把回纥列为敌人,唐玄宗还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共有12位可汗接受唐朝的册封。两国边境平静无事,出现历史上罕见的和好关系。在唐朝发生“安史之乱”时,回纥出兵帮助唐朝收复洛阳和西安。
三、巩固小结: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唐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中多数是友好的。由于开明的民族政策、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唐朝吸引着各族人民与之交往;在交往中与唐朝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原的技术与文化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了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和进步,也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其中,吐蕃与唐朝的关系更是“和同为一家”。
四、学习与探究:唐朝通过哪些方式加强与少数民族的联系?
五、课堂作业:学习辅导该节作业
教学后记:
第五课 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记住与唐朝友好交往的国家,在对外交往中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了解日本遣唐使及与唐朝友好交往的史实;理解对外交流发展的原因。
二、能力与方法:在教师指导下,帮助学生找出鉴真和玄奘,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去认识历史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唐朝文化对日本等国产生的影响,使学生认识中国当时在是世界上的先进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了解唐朝在与日本、印度的交往中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实行对外开放,加强中外交流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鉴真东渡日本、玄奘天竺取经的史实,引导学生学习他们为弘扬中华文化而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
二、教学难点:唐朝对外关系发展的原因;佛教在中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述、谈话、图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谁能讲述唐僧的故事?唐朝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民族和睦。这不仅促进了周边少数民族关系的发展,对周围的国家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今天我们来学习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
二、讲授新课:展示《唐朝主要交通路线图》弄清邻国的地理位置和水路陆路交通。
(一)、遣唐使来华
1、遣唐使就是日本皇室派往唐朝的使节,他们往返于中日之间,是中日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2、与学生一起分析日本派遣唐使的目的、次数、作用等。
因这时唐朝正值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其经济文化处于世界的先进地位,而此时的日本则处于奴隶社会瓦解,封建制度确立、巩固的时期。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有利于促进日本社会的发展,对日本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再加上当时交通比前代有所发展,为双方的交流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3、介绍为日中友好交流作出贡献的日本历史人物:空海和阿倍仲麻吕;空海在中国是怎样成为著名的学问僧的?他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有哪些重要贡献?引用王维和李白的诗歌来突出他们与晁衡的深厚友情。《送秘书监晁衡卿还日本》王维 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李白的诗见书
(二)、鉴真东渡
看“鉴真坐像”图和“唐招提寺鸟瞰图”教师简介鉴真生平,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鉴真受到中日两国人民的尊敬?”然后阅读郭沫若的诗“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三)、玄奘西行
1、玄奘为什么要去天竺?
2、玄奘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哪些贡献?
教师讲解:玄奘西游学佛和玄奘学佛后坚决回国的史实,以引导学生学习玄奘为实现自己的抱负执著追求和热爱祖国的精神。
三、巩固小结:教师简要对本节课内容作一小结。然后讨论两个问题,第一,唐朝与周边各国的交流得到发展的原因有哪些?第二,学习本课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第一:唐朝是当时世界上大国,具有先进的政治制度、安定的社会环境、繁荣的经济、光辉灿烂的文化,是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国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而且唐朝实行较为开放的外交政策。
第二:学习玄奘和鉴真的优秀品质;认识唐朝在当时世界上的先进地位,感悟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中外交往可以促进双方的发展,从而联系现实认识对外开放的重大意义。
四、学习与探究:
五、课堂作业:
教学后记:
第七学习主题 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
辽、宋、西夏、金的并立
南方经济的发展
宋代的社会生活
成吉思汗与忽必烈
