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九年级化学复习_第六单元_燃烧与燃料
6.1 燃烧与灭火 同步测试题
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一、 选择题 (本题共计 14 小题 ,每题 3 分 ,共计42分 , )
?1. 学校食堂为了让煤充分燃烧,达到节能减排之目的,正确合理的措施是( )
A.增加煤的用量 B.减少空气通入量
C.提高锅炉的耐热性 D.粉碎煤块
?
2. 近期接连通报因火灾造成人身伤亡的事故.学习化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远离灾害,以下做法不合理的是( )
A.厨房燃气管漏气,立即关闭阀门开窗通风
B.高楼着火,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撤离
C.实验时,把没有用完的白磷丢进垃圾筐里
D.使用酒精灯不慎着火,应用湿布该灭
?
3. 用下列物质做燃料时,对环境污染最严重的是( )
A.原煤 B.天然气 C.氢气 D.酒精
?
4. 把块煤做成蜂窝煤是为了( )
A.降低着火点
B.散热面积大
C.方便运输
D.使煤和空气充分接触
?
5. 年月日凌晨,我市岩前镇十八寨级景区内突发大火,消防队员及时救援,用高压水枪灭火,珍贵的文物没有受到损坏.其灭火的主要原理是( )
A.隔绝空气
B.清除可燃物
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
6.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除了二氧化碳外,还有甲烷、臭氧等
B.地球上最后一滴水是人类的眼泪
C.煤气作为生活燃气,它的主要成分为氢气、甲烷、一氧化碳等
D.白磷的着火点是,所以放在空气中的白磷不能燃烧
?
7. 已知石蜡的着火点约为,蜡烛的火焰由气态蜡燃烧形成,如图所示,在温度计示数为以上时,快速推动活塞,观察到蜡烛立即熄灭,蜡烛熄灭的主要原因是( )
A.气流带走可燃物
B.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C.隔绝氧气
D.无法判断
?
8. 实验结束后,用灯帽熄灭酒精灯依据的主要原理是( )
A.清除酒精
B.降低酒精的着火点
C.隔绝空气
D.降低酒精灯的温度
?
9. 从防火、灭火、自救等安全知识判断,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室内着火马上开门窗
B.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C.用明火检验燃气是否泄漏
D.电器着火时用水浇灭
?
10. 民用设施着火时,消防人员用高压水枪喷水灭火.水在灭火中的主要作用是( )
A.降低燃烧物的着火点
B.防止燃烧产物污染空气
C.使温度降低到燃烧物的着火点以下
D.分解出能灭火的物质
?
11. 含硫的煤不完全燃烧时,排放出污染环境的气体是( )
A.只有 B.和
C.和 D.和
?
1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氢气与氧气混合后点燃一定会爆炸
B.用嘴吹灭蜡烛的火焰,是因为使蜡烛火焰隔绝了氧气
C.煤球制成蜂窝煤后燃烧更剧烈是因为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D.房屋失火,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灭火,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
13. 学习化学的目的,不在于变成化学家,重要的是要善于用化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从化学角度看,下列自救措施中不合理的是( )
A.室内起火,不要急于打开所有门窗
B.厨房燃气泄漏,不要立即打开抽油烟机
C.火灾发生且烟雾较浓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
D.在山林中遇到火灾时,向顺风方向奔跑,脱离火灾区
?
14. 实验室熄灭酒精灯是用灯帽将其盖灭,该灭火方法的主要原理是( )
A.隔绝空气
B.降低温度
C.清除可燃物
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二、 多选题 (本题共计 3 小题 ,每题 3 分 ,共计9分 , )
?15. 从化学角度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海水晒盐属于化学变化
B.使用电池使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C.不锈钢属于合成材料
D.燃油以雾状喷出有利于完全燃烧
?
16. 含硫煤在氧气不足的情况下燃烧,排放出的污染空气的有害气体是________
A., B.?, C.?, D.?.
?
17. 一辆行驶在国道上的动镁粉的罐车起火.已知镁遇热水反应会产生氢气,镁也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依据灭火原理消防官兵可采用的灭火方法为( )
A.用高压水枪喷射浇灭
B.就地用大量的沙土盖灭
C.用风力灭火器吹灭
D.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三、 填空题 (本题共计 3 小题 ,每题 3 分 ,共计9分 , )
?18. 请关注以下两则新闻:①年月底,南宁市十层楼以上居民必须安装管道煤气,有关单位务必在十月底之前检查落实;②年月日,辽宁省阜新矿业集团孙家湾煤矿海州立井发生特大瓦斯爆炸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1)写出天然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请用化学知识分析瓦斯爆炸的原因________.
