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8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8-01-03 21:4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时间:_______年 ____月 ____日 星期_____
课题: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课前导学分析】
概述三次历史性巨变 三个历史伟人 三个理论成果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展示:1、指导中国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 在它的指导下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使中国人民醒过来。2、指导中国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是毛泽东思想。在它的指导下毛泽东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创建新中国,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3、指导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它的指导下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了。
第一节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课标要求】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理论的过程及其主要内容。
了解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家为实现三民主义而领导武装起义,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推行有利于发展经济、政治和文化教育的政策和法令,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史实。
了解新三民主义提出的时代背景和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教师应精选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了解1905一1925年20年间孙中山提出、发展三民主义理论,为实现三民主义而不懈努力奋斗的历史轮廓;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表现。
组织学生观看《孙中山》、《非常大总统》等历史题材的影片,并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情境,丰富与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在研究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并实地考察了西方社会后,提出的“振兴中华”的蓝图,它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的理论作用。
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家高举“三民主义”旗帜,组织、发动和领导了一系列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斗争。实现了20世纪中国社会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是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帮助和影响下提出的,较之旧三民主义有了质的飞跃和巨大进步。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作用;辛亥革命时期三民主义的实践;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二、难点:如何理解与旧三民主义相比较,新三民主义有了质的飞跃和巨大的进步
【教学过程】
〖复习并导入〗
通过回忆必修一有关内容导入本节课。
〖讲授新课〗
一、三民主义
(一)阅读第一目,思考:
1、分析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
2、三民主义是怎样提出的。
3、简述三民主义的内容。
4、评价三民主义。
5、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联系必修一的内容,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孙中山等人进行了哪些革命实践?
(二)讲解
1、提出背景:
①经济: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②阶级:资产阶级不断壮大。③政治:民族危机加深,反帝反封建运动不断高涨。④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⑤历史: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等救亡图存方案均未能使中国摆脱危机。 ⑥孙中山丰富的革命实践和对欧美革命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或者: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社会矛盾更加尖锐;②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运动等救亡图存方案均未能使中国摆脱危机;③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逐步壮大。孙中山等人学习接受西方近代政治学说。 ④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同盟会成立。】
1905年8月20日,第一个全国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这是孙中山书写的同盟会政纲条幅。
3、三民主义的具体内容
名称 三者关系 口号 主要内容 意义
民族主义 前提(民族革命)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暴力推翻清王朝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 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和时代的要求
民权主义 核心(政治革命) 创立民国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从理念上解决了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
民生主义 补充和发展(社会革命) 平均地权 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核定地价”“国民共享”是资本主义土地纲领 反映了孙中山维护人民利益的美好愿望和对世界潮流的敏锐观察。
4、评价:
评价历史的标准:是否符合革命目标(利于完成革命任务);手段(方式)是否适合当时历史情况;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和国家发展趋势;是否代表广大人民意愿。
⑴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性质)。
⑵①集中表达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②在它的指导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迅速发展,三民主义思想对旧民主主义革命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⑶未明确提出反帝要求;未提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纳。――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5、⑴总结三民主义实践的几件大事:
①1905年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②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③1912年建立了中华民国并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④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⑵结果: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但并没有真正完成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中国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孙中山为捍卫民主共和,先后领导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
二、新三民主义
(一)阅读第二目,思考:
1、分析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的原因。
2、新三民主义的提出
3、简述新三民主义的内容。
4、比较新旧三民主义。
(二)讲解
1、条件:
