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88张PPT。24 唐诗二首点我视频新课导入 漫步在古诗苑中,那纷繁复杂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悠远的意境、精彩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两首古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社会病态,振笔疾呼。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百姓疾苦,震撼人心。
郭沫若题成都杜甫草堂诗史堂联
解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为:被
歌:诗的体例
意思是茅屋被秋风所破坏。 “歌” ,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学习目标1.结合注释初步了解诗歌,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重点)2.朗诵本诗,体会本诗的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杜甫(712-770),字子美,是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因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又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少陵、杜工部。其诗被称为“诗史”。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诗圣”。作者简介 “安史之乱”造成时局动荡,百姓颠沛流离。公元759年, 关中地区闹饥灾,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辗转到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茅草房,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但是,好景不长。两年后的秋天,一场大
风把茅草给卷走了,他们一
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
一个难挨的不眠之夜。此情
此景,使杜甫感慨万千,于
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不朽的诗
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作背景读准下列画线字的读音:
怒 号 挂 罥 长 林 梢 庇 护
突兀 布衾 三 重 茅 沉塘坳飘 转zhuàn俄 顷广 厦shàqǐngxiànsāng丧 乱见 此屋háojuànchángbìwùchóngqīnào读准字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朗读点我欣赏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下者飘转沉塘坳。(秋深)(怒吼)(在这里是虚数,表示多)(江边的地方)(高高的树梢)(茅草飞得低的)(落)疏通文意 八月,秋已深了,狂风怒吼,把我草屋上的几层茅草都卷走了。茅草飘飞,飞过江去,散落在江边上,其中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枝头,飞得低的茅草,飘飘悠悠,落在深塘的水边。翻译归来倚仗自叹息。(竟然忍心这样)(做动词)(公开,与“对面”呼应)(呼喊也没有结果)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南村边上的一群顽童,欺负我年老体弱,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公开地抱着散落在地的茅草,溜进竹林里去。我喊得唇焦口干也没有效果,只好回来靠着手杖独自叹息。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会儿)(像墨一样黑。)(衾qīn:被子)(睡觉不老实)(被里子)(雨点细密,像下垂的麻线)(睡得很少,指失眠)(何由:即“由何”。由:凭。)(彻:到天明。作动词)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一会儿,风停了,乌云像墨一样黑,秋天的天空乌云密布,天也渐近黄昏,黑了下来。盖了多年的被子,又硬又冷,像铁一样,娇惯的儿子因为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破了。因为屋漏,床上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而雨水还像麻线一样不断流。从战乱以来就很少睡眠,漫漫长夜湿淋淋的何时才完?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怎能得到.安:疑问代词,怎么)(全部庇覆)(所有贫苦人)(安稳得像山一样)(见xiàn:同”现”)(小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哪里能得到千万间高大的房屋,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都喜笑颜开,而高大的房屋在狂风暴雨中也不会倾倒,安稳得像山一样啊!什么时候,我的眼前能一下子出现这样高大的房屋,我自己即使茅屋被狂风吹破,被冻死了也心满意足!1.诗歌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2.诗歌为我们呈现了几幅画面?给每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3.画面里描写秋风、茅屋以及“我”的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并用一个含“痛”的词组表达“我”的情感。整体感知秋风破屋 — 群童盗茅— 破屋漏雨— 愿得广厦画面 画面里描写秋风、茅屋以及“我”的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并用一个含“痛”的词组表达“我”的情感。痛惜——————痛心————痛苦 ————痛忧 情感升华,由记叙一家之苦到大抒忧国忧民之情。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描写“秋风破屋”的情景。 情景交融:三幅鲜明的图画,拨动诗人的心弦,交代了茅草的三个下落。“卷”“飞”“洒”“挂”“飘”“沉”这些动词,形象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流露出诗人焦灼、苦痛无奈的心情。内容解读1.第1段中哪些词语描写出了风势之大?请找出来加以赏析。 先用“怒”字把秋风拟人化,“风怒号”三字写出了秋风声之宏大,使人如闻秋风咆哮,很形象。
“卷、飞、洒、挂罥、飘转”把风势的猛烈描绘得淋漓尽致,将一幅秋风卷茅的画面生动地呈现出来,从而使诗人的无奈之情自然流露。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秋
风
破
屋秋风:茅屋:“我”:肆虐怒号、卷—正面描写飞、洒、挂罥、飘转—侧面描写弱不禁风痛惜结构展示一叹老天无情毁屋;
二叹儿童幼稚,不明诗人苦衷;
三叹黎民生活困苦(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2.如何理解诗人称孩童为“盗贼”? 群童抱茅只是顽皮而已,然而诗人却将孩童称为“盗贼”,还感到“欺”,是为了表达自己因“老无力”而受到欺负的无奈、愤懑心情,并不是真的给抱茅草的孩童冠以“盗贼”的罪名。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群
童
盗
茅秋风: 茅屋:“我”:助童盗茅茅草被盗痛心人民疾苦结构展示 抒情:表现出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写屋漏床湿,长夜无眠,令人愁苦。3.为什么要写“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这两句诗相对于“茅屋为秋风所破”这一题材,以及“安得广厦千万间”这一主题而言,似乎有些游离,其实,诗人的用意是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营造一种雪上加霜的凄苦氛围;同时又从一个具体的角度写出了生活的艰辛。邹垚娟35244.诗人为何长夜难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从眼前的处境想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联想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然后又回到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怎能入睡呢?