(3)为了防止瓦斯爆炸,煤矿的矿井里必须采用________等安全措施.
(4)上面两个例子说明,化学物质可造福人类,但有时也会给人类带来危害.请你举出生活中的一种物质说明这个问题________.
(5)小芬同学家中做饭、洗浴使用的燃气是管道煤气(主要成分为、、).为了防止燃气泄漏造成危险,可以在家中安装报警器,试判断小芬家中报警器安装的位置应如图中________(填或)
所示,简述你判断的理由________.
?
19. 下列变化过程属于缓慢氧化的是________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火药爆炸?.________.
?
20. 二氧化碳是大气中的主要温室气体,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二,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填种):________;________.
四、 解答题 (本题共计 1 小题 ,共计10分 , )
?21. (10分) “釜底抽薪”运用了什么灭火原理?“杯水车薪”为什么不能把火熄灭?
五、 实验探究题 (本题共计 2 小题 ,每题 15 分 ,共计30分 , )
?22. 某兴趣小组对“蜡烛燃烧的产物”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石蜡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作出猜想】蜡烛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实验验证一】
(1)用干冷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观察到________,证明有水生成.
(2)用涂有饱和石灰水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小明提出质疑:石灰水变浑浊不一定是生成碳酸钙,还可能是饱和石灰水受热后________,析出了氢氧化钙.同学们又用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分钟后,提起锥形瓶,翻转后注入饱和石灰水,加塞、振荡,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确定有二氧化碳生成.
【交流讨论】实验中小明观察到一个意外现象:锥形瓶内壁上有少量黑色物质.
经分析,同学们一致认为黑色物质是石蜡不充分燃烧生成的________.由此他们猜想还可能生成一氧化碳.
为验证一氧化碳,他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实验验证二】(1)实验前,先在玻璃管的中部放入一团棉花,其目的是________.
(2)将端插入蜡烛的焰心.
(3)用酒精灯加热端的糊状物,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黑色物质变成红色,证明蜡烛不充分燃烧有一氧化碳生成.
(4)为防止玻璃管中的红色物质又被氧化变成黑色,接下来的操作是:________.
【拓展应用】含碳燃料不充分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等物质,浪费资源,且污染空气.为使其充分燃烧,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答一条即可).
?
23. 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如图是某垃圾处理厂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的部分工艺流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回收塑料可以减少“白色污染”.塑料属于合成材料,下列物质属于合成材料的是________
A.棉花 B.羊毛 C.蚕丝 D.尼龙
(2)焚烧垃圾发电时产生的二氧化硫污染环境,可以用石灰乳吸收,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该原理________(已知:二氧化硫与石灰乳反应生成和水).
(3)沼气化得到的甲烷是一种常用的燃料.
①写出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②请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操作 现象 结论
点燃甲烷气体,把用澄清石灰水?润湿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烧杯内壁有白色物质出现 甲烷中含有________
(4)回收到的非铁金属可用于实验室中学生的探究性实验.
康康选取一定量的含有铜、铝和锌的非铁金属,加入到一定量的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
①若反应后溶液呈蓝色,则向所得固体中滴加稀盐酸________(填“有”或“没有”)气泡产生.
②若向所得固体中滴加稀盐酸没有气泡产生,则滤液中一定含有哪些溶质________(写化学式)?
(5)金属铁的回收利用,一定程度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工业炼铁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如果炼出铁,则理论上排放二氧化碳多少吨?(以赤铁矿为例,其主要成分是氧化铁)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复习_第六单元_燃烧与燃料 6.1 燃烧与灭火 同步测试题
一、 选择题 (本题共计 14 小题 ,每题 3 分 ,共计42分 )
1.
【答案】
D
【考点】
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解析】
要使煤充分燃烧可采用的方式主要有.适当过量的空气;.足够大的接触面积,通过以上两点分析选项既得.
【解答】
解:
、增加煤的用量并不能使煤充分燃烧,故此选项错误.
、减少空气通入量,会使煤不能充分燃烧,故此选项错误.
、提高锅炉的耐热性是提高设备的安全性,与煤充分燃烧没有关系,故此选项错误.
、煤块粉碎后增加了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能使其充分燃烧,故此选项正确.
故选
2.
【答案】
C
【考点】
防范爆炸的措施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
、根据厨房燃气管漏气时的处理方法分析,要立即关闭阀门打开门窗,不能见明火.
