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邓稼先
知识积累
字音字形
元勋(xūn) 奠基(diàn) 选聘(pìn) 谣言(yáo) 背诵(bèi) 昼夜(zhòu)
巍峨(wēi é) 挚友(zhì) 萦绕(yíng) 无垠(yín) 邓稼先(jià) 殷红(yān)
彷徨(huáng) 夐(xiòng) 曛(xūn) 铤(tǐng) 妇孺皆知(rú)
至死不懈(xiè) 鞠躬尽瘁(cuì) 鲜为人知(xiǎn) 锋芒毕露(lù)
词语解释
元勋:立大功的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停止。
锋芒毕露:比喻人的锐气、才能完全显露出来,多用于爱逞强显能,好表现自己。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知道。
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分明地,显然地。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流泪。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歌:歌颂,赞叹。泣:流泪。
至死不懈:到死都不松懈,比喻对某件事(信念)有着执着的追求,也比喻对事业坚持不懈。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沙场。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层:重叠,重复;穷:穷尽。
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鲜,少。
燕然勒功:典出《后汉书·窦融列传》。东汉将军窦宪出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勒,雕刻;勒功,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即刻石记功。燕然勒功指建立或成就功勋。
作者简介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中国理论物理学家。1957年,与李政道提出了“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是最早的华人诺贝尔奖得主。2017年2月,放弃外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加入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
内容主旨
《邓稼先》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也是一篇典范的人物传记。把邓稼先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中,抓住他忠厚平实、真诚坦白的性格特点,回忆了他为中国的“两弹”事业做出的贡献,并挖掘出这种性格和精神产生的根源,赞颂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
结构图示
重点难点
作者为好友立传,为什么先概述近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为什么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有烘托作用。奥本海默出类拔萃,是美国一流的核物理专家,在世界早有声望。此处对比,不仅说明邓稼先的贡献与奥本海默齐名,还比他多了好多优秀品质。旨在更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邓稼先的人格魅力,更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坚毅和奉献精神。
中考对接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字音或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岸边柳悠悠,凌波扬拂衣袂(mèi)飘,水中荷澹澹,菡萏香消画舸浮。浓秋,“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条(tāo)”。
B.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鞠(jū)躬尽瘁,死而后
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C.他总是把无穷的忧怨和紧迫的告急调理成文绉绉(zǒu)的语句,郑重地装进信封,然后,把
一颗颗破碎和焦灼(zhuō)的心亲自带向远方。
D.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漆黑起伏的连山,仿佛(fó)是涌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
尾跑去了。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个北大毕业后在长安街头卖肉谋生的才子,经《华商报》首次报道之后,几乎家喻户晓,掀
起了一场关于人才话题的大讨论。
B.让习总书记视察青海时的重要讲话精神鲜为人知,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
C.焦裕禄同志之所以能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因为他始终用党的理论
武装自己,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党性纯洁。
D.为期五天的里约残奥会轮椅击剑项目比赛已圆满结束,中国轮椅击剑队以9金4银4铜的傲人成绩创造辉煌,这是一支当之无愧的“梦之队”。
3.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 )
(2)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 )
(3)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 )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屠呦呦在小草中萃取的青蒿素,使全世界亿万疟疾病人造福。
B.我国每年因吸烟引发疾病导致死亡的人数大约100万左右,控烟立法迫在眉睫。
C.为水上古城元宵灯会量身制作的,融传统人文故事、地域特色于一体的花灯,体现出现代灯
光技术与古典文化艺术的结合。