⑴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斗争的失败;⑵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⑶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⑷孙中山本身与时俱进的精神
2、提出
⑴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⑵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孙中山制定全新政策:①联俄、联共、扶助农工;②准许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③在广州黄埔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国民党“一大”代表中,共产党员占14%
3、内容:⑴民族主义:对外突出反帝、对内主张民族平等;⑵民权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⑶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
4、师:新旧三民主义之比较(列表)
名称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新在何处
民族主义 反满族贵族专制,中国民族自求解放 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增加反帝内容
民权主义 推翻帝制,建立国民的政府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强调政治机构民主化 强调民权普遍性,反帝反封相结合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平均地权(后提出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控制私人资本) 更关注农民和工人扶助农工
5、影响:在新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国共进行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以北伐战争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大革命高潮的到来。
6、新三民主义提出的意义
A、①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大革命时期的旗帜;②是孙中山在开拓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上迈出的崭新一步;③体现了孙中山与时俱进的风格
B、局限性:新三民主义在理论上、纲领上仍然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
7、新三民主义提出的意义
⑴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大革命时期的旗帜;⑵是孙中山在开拓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上迈出的崭新一步;⑶体现了孙中山与时俱进的风格
【问题探究】
1、材料一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奉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材料二 在《遗嘱》中,孙中山总结数十年的革命经验:“必须唤起民众,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他指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的是三民主义的哪一内容 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制定的宪法是什么 该宪法确立了怎样的资产阶级政体 (6分)
(1)民权主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2)根据材料二回答,孙中山晚年的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 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8分)
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变化的原因: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屡次失败;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中共和共产国际的帮助。
2、“新三民主义或真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中,就都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
⑴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之间是怎样的关系?(新三民主义是否等于三大政策?)
相辅相成、缺一不可。①新三民主义是革命的纲领,是奋斗的目标,蕴含着三大政策的精神。②三大政策是实现新三民主义革命纲领的方法和手段 。
⑵新三民主义的实质是在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3、比较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异同?
⑴根源:阶级立场不同。
⑵同:若干基本原则一致:反帝反封建。
⑶异:
A、①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中有彻底实现人民权利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②新三民主义没有提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
B、①在民主革命阶段之后,还有一个社会主义阶段,即最高革命纲领;②新三民主义只有民主革命纲领,仅限于发展资本主义。
⑶局限性:新三民主义在理论上、纲领上仍然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
【知识拓展】
1、孙中山三民主义发展的历程:
萌发:上书李鸿章的失败和兴中会的创立.
提出:中国同盟会的组建,以及《民报·发刊词》把同盟会纲领进一步阐发为三民主义.
传播:革命派同保皇派的论战.
实践: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挫折: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的相继失败.
发展: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确立了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再实践:以北伐战争为标志的国民大革命.
再挫折:蒋汪背叛革命和大革命的失败.
2、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但为何两党又会最终分道扬镳?新三民主义和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有何原则区别?区别存在的原因是什么?
区别存在的原因:因为两党的革命纲领有原则的区别;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有根本的不同。
3孙中山的转变
⑴孙中山一生中的两次伟大转变
第一次:1894年上书李鸿章,主张改良(改革),遭冷遇,转而走上革命道路。
第二次: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与共产党合作(最伟大的转变)
⑵孙中山能够实现伟大转变的原因:
A、根本原因:孙坚持民主革命,不断探索的革命精神
B、客观条件:①多次斗争屡遭失败的教训;②十月革命的影响(苏联的帮助);③五四运动的影响(显示了工人阶级伟大力量);④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影响。
〖小结〗
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成为当时指导中国人民不断前进的旗帜。在革命遇到挫折后,他又与时惧进把他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最终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把民主革命又向前推了一步。
【板书设计】
【作业】
《填充图册》及练习册《导与练》。
【课后反思】
时间:_______年 ____月 ____日 星期_____
课题:专题四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课标要求】
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毛泽东思想诞生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认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基本内容和历史意义。
了解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的重要性。