、根据湿毛巾有类似防毒面具的功能和有毒气体的密度受热会变小判断.
、根据剩余药品的处理原则分析.
、根据灭火的原理判断.
【解答】
解:、厨房燃气具有可燃性,漏气时要立即关闭阀门打开门窗,降低其浓度,千万不能见明火,故做法合理.
、湿毛巾有类似防毒面具的功能,可防止吸入有毒气体或烟尘,因此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有毒气体的密度受热会变小,会聚集在上方,因此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故做法合理.
、实验时,应把没有用完的白磷放到指定的容器里,不应丢进垃圾筐里,故做法不合理.
、使用酒精灯不慎着火,应用湿布盖住,可以隔绝氧气而熄灭,故做法合理.
故选.
3.
【答案】
A
【考点】
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
【解析】
可以根据物质燃烧时生成物的性质方面进行分析、考虑,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答】
解:原煤燃烧时能生成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等污染大气的物质.天然气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酒精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氢气燃烧的产物是水,所以对环境污染最严重的是原煤.
故选.
4.
【答案】
D
【考点】
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解析】
可以根据促进燃料燃烧的方法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答】
解:增大氧气的浓度或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可以促进燃料的燃烧.把块煤做成蜂窝煤是为了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从而促进煤的燃烧.
故选:.
5.
【答案】
D
【考点】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
根据灭火原理: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据此结合灭火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解:、用高压水枪灭火是利用了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的原理,不是利用了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的原理,故选项错误.
、用高压水枪灭火是利用了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的原理,不是利用了清除可燃物的原理,故选项错误.
、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是不变的,不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故选项错误.
、用高压水枪灭火是利用了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的原理,故选项正确.
故选:.
6.
【答案】
C
【考点】
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
【解析】
、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二氧化硫、臭氧等;
、从节约用水角度考虑;
、煤气的主要成分是氢气和一氧化碳;
、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考虑.
【解答】
解:、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二氧化硫、臭氧等,故正确;
、如果人类不节约用水、合理用水、保护环境,地球上最后一滴水是人类的眼泪,故正确;
、煤气是一种城镇居民常用的燃料,它的主要成分是氢气和一氧化碳,没有甲烷,故错误;
、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达到着火点,所以着火点是的白磷,放在空气中,达不到着火点,不能燃烧,故正确.
故选
7.
【答案】
A
【考点】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
灭火的原理有:(1)与空气(或氧气)隔绝。(2)降温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3)清除可燃物;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一般情况下不能改变。
【解答】
蜡烛的着火点约为,蜡烛的火焰由气态蜡燃烧形成。如图所示,在温度计示数为以上时,快速推动活塞,使气态石蜡被赶走,所以观察到蜡烛立即熄灭,故蜡烛熄灭的主要原因是移走可燃物。
、快速推动活塞,使气态石蜡被赶走,所以观察到蜡烛立即熄灭,故蜡烛熄灭的主要原因是移走可燃物,而不是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故选项错误。、快速推动活塞,使气态石蜡被赶走,所以观察到蜡烛立即熄灭,故蜡烛熄灭的主要原因是移走可燃物,而不是隔绝氧气,故选项错误。
、快速推动活塞,使气态石蜡被赶走,所以观察到蜡烛立即熄灭,故蜡烛熄灭的主要原因是移走可燃物,故选项正确。
、快速推动活塞,使气态石蜡被赶走,所以观察到蜡烛立即熄灭,故蜡烛熄灭的主要原因是移走可燃物,故选项错误。
故选:。
8.
【答案】
C
【考点】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
根据灭火的原理: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隔绝氧气或空气,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解答本题.
【解答】
解:
.用灯帽熄灭酒精灯,是隔绝空气灭火,不是清除酒精灯,故错误;
.物质的着火点一般情况下是不会改变的,故错误;
.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灯帽隔绝了空气,使火焰因缺氧熄灭,故正确;
.用灯帽熄灭酒精灯,是隔绝空气灭火,不是降低酒精灯的温度,故错误.
故选
9.
【答案】
B
【考点】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防范爆炸的措施
【解析】
、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
、根据灭火的原理分析;
、根据可燃性气体混有空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分析;
、根据水具有导电能力,如遇到电器着火,不能用水浇灭进行解答;
【解答】
解:、室内着火,打开门窗相当于增加了氧气,燃烧更旺,做法错误;
、炒菜时油锅着火盖上锅盖隔绝了氧气,起到灭火的作用,做法正确;
、燃气混有空气,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做法错误;
、如遇到电器着火,不能用水浇灭,因为这样容易造成安全事故,故做法错误.