“何由彻”与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同时,“长夜沾湿何由彻”还有更深层的含义,诗人从眼前景想到过去事,再想到未来,自己、国家都在风雨飘摇中挣扎。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破
屋
漏
雨秋风:茅屋:“我”:风雨交加破屋漏雨痛苦冷似铁、无干处、未断绝结构展示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及其博大的胸襟和崇高的思想。写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5.“安得……安如山”三句句式有何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三个句式,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
“欢颜”“安如山”等,读来铿锵有力,果断坚决。 准确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体验中迸发出来的无奈的呐喊和深切的期盼。
这里,诗人跳出个人的圈子,表现了对天下寒士的无限关怀。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愿得广厦破屋漏雨推己及人痛忧博大胸襟
崇高理想结构展示秋风破屋 心情苦痛
群童抢茅无可奈何
破屋漏雨忧思不绝
现实风
雨白天
黑夜屋外
屋内事
人自己 理想天下寒士关心民生
忧国忧民推己及人水到渠成广厦千万间理清思路怎么看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这种情怀?深入探究 这首诗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反映了战乱中诗人的痛苦生活,表现了他对人民的同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和忧国忧民的祟情怀。主旨把握说说前三节和最后一节的关系。 最后一节诗人集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写景记事直抒胸臆 忧国忧民的情怀群童盗茅无可奈何破屋漏雨忧思不绝期盼广厦胸襟博大秋风破屋心情苦痛课堂小结 杜甫忧国忧民的诗歌名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首》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系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朝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前苏联〕别林斯基课外拓展世上疮痍,诗中圣哲?社会病态,振笔疾呼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百姓疾苦,震撼人心
郭沫若题成都杜甫草堂诗史堂联杜公祠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jì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这首诗作于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延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诗人在剑南喜闻蓟北光复,想到国家可以重新安定,人民可过安定生活,自己可以携眷还乡,喜极而涕。诗人的“喜”,从另一个方面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全诗毫无点饰,情真意切。读首诗,我们可以想象作者当时对着妻儿侃侃讲述捷报,手舞足蹈,惊喜欲狂的神态。因此,历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这首诗,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称赞它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登 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zhǔ)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蜀 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歌诵读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让我们回顾一下,看一下我们还积累哪些饱含爱国之情的语句: 诗为事作,屋凭人传。如今成都杜甫草堂依在,而现在草堂的浣花溪畔,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诗人追求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已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今天变成现实,如果诗人在天有灵,他定会感到欣慰。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这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国家卓越领导人朱德参观杜甫草堂的题词。我们但愿杜甫草堂长留人世,杜甫诗篇光芒千秋永照 。
原作题下有题注——
“苦宫市也”
叙事讽喻诗学习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2.通过朗读领会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情感。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现实主义诗人。
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闲适、感伤、杂律。
他的诗,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卖炭翁》是一首叙事讽喻诗。走近作者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于元和四年(809)。
题下自注:“苦宫市也”,说明了诗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二是指宦官的恶行,败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既为民生叫屈,又为皇上担忧。
韩愈《顺宗实录》一语道破:“名为宫市,其实夺之。”鬓 辗 辙
骑 敕 叱
将 系chìbìnjìchìjìzhéniǎnjiāng字词积累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朗读课文卖炭翁
[唐]白居易点我朗读内容解读卖炭翁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砍伐。烟熏色的脸。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得到。做什么用。谋求,需求。灰白。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使人怜悯。希望。天亮。同“碾”,压。车轮滚过地面碾出的痕迹。困倦,疲乏。城市中划定的集中进行交易的场所。唐代长安有东西两市,各有东西南北四门。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
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轻快的样子。骑马的人。黄衣使者,指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指皇帝的命令。吆喝。长安城宫廷在北面,集市在南面。拿。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
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助词,用于动词之后。吝惜不得。得,能够。惜,舍。唐代商品交易,钱帛并用,但“半匹江纱一丈绫”远远低于一车炭的价值。同“值”,价钱。挂。1.诗歌出现了哪些人物?