了解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实践活动和理论总结,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 史料搜集和史料选取,是历史研究和学习过程中相辅相成的基本方法。广泛搜集史料,大量占有史料,是学好历史的基础。认真整理史料,选取有效、典型历史信息,是学好历史的关键。坚持二者的有机统一,才能教学生习得历史知识,学会正确运用史料说明和理解历史的一般方法。
1、通过课前预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通过预习问题的解答,提高学生概括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分析、讨论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大背景,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明白思考历史问题一定要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出发来考虑。
 3、通过分析毛泽东思想形成过程与社会革命变迁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社会实践决定社会意识的观念。 
4、通过对引用材料的分析,培养学生科学阅读课外材料的能力,包括如何进行归纳和分析、如何从中提炼有效信息、如何有区别地进行泛读和精读等等。
  5、通过课堂内的师生互动和学生讨论,锻炼学生自己摸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方法,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真正体现新课标下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程,充分认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中国民族的解放、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幸福而不断探索、不懈努力奋斗的精神和勇气,充分认识只有中国共产党人的这种革命的首创精神和巨大的理论勇气,才能为中国人民找到通往胜利的道路。
通过感受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在历史紧要关头,以天下为己任,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气魄和胆识创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并以其理论指导实践,不断取得胜利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毛泽东思想的理性认识,强化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的领导的信念、信心。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2.毛泽东思想的成熟与确立及其历史意义。
二、难点:毛泽东思想是不断发展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教学过程】
〖复习并导入〗
从马克思主义诞生到十月革命胜利,再到中国的毛泽东思想产生,这一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过程是一脉相承的,同样反映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来源。因此,课堂导入就从这一角度入手:“当中国的大门开始被西方的炮舰强行打开的时候,西方产生了两个伟大的人物:马克思、恩格斯。他们在欧洲研究调查,批判地吸收人类思想文化上的优秀成果,从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几十年后,列宁领导俄国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他的理论、思想和实践就是列宁主义。不久,在世界的东方,又出现了一个响彻世界的名字:毛泽东。有了毛泽东,有了毛泽东思想,中国迎来了一个天翻地覆的时代。你知道毛泽东思想是怎样诞生的吗?”
〖讲授新课〗
Ⅰ、诞生背景 分析毛泽东思想形成的背景
  (着重从毛泽东思想诞生的社会大背景出发,交代毛泽东思想创立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就是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寻找出路,“救亡图存”历来是近代志士仁人们的不懈追求,中国共产党人也不例外。)
(1)时代背景:20世纪前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
(2)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工人运动不断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阶级基础。
(3)国际条件:马克思主义通过苏维埃俄国传到了中国,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国际条件。
(4)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5)实践基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实践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
Ⅱ、发展过程(产生时期:二十世纪三十至七十年代)
一、学生阅读教材,完成表格。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
(结合书本内容着重讲解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以及毛泽东思想的内容体系,此为本内容的明线;从大革命到国共十年对峙,从抗战时期到解放战争,从社会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这一中国社会的大变迁为本内容的暗线。)
1.背景: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的展开;②国民革命时期,党的主要领导人放弃对革命的领导权,尤其是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使中国革命遭受重大损失,中国共产党人面临探索适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和革命方略的历史任务。
2.形成过程:①国民大革命时期:通过《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分析了中国社会和阶级状况,提出坚持无产级对民主革命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②十年对峙时期:总结井冈山斗争经验,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以及“工农武装割据”等理论。③遵义会议后到抗战时期: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并在军事、政治、经济、统战、等多方面展开,最终系统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毛泽东的领导艺术和理论水平在全党具有崇高威望,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形成。“七大”正式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发展:①解放战争时期: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和中国由农业国转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②过渡时期:从理论和实践上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开辟了一条是和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提出一系列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方针,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4.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5.意义: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
6.地位: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历史地位。
二、相关练习
1、史料链接:
材料一:秋收起义进攻长沙受挫,起义队伍退到文家市,毛泽东决定把队伍转向农村,向井冈山进军。
材料二: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朱德与毛泽东会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
材料三:毛泽东发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四:中国农村革命根据地迅速发展,“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
请回答:
⑴毛泽东把军队由城市转向农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⑵井冈山根据地的开辟有何重大意义?
⑶井冈星火,成燎原之势说明了什么?
⑷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什么特点?