D.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的宗旨是能否通过具有普及性的诗词内容,打造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
文化盛宴。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项的是( )
A.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
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
B.“好久不见,好久不见”。他一边说着一边向我点头。
C.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D.“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6.文学常识填空。
《邓稼先》本文是一篇__________散文,也是一篇典范的__________。其作者是_________,物理学家,获1957年___________奖。他和邓稼先有长达半个世纪的深厚友情。
二、阅读提升
(一)阅读《邓稼先》一文,回答问题。
7.邓稼先是“两弹元勋”,作者却没有把重点放在他的生平和巨大贡献上,而是以情感动人,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请选择理解错误的一项( )
A.作者认为,写科学家应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突出他们的人格魅力,所以往往淡化了细节。
B.作者认为,关于邓稼先的生平和事迹很多人已经了解了,所以不写也罢。
C.作者不仅要通过这篇文章来歌颂邓稼先,同时也想流露出对老朋友的思念之情。
D.作者与邓稼先虽有50年的友谊,但毕竟分隔太久,对他的具体工作情况并不十分了解,所
以不宜铺开来写。
8.文章引用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一首歌的目的是( )
A.有一位导演要拍摄“邓稼先传”,要“我”给他提建议,于是“我”建议他采用这首歌作背景
音乐。
B.这首歌是“我”父亲所喜欢的,他一生都喜欢,所以我也喜欢这首歌,故在此引用。
C.作者用这首歌来歌颂邓稼先的那种献身精神,是对他为祖国国防屡建奇功的赞美,也是对他
为中国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命运的贡献的真实写照。
D.作者觉得行文太枯燥,加上一首歌,增加文章的文学色彩。
9.下列对于本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这是一个反问句,表达了肯定的
意思。
B.大家十分焦虑,都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短短的一句话,却表达了邓稼先对工作认真负责,以及为事业把生死置之度外,敢于为国防事业献身的精神。
C.“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临时的问题必定层出不穷”,“层出不穷”在这里的含义是问题出现
得太多,大家无法解决的意思。
D.“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理论的怀疑态度。
10.作者引用《吊古战场文》的目的是什么?正确的说法是( )
A.揭示战争的残酷以及给人民造成的巨大痛苦。
B.对当年在昆明时生活的怀念。
C.寄托了对邓稼先的怀念。
D.烘托了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辛。
(二)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一株小草改变世界
①2015年10月5日,从瑞典斯德哥尔摩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10月6日上午,一直不愿意接受采访的屠呦呦终于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一再强调“也没什么好讲的”,她说,获得诺贝尔奖是青蒿素这项生物研究多年集体攻关的成绩,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
②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开堂坐诊的父亲摘引《诗经》中的一句话“呦呦鸣,食野之苹”为她取名。“苹”指的是蒿类植物,人们惊叹于从取名开始,屠呦呦的命运注定要与这棵神奇的小草连在一起。受父亲影响,屠呦呦从小就喜欢翻看医书,对中草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树立了治病救人的理想。带着这个理想,1951年,屠呦呦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大学四年,屠呦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
③20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全世界数十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约2亿人患疟疾,百余万人被夺去生命。因疟原虫对氯喹类药物已产生抗药性,继美国之后,英、法、德等国也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研究,但一直未能找到有效药物,防治疟疾重新成为世界各国医药界攻克的目标。我国从1964年重新开始对抗疟新药的研究,却没有任何重要发现。在国内外都处于困境的情况下,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1969年,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出任该项目的科研组长。要在设备简陋和信息渠道不通的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由于实验室没有配套的通风设备,加上经常和各种化学溶剂打交道,屠呦呦很快就患上了结核、肝病等多种慢性疾病。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不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中草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方)验访集》。