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改革与解体(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县)

文档属性

名称 苏联改革与解体(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县)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7-12-21 08:4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1张PPT。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复习旧课  斯大林时期苏联确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有何弊端?  经济建设方面完全采用行政手段制定计划,严重违背市场规律,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重工业突飞猛进,而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轻工业、农业发展缓慢甚至下降,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权力机制领域是“斯大林模式”,体制僵化的最严重的弊端,反映在斯大林晚年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权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开始改革。“秘密报告”: 报告很大胆,后果很严重。 1956年,苏共二十大
《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在揭露和批判个人崇拜上有重大意义,但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引起思想混乱,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赫鲁晓夫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产生了什么后果?
做法:错误地全盘否定斯大林,仅仅把弊端的根源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而没有从经济政治体制上去寻找原因。所以,他虽然从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只是在原有体制的框架内进行小修小补。后果:不但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反而因为改革激化了各种矛盾,赫鲁晓夫被迫下台。体制未变,小修小补无济于事1964年
赫鲁晓夫被迫下台黑白相间的墓碑 毁誉参半的一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里,没有一位世界领袖人物的成败能像赫鲁晓夫的成败如此急剧地和决定性地改变历史的进程。”
──尼克松勃列日涅夫改革 (1964)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
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经济改革重点:重工业二、苏联的解体1985年
戈尔巴乔夫上台改革
改革重点:经济改革结果:……改革重点:转到政治方面“公开性”、“多元化”、“民主化”……
结果:……“八一九”事件 苏联解体:无可奈何花落去1991年12月25日19时40分,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国家电视台发表声明说,由于当前国内的形势和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建立,他决定停止在苏联总统职位上的活动摩尔多瓦15个加盟共和国独立叶利钦VS 戈尔巴乔夫权力高端的博弈,
谁是最后的赢家?从苏联到独联体苏联的解体  2、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是否还会存在下去?   男生说的有道理。因为苏联的最终解体是种种复杂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无法改变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的经济危机;否定历史、反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潮泛滥;右翼势力和民族分离主义思潮的乘机抬头;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的急剧激化;西方势力的影响等。而“八一九事件”只是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的。 3、中国和苏联所进行的改革为什么会导致不同的结果?①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②我们在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具有明确坚定的指导思想。③我们在改革中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有效地发挥了国家职能。④我们在改革中对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价值观采取了正确的对策,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团结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