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8张PPT。第11课梨 园 春 秋课标要求 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
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导 言
中国古代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小的舞台上,浓缩着无数悲欢离合的故事,记录着中华传统文化演进的轨迹,堪称窥探传统社会发展轨迹和古人生活的窗口。它以优美动人的剧情、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们所喜闻乐见。你知道最早的中国戏曲是怎样产生的吗?号称“国剧”的京剧又有什么特点?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探究我国戏剧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进程,并欣赏它的独特魅力!一、古代戏曲的源头1、傩产生的背景“傩”,见鬼
惊词。
—《说文解字》 “傩”是上古先民以驱鬼逐疫、酬神纳吉为目的的祭祀形式,至今已绵延数千年。傩文化是中国原始时代的意识形态,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文化 DNA(基因)傩 舞在原始社会,人们把疾病死亡等各种可怕的事情都归结为“鬼”或“怪”作祟。为辟邪消灾,他们带起相貌凶恶的面具,口中高呼“傩傩”之声,以惊吓、驱逐恶魔。这种带有巫术色彩的仪式活动被后人称为“傩”三星堆出土 傩戏面具2、傩戏的发展(1)傩仪,
古时腊月驱逐疫鬼的仪式
(2)傩戏,
戏曲的一种类别。流行于湘、鄂、赣、桂等省、区。由驱鬼逐疫的傩舞发展而成。演出时多带面具,故又名“师公脸壳戏”。表演动作一般都较简单原始。音乐大多以锣鼓伴奏,人声帮和,故有的地方又称“和合腔”。江西的现代傩舞 二、古代戏曲的形成“梨园”创立于唐代,是唐代音乐机构之一。
梨园是唐玄宗时教练宫廷歌舞艺人的地方,在长安光化门外禁苑中。1.宋代南戏(2)南戏(1)产生背景:①宋代城市经济繁荣
②坊市限制的废弛,一些大城市出现了喧闹的集市和娱乐场—勾栏瓦舍常有傀儡戏、皮影戏、杂技、说书等表演南戏——赤桑镇①为宋代流行于南方,用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南宋时又称“温州杂剧”。
②元灭南宋后渐以南戏称之。为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之一
③主要留行于民间,反映劳动人民愿望2.元代杂剧(1)概念:
元杂剧是把音乐、歌舞、表演、道白融一炉而形成的综合性舞台艺术。王实甫《西厢记》(2)结构:
其基本形态是四折一楔。折,相当于现代戏剧中的 “幕”;楔,指使剧本结构更加完整、紧凑的短小开场或过场戏。
(3)特点:
元杂剧题材广泛,结构严谨,剧情合理,悬念强烈,更适于舞台演出,从而标志着中国戏曲走向真正的成熟。 山西洪洞广胜寺
的元杂剧壁画。(4)元代杂剧兴盛的原因:①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文化需要增加
②元代知识分子地位低下,怀才不遇,只有将满腹才情宣泄在戏剧创作中,促成了元杂剧的昌盛。(5)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白朴、
马致远、郑光祖。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他们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
关汉卿的代表作是《窦娥冤》
白朴流传下来的剧作有《裴少俊墙头马上》;
马致远的《汉宫秋》是其代表作;
郑光祖的代表作则是《倩女离魂》。关汉卿与《窦娥冤》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关汉卿 关汉卿,被誉为“元曲第一家”、“东方的莎士比亚”。一生不畏强暴,性格倔强不屈,自比为 “蒸不烂、煮不透、
捶不扁、炒不爆,
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创作杂剧60余种,
保留至今共约18种王实甫与《西厢记》 《西厢记》插图《西厢记》表现了当时青年男女反叛传
统礼教的心声对元杂剧和古代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王实甫,
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最有影响的作品是《西厢记》三、徽班进京1.背景:(1)明清时期,北京全国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2)贵族、官僚、商人和市民众多
(3)四方艺人聚集北京
(4)昆曲备受士大夫青睐2.四大徽班进京 乾隆五十五年( 1790年),为庆祝乾隆皇帝八十寿辰,高朗亭率徽戏三庆班进京献艺。随后又有四喜、和春、春台三班相继进京,统称“四大徽班”。徽调从此在京城扎下了根3.京剧的形成 京剧是在清代由徽剧、汉剧等多种剧种交流
融合而形成的,因其形成发展于北京,并融入北
京方言进行演唱,故名京剧。一般认为四大徽班
进京是京剧形成的前奏,道光年间,京剧正式形
成,称雄剧坛。19世纪末20世纪初盛极一时。4.京剧的艺术特色(1)表演方式:
京剧将唱、念、做、打作为艺术手段;
(2)其传统剧目的服装:
基本上都以明代衣冠为归依;
(3)脸谱:
根据不同性格勾画不同的脸谱来表现人物,以区分人物的忠、奸、善、恶等;
(4)角色类别:
依据人物性别、年龄和身份、职业,更主要的是按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创作者对人物的褒贬态度,分为生、旦、净、丑各行当。京剧的生旦净末丑5.京剧评价 因为京剧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京剧经过历代艺人的千锤百炼,吸取了众多地方戏曲的精华,逐渐形成了一种融做、念、唱、打于一体的表演程式。从某种意义上说,京剧艺术是中
国戏曲艺术,更广泛地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它理所当然地被称为中国的国粹。课堂总结 中国的戏剧除了京剧以外,还有许多丰富多
彩的地方戏。如发源于浙江绍兴的越剧,唱腔委
婉,表演细腻,是仅次于京剧的一个大剧种;再
如安徽的黄梅戏,载歌载舞,唱腔委婉动听,生
活气息浓厚,很为人们喜爱;还有豫剧、粤剧、
秦腔、评剧等等,都是流行于某一地域的剧种。
据统计,中国的地方戏有360多种,称得上是世界
之最。这是由于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
的方言、风俗各不相同,因而造就了如此众多的
各放异彩的地方剧种。昆曲原名“昆腔”,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元末明初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著名的剧目有汤显祖的《牡丹亭》、《南柯记》,朱素臣的《十五贯》,孔尚任的《桃花扇》,洪昇的《长生殿》等。 昆曲《本
无·色空》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