第1课 辽、宋、西夏、金的并立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记住建立辽、宋、夏、金政权的民族首领及其建立时间,影响这些并立政权相互关系的重要盟约,理解辽、宋、夏、金之间通过和议维持和平关系的意义。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多民族政权并立下民族关系的特征的分析和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这一时期并立民族政权之间战与和的评价,培养学生对事件的评价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契丹、党项、女真等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他们建立的政权和宋政权之间的战争与和议是中华民族内部矛盾冲突的不同表现形式,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通过对岳飞抗金史实的学习,增强对岳飞等英雄人物爱戴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宋、辽关系,岳飞抗金
2、难点:辽、宋、夏、金多个政权并立状况下的民族关系
教学方法:讲述、讨论、阅读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唐朝灭亡以后,我国历史发展的格局。并引入新的学习主题。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分布在我国北方,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史称“五代”。在南方和今山西地区则先后建立个十个割据政权,史称“十国”。在这一时期,我过先后出现了辽、宋、夏、金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学生阅读引言讲解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辽、北宋、西夏的建立
1、辽的建立 “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民族的生活情景?你还了解这个民族的哪些知识?(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放录像介绍契丹族,录像中解说词大意是这样的)关于契丹族的起源有个美丽的传说。一个英俊的少年,骑白马沿土河而行,来到潢河与土河相汇处的木叶山,遇见一位乘青牛的美丽少女,两个互相爱慕,结为夫妻。他们的后代,就是契丹各部落人民。畜牧业在契丹人的生活里,占有重要地位。他们逐水草放牧,随季节迁徙,以马背和帐幕为家。他们放牧的本领很高,两三个人就能管理上千匹马。游牧和渔猎给契丹人带来衣食,他们吃猎到的野兽肉和捕来的鱼,用马奶作饮料。到六世纪时,契丹族开始用名马贡献给中原王朝,并与中原地区进行贸易。到唐朝末年,不少中原汉人来到契丹境内,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契丹人开始有了农耕和定居生活。
契丹国是如何建立的?其境内生活着哪些民族的人民?阿保机在历史上有什么贡献?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947年,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
契丹族不仅阿保机善于向汉族学习,其实他们整个民族都能做到这一点。下面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是皇帝的,一个是民间的。辽代皇帝非常爱读汉族的文化典籍,如记录唐太宗治国经验的《贞观政要》和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有个辽帝要汉人讲《论语》,《论语》里有一些称少数民族为夷、秋的字眼,当然是蔑称啦,汉人避嫌疑不敢讲。辽帝说,上古时候的夷狄,没有礼法,所以叫夷狄,我们现在已经彬彬有礼了,有礼仪,有文化,和汉人没有两样,你还避什么嫌,尽管讲!辽代的民间,契丹人教小孩读书,常把汉人诗句按契丹语法改动、改编后念诵,比如,唐代诗人贾岛的名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题李凝幽居》)这是多么幽静的月夜风光:鸟儿栖止在池边的树上,僧人敲响了月光下的屋门。可契丹人读成“月明里和尚门子打,水底里树上老鸦坐”,不大有诗意了。正因为契丹人的虚心学习,所以汉化程度很快,很深。有一次苏辙出使辽朝,辽的结伴使臣几次谈及他的父亲苏洵、哥哥苏轼的文章,头头是道。苏辙回来向朝廷报告说:我们民间印的文字,北方无所不有。这是因为,不少的商人将来人文集运到了辽国去卖,“其利十倍”呀!
这足见契丹人是多么重视向汉族学习!
石敬塘为什么要把幽云十六州拱手送给契丹国?对宋辽产生什么影响?对石敬塘甘作“儿皇帝”你有何看法?学生阅读教材后讨论回答。
2、北宋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并局部统一中原及南方地区。
3、西夏的建立:元昊是党项族杰出的领袖,他于1038年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建立西夏。他通晓汉语,喜读汉文的法律和兵书,善于绘画,可以说他文武兼备,多才多艺。他当政以后,仿照宋朝的政治制度建立官制、兵制和法律制度,还仿照汉字创制了西夏文字。总之他推动了党项族的历史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辽、西夏与北宋的战与和
1、辽与北宋的关系
北宋建立后企图统一北方,宋辽处于战争状态,1004年,宋军在澶州打败辽军后,于第二年宋辽签订《澶渊之盟》。此后,宋辽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2、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先战后和,1044年达成和议,和议促进了两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西北边境地区的发展。
(三)、南宋和金的对峙
1、金的崛起。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
2、1125年,金灭辽。
3、1127年,金灭北宋,俘虏徽、钦两帝。
4、1127年,赵构重建宋朝,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5、南宋的抗金战争。引导学生共同探讨以下问题:
南宋政权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建立的?