故选.
10.
【答案】
C
【考点】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
根据灭火原理: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据此结合灭火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解:水可以灭火,是因为水蒸发时要吸收大量的热,可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
、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是不变的,只能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不能降低着火点,故选项错误.
、水可以灭火的原理是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不是防止燃烧产物污染空气,故选项错误.
、水可以灭火的原理是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故选项正确.
、水可以灭火的原理是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而不是水分解出能灭火的物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
11.
【答案】
D
【考点】
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
【解析】
可以根据煤的元素组成、不完全燃烧时的产物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答】
解:煤中主要含有碳元素,还含有少量的硫元素,不完全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和烟尘等物质.
故选.
12.
【答案】
C
【考点】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
【解析】
、根据爆炸的条件分析;
、根据灭火的原理分析;
、根据物质充分燃烧时需要足够的氧气,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达到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温度等因素来分析燃烧是否充分;
、根据着火点一般是固定不变的分析.
【解答】
解:、氢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在爆炸极限范围内遇明火会产生爆炸,但若不在爆炸极限范围内,不会产生爆炸,故错误;
、用嘴吹灭蜡烛的火焰,是因为能降低温度到蜡烛的着火点以下,故错误;
、将煤球制成蜂窝煤,是为了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料的燃烧,故正确;
、着火点一般是固定不变的,用水扑灭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故错误.
故选.
13.
【答案】
D
【考点】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防范爆炸的措施
【解析】
室内着火时打开门窗能增加氧气,加剧燃烧,可燃性气体泄露,不能见明火,山林中遇到火灾,不能顺风跑,用毛巾捂住口鼻能防止烟雾进入呼吸道.
【解答】
解:、室内着火时打开门窗能形成空气对流,增加氧气,加剧燃烧,故正确;
、可燃性气体泄露,不能见明火,故正确;
、烟雾较浓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防止烟雾进入呼吸道,故正确;
、山林中遇到火灾,不能顺风跑,否则有可能脱离不了火场,故错误;
故选.
14.
【答案】
A
【考点】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
根据灭火原理: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据此结合灭火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解:实验室熄灭酒精灯是用灯帽将其盖灭,灯帽隔绝了空气,使火焰因缺氧熄灭,所以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的方法的主要原理是隔绝空气.
故选.
二、 多选题 (本题共计 3 小题 ,每题 3 分 ,共计9分 )
15.
【答案】
B,D
【考点】
金属材料及其应用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
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解析】
.根据海水晒盐原理利用了水的蒸发,盐结晶析出的原理解答;
.依据电解池能量转化解答;
.根据不锈钢是合金解答;
.根据增大接触面积可以加快反应速率解答。
【解答】
.海水晒盐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使用电池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故正确;
.不锈钢是合金,属于金属材料,而不是复合材料。故错误;
.燃油以雾状喷出有利于完全燃烧,增大了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有利于物质的充分燃烧,故正确;
16.
【答案】
CD
【考点】
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
【解析】
含硫煤在氧气不足的情况下燃烧时能生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物质,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是污染环境的重要物质.
【解答】
解:硫和氧气反应能生成二氧化硫,碳不完全燃烧时能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都是污染环境的物质.
故选、.
17.
【答案】
B,C
【考点】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
燃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而灭火只要去除其中任意一个条件即可达到目的,可以据此答题;
【解答】
解:.镁遇热水反应会产生氢气,氢气是可燃性气体,故错误;
.就地用大量的沙土盖灭,隔绝氧气可以灭火,故正确;
.用风力灭火器吹,强风灭火器增加了氧气,但是降低了温度,可以灭火,故正确;
.镁也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故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故错误;
答案:.
三、 填空题 (本题共计 3 小题 ,每题 3 分 ,共计9分 )
18.
【答案】
矿井中逸出的瓦斯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与空气混合,由于通风不良,达到甲烷爆炸极限,遇火爆炸
通风、严禁烟火
汽油做车用燃料可给人类带来方便,但尾气却污染空气
,因管道煤气密度比空气小,故报警器应安装在燃气灶的上方
【考点】
防范爆炸的措施
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
【解析】
(1)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燃烧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2)可燃性气体与氧气混合达到一定程度时遇明火会发生爆炸.
(3)严禁烟火、给煤矿的矿井通风等措施可以防止瓦斯爆炸.
