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台阶》学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10-15 09:5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台阶
学习目标:
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②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
③理解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安排详略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
同上②③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找出生字、生词,在预习本上正确注音、写字。能够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九亿农民。关心国事就不能不了解一下中国广大的农村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今天,我们所学的《台阶》就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
二、诵读感知,整体把握
1、学生通感全文,简要讲述故事情节。
教师提示阅读要点: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2、你印象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从文中找句子说明
提示:(哪些情节最能表现父亲的形象?父亲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小结: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父亲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新台阶造好后,他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上去。
三、研读课文,合作完成
1、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那么多笔墨?
2、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
3、为什么“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四、速读课文,研讨赏析
1、“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一处描写表现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不作心理描写?
2、比较《背影》和《台阶》在立意和选材上的异同之处。
五、文思泉涌,敏捷争辩
结合全文,说说你觉得父亲这样做值得吗?
六、课堂小结
从凄楚、辛酸中走来的父辈,可能他们的愿望、追求,在儿子的眼里,不是耀眼、精彩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血管中流淌着的那份坚韧不拔、拼命硬干的生命因子,恰是撑托事业辉煌的砥柱。让我们从心底祈愿,造好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劳苦的父辈们能尽享这份收获和喜悦,感谢父亲!
七、布置作业
①摘抄赞颂父亲的文学作品。
②推荐阅读巴尔扎克的《高老头》。
知识链接
1、详写“台阶”的作用
这篇小说题为“台阶”,先在老屋的台阶上做文章有多方面作用。
第一,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新屋的时候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就形成对比。
第二,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
第三,写“我”在台阶上跳上跳下,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写小孩子能连跳三级,可见台阶之低。写父亲在台阶的坐姿,又是写台阶之低。
第四,写父亲的脚板,写出了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穷困。
2、父亲“若有所失”的原因
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3、盖房时父亲的神情
父亲的神情写得很有特色。他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他一辈子老实厚道低眉顺眼,高兴起来也自有他高兴的样子。作者微妙地写他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异乎平日而又与众不同的样子,他手足无措,想挺胸挺不直,笑也是尴尬的笑。这副喜悦的样子是非常个性化的。
亲情故事:
争吵也是一种缘分
在大多数人看来,母女之间应该是一种很亲密很贴心的关系。可我这个做女儿的跟自己的母亲却总是争争吵吵。也许是我跟母亲的性格都比较“硬”的缘故吧,母女两人总是互不相让,就像针尖对麦芒。
我和刚刚读初中的小弟都不喜欢回家,不喜欢过寒暑假,不喜欢像别的孩子一样受了委屈往家里跑;我把这一切归咎于母亲,就因为她敏感、唠叨,而且言语又尖酸刻薄。
总觉得母亲还是个没长大的小女孩,心里有了话,总憋不住,老想着找个人一吐为快。若是对方没有反应,则会赌气好几天不理人家。非得等着那人过来道歉,说上一大堆的好话,她才会不情不愿地原谅别人。
偏偏她的女儿是个不识相的家伙,活了二十多年,还没学会恭维人,一张口就气势汹汹一副要得罪人的模样,老是针锋相对地和她斗嘴皮子。
譬如母亲老喜欢在人前抖搂我儿时那些陈谷子烂芝麻的无聊小事。说我欺负了谁家的小孩子,把人家臭骂了一通不说,却还反咬一口跑到人家门口,把人家父母在大庭广众之下教训了一顿。又说我小心眼,会为了一个玩具,拼命似地跟邻居小妹妹抢,抢不过,就任性地边哭边围着村子转圈,非得等到人家小妹妹心甘情愿地主动让了步,才肯善罢甘休。