提示:毛泽东决定把军队由城市转向乡村,最主要的决定因素是敌强我弱的基本形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从实践上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新道路。井冈星火,成燎原之势,充分说明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正确。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反映出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2、材料 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犹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他们将冲决一切束缚他们的罗网,朝着解放的路上迅跑。一切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都将被他们葬入坟墓。——引自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九二七年三月)
材料的论述强调了什么 (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强调了进行农村革命的伟大意义。)
3、P66: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
三、探究提高:
1、 毛泽东思想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②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③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④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的理论;
⑤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⑥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的理论。
2、毛泽东思想科学含义是什么?
①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②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③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3、毛泽东思想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
(着重强调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具体结合的产物。)
①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②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和理论先导;
③毛泽东思想将继续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发挥巨大和长远的指导作用。
Ⅲ、毛泽东晚年的错误
 (从前面的论述中可知,毛泽东本人的奋斗对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起到了至为关键的作用,那么是不是说毛泽东思想就是指毛泽东个人的思想呢?他晚年提出的错误理论属不属于毛泽东思想呢?本内容着重探讨毛泽东本人同毛泽东思想之间的关系,并从中总结出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定义。)
  毛泽东同志晚年由于对国内外形势的错误分析,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十年赶超英美,跑步实现共产主义”等的错误的不切实际的口号,并出现了“大跃进”“十年内乱”的严重错误,导致社会主义经济的停滞与困顿!
设问:这些思想属不属于毛泽东思想
(引用图片和材料)“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行动指南。我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在毛泽东思想(毛泽东)统帅下的大民主运动。”
——《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有人认为毛泽东思想就是指毛泽东个人的思想;也有人认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个人的思想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对上述观点你有什么看法,试阐述你的观点。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定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6
〖小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必须经实践的检验,而理论又会反作用于实践。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正是这一哲学原理的反映。毛泽东思想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的中国,并经过中国革命实践检验为正确的革命理论,这一理论又对中国革命进程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所以说,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整个过程正符合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精髓。
【板书设计】
【作业】
1、《填充图册》及练习册《导与练》。
2、思考:中国为什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①由中国社会性质决定;②中国革命性质决定(民主革命);③敌我力量对比和敌人统治特点决定的。
【课后反思】
时间:_______年 ____月 ____日 星期_____
课题:专题四 第三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课标要求】
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认识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
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它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发展,认识它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过程与方法] 教师应通过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等重大理论问题的教学,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科学性,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表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社会百废待兴的形势,认识邓小平理论提出的必要性,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意义,认识邓小平在创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重大贡献。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中共领导中国人民80年奋斗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的新概括,是对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项工作的新要求。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二、难点: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实质
【教学过程】
〖复习并导入〗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那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熟悉的歌曲,动人的旋律,表达了人们对新时期改革开放的领路人——邓小平同志深情的怀念和祝福。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讲授新课〗
『邓小平生平介绍』
1904年生于四川广安,原名邓希贤。
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从事多种职业,历练人生。同期加入共产党,前往中山大学学习。
1927初归国,中央派往西北冯玉祥处做政治工作。
1927,四一二政变后,改为邓小平。
1929年在广西百色领导农民运动,改名邓斌。
1931年到江西瑞金,任三县书记。
1933年,由于毛泽东受排挤被解除党内职务。后被王稼祥任命为政治局秘书,是为一落一起。
1938年任八路军129师政委,与刘伯承共事13年。
1947年刘邓挺进大别山,开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1952年担任国务院副总理
1956年八大做《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
文革被打倒。
1973年,周恩来推荐复出。是为二落二起。
1976年再次被打倒。
1978年复出,是为三落三起
1984年,小平,你好!
1989年,六四风波。
1992年,南方谈话。
1997年2月19日,逝于北京,享年93岁!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初步形成:
(一)阅读第一目,思考:
1、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的背景及标志是什么?
2、邓小平理论正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3、P68学习思考:为什么毛泽东、邓小平都特别强调“实事求是”?
