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美苏争霸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节 美苏争霸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7-12-16 10:2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历史第三册[人教版]
第四单元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第三节 美苏争霸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目 标内 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美苏对峙 戴维营精神;柏林墙;古巴导弹危机 了解七八十年代美苏等国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的背景和过程,指出从中得到的启示。 通过不同阶段美苏对外战略调整的分析,培养学生从经济与外交的辩证关系角度分析调整的原因与后果,提高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问题探究历史比较概括阐释 通过本课讲述,使学生认识霸权主义政策对和平的威胁和破坏,培养热爱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的思想感情。
从对峙走向缓和 尼克松改变对外政策;苏联的积极进攻战略;限制喝裁减核武器协议;“和平演变”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
一、美苏对峙
1.戴维营精神
2.柏林墙
3.古巴导弹危机
二、从对峙走向缓和
1.主要表现
2.“和平演变”
重点:美苏对峙、从对峙走向缓和的主要表现
难点:美苏双方对外战略的调整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教师课堂上可多采用问题比较法、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进行教学。使学生从感知历史中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导入新课】
战后初期,形成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全球对峙,即所谓“冷战”格局;从50年代后期起苏联领导人提出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的战略目标,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
一、美苏对峙
1.戴维营精神
战后斯大林时期,苏联面临的首要任务是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在对外战略上,基本目标之一是揭露美国的霸权政策,抵制美国的扩张行动。这一时期是美苏关系处于全面对抗的“冷战”时期。1953年斯大林逝世。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主张通过对话谈判逐步“软化苏联。1961年肯尼迪成为总统后采取对苏联的和平战略。赫鲁晓夫认为,苏美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果为了和平联合起来,那么就不会有战争。于是,赫鲁晓夫提出了一套争取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
为了实现美苏共同主宰世界的战略目标,苏联一方面增强国力,一方面希望通过互访改善美苏关系。1959年9月15日至28日,赫鲁晓夫访问美国,同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离华盛顿100公里的美国总统别墅戴维营举行了三天会谈,并发表了会谈公报。这是赫鲁晓夫上台以后,苏美两国首脑的第一次会晤。
  赫鲁晓夫在戴维营会谈中同艾森豪威尔就德国、柏林、裁军、美苏关系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讨论。戴维营会谈是苏联推行苏美合作外交战略的重大行动,美国实际上承认了苏美同是超级大国的事实。苏联此后大肆宣扬“戴维营精神”,鼓吹苏美两国领导人坐在一起,人类历史就进入了新的转折点。然而会后仅七个月,就发生美国U—2飞机入侵苏联的事件。苏联宣布取消对艾森豪威尔访苏的邀请,苏美关系趋于紧张,两国展开了新的争夺。
2.柏林墙
赫鲁晓夫决定利用柏林问题对美国施压。1961年,苏联和民主德国为了制止从东柏林逃往西柏林的人流,沿西柏林的边界线,在东柏林境内修筑起一道“柏林墙”,封锁了东、西柏林的边界,西柏林人进出东柏林都要经过边境站的检查还需办理入境手续。“柏林墙”的修筑,引起美国及其西方盟国的恼怒,但它们除了发出警告之外,不得不接受这一既成事实。
3.古巴导弹危机
美苏还在古巴展开争夺。1962年,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企图在美国南大门建立导弹发射场,被美国U—2型飞机发现。美国总统肯尼迪下令对古巴实行军事封锁,并进行战争威胁,苏联被迫撤走导弹,导弹危机才告平息。这一事件,表明苏联开始走上同美国进行全球争夺的道路,美苏两国的核军备升级,同时也表明当时的战略优势仍在美国方面。
二、从对峙走向缓和
1.主要表现