我听了,要么怒气冲冲地跑到书房里去“砰”一下关上门;要么当着人的面让她下不来台:说有这样霸道蛮横的女儿,你不嫌丢人我还嫌呢!母亲不甘示弱,反而变本加厉地对我进行声泪俱下地控诉:说我自己生的孩子我当然不嫌,要真嫌,你两岁的时候,掉进水坑里去,头朝下差点呛死;四岁半的时候,两次得脑膜炎,半夜里一口气喘不上来,晕死在床上,我会发了疯似地鞋也不穿抱你去医院?!没我疼你这忘恩负义的家伙,你能长这么大吗你?!嚷完这些,照例是甩掉所有的家务,躺到床上,一蒙头,流着泪生闷气去了。不等着我和老爸做完了饭,千呼万唤地喊她出来,绝对不会抛头露面。
有时侯,做的饭不好吃,我们抱怨,她便会把筷子一摔,给我们上一次思想教育课,说怎么就没有个人体谅她,她辛辛苦苦每天干这些杂七杂八的活,供我们吃供我们穿,累得腰酸背疼,最后反而招来一身不是。
时间长了,知道母亲那一套不厌其烦的道德说教,家人便也不再吱声。只是我,饭菜不好吃,照例会龇牙咧嘴地做痛苦状,而后扔下一通恶评,逃之夭夭。
后来终于上了大学,可以有理由大大方方地不用周末完成任务似地回家,不用听母亲一大箩筐的唠叨,互不相让地和她你一句我一句地争来争去。可惜,漫长的寒暑假,照例是逃不过的。
母亲是个爱凑热闹的人,好不容易盼到我和弟弟都放假在家,便没完没了地问东问西。晚上听见我和小弟在屋里叽叽咕咕,就忍不住寻了理由跑到我们屋里来边翻箱倒柜地瞎收拾,边努力地插上几句话,看我们笑得花枝乱颤,她也扭过头去,冲着一大堆杂物,偷偷地笑。
因为不喜欢呆在家里,我便跑出去这个同学家住几天,那个同学家待一阵。算下来,一个月的假期倒有半个多月是在外面度过的。母亲心里不舒服,嘴上更刻薄:现在长大了,翅膀硬了,用不着在家了;好不容易给你安了新床,套了新被,又怕你写文章嫌吵,单独收拾好一间小屋给你用,你却还是不领情,没回数地往别人家跑,有本事你以后就别回这个家!
当我惯性似地又想反驳她时,一抬头,看见坐在对面的母亲小孩子似的气嘟嘟地噘着嘴,又吧嗒吧嗒地落着泪,只是她再也没有了小女孩的光洁饱满的额头、乌黑柔美的头发和明净闪亮的双眸——她已经完全地老了。
一种深深的自责就这样在瞬间占据了我的心。不管怎么说,这是生我养我的母亲啊,她敏感、唠叨、言语刻薄,那也许是她与生俱来的缺点,时间长了,已经成了一种改不掉的习惯了。就像她的女儿得理不饶人一样,是性格使然。但这并不妨碍她为儿女操劳、为生活忙碌、为家人挂牵,就因为她是一位母亲啊!
突然地一阵心疼,对一辈子都不肯在我和别人面前认输的母亲。也突然地明白,母亲的一切抱怨,只是因为,她害怕某一天我们远走高飞了,再也不回来,陪着苍老寂寞的她,哪怕只是惹她生气的“斗嘴”。
现在的我,仍喜欢在回家的时候跟母亲斗上几句嘴,但心里不再认真,全当是哄母亲开心。因为我心里清楚,任我再怎么与母亲争吵,她心里其实也是满足的。
唉,我们这对母女啊,大概今生就是有一种“争吵”的缘分吧!
立下造屋目标,并为之付出长期艰辛的劳动——勤劳、顽强
建成新屋后的喜悦、局促、不自在——淳朴、善良、谦卑
建成新屋累垮身体,不服老——倔强
同:都是表现父亲的文章,都是抓住生活中的细节,以小见大。
异:《背影》抓住“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突出了父亲的背影,突出了父爱,给人深刻的印象,让人强烈地感受父爱。
《台阶》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建房这个一般性的题材有了则重点,有了特色,突出了父亲对社会地位的追求,突出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小说用第一人称写,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动作、表情表现思想(以形写神),
父亲抽烟时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家羡慕。
这篇小说题为“台阶”,先在老屋的台阶上做文章有多方面作用。
1)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新屋时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就形成对比。
2)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
3)写“我”在台阶上跳上跳下,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写小孩子能连跳三级,可见台阶低。写父亲在台阶的坐姿,又说明台阶低。
4)写父亲的脚板,写出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穷困。
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
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人的需要是建立在现实可能性的基础上的。父亲以他的力量,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谓理想远大。他的血管里有民族特质中拼命硬干、坚韧不拔的精神。
(2)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角度:父亲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根源在于生产力水平低下。
这篇小说固然讴歌了父亲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但是更有一种凄楚、辛酸的情感笼罩全篇。
小说告诉我们,父亲创业的艰难困苦,根源在于农村经济极端落后。小说深沉地响着时代对先进的生产力的呼唤。
四、课堂小结
从凄楚、辛酸中走来的父辈,可能他们的愿望、追求,在儿子的眼里,不是耀眼、精彩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血管中流淌着的那份坚韧不拔、拼命硬干的生命因子,恰是撑托事业辉煌的砥柱。让我们从心底祈愿,造好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劳苦的父辈们能尽享这份收获和喜悦,感谢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