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④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后,屠呦呦在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发现了治疗方法的描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屠呦呦意识到可能是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改用乙醇冷浸法,所得青蒿提取物对鼠疟的效价显著提高;接着,用低沸点溶剂提取,效价更高,而且趋于稳定。在失败了190次之后,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终于如愿以偿地从第一百九十一号样品中获得了抗疟效果达到百分之百的提取物——青蒿素。为进一步完善这种新型特效药物,屠呦呦还率队历时六年,排除干扰,克服困难,成功开发出了一种抗疗效比青蒿素高十倍,但复发率却极低、用药剂量更小、使用起来更方便的抗疟新药物,即双氢青蒿素。1990年3月,双氢青蒿素一举通过了技术鉴定,成为人类抗击疟疾的“有效武器”。
⑤疟疾,一个肆意摧残人类生命健康的恶魔,被一位中国的女性科学家制服了。屠呦呦,以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在中华科技史上谱写了一部精彩的人生传奇。
⑥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治病救人的魔力。正是如青蒿一样的科学追梦人,大爱在左,奉献在右,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生命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绿意盎然,让不同地域、种族的人一起吮吸现代科技的芬芳。
(有删改)
11.本文以“一株小草改变世界”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12.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疟疾,一个肆意摧残人类生命健康的恶魔,被一位中国的女性科学家制服了。
13.根据文本内容,简要概括屠呦呦在青蒿素的研发上获得突破的关键环节。
14.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屠呦呦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
三、综合运用
15.仿写下面的句子。
例:选择了高山,你也就选择了坎坷;选择了宁静,你也就选择了孤单。
选择了_________,你也就选择了_________________;选择了______,你也就选择了___________。
16.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用几个短语概括昆曲的特点(其中至少一个是主谓短语),含标点不超过40字。
昆曲,如一坛经年温醇的美酒,缓缓地在舞台流淌而出,道不尽的良辰美景,说不完的哀艳沧桑。载歌载舞如行云流水,典雅的词,婉转的曲,在丝竹声乐里,在亭台水榭上,在小桥流水间,舒缓徐行。遥想当年到中秋,苏州人便倾城而出,在虎丘曲会,“唱者千万,鼓吹百十处”。昆曲,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元朝末期产生于苏州昆山一带。昆曲是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剧种,京剧、川剧、越剧、晋剧、湘剧、赣剧、桂剧、闽剧、婺剧、滇剧等,都受到过昆曲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昆曲中的许多剧本,如《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都是古代戏曲文学中的不朽之作。
四、写作练笔
17.写文章时,引用诗句、格言、典故、古代典籍等,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加强真实性,使文章富有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练,含蓄典雅。本文中作者引用《吊古战场文》一文,表明邓稼先工作环境的恶劣,突出其工作的艰辛,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突出了邓稼先的奉献精神和忠诚之心。
请你用引用的方法写一段话。(引用古诗文、资料、格言均可)
参考答案及解析
B 解析:A.万条垂下绿丝绦。C.“忧怨”写作“幽怨”;“文绉(zǒu)”读作“zhōu”;“焦灼(zhuō)读作“zhuó”。D.“仿佛(fǒ)”读作“fú”;“涌跃”写作“踊跃”。
C
(1)排比 (2)对比 (3)设问
C
A 解析:B.有误,考查引号的用法,把第一个句号放到引号里面;C.句末的句号改为叹号;D.有误,考查冒号的用法,说话人在中间,把冒号改为逗号。
回忆性 人物传记 杨振宁 诺贝尔物理学
B 8. C 9. B 10. D
①题目语意双关,既指朴实无华的青蒿具有治病救人的魔力,又暗示着屠呦呦对世界的卓越贡献。②具有统摄全篇的作用。“一株小草改变世界”是对全文主要内容的高度提炼和概括。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疟疾”比作“恶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疟疾这种疾病的可怕,突出了中国的女性科学家屠呦呦的贡献之大。
改进提取药物的方法。①从东晋名医葛洪的有关记载中受到启发,认识到可能在煮沸和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被破坏了。②改用乙醇冷浸法,又采用低沸点溶剂提取法。
①治病救人、造福人类的远大理想和高度责任感。②刻苦攻关、锲而不舍的执着态度。③不畏风险、甘于牺牲的奉献精神。④不居功自傲。(意思对即可)
示例:选择了长河,你也就选择了跋涉。选择了成功,你也就选择了付出。
解析: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如修辞方法相同。分析例句,仿句的内容是选择路上所遇的困难,句式是选择了什么,你也就选择了什么困难”,语意连贯,句式正确即可。
历史悠久;表演形式是载歌载舞,曲词典雅,行腔婉转;影响最大。 解析:本题为提取关键词的一种考法。解答时根据材料内容分析层次即可。“如一坛经年温醇的美酒……艳沧桑”,这是第一层,讲述昆曲历史悠久,底蕴丰厚。“载歌载舞如行云流水……舒徐缓行”,这一层叙述昆曲的“裁歌载舞、典雅婉转”。最后三个长句讲述昆曲的盛行、产生,讲述影响之大。据此可总结概括出昆曲的特点。
17.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