战后,美国长期推行全球扩张政策,由于经济受危机的冲击,增长趋于缓慢,特别是侵越战争大大损耗了美国的国力,美国对外战略被迫做出重大调整。1969年,尼克松任美国总统后,迫于当时形势的变化,为了保住美国的霸权地位,在对外战略上进行了重大调整,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7月,尼克松在关岛就美国的亚洲政策发表讲话,其基本倾向是收缩美国的海外态势,收缩的重点是亚洲。为此,尼克松在亚洲采取了两大步骤:一是1973年美军从越南撤出,二是70年代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同时在与苏联争夺的同时,希望用军事协议和经济关系来束缚苏联。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特别是70年代,苏联通过对内压缩消费,扩大积累,对外加紧经济掠夺增强了经济和军事实力。这时,苏联的经济实力同美国的差距大为缩短,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虽然还不如美国,但在军备竞赛中赶上了美国,不仅建起一支能对美国造成威胁的进攻性的远洋海军,而且洲际导弹数量也超过了美国。随着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增长,苏联的扩张野心不断膨胀。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的主要战略目标,是逐步形成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 70年代在亚洲和非洲进行了一系列的侵略扩张活动,包抄和孤立欧洲,以实现与美国争霸的战略目标。其间,1979年出兵阿富汗,实行直接的军事占领,直接威胁海湾地区和印度洋地区的和平,标志着苏联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了顶点。
这一阶段,美苏争霸的重点是欧洲。由于美苏在欧洲都聚集了重兵,两军对垒,处于僵持状态,难于正面突破,苏联就一方面以“缓和”战略麻痹西方,作为与美国争霸的手段。1963年和1968年美苏先后签定了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和防止核扩散条约。1972年两国签署了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协议和苏美相互关系准则等文件。1973年和1975年 ,召开了由西方国家共同参加的“中欧裁军会议”、“和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所通过的文件中各国均表示东西方国家互相尊重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及平等独立,不干涉内政,加强经济、科技和环境领域的合作。
2.“和平演变”
美国在与苏联搞缓和的同时,还积极推进“和平演变”的策略。提问:什么 “和平演变”策略?教师指出:和平演变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于苏联所采取的一种“超越遏制战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利用武力侵略不能将社会主义国家消灭的情况下,通过采用技术交流、文化 交往等方式影响社会主义国家人们的心理、行为方式,进而使社会主义国家的生活方式、国家运行变成资本主义式的,从而在不动声色中消灭社会主义国家。对此,苏联勃列日涅夫提出绝不能放弃意识形态的斗争,要加强对民族解放运动和进步、民主与民族独立力量的支持。
20世纪50年代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制定了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提出共产党国家要和平演变,和平演变就成为美国对付社会主义国家的国策!“和平演变”一词于1989年正式由美国总统老布什提出,这一战略成为加速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主要外部因素。由于它所进行的过程中并没有发生战争,所以叫“和平演变”。
【课后研讨】
1990年苏联剧变前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许多民意测验机构在苏联进行的多次民意测验。结果表明:支持实行资本主义的人在5%~20%之间;高达80%的人民都希望坚持社会主义。你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说说你的看法和认识,说说你的理由。
思路:社会主义制度曾经使苏联空前强大,赢得了世界的尊重,给苏联带来过前所未有的荣耀和辉煌。不能因苏联的最终解体而否认前苏联的辉煌和一切。社会主义制度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社会主义制度有其优越的,但还不成熟,因此要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满足人民的社会生活需求。
【本课小结】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的美苏争霸赫鲁晓夫时期,是美苏争霸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美苏关系既有缓和的一面,又有紧张的一面。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后期美苏争霸勃列日涅夫时期,这一阶段的美国因侵越战争遭受严重挫折,军事实力被苏联赶上,不得不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对苏联咄咄逼人的攻势,采取战略防御。这是美国战后对外战略的一次重大调整。1963年和1968年美苏先后签定了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和防止核扩散条约,1973年和1975年 ,召开了由西方国家共同参加的“中欧裁军会议”、“和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是战后苏美关系从对峙走上缓和的主要表现。
PAGE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