当南宋抗金形势一片大好时,为什么南宋政府急于向金求和?
岳飞抗金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岳飞会受到后人的尊敬?
6、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和约,双方长期对峙。
课堂小结:第一、辽、宋、金之间的战争是民族大家庭中的纷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无侵略与反侵略之别。第二、辽、宋、金之间的战和交融,但以和为主,以相互的交流发展为主。第三、岳飞等英勇抗击女真贵族的掳掠的战争是正义的,他们的精神令人敬佩。
学习与探究:
课堂作业:学习辅导本课的作业。
教学后记:
第二课 南宋经济的发展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记住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最主要表现,理解南方经济快速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已经完全超过北方,从而改变了以前以黄河流域为经济重心的全国经济格局,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标志性表现的提取、培养学生历史概括能力;通过对教材图片的分析与解读,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解读历史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经济重心南移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通过对三国起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南宋已经完成南移,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现在的我国经济运行特征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这是中国国情的重要内容,从而更好的了解西部大开发的方针,并为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和经济重心南移
2、难点: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教学方法:阅读、讲授、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归纳出民族政权并立、民族关系发展的主题,同时引入在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更快。
二、讲解新课:
(一)、农业的发展
指导读书分析、归纳出南方农业发展的四大表现:农业技术提高、耕地面积扩大、农作物品种交流、种植区域扩大和经济作物大量栽培。
书42页看看,引导学生讲解。
(二)、手工业的进步
1、棉纺织业。了解初始阶段的棉纺织技术,观看《纺车图》一车、二人、双纱。
2、制瓷业。了解景德镇制瓷业的概貌,并看图说说青白瓷的特点。
(三)、商业的繁荣
1、北宋时在四川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发行了“会子”,思考:纸币的出现说明了什么?课外收集不同的纸币或图片。
2、南宋临安是南方的政治中心和繁华的商业都市。引导学生分析临安商业繁荣的原因和表现。
3、两宋时期对外贸易活跃。指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著名的对外贸易港口。
(四)、经济重心南移
教师概述从夏商到两宋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到南宋时期我国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并一直持续到今天。而今,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更突出,国家制定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方针。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东西部的差距会逐渐缩小。
课堂小结:
学习与探究:P45-46
教学后记:
第三课 宋代的社会生活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了解宋代衣、食、住、行的变化情况及东京、临安等城市生活的基本情况,理解宋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宋代衣、食、住、行变化的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对东京、临安等城市物质、文化生活两大主流内容的概括,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学习从历史图片中提取信息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宋代衣、食、住、行的变化,认识这些变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表现。通过丰富多彩的宋代衣食住行和东京、临安城市多样性生活的学习,认识中华文化内涵的丰富多彩,从而热爱祖国的优秀文化,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衣食住行变化概况
2、难点:衣食住行变化原因
教学方法:读书、图示、提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一系列宋代衣食住行的图片和《清明上河图》引入新课。
二、讲解新课:
(一)、衣食住行的变化
1、宋代是一个商品经济极度发展的时代,因而,传统的生活风俗习惯和商品经济发展后的新的社会风俗习惯兼而有之。衣食住行的变化也最典型。
2、衣。衣装根据职业需要、社会制度制约、性别差异具有不同的特点。(阅读小字加以理解)。衣料也有较大的变化,由麻布向棉布发展,麻布还是最主要的衣料。读图:宋代官服和女服,染布图
3、食。从主食、肉食、食用油、炊煮燃料等几个方面来看南北的不同。宋代饮食丰富而多样。
4、住。农民住房多为低矮的茅屋,城市平民多住瓦顶平房,贵族官僚多住园林式建筑。各种家具种类繁多,而且高脚家具广泛流行。
5、行。宋人代步的工具分为水陆两大类,主要有:轿、车、马、骡、驴、牛、驼。大海船还有指南针。
(二)、城市生活剪影