(4)物质既有对人类有利的一面,又有对人类有害的一面.
(5)根据燃气与空气密度的比较可以判断报警器安装的位置.
【解答】
解:(1)天然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2)瓦斯爆炸的原因是:矿井中逸出的瓦斯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与空气混合,由于通风不良,达到甲烷爆炸极限,遇火爆炸.
(3)为了防止瓦斯爆炸,煤矿的矿井里必须采用通风、严禁烟火等安全措施.
(4)物质既有对人类有利的一面,又有对人类有害的一面.例如汽油做车用燃料可给人类带来方便,但尾气却污染空气.
(5)因管道煤气密度比空气小,故报警器应安装在燃气灶的上方.
19.
【答案】
,
【考点】
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
【解析】
氧化反应的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有些氧化反应比较剧烈,例如燃烧,有些氧化反应比较缓慢,缓慢氧化是指反应时进行的比较缓慢的氧化反应.
【解答】
解:、光合作用不属于氧化反应,是生物的把二氧化碳、水固化太阳能的反应,可以理解为太阳光的化合作用,不属于缓慢氧化,故选项错误;
、动植物的呼吸是关乎人类生存的缓慢氧化,属于缓慢氧化,故选项正确;
、火药爆炸比较剧烈,不属于缓慢氧化,故选项错误;
、铁的生锈属于缓慢氧化,不合题意.
故选
20.
【答案】
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小
【考点】
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
【解析】
化石燃料的燃烧能生成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小降低了大自然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
【解答】
解: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小导致了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位居世界前列.故填: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小.
四、 解答题 (本题共计 1 小题 ,共计10分 )
21.
【答案】
清除可燃物;不能使温度迅速下降到着火点以下.
【考点】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
釜底抽薪就是移去可燃物,控制物质的燃烧;杯水车薪,水过少,不能灭火.
【解答】
解:釜底抽薪体现的是一种常用的灭火方法,它利用的原理是清除可燃物,将锅底的柴火抽走,就没有了可燃物,起到灭火的作用.
杯水车薪指虽然是水火不容,但用量太少而无济于事,既不能覆盖柴火使其隔绝空气,也不能使温度迅速下降到着火点以下,也就不能灭火了.
五、 实验探究题 (本题共计 2 小题 ,每题 15 分 ,共计30分 )
22.
【答案】
烧杯内壁有水雾
氢氧化钙溶解度减小,炭黑,阻挡炭黑,防止炭黑与氧化铜发生反应
先撤酒精灯,稍后再撤蜡烛,提供充足的氧气
【考点】
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
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
蜡烛燃烧实验
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解析】
【实验验证一】(1)根据检验水的方法进行解答;
(2)根据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进行分析;
【交流讨论】根据蜡烛中含有碳元素,不完全燃烧能生成炭黑进行解答;
【实验验证】(1)根据由于生成的炭黑也能与氧化铜反应,故加入一团棉花的目的是阻挡生成的炭黑,防止生成的炭黑与氧化铜反应进行解答;
(4)根据为防止玻璃管中的红色物质又被氧化变成黑色,应该先撤酒精灯,然后再撤蜡烛进行解答;
【拓展应用】根据促进燃烧的方法进行解答.
【解答】
解:【实验验证】(1)用干冷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雾,证明有水生成;
(2)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可能是饱和石灰水受热后溶解度变小,析出了氢氧化钙;
【交流讨论】蜡烛中含有碳元素,不完全燃烧能生成炭黑;
【实验验证】(1)由于生成的炭黑也能与氧化铜反应,故加入一团棉花的目的是阻挡生成的炭黑,防止生成的炭黑与氧化铜反应;
(4)为防止玻璃管中的红色物质又被氧化变成黑色,应该先撤酒精灯,然后再撤蜡烛;
【拓展应用】为了充分燃烧可以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23.
【答案】
D
,碳元素
没有,、
(5)炼出铁,设理论上排放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
?????????????????
???
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考点】
常见污染物的来源、危害及治理
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
金属的化学性质
碱的化学性质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
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解析】
根据已有的材料的类别、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金属的性质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
解:(1).棉花、.羊毛、.蚕丝都属于天然材料,.尼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2)二氧化硫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亚硫酸钙和水,
(3)①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4)①若反应后溶液呈蓝色,说明铜没有全部被置换出来,说明固体只含有铜,故加盐酸不会产生气体,
(5)炼出铁,设理论上排放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
?????????????????
???
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试卷第8页,总9页
试卷第1页,总14页