(二)讲解
1、初步形成背景:
⑴“文革”后,百废待兴,中国人民急切地期待着中国迅速摆脱困境,迈开大步前进。
⑵“左”倾错误的继续,由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左”倾错误的长期影响,个人崇拜仍在束缚着一些人的头脑,国家前进的脚步十分艰难。“两个凡是”(两个凡是的实质是什么?——左倾错误与教条主义)的指导方针的提出;“左”倾和个人崇拜的束缚。
⑶邓小平的指导——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关键还是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
⑷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
标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意义:这是“文革”结束后,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宣言书,它成为邓小平理论开始形成的标志。实际上成为随后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导报告。
2、正式形成:历史性的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⑴时间、地点:1978年12月,北京
⑵内容: 工作重心; 指导思想(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⑶意义:①确立了正确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实现了重要的历史性转折.
②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从此正式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
发展
(一)阅读第二目,思考:
1、分析九十年代国内国际形势
2、分析邓小平理论的特点。
3、简述基本内容
4、邓小平理论是如何逐步深化的?
5、P68学习思考:为什么说20世纪90年代初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一个关键时期?
(二)讲解
1、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际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严重挫折。
2、特点: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发展毛泽东思想,把握社会主义本质.
3、基本内容:①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④“一国两制”的理论;⑤工作重点
4. 邓小平理论的深化
⑴ “南方谈话”
A、内容:本质,关系,标准
B、意义: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
⑵中共“十四大”(1992.10)
A、明确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确立了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⑶中共“十五大”(1997.9)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概念。规定邓小平理论是党的行动指南。
二、“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
(一)阅读第三目,思考:
1、分析“三个代表”提出的背景。
2、简述“三个代表”的提出及内容。
3、“三个代表”的地位是什么?
4、“三个代表”提出的意义。
(二)讲解
1、背景:⑴国际形势 ⑵国内发展 ⑶面临问题
国内外形势;中国共产党肩负的历史任务及其自身建设实际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
2、提出:
⑴含义、内容: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⑵特点: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
3.地位:十六大,写入党章
4、意义:
⑴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的第三大理论成果。
⑵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
[活动探究]
1、中共“十六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据此回答:
⑴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分别是在哪一历史时期确立的 形成的历史背景分别是什么 这些理论创新成果反映了怎样的共同特点
①毛泽东思想:1942年中共七大会议上确定。
背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
②邓小平理论:1997年中共十五大会议确定。
背景: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特色理论逐渐成熟。
③“三个代表” :2002年中共十六大会议确定。
背景:进入21世纪,中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④共同特点: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
⑵结合相关史实,谈谈你对于这三大理论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所起用的认识
毛泽东思想为争取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作了重要的准备。
邓小平理论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指导。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起了重要指导作用。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者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伟大的三大成果,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
探究2、如何理解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
⑴邓小平理论继承了毛泽东思想的把人民利益作为政策出发点。⑵邓小平理论继承了毛泽东思想的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⑶邓小平理论继承了毛泽东思想的调查研究等方法。第四,邓小平理论继承了毛泽东思想的关于真理标准的理论。
三、[知识延伸]
1、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中共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转移
①第一次:1927年“八七”会议以后,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权的革命道路。
②第二次: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后,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进入城市领导农村的建国时期。
③第三次: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小结〗
1、归纳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酝酿―― “两个凡是” 掀起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进一步解放了思想。
宣言书——1978《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后》的讲话,实际上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开端——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理论提出—— 1982中共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基本形成——1987中共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及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成熟并形成体系—— “南方谈话”
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 1992中共十四大
写入党章—— 1997中共十五大
专题归纳:
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总结20世纪的中国革命进程时说:“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请回答:
(1)20世纪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分别是指什么?
第1次是辛亥革命;第2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3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2)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三位思想巨人的共同特点,试分析举例说明。
答:孙中山总结了革命失败的教训,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实现了第1次国共合作。
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并以和平的方式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
邓小平总结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三位伟人的共同道路是什么?
三位伟人的共同道路是救国、建国、强国的道路,是振兴中华、振兴国家的道路。
【板书设计】
【作业】
《填充图册》及练习册《导与练》。
【课后反思】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