1、北宋东京是最繁华的城市,有“夜市”和“晓市”,瓦子里有各种娱乐活动。
2、南宋临安也是一个大都市。有瓦舍和各种行团。
3、喝茶品茶及各种节日。
课堂小结:
学习与探究:P51
概括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
(1)、都市商业繁荣,大街小巷都分布着店铺和作坊,城市的商业化气息极浓。
(2)、经商时间长,基本上是日夜相继。
(3)、娱乐活动商业化。
(4)、方便贸易的纸币出现。
(5)、对外贸易活跃。
JIAOXUEHOUJI:
第四课 成吉思汗与忽必烈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蒙古族的兴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的统一;行省制度和民族融合;了解忽必烈的改革措施,理解元朝统一的进步性和文天祥抗元的正义性。
二、能力与方法:在教师的帮助下,分析元朝完成国家统一的原因,正确认识元朝统一全国的意义及对文天祥抗元斗争的评价,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事物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文天祥坚持抗元的正义之举及被俘后不畏威胁、坚贞不屈、从容赴死的崇高气节已成为中华民族性格的象征,其宝贵的精神遗产将光照后人,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元朝的统一和一些制度的施行,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民族的融合。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忽必烈建元及其实施的措施。
2、难点:元朝统一与文天祥抗元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述、讨论、阅读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用腾格尔《蒙古人》FLASH歌曲导入新课。这首歌反映了蒙古人生活的情景及习俗,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蒙古族的两位杰出人物。成吉思汗与忽必烈。
二、讲解新课:
(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蒙古民族的生活介绍;北方、游牧民族
2、12世纪时的蒙古。出现奴隶和奴隶主,各部落贵族经常进行战争。蒙古各部四分五裂。
3、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汗国。不久东征西讨建立庞大的蒙古帝国。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中国
1、蒙古1227灭西夏,1234年联合南宋灭金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
3、1276年,元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
4、文天祥抗元。介绍文的事迹及《过零丁洋》一诗。
5、元朝的改革措施。中央:设置中书省及宣政院;地方:行省制度和澎湖巡检司;农业:重视农业生产和推广棉花种植技术。水利:治理黄河和开凿通惠河和会通河。
6、《马可·波罗行记》展示了一个富饶神奇的东方世界。
(三)、民族关系的发展
阅读小字了解一些民族融合的史实。
1、新的“汉人”。
2、回族的形成。信仰伊斯兰教。
三、课堂小结:教师梳理知识结构与线索。
四、学习与探究
五、作业:《学习辅导》
第八学习主题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
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明清时期的反侵略斗争
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
封建帝国的危机
第一课 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记住明朝建立的时间、人物和地点;了解明清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理解厂卫制度、军机处设立的实质及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的影响。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概述明清统治者加强君权的措施,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和概括能力;通过明清两代内阁制作用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并进一步学习对比历史现象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明清时期加强专制集权统治的了解,认识这是我国封建制度减趋衰落的表现,并对学生进行历史发展规律的教育;认识八股取士制度的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租碍作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索学习的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明朝的八股取士和清朝的文字狱
2、难点:清朝设立军机处;八股取士
教学方法:讲述、讨论、阅读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先简单回忆上一课的主干知识,然后利用导语激发学习本课的兴趣。
二、讲解新课:
(一)、明朝的建立与君权的加强
1、介绍元末农民起义的背景:元朝统治者是少数民族皇帝,元末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
2、学生阅读第一段大字部分,教师讲解元末农民起义和朱元璋建立明朝,时间是1368年,然后通过小字和讲解介绍明朝的统治。
3、关于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
①废除丞相制和中书省②设立内阁③利用厂卫制度进行特务统治(辅以部分故事及阅读教材小字内容)
(二)、清朝的建立和军机处的设置
1、女真族的历史介绍
2、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皇太极改为清并向明朝展开进攻。