2.诗歌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3.围绕炭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
卖炭翁和黄衣使者白衫儿(宫使)一个卖炭翁辛苦烧的一车炭最终被宫使用半匹红纱一丈绫掠夺一空烧炭——运炭——被夺炭整体感知1.从诗中哪里可以看出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复杂的工序、漫长的劳动过程、工作环境的恶劣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脸:焦黄色
鬓发:灰白
十指:乌黑形象地描绘出卖炭翁的生存状态:一是劳动的艰辛,一是年岁已老。内容探究2.“衣正单”“愿天寒”“可怜”分别包含老翁和作者各自怎样的心理和情感? “衣正单”,本该希望天暖,然而却“愿天寒”,只因为他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卖炭得钱”上。这两句写出了主人公艰难的处境和复杂矛盾的内心活动。“可怜”二字,倾注着诗人深深的同情,不平之感,自在不言之中。3.“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辗”字既写出了天气寒冷,已经结了冰,从而突出说明了卖炭翁的辛苦,又写出了牛车的重量,说明了卖炭翁的勤劳。4.“牛困人饥日已高”写出了哪些内容? 作者不写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只用七个字,就把路远、车重、雪厚、人苦全部托出。至此,作者笔墨暂时收住,木炭能不能卖出,是老翁悬心的事,也是读者迫切想知道的结果。5.“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 “翩翩”,轻快的样子。这里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6.“把”“称”“叱”“牵”几个动词有何深意? 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按理,小太监手里是不会有这种公文的,更不用说是“敕”,也就是皇帝的文书了。这里有讽刺之意,将宫使狐假虎威、巧取豪夺的情形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深入品读角度一:知道人物形象刻画方法
角度二:学会名句赏析
角度三:体会对比的写作手法
角度四:把握作者的情感
角度五:尝试归纳主旨1.诗中刻画了两组人物,请分别用一个词概括人物形象。
2.本诗中有哪几种人物描写方法,举出诗句进行说明? 针对角度一:人物形象刻画方法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肖像描写烧炭艰辛、生活困苦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心理描写 生活困苦、艰辛肖像描写夜来城外一尺雪,晓 炭车 冰辙 。? ?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 。? 动作描写运炭的艰难驾辗歇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肖像描写趾高气扬、得意忘形 手把文书口称敕,
回车叱牛牵向北。 动作描写仗势凌人、蛮不讲理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 。? ?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心理描写 炭被掠夺,虽然舍不得,但无可奈何。惜不得针对角度二:学会名句赏析示例一: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花白,十个指头就如乌炭一样黑。诗人用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人物外貌,抓住三个部位(脸、鬓、手)、三种颜色(脸是焦黄色,鬓发是灰白,十指是乌黑),形象地描绘出卖炭翁的生存状态:一是劳动的艰辛,一是年岁已老。后一句中,“苍苍”与“黑”形成鲜明对照。针对角度二:学会名句赏析示例二: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卖了炭得到一点钱,拿来做什么用呢?只不过是为了身上的衣裳和口中的饭食。卖炭翁年老体衰,却仍不得不在深山从事繁重艰辛的体力劳动,究竟是为什么?这两句作了回答。这一问一答,让文章不显呆板,文势跌宕起伏。其贫困悲惨的境遇已经说明了生活的不幸,然而不幸还不止这些。因此,这又为下文作了铺垫。针对角度三:对比的写作手法 “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 对比,写出了宫使掠夺的残酷;
“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劳动者的艰辛,宫使的得意忘形、骄横无理;
“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写出卖炭翁买衣食的迫切心情及艰难处境。 作者对卖炭翁给予深切的同情,对宫市的暴行进行了揭露,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针对角度四:把握作者的情感 诗人塑造了卖炭翁这个典型形象,概括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揭露了宫市的弊端以及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主旨把握我们知道,白居易主张“歌诗合为事而作”,同学们想想看,诗人通过卖炭翁的故事想反映什么样的社会现实?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做?拓展延伸卖炭翁 宫使 烧炭艰辛运炭艰难炭被掠夺生活困苦艰辛夺炭(肖像、心理、动作描写)对比 通过记叙一个卖炭老翁辛苦劳动所得最终被宫使掠夺一空遭遇,揭露了宫市的罪恶和统治阶级的残暴,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肖像、动作描写)仗势凌人