3、明朝阶级矛盾导致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并于1644年攻占北京,建立明朝。
4、清军入关(1644年),并最终统一全国。建立又一个少数民族统治全国的政权。
5清朝的专制制度:沿袭明朝的制度,设立军机处并成为皇帝专权的工具。(阅读小字部分)
(三)、明清的八股取士和文字狱
1、通过故事介绍什么是八股取士及其危害。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沉痛地说:“八股文的毁灭文化,等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八股文的败坏人才,却比秦始皇在咸阳郊外坑儒还厉害!”这深刻地揭露了八股取士的危害。八股取士说明了科举制到明朝时已趋于僵化,这是明朝在思想文化方面加强君权的重要表现。读图“举子看榜”分析举子心态。
2、提问学生知不知什么是文字狱。然后介绍几个文字狱的故事或请学生讲有关故事。
三、课堂小结:
四、学习与探究:
五、作业:《学习辅导》该节练习
第二课 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记住郑和下西洋首次出发的时间、地点和最远到达的地区,了解郑和下西洋的主要史实和我国华侨对开发南洋的贡献。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通过观察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图及教科书中的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从中提取信息的能力;通过制作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图,让学生学习制图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郑和下西洋史实的学习,培养学生不惧困难、刻苦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品质;通过郑和下西洋及华侨开发南洋史实的学习,使学生感悟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是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条件。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郑和下西洋
2、难点: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讲述、图示、阅读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复习前课君主专制集权加强的具体措施,然后由本课导语进入新课。
二、讲解新课:
(一)、郑和下西洋
学生阅读课本第一部分
1、明成祖为什么要派遣郑和出使西洋?
扩大明朝的政治影响,宣扬国威,扩大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此外,想搜集奇珍异宝以挥霍享用,也说是为了追寻建文帝的下落。
2、郑和下西洋具备了哪些条件呢?
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物质基础,明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和罗盘针的运用为航海提供了技术支持;明初国家统一、政权巩固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政治保证;此外郑和的特殊身份及才干足以担当航海重任。
3、看图弄清西洋到底包括哪些范围?
4、阅读归纳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出发的时间、地点以及最远到达的地区
5、讲解郑和下西洋概况,引导学生归纳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与亚非各国的交流,为南洋的开发和建设做出了贡献,郑和是世界杰出的航海家。郑和下西洋也耗费了明朝大量的财力与物力,使中国更加疲敝。
(二)、华侨对南洋的开发
1、南洋的地理范围?
2、中国人到南洋的历史渊源、是哪些人?
3、郑和下西洋后到南洋去的人更多并促进了南洋的开发,中国文化对南洋的影响非常明显。请学生讲解自己了解的东南亚的文化习俗在哪些方面深受中国的影响。
(三)、西方传教士的东来
学生阅读自学并弄清以下几个问题:
1、16C晚期来到中国,为沟通中西文化作出贡献的传教士有哪些?
2、利玛窦、汤若望的贡献有哪些?
3、西方传教士东来有什么影响?
三、课堂小结:紧扣教学目标进行小结
四、学习与探究:
五、作业:《学习辅导》该节练习
第三课 明清时期的反侵略斗争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记住戚继光抗倭战役的地点,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时间、中俄第一个边界条约的名称和签订时间,理解戚继光抗倭的背景和取得抗倭斗争胜利的原因以及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意义。
二、能力和方法:通过对戚继光抗倭的经过和雅克萨之战的历史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概述能力。通过对戚继光、郑成功和康熙帝事迹的评价,训练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和能力,通过对《〈尼布楚条约〉中俄边界示意图》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和空间想像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戚继光、郑成功抗击外来侵略史实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不畏强暴的精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上的中日关系;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
2、难点:戚继光抗倭的背景,《尼布楚条约》的意义。
教学方法:讲述、图示、阅读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引导学生阅读导语,通过对背景的介绍进入新课。
二、讲解新课:
(一)、戚继光抗倭
1、戚继光抗倭的历史背景:
15C后半期,日本各诸侯国希望与中国建立通商关系,但是遭到明朝的拒绝。这样一些日本封建主就勾结起来,建立反动武装,滋扰我国海疆。同时,在日本长期的内战中,一部分被达败的封建主和武士与海盗及不法商人相勾结,也在我国东南沿海结成匪帮,这就是始于元朝末年的倭寇之患。明朝中期,边防松弛,朝廷腐败,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
2、戚继光奉命抗倭,组织了“戚家军”。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小字部分,教师适当讲解。
3、1561年,戚继光台州九战九捷。
分析戚继光抗倭斗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4、评价戚继光的抗倭业绩和历史地位。(参考教师用书)
(二)、郑成功收复台湾
1、回顾台湾的历史,然后介绍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的史实及其在台湾的残暴统治。
2、讲解郑成功的生平及抗清斗争。在抗清斗争失利后,郑成功决定收复台湾。
3、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经过及历史意义。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经过分为三个阶段:第一、登陆台湾,第二、赤嵌城激战。第三、围攻台湾城。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为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三)、雅克萨之战
1、分析雅克萨之战发生的历史背景:17C中期,0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并作恶多端。
学生讲解小字部分内容。
2、康熙帝决定发动反侵略战争:教师讲解两次战争(1685年和1686年)的经过,突出沙俄侵略者的反复无常和清军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
3、结局:1689年中俄双方平等谈判,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规定以两河一山为界,从法律上肯定了中俄东段边境。
三、课堂小结:紧扣教学目标进行小结突出戚继光、郑成功、康熙帝反侵略斗争的历史贡献。
四、学习与探究:
五、作业:《学习辅导》该节练习
第四课 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记住清朝设置驻藏大臣,设置台湾府的时间和清朝疆域的四至。了解清朝政府加强对边疆管理及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理解驻藏大臣的设置及康熙帝武力统一台湾的历史意义。
二、能力和方法:通过对清朝统治者对边疆地区管理的具体措施的概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通过识记清朝疆域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建立历史学习的空间感和方位感;通过对“台湾府的设置”的学习,辩证认识郑成功后代在台湾的作用,训练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和培养他们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清政府加强对西藏管辖的措施的了解,使学生联系实际,认识到西藏是我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使学生认识到美国等支持的达赖集团在境外搞西藏独立是注定要失败的,以及陈水扁在台湾告台独也是违背两岸人民意志的,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和维护祖国统一的意识;通过对“清朝前期疆域的学习,认识我国在清朝前期是一个幅员辽阔、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驻藏大臣的设置、台湾府的设置
2、难点:“金奔巴瓶”制度,乌里雅苏台将军和伊犁将军的设置
教学方法:讲述、图示、阅读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复习上一课重要知识点,引导学生讲述,指导学生阅读本课导语,引入新课。
二、讲解新课:
(一)、驻藏大臣的设置
展示一部分有关西藏宗教的图片,学生讲述知道的西藏宗教。教师讲解喇嘛教及其首领被称为活佛,以达赖和班禅为代表。
1、顺治和康熙先后分别接见了达赖和班禅,确立了两位宗教首领的册封制度,既肯定了达赖和班禅在藏传佛教中的宗教首领地位,又明确了清朝廷和西藏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2、清朝还在西藏设置了驻藏大臣,对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有积极意义。
3“金奔巴瓶”制度的创立,明确了西藏宗教首领必须由中央政府认可,有效地防止了西藏地方贵族利用达赖、班禅的继承问题搞分裂,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西藏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西南边疆。
(二)、台湾府的设置
1、提问: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时间和意义是什么?介绍讲述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及其后人开发台湾的情况。由此再讲解郑氏集团的内讧有可能使台湾再度面临被侵略的危险。
2、康熙帝派施琅进军台湾,郑克爽战败投降。清政府于1684年设立台湾府,下辖三县,巩固了祖国的海防。联系现实分析陈水扁的“台湾公投”实质是搞台独,应加以反对。台湾是中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
(三)、乌里雅苏台将军和伊犁将军的设置
1、指导学生先在地图上找到乌里雅苏台将军和伊犁将军的地理位置。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外蒙古地区,而伊犁将军管辖现在的新疆地区。
2、引导学生了解设置两个将军辖区的背景。第一:受到葛尔丹和大小和卓分裂势力的威胁,同时沙皇俄国也在威胁中国北部边疆。第二:清政府面对祖国的被侵略和分裂危险,坚决果断地平定了叛乱,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保卫了祖国的边疆,粉碎了俄国分裂中国的阴谋,历史意义非常重大。3、让学生结合现实和历史发表自己的见解。从中受到维护祖国统一的教育。(参考教师用书)
(四)、清朝前期的疆域
清朝前期我国是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也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指导学生观看《清朝前期疆域和政区图》指出清朝疆域的七至。(从西向东顺时针看)
三、课堂小结:1、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了哪些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
2、说说、看看、议议
四、学习与探究:P80-81
五、作业:《学习辅导》该节练习P36
第五课 封建帝国的危机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了解清朝前期经济繁荣和清政府执行“闭关锁国”政策的表现,理解封建帝国出现危机的原因和请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二、能力和方法:通过简述“康乾盛世”时期经济发展的史实和清政府执行“闭关锁国”政策的表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通过分析清王朝走向衰落的原因和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及其影响,培养学生辩证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进一步让学生学习概括、分析历史现象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康乾盛世”局面形成的有关史实,认识这一局面的出现是当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结果,进一步理解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学习“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了解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认识人类的科学文化总是在相互交流中发展的,若脱离交流,就会被世界潮流所抛弃。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康乾盛世” “闭关锁国”政策
2、难点: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及其危害。
教学方法:讲述、阅读归纳、谈话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忆唐朝时期“开元盛世”的史实,围绕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二、讲解新课:
(一)、盛世与危机
1、何谓“康乾盛世”?注释①,盛世的表现:国力的强盛,疆域的辽阔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
2、经济的繁荣:
农业方面:①水稻等粮食作物大大提高。②棉花种植面积扩大。③明朝中后期引进的甘薯、玉米等作物得到推广。
手工业方面:①制瓷中心景德镇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工艺水平有了新的突破。②南京成为新兴的丝织业中心。③松江等地的棉布畅销各地。
商业方面:商品流通更加广泛,商业更加发达。
3、强大的清王朝走向衰落的原因。阅读课本归纳原因(见书)和了解史实(乾隆奢侈、和珅贪污)
(二)、闭关锁国
1、引导学生分析闭关锁国政策出现的原因、表现和变化。
原因:1、打击沿海抗清力量。2、抵抗西方国家的侵略。
表现:禁止商民出海、限制对外通商并颁布一些条例和章程。
变化:由清初实行严厉的海禁到放宽海禁,开放广州、宁波作为通商口岸,再到乾隆年间加强限制,只开广州一处为通商口岸,最后形成严厉的闭关锁国政策。
阅读小字部分了解清政府在广东限制对外贸易政策的具体实施情况。引导学生分析特点。
2、闭关锁国政策的危害。是中国近代落伍的重要原因。引用马克思的一段话来理解。
“闭关自守的中国,就像一具木乃伊,一直密闭在棺材中,不与外界接触,一旦与新鲜空气接触,就立即腐烂。”——参考教师用书再进一步分析。
三、课堂小结: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对危机产生的原因和表现以及闭关锁国政策进行复习。
四、学习与探究:P88-87
五、课堂或课后作业:《学习辅导》该节练习P39-40
第二课 建筑奇观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赵州桥的设计者和修建时代;隋朝大运河的中心、起止点、四段河的名称;元朝开通的两段运河(会通河和通惠河);明长城的起止点;了解故宫的布局;理解赵州桥、大运河、长城及故宫的历史地位(价值)。
二、能力与方法
指导学生比较隋朝和元朝的大运河以及秦长城与明长城,培养比较能力,进一步掌握比较历史现象的方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运河和长城的修建,培养其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与学习辨证思考问题的方法;通过观看赵州桥、明长城、故宫的插图,培养学生观察、审美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赵州桥、大运河、明长城、故宫的历史地位(价值),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其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和对科学技术的兴趣;通过了解上述工程的特点与结构等,认识他们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大运河的作用;赵州桥和长城的历史地位
二、难点: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对长城、故宫历史地位(价值)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一课内容就四大发明有关内容提问)
二、(讲授新课)
(一)、赵州桥
首先组织学生阅读赵州桥一目,然后和学生共同探讨如下问题:
1、赵州桥修建于何时?位于何地?设计、主持建造者是谁?