蛮横冷酷课堂小结1.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以外貌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辛酸劳作。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以心理描写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的生活境遇。
C.“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以神态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勇敢反抗。
D.“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以动作描写揭露了宫使凶残掠夺的面目。随堂检测C2.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______
A. 《卖炭翁》一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C.“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D.“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就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D3.下列对诗歌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从题下自注“苦宫市也”,可以看出诗的主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的公开掠夺性。
B.白居易是宋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与唐代的李白、杜甫一样都是著名诗人。
C.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D.“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叙述,“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则运用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C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分为四节,试概括每节的内容,并说说其中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
第一节:秋风破屋:环境。展现系列动态,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着诗人痛苦的心弦。 第二节:群童按茅:现实。茅草对诗人而言关乎生计,按捺不住内心的愤怒。这是激愤之词。
第三节:长夜沾湿:感受。由自己的处境,联想到国家的处境(风雨飘摇之中)。“何由彻”意味深长,一作结,二铺垫。
第四节:广厦千万间:理想。诗人跳出了个人的圈子,表现了对天下寒士的无限关怀。二、《卖炭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参考答案:
《卖炭翁》描写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诗一开头就把读者带到当时的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让读者看到一个烧炭的老人过着十分穷苦的生活。 烧炭的老翁连一寸土地也没有,全部赖以为生的东西,只不过是一把斧头、一挂牛车,再加上十个被烟火熏黑的手指头。他没有妻子也没有儿女,孤苦伶仃的一个人……被生活所迫的老人“心忧炭贱愿天寒”,他宁肯忍受加倍的寒冷,以便能多卖一点炭钱。
封建统治阶级为了满足其腐朽豪奢的生活欲望,除了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以外,还采取其他手段巧取豪夺人民的血汗。中唐以后,朝廷里经常派人到市场上去采购物品。他们一看到中意的东西,就随便付给很低的价格,或任意掠夺而去……三、两首诗中都有不少精彩的描写,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对恶劣天气和生活环境的描写,《卖炭翁》中对卖炭老人肖像、心理、动作的描写。试结合具体诗句做简要分析。参考答案: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刻画了秋风扫叶、茅草飞扬的动感场面,突出诗人饱经战乱之苦,是未老先衰、心力憔悴啊!“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用饱含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愁惨暗淡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愁惨暗淡的心境。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十四个字的肖像描写,不仅准确地表现了卖炭翁的职业和年龄特征,而且使人想到他的辛酸劳作和痛苦生活。长期受烟火熏烤使皮肤变色,终日扒摸木炭把十指沾黑,而“两鬓苍苍”又表现出卖炭翁的凄楚和衰老。这样拼死拼活的苦干,只不过为了“身上衣裳口中食”,挣点钱勉强度日。“心忧炭贱愿天寒”,是更深一层的心理刻画。卖炭翁在“衣正单”时“愿天寒”,一怕天气暖,炭卖不掉,衣食无所出,二想天气寒冷,卖个好价钱。这两句诗深刻地表现了他对“卖炭得钱”的殷切期望,反映了他十分悲惨的生活境遇。课后作业1.背诵本课的两首诗。
2.用现代汉语把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改写成记叙文。题目另拟,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