2、赵州桥在结构上有何特点?这些特点分别有什么作用?
结构特点:
第一、单孔跨度大,便于派洪;
第二、坦弧,桥面平缓、坡度小、便于行人、车马往来;
第三、畅肩拱,即的大拱两边配两个小拱,有利于防洪、排水,减缓急流的冲击
造型美观:
架石飞梁尽一虹,苍龙惊蛰背磨空。 (宋)杜德源
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 (元)刘百熙
3、赵州桥有何价值?
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石拱桥。“国际土木工程的历史古迹”
(二)、大运河的开凿
1、隋朝大运河
请一学生讲解“隋朝运河图”掌握隋朝运河的中心、南北起止点、四段河的名称。
洛阳 涿郡 余航 四段河:永通邗江
2、介绍元朝的运河
元朝在隋朝运河的基础上重新开凿了两段新的河流分别是:会通河(临清—东平),通惠河(通州—大都)。
引导学生根据两幅运河图比较杭州到大都航程的变化。
大运河的修凿有什么样的作用?
加强了南北的交流,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引导学生将世界上著名的运河同中国的京杭大运河作比较。
(三)、明长城
修建明长城的原因?为了防御蒙古族和女真族对明朝的进攻。
明长城的东西起止点?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总长6000公里。
明长城的历史地位?明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引导学生分析。
(四)、故宫
元明清三朝的都城都在北京。明朝在元大都的基础上重新修建了北京城,北京城最重要的部分是故宫。引导学生观看地图册上明北京城的布局结构图,并说说故宫的主要布局和建筑特色?
故宫的历史地位?
故宫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全面反映了我国古代建筑,特别是木结构建筑的杰出成就。
三、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自隋代以来四大杰出的建筑,赵州桥、大运河、明长城、故宫。他们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结晶。
四、学习测评:P101。
五、作业:学习辅导。
第四课 唐诗与宋词
教学目标:
1、 识记与理解
记住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诗人,记住苏轼、辛弃疾等著名词人,并理解他们作品的突出特点。
2、 能力与方法
培养和提高学生评价文学家和文学作品(特别)是诗词的能力。培养学生恰当地引用诗文引语说明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唐诗宋词的繁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等诗、词人热爱祖国,关心民众的高尚情操,培养学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本主义思想。通过对不同风格的优秀古典诗词的学习和欣赏,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唐代三大诗人及其代表作,苏轼、辛弃疾及其代表作。
2、 难点:(1)诗与词的区别(2)诗词各流派特点
教学过程:
1、 复习上一课内容:《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资治通鉴》分别是什么样的书?
2、 讲授新课
(一)、华光万丈的唐诗
同学们喜欢古代的诗歌吗?你所知道的著名诗人有哪些?能不能一起背一背我们熟悉的唐诗?《春晓》、《朝辞白帝城》、《望庐山瀑布》等。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我国古代文学的两朵奇葩:唐诗和宋词。
1、唐诗概况 唐诗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巅峰。有名有姓的的2300多位唐朝诗人,创作了近5万首诗歌。较全面的反映了唐朝的各个方面。为中国古代文化宝库增辉添色。
2、唐诗的分类:边塞诗、田园诗、浪漫主义诗歌、现实主义诗歌。
3、 唐代最杰出的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
李白:字太白,四川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
《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你能从所学过的李白的诗歌归纳出李白诗歌的特点吗?
杜甫:字子美,河南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他的诗再现了安史之乱那个动荡的时代,故称“诗史”代表作有“三吏”和“三别”。背诵杜甫的部分诗作。
白居易:唐代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白诗最大的特点是通俗易懂。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谁道群生性命微? 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金缕衣
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二)、多彩缤纷的宋词
什么是词?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又一高峰。宋词主要分成两大类:婉约词和豪放词。
婉约词的代表人物有柳永和李清照。豪放派的代表词人为:苏轼和辛弃疾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
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
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凤栖梧 其二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橱,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後,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清平乐 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破阵子 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点秋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PAGE
16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